船舶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2014-03-28曹雪
曹 雪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葫芦岛125000)
0 前言
自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世界造船行业逐步走向低迷,近几年更是出现了订单荒的现象。2008年之前接的船舶订单基本已经完工,而新订单却寥寥无几,许多具有一定规模的船厂已经处于停产状态。另外,由于过去十年造船能力受到进出口贸易带动,急剧发展,导致当前造船产能严重过剩。据统计,目前仅我国的造船能力就可以满足全世界的需求,可全世界的船厂却多得数不胜数,这就引发了行业内部以低价取胜的恶性竞争。为了保住企业,许多大型企业选择低于成本接单。但这种赔本的买卖能维持多久、最终拖垮的究竟是对手还是自己,都是应该研究的课题。
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下,船市要想正常运转,就必须恢复供需平衡的状态。面对这种僧多粥少的境况,企业要想生存,要么寻求新方向,实现转型,要么被吞并收购,甚至很多中小型企业在这场价格战中直接宣布破产。
因此船舶企业要想持续发展下去,唯一的出路就是转型。随着勘探开采作业海域范围和水深的不断扩大,国际海工装备市场需求不断攀升。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全球800多处主要油田已过产油高峰期,石油生产下滑速度是两年前的2倍。在市场需求压力和高油价的驱使下,未来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将继续较快增长。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船舶行业的产业结构应跟随市场需求迅速进行调整。
作为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的船舶职业院校,应在第一时间调整教学模式,重新制订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制订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船舶产业的转变。基于以上思考,在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采取“产、学、研”相结合、企业技术联盟等多种方式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便更好地为海洋工程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提供人才保障。
1 适应企业特点,开设新专业新课程
企业的持续发展之路,离不开创新。创新的理念包括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所谓技术创新,就是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例如从船舶的用途、配置、防腐以及操纵性、安全性等方面寻找突破口,标新立异,设计出新型的船舶。或者从船用设备入手,如设计使用节能减排的全自动化新型设备等。工艺创新,又称过程创新,是指产品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它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及新的管理和组织方法。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除了在船舶设计上有差距,在船舶制造、生产工艺上也存在着差距。从最初的钢材轧制到分段焊接,从数控切割到船台码头涂装,我国的生产效率和施工质量都有待提高。除此之外,在以人为本的创新之路上,还有一种管理创新,就是利用优秀的管理理念,调动企业积极性,激活企业的生命力。管理做得好,有助于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通过一种无形的力量,把员工积极性调动起来,潜力挖掘出来,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力。
这条创新之路,激活了许多大型企业的生命力,带动企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可中小企业没有太多的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上,而且技术创新不能在短期内看到效果,因此这条路走不通。所以很多企业选择转型,向投资相对较少,发展前景乐观的海洋工程装备方向转移生产力。为了适应船舶企业转型的需求,渤海船舶职业学院适时调整系部结构,成立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专业,并开设了海洋工程建造技术、海洋工程装备技术、海上石油作业安全等专业课程。除此之外,在原有的船舶工程技术、船舶涂装、船舶舾装、舱室设计等专业也开设了相关课程,增强其他专业学生对海洋工程以及海上作业知识的了解。
2 从课程改革出发,调整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一直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在船舶企业转型的关键时期,课程改革的作用更加突出。传统的应试教育由于过分偏重学科类课程,忽视实践类课程,偏重必修课程和理论课程,忽视选修课程和综合课程,从而也就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某些教育规范的制约,学校固有的体制要求所有学生达到同等标准,从而导致过高的统一要求,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职业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发展,就应进行课程改革,调整教学模式。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在这方面制订了详细的计划,除船舶概论、船舶结构与识图等公共专业课以外,海洋工程装备专业还开设了海洋工程材料与焊接工艺、海洋工程船舶和平台结构与识图、海洋工程船舶和海洋平台制造工艺、海洋工程船舶和平台CAD/CAM、海洋工程船舶和海洋平台防腐涂装、海洋工程专业英语等必修课,选修课有海洋工程辅助船舶作业设备、海洋平台设备与工程总包管理、海洋平台检验、以及海上石油作业安全等。另外,每个学期都设置了不同内容的实习、实训环节,主要包括海洋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海洋工程船舶和平台结构制作实习、海洋工程船舶放样实习、海洋工程船舶和平台冷作实习、海洋工程船舶和平台装配焊接实训、海洋工程船舶和平台CAD/CAM实训以及岗位实习等,其中有部分实习、实训在船厂中进行,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另外,部分骨干课程实现项目教学法,即课堂教学以企业生产进度为导向,以理论知识为根本,把理论知识分成若干个项目,使这些理论项目与企业正在进行的项目一一对应,课堂的一个项目理论讲授完毕立即到企业实习观摩。学生在学校的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到企业变成与职工一样的工人,企业兼职教师边操作边讲解,学生边学习边提问,轻松实现工学交替,让知识更扎实地记在脑子里,让技术更牢固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3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技术型人才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为贯彻教育改革的政策方针,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先后与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大连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STX(大连) 造船有限公司、大连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南通明德重工有限公司、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天津新河船舶重工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共建了学生实践性教学与顶岗实习基地,特别是与渤船重工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创设“产、学、研”相结合的能力培养环境,采取“校中厂、厂中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岗位需求、职业能力要求以及市场变化需求等为指导,建立和运行校企合作管理机制,顺利实施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制订学生可共同参与、协作的研究训练计划,使之能够尽早接触最前沿的海洋工程科学研究成果,在学习与实践中逐步培养起专业意识和工程意识,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钻研精神,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4 加强教师能力培养,完善师资力量
要想培养技术型人才,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资质和教学水平。尤其是专职教师应通过国内外进修培训、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到企业挂职锻炼、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等措施,加强本专业先进理论的掌握能力及对先进设备的实际操作能力、处理能力和教学能力。由此建设一支“品德高尚、结构优化、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达到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标准。
2014年2月,由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船海工程技术中心委派船舶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和材料工程系共5名教师参加中海油南海西部培训中心举办的海上石油安全作业培训(“五小证”培训),即海上救生、急救、消防、艇筏操纵、直升机水下逃生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除包括以上5项内容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在最危急的时刻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选择适当的急救措施,这包括急救(止血、包扎、骨折处理、搬运、心肺复苏术等) 及海上典型伤害(烧伤、触电、溺水、冻伤、中暑、气管异物、休克和中毒等)的急救措施。在水下逃生实训课中,每位学员都进行5米跳台练习和直升机水下无救生衣逃生练习。经过培训,5名教师成功获得海上石油安全作业资质,具备了海上作业的资格,能够在未来登上海上石油作业平台,更详细更切实地了解海洋工程项目的作业内容、作业性质,可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直接的资料和最前沿的发展趋势。
5 结论
在如今船舶产能过剩阶段,如果不想破产倒闭,唯一的出路就是转型,而能源的发展前景、石油产品的短缺恰好给造船企业的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企业在设备、厂房上的投入远远大于人才投入,却迟迟见不到所谓创新的效果,其实人才的培养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最有力的支撑。因此,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对于船舶企业转型期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在设置海洋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上,联合船舶涂装、船舶舾装等骨干专业,开设新课程,使学生掌握海洋工程涉及到的各学科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工程设计与分析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掌握海洋工程的理论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在相关合作企业设立的实习实训基地中,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与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让学生在企业中发挥生力军的作用,让全面的技术型人才帮助船舶企业实现顺利转型。
[1]王宏志,贾小平,申玫,等.船舶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分析[J].船海工程,2011(4):61-62.
[2]胡津津,石明伟.海洋平台的腐蚀及防腐技术[J].中国海洋平台,2008(6):39-42.
[3]程细得,袁萍.论创新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J].船海工程,2008(4):191-193.
[4]曹元军,秦步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适应社会需求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