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发展权的保障与落实

2014-03-28丘小维

创新 2014年6期
关键词:制度发展

丘小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发展权的保障与落实

丘小维

青年发展权的落实是“内生性”与“外生性”协调推进、共同保障、协同落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通过青年个性的充分解放、代内间与代际间的更加充分发展使青年发展权得到较为有效的落实,同时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也使得当前青年发展权保障与落实面临严峻的挑战。青年发展权的保障与落实,要依靠经济发展,要注重青年发展的差异性平等和对等性平等发展,要发展教育事业提高青年的能力和素质,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制度与政策的合理设计,创新就业创业政策,最终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发展;青年;发展权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14~29岁的人口为3.4亿,[1]30~34岁人口为9714万人,[2]以14~34岁作为中国青年的年龄阶段划分,我国青年总数为4.37亿人。年富力强、朝气蓬勃的特点决定了青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劳动力和创造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结合起来,[3]展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谋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能不关注人的发展,不能不关注青年的发展,不能不关注青年发展权的落实问题。

一、“内生性”与“外生性”协同保障与落实青年发展权

青年是指从少年过渡到成年的年龄阶段,以身心发展系列突变为自然基础,并开始以实践活动为中介进入社会、逐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各种社会关系的人。[4]青年既是一个群体也是社会的个体,[5]当前“70后”逐渐退出了青年群体,“80后”“90后”成为中国青年主体。

(一)发展权诉求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全面、协调、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我们以只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方式将物质增长等同于发展权的落实来发展,使人与物和人与人之间的主客体关系、人与地域之间的空间关系、代际之间与代内之间的时间关系出现了断裂,导致了长期以来人的异化发展。[6]发展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主题和中心,人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根本,为解决发展这一世界主题,20世纪70年代国际社会率先提出了发展权这一概念,发展权是保障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权利,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发展机会均等为保障的谋求全面性与协调性发展、和谐性与持续性发展、[7]群体性与个体性相统一、全局性与区域性相统筹、内生性与外生性相协调的动静结合的相互促进过程和结果。发展权是每一个人发展不可或缺的权利,它谋求的是每一个人的全面、协调、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青年的发展是青年通过充当不同社会角色来参与到社会生产与生活过程中,以经济发展充分保障其发展权为基础的最终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过程。青年的发展权是指青年在参加社会生产与生活的过程中,社会理应为其提供和保障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满足每一个青年理应享有的自身发展需求的权力与客观诉求,它以“内生性”为基础和以“外生性”为条件协调保障与落实。

(二)青年发展权的落实以“内生性”为基础和以“外生性”为条件

1.“内生性”协调是青年发展权落实的基础

“内生性”协调是指青年发展权的实现是在顺利参与社会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充分激发青年发展所需要的身心与素质、知识与能力、丰富的社会关系等必备条件作为保障,是软实力与硬实力条件协同兼备的过程与结果。青年充分利用社会条件、努力创造自身发展的条件来提高自身技能、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的适应性、提高社会的创造能力是落实发展权的基础与可能。“内生性”协调也表现为三个发展:青年的身心和谐发展、与他人和谐发展、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即青年的素质与能力极大提高,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自身的社会适应性不断增强。具体来说,身心和谐发展是青年单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健康、心理素质、综合能力、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等获得充分发展和最大激发,个性得到充分展现,形成全面的能力与关系体系及多方面的需求;与他人的和谐发展是一部分群体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发展,是代内之间、代际之间的整体性、连带性、持续性发展;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青年能够从社会的角度把握自己、用发展的眼光审视自己,融入社会全方位锻造自己,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实现自身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同时,“内生”协调也是“三个属性”的同步发展,即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协调推进,是先天存在与后天可能的协同,最终促进青年的自由全面发展。

2.“外生性”同步是青年发展权落实的条件

“外生性”同步是青年顺利参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过程中,社会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其发展所需要的教育、资源、住房、就业、收入等的公平对待、机遇均等、条件均衡的社会和谐发展过程。发展的公平对待、发展机遇的均等、发展条件的均衡是发展权实现的前提条件,平等、均衡是发展权的起始性要求,公正是发展权落实的全局性要求。[6]具体来说,在现代化与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经济发展能够充分保障青年享有社会发展的平等参与权、社会发展成果的平等享受权、与社会同步发展的知识获取权与信息获取权。[7]这些权利的落实谋求于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的制度设计与制度保障;谋求于教育创新发展、就业岗位增加与创业政策改进,社会的包容度、开放度是这些权利实现的客观诉求,是青年最终顺利实现自身社会化的条件。

“外生性”协同可以理解为“一个基础”“三个条件”“四大保障”“五大机遇”。“一个基础”是经济发展水平,即青年发展权的实现是在拥有生存权的基础上能够自由地选择发展权所必须的社会服务同时,发展程度或发展水平或发展可能就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三个条件”就是社会公正程度、社会开放水平、社会包容程度,即社会发展中不断消除社会歧视,消除代内之间的不平等和代际之间的不对等,通过提高社会开放与包容的水平,使青年在参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过程不被社会歧视,同时能够自由选择、能够被社会所接纳、能够激发自身潜能。“四大保障”是指法律、制度、政策和规定保障,即青年在参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法律能够有效合理地维护其自身权益,社会能够实施有力的政策和相关规定保障其发展享有权利和权力,制度设计能够创造平等的起点,激发青年的潜能和创造力,能够赋予青年弱势群体改善自身地位和困境的力量,实现每一个青年的最大程度发展。“五大机遇”是新变革、新政策、新发展、新开发、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机遇,即社会在进行新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机会与可能如新增的职业、岗位、条件等能为青年实现自身发展所抓住的机会。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青年发展权保障与落实的际遇

(一)发展机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障与落实青年发展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青年个性解放与丰富、增强青年的创造性。成长于改革开放、网络普及化、科技日新月异年代的中国青年以活跃的思想、独立的个性、开阔的视野努力参与到高度个性化发展、强大产品竞争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创造力。他们掌握较为系统的知识技能,走在经济创新前沿,敢于突破,求真务实,大胆参与经济社会的生产发展;他们强烈的社会参与性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在现代社会建设中崭露头角,在市场的竞争中努力获取最大的物质资源,丰富和发展自身的社会关系,充分解放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增强综合素质,提高知识技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与竞争性发展为青年发展权的落实提供了自由、平等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配置方式,集开放、自由、平等、竞争于一体。以等价交换和公平竞争为原则的商品经济促进社会平等、公平、诚信。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深入和全面普及增强了社会的开放性、流动性、自由性、竞争性。此外,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造了开放和谐的人文环境,这些不仅极大地活跃着青年的思想,也为青年创造了大量的发展机会及施展才华的平台,“80后”“90后”青年群体通过借助这些机遇提升自身的素质与技能,培养强烈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实现自身更好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与现实性发展为青年发展权的落实提供了制度、政策保障。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为青年发展权落实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在发展战略上国家将青年作为国家未来建设主体的战略决策,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基本国策,从教育、就业等事关青年发展的领域中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为青年打造良好的成长与发展环境,提高了青年的创新力、创造力和综合素质能力。从历史横向维度上看代际之间的“80后”“90后”比“70后”“60后”拥有更多发展资源、更自由开放的发展环境、更好教育水平;从历史纵向维度上看代内之间的不同地域,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的青年相比较过去,物质更丰盛,精神文化更殷实,教育普及下素质与能力得到更大提高,发展的机会更多,选择的可能更大。

(二)发展困境:非同步性、非平等性、非公平性发展是青年发展权保障与落实的挑战

其一,非同步性发展是影响青年发展权落实的关键。随着当代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原有稳定发展环境发生变动,而已有的制度、体制又具有滞后性和应急性,中国社会事实上已经出现青年发展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的“同构现象”,[8]社会问题和青年发展隐性、显性问题同步发生。[9]技能低、就业难、买房难、结婚难、收入低等问题是目前青年普遍面临的问题,而就业难、择业难是最大难题,2009年后我国以高中、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口失业比例一直居高且不断升高,大学专科学历乃至本科人群失业人口比例最高,“毕业即失业”的毕业后未找到工作的青年人口占49%,[1]由初次就业时间后延、初次就业率低下、收入较低等导致的就业难题与知识限制、社会经验不足、资金缺乏等问题[10]是失业的主因,而已有制度的不确定性和体制的不完善衍生了青年群体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热潮等社会现象。

其二,非平等性发展是影响青年发展权落实的根本。由于自然或者社会因素等现实性存在和历史性积累的不平等如经济发展的城乡不均、教育资源分布的城乡失衡、先天条件的差异、政策制度改革的倾向性等的不对等发展,导致对经济利益和资源占有不均衡,使不同背景的青年发展存在巨大的差异,是青年发展权落实的困境,也催生如职业病、各种社会犯罪、网络成瘾等问题,影响着社会正常发展。部分青年弱势群体、贫穷人群发展的能力略显不足,欠缺良好的发展机会,发展均等权被淹没,[6]导致青年群体代内及代际之间发展失衡。能力不突出、技能不高、不了解社会需求是青年发展权缺失的关键。联合国一份教育报告指出,“当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持续造成预算压缩、失业增加的时候,青年严重缺乏技能这一社会现象也变得愈发具有破坏性”,[11]伊琳娜·博科娃(Irina Bokova)强调“一些政府在创造工作机会的同时,忽略了确保所有年轻人学习最基本的技能”。[11]在中国受教育构成中大专生以上人口仅占青年总数 17.79%,[1]农村子女的总体受教育严重不足,不能完全接受小学教育的比例较高,进入初中接受教育的平均人数在下降,许多依靠悟性和本能从父辈的言传身教中获取生存的技能。[12]对于那些先天或者后天原因而失去了良好的教育条件或由于某种困难挫折失去良好的发展机遇而没有进入成功者行列的青年,则会因为部分青年群体的巨大成功而显示出两者之间的巨大反差。[13]

其三,非公平性发展是青年发展权实现的主因。在青年社会地位与作用发生着显著变化的当今,我国青年群体出现了以利益为划分标准的复杂、多变、多层的社会结构的阶层化,如因经济条件较差而集体居住的“蚁族”“蜗居一族”、文化教育程度较低的新一代“青年农民工”、依靠有实力的父母来实现愿景的“拼爹族”、家庭条件优越和衣食无忧“富二代”、家庭条件较差“穷二代”等,而制度的不确定性引发的制度性缺失及制度改革的滞后性和对不同利益群体倾斜的不同程度,加剧着青年群体的分层化和关系复杂化。先天条件差异的存在决定了资源占有的差异性,代际不公衍生出的代内不公,非空穴来风的“富二代”与“穷二代”反映了代际间的不公发展,也成为无数青年的发展宿命。[14]尴尬的处境影响了部分青年的正常社会化,也影响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与社会公平公正,阻碍了部分青年职业理想的选择和人生理想的实现,改变青年的价值观取向。此外,正式的显性的制度发挥有限、非正式的隐性的“潜规则”大行其道,社会中的性别歧视、文凭歧视、地域歧视等社会不公现象、“不成熟的成人”展示的代际偏见等,制约了青年发展权的落实。罗马尼亚青年问题学者马赫列尔对“把青年看作仅仅是‘不成熟的成人’”提出了严重质疑,认为这必然会赋予青年一种社会边缘的状况,同时也预测了“青年的边缘性会在未来的社会中进一步加深”。[15]

三、青年发展权的保障与落实应注重差异性平等和对等性平等

在发展的过程中,起点不平等是发展过程不平衡的主要根源,对人的等级划分并提供不平等的发展机会、发展机遇、发展条件是制造社会不公平的主要方式,发展权是以平等与公正(equality and justice)为内核的,它尤为关注现代社会所忽视的实质平等。[6]起始性的条件平等、过程性的机会均等、结果性的公正平等是顺利实现青年社会化条件平等的保证,这种平等的实现就是在青年群体发展中注重差异性与对等性平等发展。所谓差异性平等与对等性平等发展,是社会发展中要有合理的差别对待来激发社会的活力,也应当尽力通过某种社会补偿或再分配等创造条件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获得均等的发展机会,尤其是社会发展中的那些弱势群体,应该在发展机会方面得到优先的照顾并给予有意识的倾斜。[6]罗尔斯认为:“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的和出生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这个观念就是要按平等的方面补偿由偶然性因素造成的倾斜。”[16]即要坚持社会各种职务和地位平等地向所有人开放,使人们面临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并且在分配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方面,始终从“最少受惠者”的立场来考虑问题。[6]

差异性和对等性平等发展就是以和谐、持续性发展来落实青年发展权。和谐持续发展是优势青年群体与弱势青年群体、乡镇青年群体和城市青年群体、上一代与下一代青年之间的和谐持续发展,不同群体、不同代际之间不损害相互利益,既尊重不同群体的差别性发展也有代际之间、相同地域之间青年群体发展条件的对等性的公平发展。发展是青年的中心主题,过渡性、发展性、未生性、可塑性是处于青年阶段的人的基本特征,过渡性与未生性是青年获得发展过程的展现,这决定了要通过教育的大量投入、资源均衡发展、机会平等的起始性、过程性、结果性的平等权拥有来帮助青年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与素质,通过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参与社会实践生产均等权,消除发展的障碍,激发青年的潜能,形成青年发展全面的能力与素质体系、多方面的需求和个性的充分展现。

差异性和对等性平等发展就是以代内公平来落实青年发展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地域的开放性、差异性和流动性发展,青年人口出现了地域性的差异发展。2010年农村青年占我国青年的45%,[1]大量的尚未从居住地脱离的如青年农业劳动者、个体劳动和工商户与企业主等青年群体、具有农村户口的青年知识分子及青年干部、户口在农村的离土不离乡与离乡离土进城务工的青年农民工等农村青年群体,[17]要求我们要针对区位优势,发挥地缘优势解决不同地域青年发展问题,依托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通过城乡的产业一体化发展,就地转移和接纳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通过产业化联动、现代化建设、信息化推进、农业化发展、市场化共建来吸引有文化有技术的青年来帮助城镇建设,通过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培训机制的构建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化青年;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创新,赋予青年弱势群体改变自身和发展自身的力量和能力,帮助他们实现发展。

差异性和对等性平等发展就是以代际公平来落实青年发展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自由性、竞争性,促进了我国社会人口的大流动,其中14~29岁的流动青年占全国的39.4%,[1]构成中国流动人口的重要群体。实现自由流动青年人口发展权的落实,需要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提高地域的自由、开放水平、社会包容的程度,通过合理的制度和政策设计,消除原有的社会歧视如户籍歧视、身份歧视、文凭歧视,消除约束和束缚青年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消除非正式制度的规约,充分保障青年的自由流动,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缩小差距,创造对等性发展的条件与机遇,使其能够公平公正的发展。

四、经济发展中青年发展权的保障与落实需要创新发展

满足青年对自身发展的强烈诉求,不仅需要经济快速发展,也必然要求教育、制度、政策、就业等领域进行改革与创新发展。

(一)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打造起点平等

投资于青年技能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一项明智之举,也是促进青年发展的根本之举,“生产劳动同智力和体力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8]一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青年的素质和技能。解决青年技能结构和市场需求不对接、不匹配困境的根本路径是加大教育投入。即均衡教育资源,加大对落后地区资源投入,完善高校基础设施和设备建设,创造起点平等,使每一个青年都能够拥有教育机会;完善职业教育,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加强在校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对接,将市场刚性需求和人才培养对接起来,造就终身学习和提高青年技能与素质的教育环境,创造青年发展的过程性平等条件,使其发展拥有平等的知识获取权与参与权;深化高校、职校等教学体系的改革,提高高校和中职等教学系统的教学效果,加强就业指导和培训,优化和整合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教育和教学的实效性。二要推动创新性发展,提高青年的创造力和创新力。解决当前中国青年技能低衍生出的创新能力不足、创造力不强而制约当前青年与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推动创新性发展。即以企业创新带动青年的创新,提高青年的创造力;将产学研相结合,推动企业、学校和社会的联合创新,实施培训和就业相结合的政策,为青年提供创新性环境;以创新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创新理念融入到青年的培养中,实现青年的创新发展带动经济的持续增长。三要完善高校招生政策,提高青年的培养质量和效率。解决当前大学生的技能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衔接的一个主要举措是招生政策的完善。即要规范高校的自主招生,将市场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满足市场对人才和技能的需求,提高对青年培养的质量;合理引导热门和冷门专业的招生,以市场引导热门、冷门专业的人才培养与配置,引导青年融入社会,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

(二)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青年劳动力的转移

通过城镇化建设就地转移农村剩余青年劳动力既是农村剩余青年劳动力发展权落实的重要路径,解决就业难题的关键路径,也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走上了一个新的以人为本的阶段,突出人的中心主体,关注人、落实人的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题。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解决城市发展的难题,实现人类的公平性发展,需要破除城乡二元制,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来实现农村剩余青年劳动力的转移。首先,合理规划城镇化的发展,通过依托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将地缘优势和国家政策相结合,通过推动城镇产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充分挖掘城镇的地域优势,发展地域性产业如服务业、旅游业,增加就业岗位和创业的机遇,为乡镇青年群体发展创造条件,推进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其次,加强农村青年的职业和技能培训,确实提高农村青年的职业素质和技能素质。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青年的素质和技能,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性特征的青年群体。最后,通过城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套相应的基础教育,以基础性发展来提高农村青年的教育水平,促进农村青年的发展。

(三)设计合理的政策制度,消除青年发展权落实的障碍

落实青年发展权,关注青年群体的发展,就要进行制度的创新和制度变革,为青年的发展构建一整套有效的可行的制度和体制。邓小平曾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9]首先,将制度的不确定性和青年自身发展结合起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的变动和引发的相应制度的不确定性和不适应性、制度的滞后性,要求我们用制度的不确定战略思维来引导青年的发展,增强青年创造力、创新力及环境适应性,制定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相适应的制度构架,提高经济的效率。其次,合理协调制度调整的“刚性”和制度约束的“软性”,增加制度对处于弱势的青年的倾斜力度,保障每一个青年的发展,实现整体推进青年群体的发展。再次,增加制度的内在与现实冲突之间的协调性,减少制度内外冲突对青年发展的约束。要在现实中推出能够得到社会认同、有相关制度支撑的配套制度。最后,注重制度的整体设计和协调推进,将应对性与长期性措施结合起来,增强应对青年发展问题的同时通过长期性制度来保障青年的发展,为青年实现自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有效的制度供给是保障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因为制度本性使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建立一个人们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20]

(四)改革创新就业创业政策,创造青年发展权落实的环境

就业是民生之本,谋生之基,是青年充分发展的保证,健全完善与贯彻落实政策来充分解决青年的就业问题,使青年充分参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当前中国落实青年发展权的关键。当前中国青年突破生产发展对其的限制,解决生存与自尊问题,需要政府健全和完善其职能体系,创新政策,解决好就业和择业难题。首先,完善青年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政府的政绩、经济的增长和青年实现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把青年的失业率和就业率纳入政绩指标之中,转变政府的就业理念,将就业作为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坚持把就业看做是青年实现自身价值和保持自身尊严的体现,为青年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其次,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岗位结合起来,扩大青年的就业机会和择业选择,为青年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机遇。转变政府的职能,充分尊重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青年自主择业的主体作用,要高度重视体制转轨时期政府的积极作用,减少体制转轨时期对青年发展的冲击。再次,增加创业基金设立和投入,将提供资金保障和提高青年创业的能力与技能结合起来,通过经济补偿措施帮助青年就业。最后,经济结构的调整要以青年就业的充分实现为重点。经济结构的调整注重发展能够扩大就业的产业、企业,达到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健全劳动力市场,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合理流动,促进不同地域人才流动,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融合度和兼容性,实现青年的充分就业。

[1]樊新民.中国青年人口构成研究——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3,(12).

[2]张翼.中国青年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2,(5).

[3]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13,(22).

[4]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青年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55.

[5]杨立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3:40~51.

[6]周明海.科学发展观对发展权的借鉴、超越与发展[J].探索,2009,(3).

[7]何颖.发展权:人权实现与发展的保障[J].新视野,2008,(5).

[8]杨雄.中国青年发展演变研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2.

[9]郑大俊.高立伟.当代社会思潮与青年发展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2).

[10]蒋莉.大学生就业创业与青年人力资源管理[J].唯实,2007,(3).

[11]胡轩逸.联合国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12:聚焦青年与技能[J].上海教育,2013,(8).

[12]李义良.关于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J].北方经济,2004,(3).

[13]方巍.知识经济时代青年发展前景初探[J].当代青年研究,1988,(6).

[14]邹诗鹏.青年的贫困、高价房与社会公正——基于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的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10,(2).

[15][罗]F.马赫列尔.青年问题和青年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246,252.

[16][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9-60.

[17]李海峰.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10).

[18]杨志.《资本论》选读(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5.

[1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20][美]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

[责任编辑:陈展图]

C913.5

A

1673-8616(2014)06-0045-06

2014-09-01

丘小维,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1)。

猜你喜欢

制度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论让与担保制度在我国的立法选择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