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廉德文化的价值内蕴

2014-03-28田旭明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伦理价值观价值

田旭明

(江苏师范大学 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江苏 徐州 221116)

中国传统廉德文化的价值内蕴

田旭明

(江苏师范大学 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江苏 徐州 221116)

廉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历经几千年发展,虽然有关廉德的文献资料十分丰富,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但核心始终围绕“仁政爱民、惩贪肃风、尚俭助廉、守廉修身”四个方面展开。在当今社会,挖掘传统廉德文化蕴含的伦理道德资源,汲取其精髓,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推动其现代转型,对当今反腐倡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以及整个国家治理都具有积极的价值。

传统文化;廉德文化;反腐倡廉

廉德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千家万户。廉德文化作为一种伦理道德文化,在传统社会治国理政、社会风气形成和个人修身中的独特作用。廉德文化蕴含的伦理精神,对今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且深刻的价值。弘扬、重塑传统廉德文化,加强全社会的廉洁教育是完善反腐倡廉体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伦理道德要求,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条很好的路径选择。因此,挖掘廉德文化蕴含的伦理道德资源及价值,推动其向实践转化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传统廉德文化的历史钩沉

廉,顾名思义即清廉公正、不贪不污;志气高洁、品行方正;勤俭节约、朴实无华;求真务实、勤政律己,其既是一种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又是一种价值尺度。廉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部分,廉洁美德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道德范畴和伦理诉求。中国古代的廉德既涉及政治伦理层面,也涉及生活作风、处世之道、励志修身等层面。廉德在中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唐虞时代,尧舜选择继承人即以贤能为标准,并都留下了诲人律己的“铭言”和“戒言”,如禹有铭言“民无食也,则我弗能使也,功成而不利民,我弗能劝也”(《新书·修政语上》)。这些“戒言”都体现了“为民”的原始公仆意识,可以视为中国传统廉洁美德最初的星光。舜时期的一位叫皋陶的部落首领就提出了为官者应遵从“九德”,其中之一就是“简而廉”(《尚书·皋陶谟》)。《尚书》和《左传》中也载有诸多慎守“俭德”的思想。《论语》中“为政以德、宁俭”等思想更是为人们所熟悉。尽管有文字资料记载的廉德思想时代久远,然而,真正意义上、全面且系统、对传统社会影响最深的当属儒家廉德思想,特别是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在众多文化思想图景中占主导话语权,使得后世所有的有关廉德思想及其教化实践的记载无不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特色。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廉德思想主要是儒家的廉德思想。

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的廉洁价值理念和伦理规范。虽然廉德文化的文献资料丰富,但核心始终围绕“仁政爱民、惩贪肃风、尚俭助廉、守廉修身”四个方面展开。它们通过我国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诗词、典故、戏曲等形式,从一些典型的格言和杰出人物的言行上

表现出来,在给人以艺术上享受的同时,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激励、思想上的启迪,以至言行上的鞭策。如脍炙人口的中华典故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周公辅政,“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管仲相齐,“令重于宝,社稷先于亲戚”;勾践兴国,“卧薪尝胆”;诸葛亮治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己生活俭朴,“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并要求官员“清心寡欲,约己爱民”;包公铡美惩侄,“铁面无私”等。如感人肺腑或流传千年的中华格言,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看作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孟子曰:“廉”是为官者应追求的本性,故而谈到“可以取,可以毋取,取则伤廉”;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朱元璋曰:“惟俭养德,惟侈荡心”;范仲淹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这些典故和格言展现了中华民族固有的廉德观,包含了仁政爱民、廉洁奉公、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高尚品德和伦理规范。从其作者看,既有君王帝后、达官显宦、硕儒士绅,也有农夫商贾、普通百姓。从其内容看,几乎涉及政治伦理、社会价值、生活修养、家庭关系等各个方面,其中既有帝王将相治国理政的经验传授,也有其亲身经历的经验之谈;既有历代先贤大儒语录教导的汇编,也有名人模范事迹、美德懿行的辑录。从其实践形式上看,更是多种多样,既有帝、后训谕皇室、宫闱的诏诰,也有父母长辈教导子弟的铭言;既有歌赋、诗词、箴言、碑铭等简明训示,也有民间风俗、活动等感染;既有“重典治吏”,禁止官员奢侈浪费的日常廉政规范,也有预防横行暴敛、贪污不法的监察之道。

中国传统廉德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注重道德自律、倡导德法相结合,追求伦理政治。众所周知,自孔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注重强调道德主体性,提倡“德本法用”。到宋明理学时,更加突出。在理学中,“修身”是“经世”的根本,只有“正心诚意”,方可治国平天下。中国传统廉德文化也深刻地烙上了这种历史印记,始终将为政者、普通百姓加强廉洁道德修养和清廉品质的锤炼摆在尊廉、尚廉、守廉的根本地位。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廉德文化是一种伦理政治文化,除了强调廉洁自律外,还强调依法促廉。儒家提出的“德主刑辅”的思想延续几千年。依法惩贪、重典治贪的事迹在中国历史上不胜枚举。中国传统廉德文化虽然以德为本,但从未丢弃以法为用这一原则。这一理论特质对传统社会家国稳定以及社会风尚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今天仍然散发思想光芒。

二、传统廉德文化的当代价值探索

传统廉德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因时代变迁而忽视其内在价值。虽然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已不可同日而语,但传统廉德文化在当今社会仍然散发思想光芒,特别是在反腐倡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以及国家治理领域。

其一,传统廉德文化有利于培育反腐之魂。反腐倡廉是中共面临的重大紧迫课题。但从现有腐败发生和治理机制来看,要预防和治理腐败,仅靠创造出一种善的背景性制度安排或健全制度外壳是不够的,还要站在政治文化和社会价值文化的高度,从政治情感、政治信仰、政治动机、社会心理等方面着手,培养全社会廉洁氛围,促使社会成员自觉坚定对廉洁价值目标的追求,形成对廉洁价值的强烈期待和认同,进而最终确立牢固的廉洁信仰,并以此销蚀、覆盖和取代各种腐败亚文化,使制度反腐不仅获得连贯运作的价值观支撑和润滑,还赢得其角色承担者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支持,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在全社会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廉洁文化建设是腐败治理之“魂”,制度反腐是腐败治理之“体”,只有使“体”与“魂”达到完美融合,形成“善制”与“善德”齐头并进的态势,才能形成不想腐的心理机制、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从而有效防治腐败。因此,弘扬传统廉德文化,促使其在社会大众心中落地生根,转化为一种道德自觉,这有利于以鲜明的态度批判腐朽思想,从根基上摧毁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在全社会形成以廉洁为荣的浓厚氛围,给腐败造成巨大的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的压力,从而可以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达到干部廉洁、政治清明的目的。

其二,传统廉德文化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廉德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蕴含的伦理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髓不仅有着相通之处,而且传统廉德文化倡导的“勤俭节约、清正廉洁”等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演绎成社会大众都普遍认可的伦理规范,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道德感,在全社会培育知廉耻、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这无疑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伦理精神。此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接地气、贴民心”。而廉德文化具有最广泛的人民性,是广大普通民众都认可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千百年来,

从农村家中悬挂的图画,到城里人张贴的对联,从农家祠堂到城市社区,从革命伟人家庭到普通百姓家庭,都能看到不同廉德文化的表现形式。廉德文化的这种大众化特质有利于普通百姓更加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更加接地气和贴民心。

其三,传统廉德文化有益于国家治理。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环节,不仅需要制度的保障,还需要精神文化的支撑。传统文化在维护传统社会家国稳定及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应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精髓。众所周知,现代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一个高度负责、勤政爱民的执政党,需要全体国民的自我道德素养提升,需要顶层设计与民众参与良性互动的加强,而作为传统文化极具特色组成部分的廉德文化,是一种政治伦理文化、社会价值文化和生活伦理文化,不仅要求为政者清正廉洁,加强自我修养,诚信有道,为国家发展奠定可靠的、恪尽职守的主体条件,还具有合理的社会价值导向性,能引导社会大众做出正确的价值抉择,帮助人们认识到勤俭自强和诚信友善的生活观、团结友爱和敬业奉献的职业观、取之有道,求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消费观、“以德治家、以廉保家”的家庭观等等。这些美德的形成有利于人们在实践中做出理性的选择和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睦相处、互敬友爱的关系,从而维护国家秩序的稳定。因此,在全社会弘扬廉德文化,增强国民对廉洁的认知和认同,无疑能给现代国家治理提供文化支撑和道德中枢。

三、发挥传统廉德文化价值的基本思路

第一,在批判继承基础上积极推动传统廉德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国传统廉德文化作为一种政治伦理文化和社会价值文化,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对纯化官风和民风,优化社会风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传统廉德文化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过分强调维护皇权,维护帝制;粉饰官场,具有愚弄百姓的政治欺骗性;标榜德治,具有人治为纲的制度偏颇性。在当代社会,要发挥这笔文化遗产的价值,就应该首先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懂得如何扬弃,辩证抽取其精髓为今所用,在时代语境中完成传统廉德文化的现代转型。一方面,立足于现代社会精神需求,用现代话语系统和表达方式对传统廉德文化中最核心、最稳定的优秀成分,如勤俭持家、清廉自守、崇尚实干等精神进一步阐发,增强其话语感召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结合现实问题,总结现实经验,对传统廉德文化中陈旧的、过时的甚至错误的成分进行改造和扬弃,从而体现中华文化的时代性和创新性。通过对传统廉德文化内容、形态以及思维方式进行批判继承和重塑,使传统廉德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合理衔接,在精英思想与普遍民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除了有利于促进公民个人修身与品行锤炼之外,还有助于推动廉德在普通民众心中的落地生根。

第二,将传统廉德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传统廉德文化蕴含着清廉奉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等优良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值得为今所用的德育资源。传承这笔文化遗产,使其全方位、有效融入到大众日常生活,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国家管理的重要道德支撑,就必须借助国民教育这条重要渠道。将传统廉德文化精髓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育广大青少年的廉洁品德,是发挥廉德文化价值尤为重要的途径。在现行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中,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机构应该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和制度,通过课堂主渠道、家庭濡染与学校教育互动、社会行动与社会生活体验相结合、情感关怀与移情体验相结合、层次性与衔接性相结合等方式方法,推动廉德入耳、入脑、入心,引导和帮助学生用廉洁准绳约束自我、提升境界,提高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识别美丑的能力,培养青少年的良好廉洁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提升其综合素质和文明水平。

第三,为弘扬传统廉德文化培育多样载体和良好环境。廉德文化传承,不能寄希望于一味的思想灌输、理论宣传和价值观教育。我们应该立足于大众日常生活需求、心理思维、民族习惯等,根据不同群体特征合理利用载体,合理开发、利用各式各样的鲜活载体。唯有培育多样载体,才能推动廉德文化通俗化和生活化,从而在普通大众中间形成强烈的廉洁价值认同,强化“守廉”氛围,增强全民对廉洁的敬畏意识,形成廉洁氛围和信仰。此外,要积极为传统廉德文化的弘扬创造健康的文化环境,并制定相关制度保障。廉德文化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受到消极、腐朽思想的侵蚀和破坏。对此,我们要运用现代科学理念对各种错误文化思潮进行科学评估,对一些腐朽消极的思想文化要坚决抵制,对一些可塑性的文化进行正确引导,为廉德文化的弘扬创造健康的文化环境。与此同时,建立具体、科学的制度,保障廉德文化发挥精神效能。必要时,积极推动廉德文化所倡导的道德观念和规范法制化,向相应的制度转化和演变,形成约束力和操作性强的廉政制度。通过廉政制度的实践应用,实现廉德文化的内在价值。

[责任编辑:董金荣]

G02

A

1008-8466(2014)06-0018-03

2014-08-10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廉洁文化建设与制度反腐的互动研究》(2013SJB710016)阶段性成果

田旭明(1984— ),男,安徽潜山人,江苏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校聘副教授,法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廉洁文化与廉政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应用伦理学研究。

10.13784/j.cnki22-1299/d.2014.06.004

猜你喜欢

伦理价值观价值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