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报告如何让人看懂和审查
2014-03-28叶青
●叶 青
预算报告如何让人看懂和审查
●叶 青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全口径预算审查和监督,湖北省武汉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把创新预算审查监督方式方法放在了首要位置。其中一个措施就是在2014年2月底,成立了“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咨询专家库”预算专家组。在颁发聘书的座谈会上,笔者提出一些在收入与支出、编制与执行等方面加强预算监督的建议。没有想到,武汉市人大常委会最近连出四招,都是全国领先的。
一是将按季度通报“三公”等经费执行情况。10月底,武汉市、区集中晒部门决算和“三公”支出账单。其中武汉市除了涉密单位外,104家市直部门全部公开了2013年部门决算及“三公”经费决算。武汉市17个区1024家区直部门统一公开了2013年部门决算及“三公”经费决算,实现了“三公”经费公开范围全覆盖。之前公开内容不全的区已细化了公开内容,部分区还对网站进行了升级更新,将部门决算及“三公”经费决算信息摆在醒目位置,方便公众查看。
这只是做到了,还要做好,还要多做几次。武汉市正制定财政信息公开的长效管理和监督机制,财政部门已经按季度向武汉市人大常委会汇报各部门“三公”经费执行情况,未来或同步动态地向社会公布财政信息。
这在全国是走在前列的,是财政监督上的一种敢为人先,这种做法最大的好处就是,有问题就纠正,不要等年底了才看到一大堆问题。
二是编写《预算解读》。武汉市财政局正与武汉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共同编写《预算解读》,对各类财政报告进行更加通俗化的解读,帮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公众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政府公开的财政信息。
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今年武汉市的市直部门预算比过去容易看懂,原因在于规范,在表格、内容、层次、说明、位置、时间等方面都做了严格的规定,而区级预算公开就问题一大堆。
笔者建议对这本《预算解读》采用“口述”、“漫画”的方式来写,老百姓多看几年就会看懂。现在公布在网上的部门预算与“三公”经费,是用专业的语言表述;而在《预算解读》中则是“读”、“画”的方式,国外就是以这种方式解读预算、税法的。因而建议将《预算解读》分为专业版与通俗版。
三是成立27个代表小组。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在明年初召开的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除涉密和上划单位外,98个市直部门预算都将提交大会审议。其中,54个重点市直部门预算将首次提交14个代表团的27个代表小组审议,平均每个代表小组将重点审议2个部门,预算相关部门负责人要到场接受代表询问。这一变化贯彻了即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预算法精神,增强了人大监督工作的科学化和精细化。随着新预算法的深入实施,依法治市将亮出“老虎的牙齿”。新预算法从过去“帮助政府管钱袋子”转变为“监督政府花钱”,政府从管理监督的主体也转变为被管理、被监督的对象。
这是最有价值的创新。一大批代表委员,对着厚厚的部门预算,翻一遍都难,更何况要提出高水平的修改意见呢?从2004年开始,与各地一样,武汉市部门预算开始提交代表大会和专题会议审议,但“走程序”的味道较重。笔者在当全国人大代表期间就提出分专业审议预算,这也是广州的经验,有专业知识才有可能提出问题。代表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报名参加相应的专业小组。在这个时候,如果提不出问题,就不好意思了。
四是向人大代表公布预算初审意见。从明年开始,在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一个月以前,武汉市政府将98个部门预算草案细化,报市人大常委会,由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和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先预审、再初审,初审意见和市政府对初审意见的处理情况一并在大会期间印发全体代表。
人大代表能够看到初审意见是一种进步,至少可以了解预算数字的变化情况。当然,仅这样做还是不够的。广州市的人大代表已经可以通过组织专业小组来介入整个预算的编制过程。只有了解过程,才能真正了解预算数字背后的故事,在这方面,武汉还要继续进步。■
湖北省统计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本栏目责任编辑: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