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声诗词题赠吐心曲
2014-03-28朱净之
朱净之
(常州大学文法与艺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自从上世纪50年代初出版过《“王善人”》后,高晓声30年没有再想写诗。直到80年代,他作为江苏作家参加一年一度的专业创作人员例会和访军活动。在访军19天中,本不大善于写诗的小说家,在参观三天门炮兵、硬骨头六连和洛阳营时,为感情所驱动,题写了三首打油诗:
登三天门
平生难得起雄心,今朝鸣炮登天门;
书生今岁方六九,不知可否再参军!
参观硬骨头六连
六连英雄史,留告后来人;
当兵不当兵,骨头都要硬。
到洛阳营
久仰洛阳营,今始识庐山;
战争善攻坚,浑身都是胆。
因为自己不谙音韵,回家以后,为了符合绝句格律,高晓声把前二首诗请父亲修改。父亲按照格律修改后变成如下两首:
登三天门
访罢天门细柳营,雄心忘却是书生;
纵然年过知天命,也想参军作老兵。
参观硬骨头六连
六连好榜样,留示后来人;
不管当兵否,坚持硬骨身。
看了父亲的改诗,高晓声大为失望。他说:“我平生以不懂音韵不会写绝句为憾,但经此一改,倒又觉得不改为好,如果懂了,把诗写得如此腐气,那么,就是我的爹,也没法让我说他好!”(《高晓声文集·散文随笔卷》第51页)
从此以后,高晓声拒绝写像父亲那样“腐气”的格律诗,却喜欢借随心所欲的题句、题赠等以吐心曲,写下了一些带着自己个性和文风的歌谣以及题赠类的短诗、排句和联语。偶尔也会和文友“联句”取乐。每逢作文时需要歌咏或应酬时需要题赠一类的文字,他一般不愿意到唐诗宋词中去摘取成句,而往往能发乎心声,言必己出,一吐心曲而成民歌、联句和格言,以端庄秀逸的硬笔或毛笔书法题赠张挂。
1959年爱妻邹主平死后,他在珍藏的一张旧照片的背面以蝇头行书题写下元好问的词句:“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的小序和原词是:
泰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典故有云,当年,元好问去并州参加会考,途中,遇到一个捕雁的人。捕雁人面带愧疚,告诉元好问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设网捕雁的时候,有两只雁结伴而飞,他捕得一只,另一只却漏网了,正在他遗憾之际,只见脱网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他的上空盘旋一阵,当它看见自己的同伴已经死去的时候,猛然一个俯冲,投地而死。捕雁人看到这情景,心里不禁生起一股惭愧,提起双雁心事重重地往回走。元好问看看捕雁者手中的两只雁,一时大受感动,心绪难平,立即花钱买下了这两只雁,接着把它们一起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叫作“雁丘”,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雁丘词》。
《摸鱼儿·雁丘词》,又作《迈陂塘·雁丘词》,亦作《摸鱼儿》(问世间情为何物),是金代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人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才挥笔写下了《摸鱼儿·雁丘词》,寄托自己对殉情者的哀思。这首词紧紧围绕“情”字,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在《摸鱼儿·雁丘词》中,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充满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成为中国古代歌颂忠贞爱情的名篇佳作。
高晓声的这则题照辞,是他题赠诗词中仅有的引用前人诗词旧句的两例之一。显然,高晓声熟读并喜爱元好问的这首名词,故借元词中的名句表达对亡妻的无限悲悼和怀念之情。他似乎是带着血泪之音举头遥问远逝的爱妻:在那高远渺茫的万里层云之上,在那银装素裹的千山暮雪之中,你像一只失伴的孤雁,形单影只地飞向哪里去了呢?
1991年高晓声应内蒙古应哲里木盟市画院之邀访问时,赠给画院一帧手书诗:“穹苍大坡蒙古包,牛壮羊肥光景好,草原儿女爱红装,万绿丛中显娆娇。”苍穹、大坡、草原、牛羊、“爱红装”的儿女,具有内蒙古地方特色的事物、人物组合而成一幅豪迈壮美的北疆风景,既是一首对改革开放后内蒙古的赞美诗,也是一曲通俗化的民间歌谣。
“人也不过如此。同大自然联系起来看,实在太渺小。因此我觉得宁可在大自然中自居渺小的地位,不愿在渺小的人类中夜郎自大。革命家当年粪土万户侯,何尝想到今天当了‘万户侯’,竟恋恋不舍乃尔,可笑也夫!”这是1990年9月高晓声致文学评论家钱中文信中关于人与自然的一段精彩议论,透露了高氏所持的大哲学观:“青天在上”,在大自然中,个人、“万户侯”乃至人类都是渺小的,要敬天,敬畏和皈依大自然,自居“渺小”地位,不可逆天悖理、夜郎自大。
1991年2月高晓声为自己出版的长篇小说《青天在上》扉页题词:“生活是一匹野马,它不光奔驰在大道上,有时候也冲进禁区。不光吃青草,也践踏圣旨。”对于生活的理解,高晓声有智者的哲学眼光:生活与历史一样,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女孩;生活是有独立个性和逻辑的历史的主动者,它“奔驰在大道上”,还是“冲进禁区”;它在草原上“吃青草”,还是“冲进禁区”“践踏圣旨”,不取决于外因,只取决于自力。生活是至高无上的自治者和裁决者。在高氏的理解中,“生活”与“青天”都是最高的理念,最高的权威,是天理、人道、正义、真善美的象征。
1991年3月,无锡后辈文友周国忠赴德国、瑞士考察,高晓声用硬笔竖写的送行题词是:“天下很大。天下不大。认识天下,到处看看。”这种长者式的送别赠言,轻松诙谐,活泼辩证,措词浅白,寄托深远,既给人启发,又富有哲理情趣。
1991年梅雨季节,江南地区发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满眼一片汪洋泽国。高晓声在大水稍退后来到无锡前洲,即景生情,题写了“三足鼎立澄武锡,一统天下芙蓉湖”的联语式条幅,形象地描绘了常锡地区洪水泛滥的情景,并将江阴、武进、无锡等地理及其水陆变迁的历史糅合在一起,词庄境阔,手笔不凡。
90年代初,常州青年作家李怀中在南京大学作家班学习,有一次到长江路高老师的寓所拜访求教。高晓声对家乡的文学后进着意奖掖,言传身教,挥毫写了一幅书法相送,辞曰“腾上九天看世景,无非圆缺与阴晴”。以心相授,以字传情,寄意青年作家要立高视远,观察体会,把包罗万象、悲欢离合、复杂而充满矛盾变化的人类世界看真悟透。
其时,高晓声孓然一人,独住在南京省作协大院三室一厅的单元新宅里,房间里挂着他遒劲有力的楷体书法,内容是自撰的一首诗:“疾风吹云急,奔腾掩日月;任他黑白途,青天有本色。”(此诗又在1991年秋题赠无锡后辈文友余新伟)短促的节奏,凛然的正气,倾吐的是在变幻莫测、是是非非的现实世界中坚定不移的人格与信念之声,俨然高氏人格信仰的宣言书;字里行间还隐约透露出对其人生遭际以及长篇小说《青天在上》印数甚少、反响不尽人意而郁结于胸的闷气。
无锡有几个在秘书工作等任上的文学青年如周国忠、冯有责、孙岳明等,对高晓声其文其人心怀景仰之情,高晓声多次到无锡与他们文墨交往,诗酒相酬。1994年秋,高晓声为无锡前洲镇党办主任冯有责题词:“左也不好,右也不好,横也不是,竖也不是。主任,怎么办?”以轻松幽默、启发诱导的语气,既体谅秘书工作鞍前马后、求全责备的特点和难处,又提示当“主任”要善于办事,长于应对,苦干加巧干。同时,他为孙岳明题写了两副条幅,一幅是录辛稼轩词《西江月·遣兴》后半阙:“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处,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窗曰去。”(另一幅是自拟的“鹤有寿,酒有神,全占者全福也”)
这是难得一见的高氏借用古人诗词成句题赠的又一案例。
辛稼轩“遣兴”全词是: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从词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写悠闲自在、忧愁全抛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傲自强的生活态度。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酒可消愁,他却说是“要愁那得工夫”;书可识理,他则说对于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孟子》,意谓《尚书·武成》的纪事不可尽信。辛词不是菲薄古书,而是曲折表达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词的下片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动手要来扶他,就拒绝,叫他离开。这四句不仅惟妙惟肖地写出了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25个字,构成了剧情的片段: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画。这阙辛词中所描写的心境和醉态,显然博得高晓声的青赏和共鸣,所以借以抒怀,所谓“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是也。
90年代高氏在南京书赠贫贱之交丁保林的联语有两副:“山深流清泉,岭高昂白头”;“借得千亩沃土地,播下万斛清白字”(另外题赠无锡后学华荷生的联句类似于赠丁的第一副:“涧深藏清溪,山高昂白头”)。这两副题联寄托的是作者情怀的高洁和品格的坚守:像深山流泉一样的清明,像山岭巅峰一样的挺立;要在肥沃无垠的祖国大地上,勤奋地耕耘、播种,留下清清白白、堂堂正正的文学作品。作家对品格和文学执着而高尚的追求之情跃然纸上。其时,还手书两帧条幅,一帧让丁保林转赠新安采石场会计、新结识的朋友黄锡南:“梦里不想攀高枝,常在家乡打转转。”藉以抒发彼时彼刻无意高攀、心恋乡土的志趣;另一帧为族侄高小名新居落成题词:“创业艰辛,乐在其中”,道出了农民创业中苦乐关系的朴素真理。
1996年5月高晓声为《金坛日报》的题词“讲真话,写真文,寄真情”强调一个“真”字,既是对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的期望,也是文学创作应该遵循的现实主义原则。
1996年5月,无锡青年作家周国忠和余新伟去南京,高晓声陪两个后进朋友在夫子庙闲逛。中午他做东请客,在秦淮河畔选择了一家酒肆。席间,女店主捧上册页索字求墨。高晓声环视了一下左右,又慢悠悠地翻看册页上已遗墨迹,然后略作思索,便用大号黑色记号笔写下了“千里长江入秦淮”七个字,稍作停顿,他又提笔补上了一个破折号,并写下“休息一下”四个字和落款。“千里长江入秦淮——休息一下”,既写水,又写人,一语双关。两个年轻作家为高晓声瞬时爆发的才情佳句所叫绝!尤其是后补的四个字,既与前句形成强烈的反差,又体现了高度的契合,暗含秦淮河水从长江分流逸出和三个作家游历秦淮河后在酒肆小憩欢饮的情景,简直是神来之笔。高晓声这句极具智慧和幽默的妙语,顿时使酒肆四壁悬挂的一些权贵政要的题词黯然失色。在后辈的心目中,高晓声幽默的语言不仅出现在题词里,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奇思异想。他恰似一条形迹不定、自由自在的人中潜龙,仅仅是在宇宙的某一处所——休息一下。(周国忠:《锁忆高晓声》,2014年5月26日《现代快报》)
1997年春节,高晓声书赠乡梓文友冯士彦先生的贺年卡,上题“长得两只角,方为俯首牛”。鲁迅曾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高晓声也具有坚定而自觉的“孺子牛”意识,他同时希望搞文学的朋友也都具有“孺子牛”意识,而且不是一般的“孺子牛”“俯首牛”,而是“长得两只角”的牛,既有角,又俯首,敢爱敢恨,爱憎分明,这才是对鲁迅文学传统的正确继承。这实在可以看作是作家高晓声的“夫子自道”。
1997年散文集《寻觅清白》出版后,同乡篆刻家王日曦为他刻制了一枚图章,他在赠送王日曦散文集时,另用毛笔书写一幅“寻觅清白”的条幅相赠,表达能引起朋友心灵共鸣的愿望:消除和远离污染,同时追寻自然生态和精神世界的清真美白。
1997年1月,高晓声在南京书赠“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的题词:“作家爱国,理所当然”。他谆谆告诫旅美青年作家,在与“老外”的交往中,必须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秀传统。高晓声致旅美作家冰凌的信中,还就受聘当顾问一事说了这样段话:“你那个作家联谊会,要我做顾问,顾问能做什么呢?何况相隔几万里,当然无非是挂个名,那自然也是可以的。但必须说明,作家爱国,天经地义。我们的根在自己的故国故乡,没有比这更可爱的了。你们在外,要严格爱护它。这就是我当顾问的条件。如何?”(冰凌《我与高晓声先生的书信交往》,《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9月20日)这段话掷地有声,正是对题词的破解和阐述。
1997年秋,高晓声在无锡石塘湾镇周国忠的“青城居”小住写散文,当着周妻顾红霞的面,在四尺三开的宣纸上挥毫书写了“红霞满天,小顾周郎”,巧妙地将周妻的名字、姓氏分别嵌入前后两句,浑然一体,独具匠心,字面意是说,作者在红霞满天的时候来看望朋友周郎;孕含的意义则说,顾红霞温情眷顾着自己的丈夫周郎。朗朗文字,殷殷友情,充满美感,博得名家董欣宾、郑奇、寒邨等人的高度肯定,赞誉之词几乎如出一辙:“妙绝,高晓声不愧为高晓声!”
1998年初夏水蜜桃上市的时节,刘灿放派陆林深去无杨湾看望休养中的高晓声。他那里备着文房四宝,偶然也写写毛笔字。陆林深向高老师要一幅字。高晓声书写了旧作的一首四言诗相赠:“常州文坛,鼎立江南;以往如此,而今亦然。人有知者,刮目相看;人若无知,两不相干。丁丑年重抄旧句于杨湾,林深兄存。”(高自释:“无知”,一是不知道,二是不识货。)同年,高晓声为陆林深女儿陆佳音写的条幅为:“山贵 林水贵清人贵人爱人”。
高氏的四言赠诗,是对常州文坛的诗化评论,认为在江南各地区中,常州人文是“鼎立”其间、出类拔萃的,古今皆然。高晓声对自己的文学成就是颇有自信的,评论之中无疑也包含着他自己。清代诗人龚自珍曾作《常州高才篇》,评赞常州文坛“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与发达的经济相映成美的是,常州的文化底蕴深厚,个性鲜明,几度创造过辉煌。一代一代的常州人民多次抓住历史上经济文化南移的机遇,创造了地域文化发展史上一个个繁荣鼎盛的时代,培育了许多彪炳史册的文化精英,形成了文昌星聚、德业繁盛的常州文化优势,塑造了常州儒雅大气的文明形象,造就了常州人心忧天下,积极入世,以通儒论道,著书立说追求经世致用、治理国家、服务民生的地域人文精神,体现着中国式“长河平原”文化的坦荡和精致。高晓声不仅与龚自珍表达了“刮目相看”的一致的观点,而且批评了对常州文化麻木“无知”的“不识货”者,体现了他对家乡文化的深度理解和热爱。
“鸡毛上天轻便见,金石落地自听声”。高晓声1999年撰书赠送香港文友古剑,作为金陵游览纪念,殷殷期望青年作家作人作文,不要像“鸡毛”一样的“轻”,而要如“金石”一样的“落地自有声”。
1999年4月,应上海《故事会》编辑部之请,高氏为该刊题词:“人人爱听故事,尤其爱听好故事。”他同时为该刊编写了一篇“好故事”《雪夜赌冻》,获得极高的赞誉。
高晓声评点女画家熊广琴的作品时,强调艺术创造美的本质,写下了这样的话:“画家手里的笔,不是农民手里的镰刀,不是为了收获,而是为了创造”;“美在残缺,把残缺的东西画美了,这当然是一种创造。”(钱旭东《十忆高晓声》,“龙城博客”2013年11月17日)强调文学艺术创作美的价值取向和崇高使命。
高晓声的墓壁上刻着其手书的遗言:“我敬佩农民的长处,也痛感他们的弱点。”作为刻画农民灵魂的小说高手,高晓声笔下的农民既带着中国农民的最优秀的传统品质,值得敬佩的长处;又因袭着旧时代农民的“劣根性”,让人“痛感”他们的弱点。高氏的“农民文学”历史价值正在于塑造了同时具有“长处”和“弱点”的中国农民的历史形象,提出了改造农民旧灵魂、塑造农民新灵魂的重大课题,帮助农民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真正脱离封建羁绊,走进社会主义文明新境界。
诗词联句题赠属于社会交往的范畴,是我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雅士交际唱酬的一种高雅形式,其内容多为自勉、共勉、言志、抒情、议论、治学、警世等等,属于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小部件”。高晓声的题赠,意到笔随,自由发挥,不拘一格,生动活泼,充满幽默和智巧,而且大多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借题赠的诗词吐露心曲,在言外之意中跟朋友作深层次的交流沟通,既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又真善美雅,富有艺术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