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靠什么?
2014-03-28孙兴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副教授
●孙兴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副教授
专家观点
精准扶贫靠什么?
●孙兴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副教授
财政扶贫资金为减贫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花钱不少,见效不多”、扶贫资金使用中违纪违法现象严重、资金跑冒滴漏较多等问题,大量扶贫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向缺乏“精确制导”,“扶县”还是“扶民”、扶真贫还是扶假贫、肥了官还是助了贫、秀了面子还是出了实效,在理念和实践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扶贫资金和项目要瞄准穷人,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取得实效,还需要制度性的努力和扶贫对象权利的兑现,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发挥。
从制度层面来看,扶贫资金流动链条过长、环节过多是一个问题;扶贫项目和资金投放的决策机制不合理,决策权和审批权过于集中在省以上级政府,也是导致决策信息不完全、扶贫失之精准的一个原因;重资金分配轻监管,对违法违规者惩处不力,更易导致扶贫中的寻租腐败现象。因此,在准确定位扶贫对象的前提下,资金流动要尽可能做到“一卡通”,严防中间环节截留挪用,优惠政策要“点对点”,严防一些单位和个人钻空子,能直补绝不暗补,能货币化决不实物化。在扶贫资金和项目的分配上,要充分考虑决策者的信息优势,要把扶贫项目审批权应下放到更了解实际情况的县、乡,县级以上政府应将工作重点放在监督考核上,使决策更科学。要切实加强扶贫项目和资金的监管,严惩触碰高压线的单位和个人。
精准扶贫中的一个拦路虎是“知识和信息的贫困”,这不只是指决策信息不足,更严重的问题是扶贫对象对自身权益、国家制度、政策实施过程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获取能力较弱。穷人不仅体现在财富上,也体现在知识和信息的贫困上,如何使扶贫对象充分了解自己的权益,如何把国家政策交给群众,如何让穷人也方便可靠地掌握相关信息,确有很多工作要落实。一些腐败分子之所以敢于贪污穷人的保命钱,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敢于将“扶民”异化为“扶县”(利用扶贫资金大建楼堂馆所、购买高级轿车的案子也时有耳闻),一些官员之所以敢于将“扶贫”异化为“扶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利用扶贫对象获取信息能力较弱的便利隐瞒相关政策,愚民欺民。所以要大力宣传国家扶贫政策、切实做到扶贫信息公开,确保国家政策入户。政府要完善扶贫资金信息披露制度,完善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应该向扶贫对象发放权益手册,保证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媒体和互联网要更完整、更便利地提供相关信息查询渠道。
精准扶贫还需要解决“权利的贫困”问题。穷人、特别是地处偏远的穷人更加缺乏权利意识,缺乏捍卫自身权益的观念、手段,政府提供权力救济渠道也不够畅通。因此,要向扶贫对象和社会公众讲清其应享权益,要提供畅通的投诉渠道,要更多地倾听和回应群众的诉求。
无论是制度建设、信息传输、权益的维护都有赖社会力量的介入。政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是有效制度产生的重要机制,制度的实施也需要第三方力量的推动,所以扶贫需要更多走社会化、市场化道路,更多发挥社会组织、贫困社区和贫困农户在项目执行中的作用;要针对我国“专业化民间组织发育迟缓,社区组织过于单一,贫困农户组织程度更低”的现实,采取措施鼓励发展社会化组织,让他们在信息传输、扶贫工作的监督、权益保护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本栏目责任编辑:阮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