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期话题:新媒体时代,新旧媒体融合才是未来?

2014-03-28

传媒 2014年10期
关键词:报业报纸传统媒体

@周跃敏:报纸已经有40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间经历过广播媒体的诞生和电视媒体的风靡,它们都曾经对报纸的生存形成过威胁。但所有这些当时的“新媒体”,都没有像今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一样,对报媒产生了如此彻底的颠覆。可以说,当前报业正面临着自其诞生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在新的媒介竞争环境中,传统报业必须尽快搭建一个多媒体立体化的传播格局,通过结构再造和战略转型,推动形成全新的产业链,全面提升自身在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力和市场竞争力。

@赵念民: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做出的战略部署。过去,面对电视媒体的冲击,纸媒通过加强信息、文化和思想深度守住了阵地。今天,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媒体改变了新闻传播和新闻生产方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仅靠转型和坚守已经难以独善其身,只有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才能在新的舆论格局中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型主流媒体;才能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巩固红色地带、影响灰色地带、改造黑色地带,使“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最大程度互动、共鸣、重合。

@钛媒体:近年来,“唱衰”纸媒的声音不绝于耳。虽然也有不少人提出反对意见,但无情的现实是,越来越多的传统纸媒开始进行数字化媒体转型。2010年,美国最具知名度的《纽约时报》宣布停刊,到今年年初上海报业集团的《新闻晚报》宣布停刊,其间仅仅时隔4年。陆续关停的传统纸媒不止这两家,近日,全球最悠久的计算机杂志《计算机世界》也即将在6月底推出最后一期印刷刊物,让人不禁唏嘘。传统媒体的衰弱,伴随而来的却是完全依托用户生产内容的商业科技媒体的迅速崛起。

@杨眉:如今部分媒体的转型更加强调提升媒体广告的经营能力或者拓展新的生财之道,却忽略了内容的生产质量。我的个人观点是:忽视内容生产只会使纸媒死得更快。不过,纸媒的内容优势只是“可能”存在。事实上,大部分门户网站很早就开始绕开没有记者证的障碍进行新闻“报道”,而且在许多领域比纸媒做得更好,这还不算各种垂直网站和自媒体。纸媒面临的最大危机可能来自于那些具有经验和专业知识的记者人才队伍的流失。

@任晓宁:在移动互联大潮涌来的当下,对于媒体来说,挑战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现实而迫切。近两年,“媒体融合”和“移动传播”已成为我国新闻传播业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无论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在运用新的传播方式向移动互联网转型。新闻客户端与微信公众账号,则是最新的两个方向。在这两个领域中,有已经运作成功的案例,也有正在探索中前行的试水者。

@王君超:近年来,我国的媒介融合实践开展得如火如荼,学界更是先行一步,2004年即将美国的“媒介融合”概念引入国内进行探讨,为我国的新闻实践提供了前瞻性的理论支持。2005年8月,新闻出版部门开始启动“数字报业”计划。此后,我国的传统报业经历了报网融合、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全媒体数字采编发布系统工程、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跨媒体融合等探索,直到今天报界基本普及了二维码、法人微博、微信公众账号和报纸客户端(APP),还出现了“云报纸”等比较高级的融合媒体形式。但是总的来看,现在国内报纸的“媒介融合”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二维码、APP式的“融合”实际上是媒介内容的“平台转移”,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旧媒体“水乳交融”。

@王自合:报纸发展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进入2014年,《人民日报》旗下的《国际金融报》由日报改为周报,《新闻晚报》《竞报》《天天新报》等先后休刊,在业界引起一片哗然。报纸的生存之路是否真的已经山穷水尽?在我看来也未必如此。今年4月份开始,阿里巴巴与国内多家都市报合作,借助后者强大的渠道渗透能力,推出“码上淘”业务,又引起业界对报纸价值进行重估。通过这一案例或可管窥,报纸在生存空间急剧压缩的互联网时代,若与新兴媒体进行深度融合,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唐绪军:移动互联网时代打破了以往的传播格局,其传播模式是一个双向、及时、互联的沟通。因此,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过渡,应当主动改变传播范式,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需求。传统媒体应用新媒体,常陷入一种误区:仅仅把新媒体视为延伸自身影响和价值的手段,视为对自身产品锦上添花式的渠道应用,这实际上是对互联网逻辑非常深刻的隔阂。

@雁云:大部分新兴媒体在刚刚起步的时候都面临内容空白,而知名纸媒却不存在这个问题,并且拥有已经卓有影响力的知名作者和编辑团队。当然,如果纸媒不积极进行改革,那么人才必然流向更活跃的新兴媒体;而作者不进行符合线上传播的写作尝试,文章也难以在互联网时代达到纸媒时代的高影响力。

@杨建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是传媒资源和技术能力的融合,也是传播流程和传播机制的重新构架,是一个循序推进的过程。全媒体战略的核心是创新,只有持续创新,才能开创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开辟党报新闻事业的新天地。

@郭光华:传媒学界普遍认为媒介融合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微观层面,即在技术层面上各种媒介的汇聚,包括图像、音乐等;二是中观层面,媒介产业的发展和融合,即两种或更多的产业与媒体结合;三是宏观层面,则从法律、规则、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强调媒介融合。根据学者蔡雯、王学文的研究,媒介融合还可以从大传媒业角度出发,即媒介融合内容涵盖传媒业、电信产业、IT行业、电子产业等所有参与到媒介融合中的产业,“大媒体”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媒介融合。

@张中雷:在没有做好做强纸媒时,稳住自身发展之前进入其他领域是在自绝生路。报业集团首要事情是坚守主业,再谈跨所有制、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跨界到房地产等领域,即使经营上很成功但失去舆论影响力也得不偿失。我们不必再去无休止地深究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如何融合发展,重要的是传统媒体应该反思具不具备互联网思维,是不是利用这种思维以及时代的发展来建设媒体。无论是从制度设计还是从现实运作看,传统媒体仍将是新媒体的主要内容来源,所以坚守报业独特的媒体优势、品牌和产品就显得尤为重要。

@陆小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学术界与业界曾经有多轮讨论,争论中不断求得新的认识。而媒体融合也终于从十多年前学者的讨论话题,变成五年前业界各领导者焦灼的问题,变成今天政治家关注的重大问题与政策取向。在这样的进程中,人们对如何推进媒体融合的认识,也逐渐深化,从潜台词是传统媒体要利用新媒体工具的利用式媒体融合,终于走向要以移动互联网式的思维对原有的生产方式、分发方式和需求对接方式进行重组的再造式媒体融合。

@金文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进程并不会一帆风顺。短期内,二者间的融合将会出现无参照标准、对接不匹配等系列问题。具体表现为融合的标准、融合的统计与监测、融合后的监管以及融合后的权益义务划分等。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融合进程的一步步加深,上述问题都将逐一理顺。而眼前,对于全国的广播电视媒体来说,参与新媒体融合最大、最现实的顾虑就是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媒介调查工作,如何科学、完整、全面、客观地通过媒介调查工作,全面呈现媒介融合进程中的新趋势、新规律、新特点,并借此促进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猜你喜欢

报业报纸传统媒体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报业转型路径——报业地产走势探析
报业数字化及媒体使命——中日学人、报人关于报业未来的思考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