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民”搬家,银行收复失地?
2014-03-28谭浩俊江苏省镇江市国资委镇江212001
◎ 谭浩俊(江苏省镇江市国资委,镇江212001)
“宝民”搬家,银行收复失地?
◎ 谭浩俊(江苏省镇江市国资委,镇江212001)
近日媒体报道,余额宝、理财通的收益率在直线下降,两者公开的七天年化收益率都只有5.04%、5.02%,离“破5”仅一步之遥,比此前的6%、7%相比,下降幅度很大。与此同时,银行系“宝宝”的收益率却保持强势,比如中银活期宝4月30日公布的七天年化收益率达5.16%,不仅超过了互联网“宝产品”,而且在过去的十个交易日里,大体保持着收益率上升的势头,与互联网宝收益率的直线下跌趋势形成鲜明的对比。
更重要的,由于银行的“宝业务”在风险防范等方面也要比互联网“宝产品”高得多。于是,不仅“宝产品”还有没有吸引力的话题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而且“宝民”们也开始大量撤离“宝产品”,重新回到银行的怀抱。
有人说,这是银行觉醒以后向“宝产品”发动攻击的结果,也是银行收复了曾经失去的基地和阵地。从表面看,确实如此。毕竟,这些阵地长期以来一直为银行所占领,且被银行从这些阵地上不知获得了多少利益。但是,阵地有没有被收复,还会不会再次失去,目前还很难下结论。因为,关键要看经过此次冲击以后,银行能不能觉醒,能不能不再躺在垄断的舒服椅上享受暴利。
事实上,从“宝产品”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它是一种短期行为,是一种不可能长期生存的金融业务。因为,完全的资金游戏是不可能长期以往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即便是被公认为资金游戏的各种资本运作,也必须有具体的项目做支撑,能够围绕项目而展开资本运作。而“宝产品”只是将资金从一处挪向另一处、从一个口袋挪向另一个口袋,并从中获得一些收益。这种完全与社会财富创造没有任何关系的行为,怎么可能永久?为什么说中国的银行效益很好、效率低下呢?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是被银行用作这样的无效率游戏的。譬如向客户收取保证金、譬如无休止地给企业发放承兑汇票、比如搭售理财产品等。也正是因为银行存在许多不规范行为,存在太多的资金挪腾现象,才导致“宝产品”具有了生存的空间,大受欢迎。
现在,随着银行“宝业务”的展开,互联网“宝产品”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了,离退出可能也为时不久了。但是,“宝产品”所做出的贡献却不可磨灭和轻视。如果没有“宝产品”的冲击,银行是不大可能做出这样的改变,也是不可能实现能力觉醒和经营理念觉悟的。也就是说,你不选择改变,“宝产品”就会逼迫你改变,直到你改变以后再做出新的选择。事实也是如此,让一种根本不具有创新内容、创新含义、创新意义的产品搅得心浮气躁、心烦意乱,可见,银行在这方面是何等的僵化和教条,何等的霸道与固执。要知道,只要银行稍稍有一点儿社会责任感,有一点儿为他人服务和意识,就不可能出现今天这样的现象。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改革的新元年,如果银行等垄断企业想继续坚守在垄断的阵地上,享受带来的各种暴利,已经站不住脚跟了。虽然“宝产品”们尚不具备全面冲击银行的能力,不具备让银行做出彻底改变的资格,但是,已经给银行发出了一种信号,那就是改变是必然的,不改变总有一天会“被改变”。
在“宝产品”收益率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在“宝民”们的重新搬家中,银行确实在收复失地。但是,这些阵地还会不会丢,“宝产品”们还会不会卷土重来,带来更大的冲击力,就看银行要做出怎样的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