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生态长春建设
2014-03-28杨晶
杨晶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 社会与文化教研部,吉林 长春 130103)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生态长春建设
杨晶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 社会与文化教研部,吉林 长春 130103)
建设生态城市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春市曾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城市,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方式以粗放型为主,再加上近些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诸如环境污染严重、基础设施滞后、交通阻塞严重、人口生态意识薄弱等亟待破解的生态环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一是加强支持水资源循环保护、大气净化、固体废弃物回收和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着力提升城市公共交通保障水平,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行公交优先的战略;三是积极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制度和机制创新,如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机制、积极推行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生态城市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探索生态环境保护的全民参与机制。
生态文明;生态城市;生态长春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对于长春市而言,由于曾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中心城市,长久以来,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很多资源和环境问题。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引领下进行生态城市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长春市生态城市建设亟待破解的难题
长春市地处东北平原腹地,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温度变化显著,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干湿适中,气候宜人,素有“北国春城”的美誉。长春市是吉林省的省会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也是东北亚地区著名的城市之一。长春市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全境面积2.06万平方公里,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二位,截至2013年10月全市户籍总人口756.9万,处于副省级城市的中游。可以说,无论从气候地理条件,还是历史人文底蕴,以及自然资源储量上看,长春都是一个生态环境基础较好的宜居城市。
但由于长春曾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重要城市,长期以来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以粗放型为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危害,再加上近些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忽视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方面,使问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一)环境污染严重,治理任务艰巨
第一,土地污染严重,用地结构不合理,比例失调。长春市为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短短的十几年,城市建成区的面积急剧增加,三分之一的土地失去了生产能力,转化为城市用地,用地与供地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剩余的可用耕地由于长期大量地使用农药、化肥和地膜以及土地的粗放式经营,使得地力下降,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的焚烧和掩埋也对土地造成了严重污染。另外,长春的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比例失调的状况也较为明显。据统计,长春城市中工业用地比例过大,占建成区用地
总量的27.34%,远高于建设部关于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在15%-25%之间的规定,而长春商业服务业及市政环境用地则比国外综合性城市要低5-10个百分点。①这种用地结构的不合理影响了土地的价值收益率及城市商务中心功能的发挥,有碍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二,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大。长春市是全国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3.2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363立方米,约为全省人均占有量的25%,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7%。市区内河流流程短,河床不稳定,河川径流量时空分布不均,在6-9月集中了年降雨量的60%-80%,限制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发潜力较小。城区地下水开采严重超标,市中心水位埋深达52米,基本到达含水层底板。地下水过量开采,造成大面积地下水陷漏斗。②如今,长春市的用水总量已接近水资源总量,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大气环境污染仍比较严重。长春的大气环境污染具体表现为污染源增多,大气污染程度相应增大,并出现了一些新的污染物,如光化学烟雾所产生的生成物,使长春市因烟雾笼罩的天数及程度增多,冬季更为严重。总悬浮颗粒和降尘在冬季供暖期和春季扬尘期明显偏高,大气污染正从煤烟型污染向煤烟、机动车废气和扬尘污染混合类型转变。
(二)基础设施滞后,资金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长春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属于欠发达城市,经济压力相对突出,长期以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发展经济的方面,忽视了基础设施尤其是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造成了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第一,绿地建设投入较大,但对其生态功能方面有所忽视,树种的多样化配置有待进一步加强。长春的绿地建设投资很大,绿化覆盖率也比较高,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城市绿地不仅只是给城市带来美好的景观,它同时还是为居民提供了娱乐、休闲、游览、疗养的场所,而且还具有防风固沙,防旱排涝的作用。但是长春的绿地建设多数只注重从景观学的角度去设计规划,而忽视了其生态功能的方面。
长春的绿地建设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树种的选择上比较单一。长春市的植被属于长白山植物区系,并跨内蒙、华北两个植物区系,是我国重要的针阔混交林带。现在光净月潭就有高等植物550种,东北常见的园林树木有400多种,但是,我们通过对长春市公园和街道的调查可以看出,长春市树种比较贫乏,多数街路只是杨树、柳树、糖槭、榆树、黑松五大树种当家,品种是比较少的。
第二,缺乏有效的垃圾回收和处理设施,未实现垃圾分类。长春市的垃圾回收和处理也存在着与中国大多数城市一样的问题,即未实行垃圾分类收集。目前长春市缺乏有效的垃圾分类收集政策和资金支持,也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鼓励市民进行垃圾分类,街道摆放的垃圾桶有些不是分类垃圾桶,有些放置了分类垃圾桶但也是有却形同于无,这样就使垃圾分类处理的任务完全落在了政府的头上,没办法很好地解决垃圾回收再利用的问题。
第三,生态环保的投入力度在逐年增加,但仍显不足。环境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近年来,长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生态环境方面的投资力度,实施了暖房子工程、伊通河水系治理工程等重点工程,也新建改建扩建了一大批各类精品特色公园,但从总体上看,目前的生态保护投入与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相比还是大有不足,尤其是对于老旧街道社区生态环境的投资力度还有所欠缺。
(三)交通状况复杂,优化难度较大
近年来,长春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道路设施建设的步伐远远跟不上人们对交通需求的增长,从而导致交通问题日益突出。长春交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混合交通,即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混合行驶,使城市交通状况变的十分复杂。而交通参与者法规意识不强,更加剧了这种混乱局面。长春的交通事故率是一直居高不下,就跟这种混乱的局面有关。目前,长春市在上下班高峰期出现拥挤的路口和路段逐渐增多,高峰期的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这种状况的改变只靠修几条快速路不能根本解决,发展公共交通,实行公交优先的战略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但就现在的情况看,大多数政府规划的公交专用线路形同虚设,使公交车难以发挥其优势,小汽车大行其道,造成了小汽车越堵越多,越多越堵的恶性循环,为市民日常出行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四)人口素质不高,生态意识薄弱
东北大平原广阔肥沃,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长期以来缺少自然资源匮乏地区人们的生存危机和压力,人口素质普遍不高,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都比较淡薄。虽然如今长春市的教育水准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数量在同类城市中比较突出,但对于生态意识的教育和培训方面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二、长春生态城市建设的途径与对策
为了把长春建设成生态城市,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人
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研究长春的城市生态问题,制定科学的城市总体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指导生态城市的建设。
(一)加强支持生态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过去城市的建设重视形象工程,多是看得见的、直接能够体现政绩的放在前面,比如说修马路、盖高楼,而马路底下的污水收集管网及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设施就放到了后面。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本来应该与城市化是同步的,但就是这种急功近利的政绩观、经济至上的思想,导致长期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因此,必须加强支持生态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支持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利用要遵循三个原则,首先就是要节约用水,主要是控制对水的需求量,这是最基本的;第二就是要防治污染,主要措施是进行清洁生产,从源头治理;第三个原则是加强水资源的回收利用,指的主要是对城市雨水和污水的回收与再利用。
以往传统的人行道有一些固有的弊端:道路下雨之后一旦有积水,水会从人行道面板间缝隙或板的断裂缝隙中渗入,但渗入后无法排除,对人行道下承结构的承载能力产生影响,最终出现人行道板的翘曲、断裂、松动、沉陷等问题,表面时常有淤泥、积水、不平整等现象,从而减弱或失去人行道的使用品质和基本功能。透水式人行道就避免了这些弊端,具有很多优点:不仅可以减轻路面排水系统负担,消除道面积水,提供安全、优质的步行条件;还对改善周围植物生长土壤环境,调整生态平衡,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有很大的帮助;并且能够很好地补充地下水份,有助于水资源循环利用。日本早在1973年就建成了3个透水人行道,目前,我国大陆多个城市也在大力推广使用透水式人行道,如北京、福州、青岛、深圳等正在进行大量人行道的新建和翻修工作。虽然这种透水式人行道的造价较高,但从长远来看,其使用功能、使用寿命、保养维修费用等方面的优势明显高于传统人行道,其生态效益也非常可观,应该广泛地加以利用。
另外,生活污水也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人类使用过的水,污染杂质只占0.1%左右,城市供水量的80%会变为城市污水排入管网中,收集起来再生处理后70%可以安全回用。也就是说,城市供水量的一半以上可以成为再生水,返回到城市用户替换自来水。因此要加大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力度,尽可能多地将污水循环利用起来。
2.加强支持大气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中的空气污染源大致来自于以下方面:工厂排放的大量粉尘和CO2、SO2等废气;汽车尾气;家庭中能源的消耗;各种喷雾剂,如各种空气清新剂、杀虫剂,这些化学制品增加了空气中原来没有的成分,造成污染。茂密的林丛能降低风速,使空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下降。树叶表面粗糙不平,有的有绒毛,有的能分泌粘液和油脂,因此能吸附大量飘尘。蒙尘的叶子经雨水冲洗后,能继续吸附飘尘。如此往复拦阻和吸附尘埃,能使空气得到很好的净化。因此,加强城市绿化,多植树造林是保护城市大气环境的有效途径。在绿地的保护与建设中,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重视保护道路两旁现有绿地,清理非法占用绿地现象;重点搞好机动车辆密集的干道上的绿化工作;改变从前只重视景观的美化而忽视生态效能的落后观念,在继续加大绿化建设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绿地的生态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市民能更多更充分地享受到绿化带来的益处。
3.加强支持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利用的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垃圾分拣工厂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于一些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城市来说,显然是有一定难度的。长春市现有一个垃圾处理厂,不能完全满足整个城市垃圾处理的需要。真正环保的实现需要全民参与,政府应该通过统筹安排,从垃圾的“产生”与“收集”两方面入手,鼓励全体市民参与到垃圾回收的活动中来,从源头上解决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因此,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应该树立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面参与和合作的理念,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收集、清运系统,加快实现垃圾的分类收集、密闭清运,逐步实现垃圾处理的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效益化。
(二)着力提升城市公共交通保障水平
据统计,如果240个人同时上班,需要177辆小汽车,3辆公共汽车,而只需要1辆无轨电车。所以说扩城修路治标不治本,要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一个城市如果能够拥有具有极大诱惑力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就会使得市民们有理由少开、甚至不拥有私家车,而改乘安全、快捷、便宜的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大大减少轿车的使用量,这样既可以缓解交通拥堵的问题,还能降低污染,促进城市的节能减排,有效保护城市环境。
2012年10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在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工作,提出必须树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理念,将公共交通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位置,着力提
升城市公共交通保障水平。根据长春市的实际,在今后的道路与交通规划工作中,应该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进一步完善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构建结构合理和功能多样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形成快速、便捷、安全、舒适、低碳、和谐的综合交通系统;第二,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的规划过程中,应优先保障公共交通的便捷与通畅,不得随意改变公交线路,不得擅自将公交用地挪作他用;第三,规范和提升公共交通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保证公交服务质量,改善部分公交车辆卫生条件差、冬季寒冷的问题,使市民在乘坐公交车时拥有舒适、愉快的乘车体验;第四,建设城市繁华路段大型停车场,改善由于乱停车造成的道路运输能力弱化的状况;第五,设置公交专用车道并制定法律法规强化管理,对占用、干扰公交专用道的行为要加以严惩,提高公交车的运行速度和准点率。
(三)积极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制度和机制创新
制度和机制问题,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关键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新的生态文明理念和价值观进行具体制度创新,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1.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机制
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在目标体系方面,要有反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情况的指标。比如政府环保投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污染物排放强度、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空气质量达标比例等指标。在完善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的同时,要强化评价结果在绩效考核中的运用,要将体现环保要求的经济社会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调整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2.积极推行生态补偿机制
城市环境的污染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为确保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资源、环境当作有价值的资产,创造出对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方法,逐步建立起资源与环境有偿使用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对各种环境服务收取合适的费用,并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积极向生态建设投资,促使企业自觉的投入环保事业。通过建立资源和环境有偿使用机制,确保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3.构建生态城市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
长春是欠发达城市,经济总量不高,而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应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生态城市建设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各种形式参与生态城市建设,推动生态建设和环保项目的社会化运作;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投资主体参与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积极申请国家专项资金和国内外金融机构贷款等方式筹措生态城市建设资金。
4.探索生态环境保护的全民参与机制
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因此,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保护的全民参与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维护公众的生态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使公众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二是要强化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的全方位生态教育体系,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学习,促进全民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三是建立全体市民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有效机制,综合运用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手段培育市民的主人翁意识,促使民众主动自觉参与到爱护环境,保护城市形象的行动中来。
[注 释]
①文中数据来源于2013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②文中数据来源于长春市水利局。
[责任编辑:姜 杰]
X171.4
A
1008-8466(2014)06-0073-04
2014-08-28
杨晶(1982— ),女,吉林长春人,中共长春市委党校社会与文化教研部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
0.13784/j.cnki22-1299/d.2014.06.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