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2014-03-28
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
筑牢法治“篱笆”遏制权力“越线”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政府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按照全会关于依法治国的总体部署,落实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的要求,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依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继续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加快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让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二是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健全政府依法决策机制,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立改废释并举,推动重点领域立法,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决策和立法紧密衔接。三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梳理各部门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实现决策、执行、结果公开透明,增强政府公信力。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源自法授。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所有行政行为都依法办事、程序正当。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要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用法治引领改革发展破障闯关、推动民生改善和社会公正。要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筑牢法治“篱笆”、遏制权力“越线”。
楼继伟(财政部部长):
加快房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
税收改革的几大方向是:“十二五”完成营改增目标;完善消费税制度;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等。要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总的方向是,在保障基本居住需求的基础上,对城乡个人住房和工商业房地产统筹考虑税收与收费等因素,合理设置建设、交易、保有环节税负,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使房地产税逐步成为地方财政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房地产税改革要加强调研,立法先行,适时推进。
陈政高(住建部部长):
城市基建不能单靠财政 必须利用民资
无论是解决城市内涝的雨水收集工程、还是破除马路拉链问题的综合管廊建设,都离不开大量的前期投入,钱从何来?单纯靠财政资金、土地出让金、地方债、市政债、银行贷款,无法满足需求,必须利用社会资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园绿地,都可以利用社会资本。直接投资是利用,购买服务也是利用。今天的城建工作,如果只会抓工程,只会抓项目,已远远适应不了需要了,必须懂金融、资本、法律法规,主动作为。
周小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中国经济中长期高质量增长可期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处于合理区间,就业情况好于预期,通货膨胀稳定在较低水平,结构调整和各项改革稳步推进,预计全年GDP 增速在7.5%左右。尽管房地产市场调整、环境污染治理和制造业增速放缓短期内对经济增速产生一定影响,但随着城镇化推进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经济中长期将实现更可持续和更高质量的增长。中国政府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推进各项金融改革,并加强对风险的管理。
管清友(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
挖地方债扩张深层原因 需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应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疏”是考虑到底线思维并未放弃,中国城镇化、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改善的空间很大,中央需要依靠地方政府通过举债满足财政收支缺口。“堵”是防范金融风险,堵住隐蔽的债务来源,让地方政府举债阳光化。治标是分类处置存量债务风险,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治本是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从根本上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针对财政分权下财权事权不对等,应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强调权责对等。一方面,中央政府杠杆率仅为25%,中央应利用低杠杆率的优势,上收部分事权和支出责任。另一方面,中央应加大地方共享税中地方政府的比例,并扩大地方政府税源,适时开征房产税和遗产税。针对地方政府预算软约束问题,中央应加强问责机制和淡化救助意识。针对官员考核机制的问题,应加快地方政府职能的改变,改革“唯GDP”论的晋升考核机制。
林毅夫(著名经济学家、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政府不该继续补贴大企业
经过35年高速发展,我们现在已经是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资本已经不再那么短缺,很多原来不符合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重工业现在已经符合比较优势,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在这种状况下,继续保留那些保护补贴就从“雪中送炭”变为了“锦上添花”,导致的结果只能是收入分配恶化和腐败蔓延。
潘建成(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仍有三大动力
未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有三大根本动力,这也是和过去不一样的动力。一是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结构因素包括城乡结构、城市化、城镇化等的结构调整。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过去的不足,却是新常态下的新机遇。此外,还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工业的现代化、信息化,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科技化,这些产业结构的升级能够推动经济增长。用信息技术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能够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协同推进。第二是制度的变革推动增长,主要还是靠改革。第三就是技术的创新推动增长。宏观层面来看,国家也是要求加大对于创新的力度。微观层面而言,三期叠加期这样一个倒逼的机制,企业主动进行创新的压力与动力也在增强。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动力很大,同样的资本和人口劳动的投入,经过创新后,其效率会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