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中国背景下绿色财富观研究

2014-03-28李鸣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财富文明人类

李鸣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生态文化研究所,广西 桂林 541004)

美丽中国背景下绿色财富观研究

李鸣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生态文化研究所,广西 桂林 541004)

财富既古老而又年轻、既具体而又抽象、既现实而又理想、既平凡而又神奇。财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不同的财富观引导人们追求不同的财富并实施不同的财富行为,从而产生不同的社会结果。在一定意义上讲,财富观决定着人类价值取向,决定着人类发展路径的方向和生存方式。

绿色财富观;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一、财富观的内涵与特征

关于财富观,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比如,褚俊英博士认为,义利之辩是中国传统财富观的价值基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富国、富民”是中国传统财富观的社会诉求;“农本商末”是传统财富生产观;“节用崇俭”是传统财富消费观;“均贫富”是传统财富分配观。[1]亚里士多德的财富观则是富于知性、德性、神性的劳动财富观念、符合中庸之道的节制思想、推崇公正原则与诚信品德和经济行为中的奉法精神等。[2]古希腊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色诺芬认为,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威廉·配第认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早期的重商主义者认为,金钱就是财富。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将财富既理解为价值即社会财富,又理解为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司马迁曾说,“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好行其力”,《茶花女》中有“金钱是好仆人,坏主人”的表述,[3]传统财富观中还存在着藏富、炫富、仇富、崇富、杀富济贫、为富不仁、嫌贫爱富、比富、斗富等多种观念。[4]胡润百富榜创始人胡润则认为,财富不是钱,它代表着一种品质。[5]阿尔文·托夫勒在《财富的革命》中提出,与财富相关的三个基本原理是时间原理、空间原理、知识原理,掌握了这些原理,我们也就掌握了获取革命性财富的钥匙。刘诗白教授在《现代财富论》中认为,现代财富也就是全面财富,包括商品财富与非商品社会财富两大类别。滕泰博士在《财富的觉醒》中提出,财富划分为生态财富、硬财富和软财富三种。马克思指出,“财富的本质就在于财富的主体的存在”。[6](P73-76)世界银行在第60届联合国首脑峰会期间公布了一份长达190页的世界各国人均财富报告,提出根据国内生产总值、产出资本、自然资源、人的技术和能力等条件综合而得出的新财富标准。

财富与财富观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财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对主体有用性范畴。诸如传统财富与现代财

富、商品财富与非商品财富、绿色财富与非绿色财富、物质财富与非物质财富;自然财富与社会财富;有形财富与无形财富;经济财富、政治财富和文化财富;生存财富、发展财富与享受财富等。[7]所谓财富观,则是一个人生观、价值观的范畴,是社会主体对财富的基本的理念与态度,是指人们关于财富的本质特征、价值取向、运动规律、创造方式、拥有享受方式、积累方式、管理方式,以及社会功能、作用等问题所持的理念系统。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会有不同的财富观。面对自然财富、金钱财富、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持有不同财富观的国家、企业、公众将会采取不同方式管理运用。比如,对于属于自然财富的原始森林,北欧四国保护的比较完好,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原始森林则被大规模毁坏,甚至沦为沙漠,其中的部分原因在于拥有完全不同的财富观、价值观。

财富观的内涵特征在于,第一,财富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企业、组织、家庭或个人都有自己的财富观。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了不同的财富观。第二,不同的财富观引导人们追求不同的财富,引导人们实施不同的财富行为。有的人的财富观是为了个人、家庭物质财富的无限增加,有的人的财富观是为了个人、家庭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无限增加;有的人的财富观是不择手段攫取物质财富,有的人的财富观是合法劳动致富,有的人的财富观是勤俭节约致富;有的人的财富观是黑色财富观,有的人的财富观是绿色财富观,等等。第三,财富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渴望财富、创造财富、拥有财富、享受财富既是人类的本性,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杠杆。[8]孔子肯定追求财富是人的天性,“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孔子也强调获取财富的正义性,“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在一定层面上,人类对财富的追求促进了经济、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第四,财富观具有系统性和时代性。财富观的系统性表现为,财富观由财富界定、财富性质、财富价值取向、财富运动规律、财富创造方式、财富拥有享受方式、财富积累方式、财富管理方式,以及财富社会功能、财富作用等理念系统组成。财富观的时代性表现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财富观。如果说农业文明社会是以土地资产为主流的黄色财富观,那么工业文明社会则是以有形、无形资产和资本为主流的黑色财富观,而生态文明时代理应是以绿色财富观为主流的财富观。

人类财富观经过了一系列演进过程。从财富单一的物质有用性向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人才财富、信息财富等多元有用性扩展。从原始社会天人合一自然财富观,经过农业社会依赖自然、改造自然的黄色财富观,到工业社会人类中心主义背景下的主宰自然、污染自然、浪费自然的黑色财富观,再到生态文明时代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谐自然绿色财富观的发展。从原始共产主义均等财富观,向私有制背景下少数拥有大量资产物质财富,大多数奴隶、农民、工人受剥削的财富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的财富观发展。从按身份、官位、土地分配财富的财富观,向按资分配财富观、按劳分配财富观、按需分配财富观发展。从自然经济财富观,向商品经济财富观、产品经济财富观发展。从生存消费财富观,向生存、发展、享受、节俭、炫耀、攀比、浪费等财富观多元化扩展。

二、生态文明时代的绿色财富观

(一)绿色财富观的内涵特征

从1972年的《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人类开始转向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时代,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是绿色财富。从财富性质层面上看,绿色财富具有绿色性、生态性、环保性和安全性等本质属性。从财富的创造和积累层面上看,绿色财富具有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生产清洁性和经济循环性等属性;从财富流通层面上看,绿色财富具有健康、环保、可回收、可再利用等属性。与此相对应的绿色财富观,是指在生态文明时代,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下,人类所持有的关于绿色财富的本质、绿色财富创造方式、绿色财富源泉标准、绿色财富积累、享受、管理以及社会功能作用等理念系统的总称。[9](P169-171)其特征在于,第一,在生态文明时代的富有以绿色财富的多少为主要标志;第二,绿色科技、绿色管理、绿色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成为主流财富增长方式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模式;第三,生态平衡、自然资源和谐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一切财富的基础,绿色人力资源成为重要的财富,绿色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第四,绿色财富是21世纪人类不懈追求的财富。在生态文明时代,一方面奉行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绿色科技主义和绿色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对财富的追求、运用、管理、享受等奉行非人类中心主义,在尊重自然、感恩自然、保护环境、和谐自然的前提下创造财富、管理财富、运用财富;第五,绿色财富具有全球性、人类共有性、生态平衡性、绿色可持续发展性等属性。

(二)工业时代财富观与生态文明时代财富观的比较

二者时代背景不同。工业时代一般是指1763—1970年期间,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0](P256)历史经验证明,生产力是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决定性因素,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都要发生深刻的变革。工业社会的特征表现为机械化、电气化、城市化、民主化、法治化、市场化、知识化、教育大众化、资本主义、殖民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贫富悬殊、消费主义、技术主义、信用经济、浪费式物质主义、经济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等等。生态文明时代一般是指1970—2100年期间。这一时期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时代,而且是全球化时代、生态文明时代。在这个时期,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知识经济、绿色财富、绿色幸福、生态政府、绿色企业、绿色管理、绿色学校、绿色组织、绿色家庭、绿色公民等成为社会主流。

二者奉行的主义不同。工业时代奉行的是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的主体、价值目标和价值评价依据的思想体系。古希腊时期智者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就有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亚里士多德在《政治篇》中认为,动植物都是为人类而存在的。[11]工业文明时代的本质特征、价值取向在于打破了封建专制、等级特权、人身依附、闭关锁国等观念与制度,大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创造了物质文明的一个又一个高峰,提高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剥削性、贪婪性、残酷性、殖民性以及技术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挥霍性、攀比性、浪费性消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造成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危机,给人类带来了扭曲性、灾难性发展。生态文明时代奉行的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核心观点包括: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人类是自然之子;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反对人类主宰自然,坚持感恩自然、保护自然;坚持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绿色发展,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态文明时代的本质特征、价值取向在于理性反思工业文明的副作用,一方面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反对和抵制“人类中心主义”,崇尚和追求绿色财富、绿色幸福;另一方面我们要用和谐社会的理念对待人生环境,用感恩的心对待自然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低碳社会、节能减排,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

二者发展模式不同。关于发展模式的论述,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的著作《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莱斯特·布朗的理论,现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仍然处于A模式的发展状态,即高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的强物质化模式,有一部分环保发达国家诸如北欧四国、德国、日本等,正在走向B模式,即要求经济发展与环境绝对脱钩的减物质化模式,这是一种理想化的发展模式,它是绿色现代化或生态现代化的真正内涵。我国自然资源的短缺和环境压力的严峻迫使我国不能继续遵循传统的A模式,同时限于我国的发展阶段也不可能立即沿用较高发展阶段的B模式。对于中国国情而言,过渡模式应是我国未来15年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发展模式,简称C(China)模式。[12]我们认为B模式代表了绿色发展模式,各国应该毫无疑问、义无反顾的朝这个方向努力。

二者消费模式不同。所谓消费模式是指对物质资料的消费方法和形式。消费模式可分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农业文明时代消费模式、工业时代消费模式和生态文明时代消费模式等等。工业时代消费模式以美国消费主义为代表,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是物质主义的,只有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感性欲望的满足才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只有人所占有和享用的物质财富才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象征。[13]其消费模式的性质是高消费、高能耗、高污染、高浪费;是奢侈消费、攀比消费,是不可持续消费。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是最好的例证。生态文明时代消费模式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是生态环保主义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消费模式。比如,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低碳经济、低碳生活、节能减排、零排放、太阳能经济、绿色消费、绿色发展。目前,北欧四国、新西兰、德国、日本等国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三、人类财富观演进的原因分析

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发展是人类财富观演进的客观原因。在生产力特别低下的原始社会,只能是原始共产主义财富观;在生产力特别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财富观。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是人类财富观演进的科技原因。比如,科技的发展使得石化产品成为了财富;科技的发展使得太阳能产品成为了财富;科技的发展使得音像、多媒体产品成为了精神财富。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不断进步发展是人类财富观演进的主要原因。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使得财富由物质形态扩展到非物质形态。比如,哲学思想财富、

政治制度财富、管理机制财富、音乐财富、心理学财富、人文精神财富、生态智慧财富、绿色财富、法律财富,等等。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是人类财富观革命的生态环境原因。生态环境危机迫使人类不得不反思工业文明的财富观,不得不科学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得不批判黑色财富观,构建生态文明时代的绿色财富观。

人类的物质欲望不断膨胀,促使人类的财富观从自然财富观向黄色、黑色财富观快速发展;人类绿色精英的理性生态反思、国际组织、各国政府的推动和企业、公众生态伦理的醒悟是人类财富观涅槃的助推器。比如,从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到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观;从罗尔斯顿的《哲学走向荒野》《环境伦理学》到2007年通过的“巴厘岛路线图”,从“3R原则”、“零排放制度”到“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等。

四、绿色财富观与美丽中国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来生态文明的战略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将其提升到更到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览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14]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追求绿色发展、绿色财富、绿色幸福、绿色政府、绿色企业、绿色生活正在成为时代潮流。从一定意义上讲,财富观决定着人类价值取向,决定着人类的发展路径方向和生存方式。如果说财富观的演变,是人类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作用发展的自然规律,那么,绿色财富观则是工业文明时代黑色财富观膨胀后的“物极必反”,是人类痛定思痛、理性反思的“急中生智”,是人类财富观的“凤凰涅槃”,是人类在21世纪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生存发展的理性选择。农业文明孕育了黄色财富观,工业文明打造了黑色财富观,生态文明时代呼唤的则是绿色财富观。美丽中国是一个集合和动态的概念,是一个伟大而日臻完美的中国梦,是生态平衡、绿色经济、绿色生存、绿色发展、绿色财富、富裕生活、和谐中国、生态文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总称。如果说,绿色财富观是美丽中国不可缺少的生态伦理学基础,那么,绿色财富(绿色精神财富与绿色物质财富)则是美丽中国必须具有的重要内容。

[1]褚俊英.中国传统财富观初探[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张彦.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财富观比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李富.财富观[N].赤峰日报,2009-02-05.

[4]张鸿.对传统财富观的解构与反思[J].商业时代,2007,(10).

[5]朱丽.变迁的中国财富观[J].东方企业文化,2009,(4).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王海滨.论财富观的历史演变及其当代启示[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1,(1).

[8]丰子义.关于财富的尺度问题[J].哲学研究,2005,(6).

[9]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袁振辉.发生主体论: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

[12]诸大建.C模式: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6).

[13]卢风.论消费主义价值观[J].道德与文明,2002,(6).

[1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李冬梅]

F062.2

A

1008-8466(2014)06-0052-04

2014-08-25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绿色财富观研究》(11DKS010)和广西高校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桂教高教[2010]100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李鸣(1957— ),男,湖北荆州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态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文明与环境伦理研究。

10.13784/j.cnki22-1299/d.2014.06.014

猜你喜欢

财富文明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好奇心是一生的财富
对不文明说“不”
如何应对第三轮财富洗牌?
文明歌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