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经济下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发展——2013广州报告会”会议综述

2014-03-28陈龙江

城市观察 2014年1期
关键词:城市化广州

◎ 陈龙江 张 昱 王 燕

“开放经济下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发展——2013广州报告会”会议综述

◎ 陈龙江 张 昱 王 燕

为探索在新型城市化和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背景下,广州如何进一步推进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建设,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国际商贸中心重点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主办、《城市观察》杂志社协办的“开放经济下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发展——2013广州报告会”,于2013年12月14日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召开。会议围绕开放经济下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发展的主题,就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心城市辐射力、新型城市化、港口经济、消费促进等展开了系统深入的讨论和交流,提出了诸多具有创造性的观点,为推动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和国际商贸中心建设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上的支撑。

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可复制和可推广性与粤港澳自贸园区问题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沈玉良教授在主题报告中分析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可复制和可推广性,特别就广东的可行策略提出了建设性的策略。

他首先指出,在上海综合保税区进行先行先试,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上海综合保税区是全国最大的保税区,已经具备了十大交易平台和五大功能区等自贸区平台,并且现有企业形态多样;(2)2001年以来,多方面的试点已经取得进展,如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进一步扩大,融资租赁业务多元化发展,期货保税交割试点规模化运作。

然而,上海综合保税区在服务业开放、贸易便利化、金融市场化方面仍面临问题,难以满足企业离岸贸易、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运营、融资租赁、对外投资等方面的需求。因此,他认为,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是:(1)允许设立离岸账户,实现在岸账户与离岸账户的流动;(2)总部的资金池业务,通过试点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3)融资租赁,通过试点推动利率市场化;对外租赁由外管局逐笔审核改为事后监管。

他认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试点内容可概括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完善法制领域的制度保障。试点内容在多方面具备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如他提出,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流程从工商行政审批制度到备案制度,12种执照变成1种执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外国投资者管理构架,就可在全国实现可复制和可推广。

对于在此背景下广东的可行策略,他指出,首先要考虑广东自贸区的历史使命。上海自贸区的历史使命是国家战略的先行先试,那么广东的历史使命定位是什么?广东具备金融先行先试的基础和珠三角的腹地,应基于此考虑。第二,要考虑服务对象和需求是什么?他比较了上海自贸区和广东(深圳前海)在两者上的不同。前者面对的是外国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需求,而后者面临的是民营企业(实体经济)的需求。因此,广东自贸区在试点内容上应满足民营企业的需求,重点在金融市场开放、外汇的自由流动,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取得突破。广东的金融改革应重在新型金融,以区别于上海的传统金融。

在座的广州市各部门领导和专家在讨论中也就粤港澳自贸园区如何定位、改革的重点领域等问题提出了不少观点。如广州市政府研究室谢博能主任提出,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等制度创新是我国改革的一大突破,广州要充分利用申报自贸区的机会,发挥自身机制创新的优势,完善金融改革,优化环境等自身建设。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肖振宇局长强调广州申报自贸区的优势所在,但他同时也提出了广州面临的几个问题:一是如何放宽外商投资的门槛?如广州最关键的是金融和教育,外国能否直接在南沙投资办校?二是服务贸易自由化;三是外商投资便利化;四是放宽民营企业投资的问题;五是各项政策落地的问题;七是跨境电子商务的问题。

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陈浩钿副主任提出了三个观点:一是开放的主攻方向应是东南亚、中亚地区;二是需要深化自贸区研究,包括通关、金融等很多问题都需要细化;三是要重视新业态,如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谭晓红副主席提出两个有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第一,粤港澳自贸园区如何定位?第二,粤港澳自贸园区中前海、横琴、南沙和广州机场区四大版块如何协调?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洪俊杰院长同样也提出了粤港澳自贸园区如何实现独特定位的问题,并认为,粤港澳自贸园区应考虑如何应对新一代贸易规则以及全球供应链的问题。

二、借鉴商贸业带动中心城市辐射力国际经验与增强广州辐射带动能力

发挥商贸业对广州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作用,对于增强广州中心城市辐射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副校长、基地研究员董小麟教授总结了商贸业带动中心城市辐射力的国际经验。

他首先比较分析了东京、米兰、法兰克福、纽约四大城市各自商贸业带动城市辐射力的特点。指出,东京商贸业带动的特点在于:一是利用首都地位和区位优势高度集中商贸资源;二是及时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退二进三;三是保持批发业的地位、保持商业中心区的稳定;四是注重以总部经济带动;五是注重新业态的发展。

而米兰商贸业带动的特点则是:一是商贸与工业结合度好、产业集聚度高、产业链完整;二是建立了如时装周、时装节、时尚会展等多个具有国际影响的促进商贸流通的大型展贸平台;三是注重保护品牌地位,以设计等领域的领先巩固高端商贸业拥有可持续的产品基础;四是有得力的行业组织,促进企业间形成资源与市场共享的网络;五是传媒的支持。

法兰克福商贸业带动的特点又有所不同,包括:一是高度发达的国际会展业的引领作用显著;二是交通枢纽、物流、广告等相关产业与会展业布局高度协调,有效提升会展场所的功能,促进会展业的辐射力;三是金融业对实体经济如汽车产业的支持,大大促进了相关产业的贸易;四是城市人口的国际化程度高,使商贸业具有良好的人口辐射载体。

纽约商贸业带动的特点则包括:一是强大的总部经济效应;二是拥有全方位纵深辐射力的运输体系;三是世界最大的金融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交互作用,促进期货贸易与现货贸易的互动;四是城市国际化程度高,城市人口的多元化及数量巨大的国际流动人口带动了全方位的商贸需求和国际性的商贸辐射作用。

他最后借鉴以上经验,对照广州的情况,归纳了8个方面的启示:(1)城市商业中心一般应保持稳定;(2)商贸与会展业应该加强配合发展,突出会展的引领作用;(3)商贸业需要金融、物流、交通等配套产业的发展;(4)商贸业需要有不断提升的内在动力;(5)要聚集人气、营销城市品牌;(6)总部经济聚集是拉升国内外商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7)强化行业组织的作用,强化商贸业管理队伍的培养;(8)广州应当成为全球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交易服务中心。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所白国强所长则从广州的现实状况出发,探讨了增强广州辐射带动能力的总体思路与对策。他首先解读了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的内涵,并归纳为从辐射源——辐射介质——辐射对象的过程。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取决于:足够的能量、强有力的传输能力、互补性。

在构建分析框架基础上,他分析了广州市辐射带动能力的现状与不足。从国家中心城市看,广州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地域范围主要在泛珠三角地区,其对泛珠各地的辐射带动也有差距。泛珠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明显,辐射能力不强;辐射范围不断扩大,但辐射带动的区域差异明显;高铁沿线人口流动加快,产业辐射作用逐步显现。

由此他提出增强广州辐射带动能力的总体思路是:一是以构建强大的复合型经济辐射源为着力点,以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为抓手,增强广州辐射源的经济能级;二是以多类型、多等级、网络化、高效化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和信息网络体系为支撑,提升城市经济辐射的输送传递能力;三是以区域经济联系和城市网络节点为依托,扩大辐射带动的区域范围。主要对策包括:(1)挖掘城市发展新空间,提升广州辐射带动能力;(2)以提高辐射的输送传递能力为目标,形成完备的通道体系;(3)以建立高铁城市联盟为重点,构建新型战略性地方合作伙伴关系。

三、新型城市化的内涵与发展指数评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基地研究员李铁立教授专门探讨了新型城市化的内涵与指数评估问题。他指出,新型城市化是针对我国传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的,新型城市化的基本内涵可简要概括为“以人为本的城市化”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

基于对新型城市化内涵的分析,他从四个方面来评价广州城市化水平:(1)人口城市化,主要反映人口的聚集程度;(2)经济城市化指标,主要反映经济结构的转变;(3)土地城市化指标,主要反映地域景观的变化情况;(4)社会城市化指标,主要代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他在此基础上并构建了协调度指标。

其评估结果表明,从1994-2010年,广州的人口、经济和土地城市化水平总体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并非均衡发展,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大致呈现出三个阶段的特征:1994—2000年表现为以人口城市化为主要拉力的城市化特征,其次是经济城市化,最后是土地城市化,且三者水平都比较低;从2000年开始到2007年,城市的景观地域加速扩大,并超越人口和经济城市化,成为这一阶段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推动力量;2007年之后,城市土地规模的扩张开始减缓,城市人口迎来了一次新的增长高潮。

他研究的总体结论是:(1)就总体而言,广州市的城市化在十几年间经历了由失衡的低水平城市化向基本协调的高水平城市化的过渡;(2)根据测算结果,截止2010年,广州市的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城市化各个系统协调发展,且社会城市化指数略高于其余三个子系统的指数,说明广州市所处的城市化阶段及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上具有地域独特性。

他最后提出,与全国普遍的情况不同,现在制约广州城市化水平提高和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瓶颈仍然是经济问题,特别体现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层次,因此,加快第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高端第三产业是今后加快广州新型城市化步伐的关键。

四、广州港口经济发展战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商研究中心主任、基地研究员申明浩教授则阐述了广州港口经济发展战略。他首先分析了广州港口的悠久与辉煌历史,指出其位居全球十大港口的行列,与香港港、深圳港三港鼎立于珠三角地区。但同时也面临如下挑战:以航运为核心的服务业大而不强,生产性服务业形态相对单一;港口布局处于发展与适应过程中,港口与城市产业经济对接程度有待提高;中国经济中心与港口重心北移;中国及珠三角经济增长放缓对港口的直接影响;珠三角区域内,广州港、香港港以及深圳港具有竞争关系。

他并分析了世界先进港口城市荷兰鹿特丹、日本横滨、英国伦敦、新加坡港和中国香港的发展经验。特别是香港港在国际同业中,无论从港口技术装备、信息网络等硬件,还是从码头操作效率、口岸环境等软件看,都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在分析现状和借鉴经验基础上,他提出了广州港口经济发展战略。一是基础设施完善与航运服务效率提升策略,包括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完善综合集疏运体系、提升港航服务效率。二是港口与产业对接效率提升策略,包括发展好海洋运输、仓储物流等港口直接关联产业、做好先进制造业的行业与空间布局、发展与港口相关的现代服务业。

他特别针对如何利用穗港在南沙的合作发展港口经济提出了建议:利用产融结合的方法在南沙港发展航运金融、物流金融,实现“以流量换空间,以融通换资本”的转型,成为国际结算中心和航运金融、物流金融中心,形成产融双驱的发展模式。通过香港“融”与南沙“产”双轮驱动,实现香港借南沙的产业力量形成对大珠三角区域的服务辐射,南沙借香港的金融力量实现非线性增长,提升生产性服务能力,最终形成产融一体化的港口产业链。

五、多维度促进广州消费的新思路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国际商贸中心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员卢万青教授从多维度探讨了促进广州消费的新思路。他首先指出广州消费面临的问题:居民消费率明显偏低;消费外流;不能留住过往外地旅客的消费;缺乏居民消费的热点;对周边地区消费的引领能力和辐射能力减弱等。针对此现状,他从供给层面、需求总量、需求结构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广州市消费的思路。

一是基于供给层面:双管齐下打造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包括:(1)加快国际商贸中心的硬环境建设。第一,通过统筹规划,打造广州市旅游业的知名品牌,提升广州市旅游业的竞争力。第二,切实推进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龙头批发市场或者专业批发市场群。第三,积极发展高端商业和特色商业,打造国际购物天堂特色区。第四,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建造广州市国际商贸流通电子商务先行区。第五,在未来十年努力建设国际化区域金融中心,乃至全国性金融中心。第六,全力以赴推动会展业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城市。(2)推动国际商贸中心的软环境建设。第一,打造国际化和法制化的营商环境。第二,给予市场更多的自由度和开放度。第三,构建发达的网络体系。第四,打造具有良好信用的消费环境。

二是基于需求总量层面:保证消费与投资之间的协调发展。首先,地方政府要意识到,只有保持消费与投资之间的协调平衡发展,消费与投资之间才能相互促进,本地方经济方能可持续增长。其次,政府应把更多的资源配置于消费方面,以提高消费的比重。具体包括:在消费观念上要大力提倡适度超前消费的观念;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力度,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余额;对低收入人群发放“消费券”、“食品券”。;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减少贫富差距,切实保证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采取措施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三是基于需求结构层面:寻找和培育广州市新的消费热点。他通过对广州市消费结构的国际比较和消费热点研判,认为应培育如下消费热点:鼓励和扩大住房消费;扶持和拓展旅游消费;进一步扩大教育消费;大力推进医疗保健消费;积极引导汽车消费。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国际商贸中心重点研究基地)

猜你喜欢

城市化广州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及其对城市化的启示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广州路壹号院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我与广州这些年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