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好声音》看电视选秀类节目的未来走向
2014-03-28丁红
丁红
[摘 要]电视选秀节目近几年在电视荧屏上一直比较活跃,作为一种电视娱乐表现形式,它满足了大部分观众的娱乐性需求,但随着节目数量的泛滥和质量的降低,选秀节目风光不再。2012年夏天,《中国好声音》以黑马姿态杀出重围,广受好评,它的成功为疲软的选秀市场提供了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针对这档成功的电视选秀节目,我们从诸多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将其放在社会大环境中,通过对它的详细剖析,探讨其成功关键,同时也分析其为电视选秀节目的转型带来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 成功因素 人文精神 电视选秀
《中国好声音》是大众流行文化的一种表现,和其他大众文化类似,也是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中国好声音》自播出以来,形成了席卷全国各地的“好声音”现象,这股热潮更是点燃了网络的每一个角落。节目一经播出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广大网友曾多次在新浪微博上、腾迅微博上称赞该节目,声称是众多选秀节目中最动人的音乐节目。在选秀节目历经“七年之痒”,造成了许多社会争议和批评之时,异军突起的《中国好声音》,不仅赢得了高收视率,也因为节目对梦想的追求、自身的创新以及对真善美的颂扬从而得到了广电总局的认可和好评。随着时代的进步,受众需求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一档受欢迎的电视选秀节目通常是适应了变化的社会文化和受众心理。
在选秀节目高潮渐退、大众审美疲劳的今天,《中国好声音》的华丽转身,为研究我国电视选秀节目的转型趋势与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个成功案例。本文将以好声音为范本,重点研究分析其成功因素与它带来的启迪意义,探索选秀节目发展的新趋势。借助国内外前人们的研究,对《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深刻剖析,它为什么会这么红?有着怎样的形态特征?与过往选秀节目它有什么不同?成功的电视选秀节目在开发、制作、经营过程中有什么特殊性?国外选秀节目如何移植到中国?选秀节目如何处理娱乐、商业、人文之间的关系?在限娱令的打压下,在未成熟的电视节目系统里,电视选秀节目的出路在何处?本文也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
一、《中国好声音》走红的背景与成功之处
(一)《中国好声音》创设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在国外备受追捧的电视选秀节目吸引了国内众多电视节目制作者去克隆、引进和改造。与国外成熟的电视产业相比较,我国选秀节目起步较晚,早期一直处于模仿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娱乐需求的加大,短短几年选秀大潮蔓延全国,不论是CCTV还是各地方台,都陆续举办了选秀,电视选秀已成为中国电视荧屏上浓厚的一抹色彩。但2005年之后选秀节目的收视率遭遇滑铁卢,与之相伴的是各类负面炒作、丑闻等,2007年“限娱令”的出台更是加剧了选秀节目市场的严峻性。2012年夏天,全国卫视的十几档选秀节目集体开播,但观众的热情不再轻易被调动,有人笑说:选秀已死。
1.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对于大多数电视台来说,经济来源的主要支柱是广告收入。一般来说,广告收入占电视总收入的三分之二甚至更高,直接影响到电视节目的收视率。2012年上半年,国内电视广告市场遭遇低潮,收入增长幅度仅为10%,是近年来的最低水平,落后其他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由于通信技术的改进与发展,媒体传播形式不断更新,分散了大量的电视观众的注意力,各电视台比拼收视率的竞争越发激烈。电视台的经济属性要求电视制作人制作出质量优良、能带来高收视率的电视节目,而成本相对较少且几乎一经推出就有市场的电视选秀节目就成了各大电视台的首选,它们在各地获得强烈反响并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电视台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成为我国电视选秀节目此起彼伏的主要原因。
2.受众的心理需求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在接收传媒信息时,大多数的受众都会先入为主地接收可以满足自己需求的信息。电视选秀节目不仅满足了大众的好奇心,更满足了受众内心深处的愿望。真实的人物、内容等,都使其具有吸引力。它作为一种新出现的电视节目形态,是其自身及整个媒体行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顺应受众需求而发展的,它以其平民性、娱乐性、参与性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媒体产业竞争激烈化的当代,电视制作人在追求电视节目娱乐性的同时又没有忽视社会所提倡的人本思想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本着这样目的制作出来的节目必然会受到大范围受众的追捧和热爱。《中国好声音》引起了观众心灵上的参与和互动,从而造就了它的大众狂欢效应。
3.广电宏观调控倡导正能量
通过“限娱令”这道关卡和有关部门的层层审核,驱逐那些为了博一时眼球与经济利益而存在的粗劣选秀节目,保留一部分精品来满足广大观众的娱乐需求。中国电视选秀节目在历经多次选秀热潮后,于2007年开始呈现下滑趋势,这是选秀节目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限制的直接后果。在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竞争机制还不完善的环境下,有关部门对电视选秀节目进行各种限制是有理有据的,这和选秀节目目前存在的弊端与问题是分不开的。国家广电总局于2013年1月1日正式下发执行限娱令,希望通过该条例,能遏制当前电视选秀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给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一个健康环境,促使他们主动地、有意识地制作传播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4.电视选秀市场疲软
中国电视选秀节目从2005年的真正兴起,到2007年的整顿,再到2008到2012年四年时间的探索与改进,从高潮到平淡,仅仅经历了短短7年时间。2005年到2006年是我国选秀节目在电视荧屏上最为火爆的两年,选秀成了各大电视台炙手可热的栏目形式。从那之后,以《快乐男声》、《星光大道》和《加油,好男儿》为代表的一系列节目推动了国内选秀节目的集体狂欢,将刚兴起的选秀节目推进到一个新的辉煌阶段,收视率也被不断刷新,形成了一定的节目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时间打开电视到处都是各类选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也直接导致了选秀节目的泛滥,各台选秀之间的竞争也变得异常激烈,观众们可以选择观看的节目越来越多,他们对选秀的追捧也从最初的疯狂渐渐演变为现在的熟视无睹。到2012年,电视选秀节目在经历了长达7年的曲折发展后,已经呈现出全国大扎堆的局面,电视选秀节目进入后选秀时代,迫切需要找到新的突破口,为疲软的选秀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
(二)《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之处
1.准确的需求定位
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中国好声音》由浙江卫视通过购买荷兰版权播出,引发了全国人民的热烈讨论和极大关注。各大媒体都进行了全方位追踪报道,相关精彩视频在各大视频网站上获得超高点击率并被迅速转载至各大论坛。同时,通过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型社交网站的推波助澜更是加速了“好声音”的美名传播,“好声音”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能取得这样的成功,不得不承认这与其准确的节目定位密不可分。
(1)由“评委选择选手”制转变为“导师学员互选”制
早期的选秀节目中,评委是处于强势地位的,选手想要晋级就得取得他们的喜爱,面对评委的毒舌也只得无条件接受,选手在节目中处于弱势。但这种极不公平的情况在《中国好声音》中得到了改变,在节目中,评委变成了导师,选手拥有了可以自己挑选导师的权利,真正成为了舞台上的主人,而在选手身上得到共鸣并对其给予爱与希望的观众,才随之真正成为电视选秀节目的主人。四位导师同时转身选择歌者,歌者则拥有了反选权,可以选择其中一位作为自己的导师,为了将歌者招到自己团队,此时评委们就得通过各种方式展现自己的能力吸引选手,这些不同以往的程序设计都使选秀节目本该拥有的公平性、亲民性得到了最大体现。
(2)从平民角度出发,让受众获得自我确认
当下社会变得更加开放与包容,各种想法都能自由地得到表达,在如此海量的信息面前,个体都本能地去寻找与自己有共鸣的价值平台,渴求得到感同身受的承认。对于观看节目的观众来说,他们也曾拥有梦想,但追梦的过程却是难以实现的艰难。而好声音中学员们过五关斩六将突出重围,不光是靠强大的歌唱实力,还要依靠自己对梦想的不懈追求,这种情绪非常容易引起观众共鸣。如果你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学员的背景介绍简练但紧扣生活,学员登台少了刻意打扮的浮夸造型和专业伴舞,尽显朴素本色。制作方有意识地将追梦圆梦作为节目的主要程序,无形中在精神层面上和观众建立起了一种良性的互动。“在这一点上,《中国好声音》就为有梦想、有故事、爱好音乐的人提供了一个获得自我确认的参考平台”。(周莉.《中国好声音》对受众的需求满足[J].新闻世界,2012(09),238-239)
(3)选择合适的播出时间,确定主要收视人群
《中国好声音》播放的时间是暑假期间,受众选择重点应该是放在青少年这一年轻群体,而选择周五晚播出则是顾及到了普通上班族。开播一档新节目必须要做市场调研,从而确定节目内容和受众群,只有平衡好目标观众和普通观众才能获得成功。一档电视选秀节目如果不能突出特色则很难吸引目标群体,但不顾及普通观众又容易变得偏执。可以想象一家老少晚饭后坐在一起欣赏这样一档高品质的音乐节目是多么具有吸引力,这样和谐的画面也是制作方所预期并希望看到的。
(4)节目回归音乐本身
《中国好声音》比的不是外貌,不是话题,而是实实在在的唱歌,观众看节目就是在听好歌,某种程度上这是对专业的回归。节目立志于发现中国的好声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好声音》节目对涉及音乐方面的环节都严格把关。编导们在各地挑选优质歌手来参加节目,“为了保证节目在音乐方面的专业性,评委的选择也有严格的选择标准。节目组投入较大的资金,从乐队质量、舞台音响技术、现场录制等方面,保证观众能听到高品质的好声音。”(胡俊: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节目的内在变化[J].当代电视,2012(09),68-70)
一个小时的播出时间中,绝大部分都是歌手的演唱表演以及导师与学员的交流,还有一个明显的改变是主持人退居幕后,仅出现短短几分钟时间进行串场。精简节目程序过后的《中国好声音》,真正做到了把娱乐节目回归到专业的判断上,回归到音乐本身。
2.高品质的节目产品
《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并不是本土原创产品,它属于The voice全球大家族,由灿星制作引进中国,并与浙江卫视共同打造了这档火爆荧屏的节目。在近年来众多引进的选秀节目中它不是唯一成功的,但却是唯一严格遵守原版节目流程制作的选秀节目。
(1)新鲜的节目模式与真实的选手故事合二为一
“盲选”第一次出现在国内选秀节目中,既公平又有创意,大家的关注点集中在音乐本身和声音本质,不再被其他外在因素干扰。这个节目的口号为“谁来领唱华语乐坛”,区别于以往的低门槛草根选秀。《中国好声音》不仅有海选,还对参赛选手有一定级别的限制,同时创造性地实施了双选概念并使用人才推荐机制。最夺人眼球的便是比赛过程中的“盲选制”,评委只能听见选手的声音,看不见他的长相和舞台表演,一切凭声音说话。这样少了许多视觉上的主观感受,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声音上,直到一个吸引自己的声音出现,拍下按钮才能转身一睹歌者庐山真面目。“学员制”更是将评委从高高的神坛拉下,学员和导师处于平等的地位,四个导师会为了争夺优质声音极尽所能地推销自己,这也成为节目的一大卖点。在情感的挖掘上,《中国好声音》的编排方式是充分挖掘学员故事,利用其中戏剧化的元素适度煽情,从而打动了现场和电视机前的广大观众。在这种语境下,学员们通过自己的歌声加速观者的这份感动,整个节目在专业与情感两方面得到最大的和谐。
(2)高品质的操作手法与专业导师相继发力
《中国好声音》堪称完美的音乐制作团队全程把关现场音效,将歌者现场的动情演唱完美呈现在电视机上,给观众带来一顿纯粹的音乐大餐。整个节目流程完整,制作严谨,丰富的镜头语言充分展现了场内外每一处细节,现场机位多达三四十个,摄影机的架子周围都裹上了黑布,后期剪辑多轨道同期制作,这种对细节的完美追求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除了操作手法上的优化外,《中国好声音》精英荟萃,邀请了国内四位一线音乐人加盟导师团队,四位导师用专业点评、个人魅力和大众口碑定位节目水准,突显节目诚意,扩大了节目影响力和传播力。流畅干练的节目铺设、对光影无微不至的捕捉渲染、高潮迭起的剪辑手段,三者的巧妙结合让节目收视率一路飘红。
(3)传播正能量,彰显真实、公开、平等的人文精神
“《中国好声音》节目中选拔的不仅仅是好声音,而是在这好声音背后对音乐的诚挚热爱,对梦想真挚坚持的赤子之心”( 孙崧.浅析音乐综艺节目的价值观传播——《中国好声音》热播引发的几点思考[J].当代电视,2012(09),71-72)。《中国好声音》一枝独秀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正能量的传播。一直以来,选秀节目在电视荧屏上大部分是过多的极端奇观式表达,过度放大了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有关庸俗与利益的节目充斥荧屏。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天籁之音是最直接的感受,节目中积极乐观的态度、对真善美执着的追求、有梦想有故事的人们,它们都让受众沉醉。对于节目来说,“好声音”是唯一的硬性标准,但对于观看节目的受众来说,在声音背后的真实生活才是真正打动他们的关键,他们期待歌手带来正能量鼓舞自己。正是《中国好声音》正面的价值观带来了节目的良好口碑,最终形成了“好声音现象”。学员感动了观众,比赛进程推进了这份感动,进一步传播并升华了节目价值观,紧随而来的必定是口碑与收视率的节节高升。
3.完整的产业链
The Voice品牌全球的成功,告诉了大家在信息过量的当下,创意与专业能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中国好声音》继承了The Voice系列节目的制作营销模式和完整的产业链,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四位导师的身价疯涨。有人说《中国好声音》就是一棵摇钱树,从学员到导师,个个都是树上的果实,从广告商到制作方,各方都能赚钱。这档电视选秀节目如同一个美妙的创业成功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四位导师担任公司产品设计师的职位,加多宝6000万的冠名费相当于公司启动资金,而一夜成名的学员则形同一炮而红的产品。《中国好声音》的选手们更是代言、商业、影视歌曲录制、综艺节目走秀,甚至举行演唱会处处开花。“目前中国没有一个付费音乐的比较大的下载平台,彩铃是收费下载,也属于音乐相关衍生产品。”(谢培,李宝甜.音乐选秀的生意经[J].招商周刊,2012(17),88-90)所以作为我国选秀特有的传统营销方式,学员演唱歌曲的彩铃下载一直是备受重视的产业链条之一。除开传统的广告收入分成、向视频网站征收的版权费之外,《中国好声音》节目组还把目光投向了整个音乐产业链,创立了音乐公司,把学员签约为艺人,不仅延长了选秀选手的生命力,也加强了《中国好声音》的持续赢利能力。《中国好声音》以电视选秀为基础和中心,通过一套自己的商业运作,开发出了许多衍生产品,这些增值品又与节目的播出互相辉映,进一步扩大节目品牌影响力,形成了良性循环。开播至今,不但给浙江卫视和灿星制作带来了好口碑,更让他们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4.出色的营销活动
从节目开播起,伴随学员和节目的各种话题与争议便不断而来,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好声音》不仅有出色的节目内容,每个学员都有自己的故事,每期节目都有话题,而且还有完善的营销计划——“事件营销”。网络信息时代想要取得事件营销的成功,绝对离不开对社交媒体的利用。2005年超女是电视+短信的成功,而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则是电视+微博的成功。“好声音”通过微博宣传,吸引很多目标受众并成功地将许多不看电视的观众重新拉回到电视机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悬念、热点话题、爆料,微博等新型媒体工具的推波助澜,都将这档选秀节目打造成为一幕幕出色的“事件营销”。当每个单独的“事件炒作”关联起来形成合力,每个学员瞬间成为关注的焦点、搜索的热词,《中国好声音》便在争议中迅速走红。节目关注度居高不下,收视率一次又一次推向高峰,获得良好的营销目标。
(三)《中国好声音》给我国电视选秀节目带来的新气象
1.正规版权制约每个细节
《中国好声音》作为一档严格遵守制作书来执行的节目,它的 Logo、片花、海报、宣传、导师的选择、麦克风元素的使用、红色舞台,就连盲选中关键的转椅等整体流程和视觉设计都与the voice原版一模一样。在最开始节目录制时,荷兰方面的导演会在现场观看指导,就灯光、布置、音响提出建议。对于四位导师,模板提供方明确要求要有两个国内一线明星、一个年轻人喜欢的歌手、一个选秀歌手或是有比较坎坷经历的歌手;学员方面,制作书给出的要求是采用五分制,三分声音、两分故事。另外,模板提供方还要求乐队必须是现场演奏,以加强节目的感染力。
2.独特的“对赌协议”平摊风险利益
《中国好声音》最终花落浙江卫视,运作过程十分曲折,双方在几十轮谈判后才拍板定下这种紧密捆绑式的合作关系,相当于“对赌协议”。这是一次创造性的合作模式,不是单纯的“制作—购买—播出”关系,而是一种共同购买版权、共同投资制作、共同招商、共同受益的全新合作模式。它颠覆了早期电视台与制作方合作过程中的不平等地位,双方利益进行了捆绑,制作方不再像以往一样为了一时的利益来压低制作成本做出质量低下的节目,电视台也因为事关收视率而参与其中,在这种利益共享共分担的模式中,双方携手一起创作高质量的音乐节目,最终受益的是制作方、电视台甚至观众。
3.新传播语境中的制播分离
制播分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指将电视节目当作商品,由社会上专业的制作公司进行制作销售,电视台作为买方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购买播出。这种模式并不是通过节约开支来提高利润,而是通过开源,着眼于高品质节目的打造来提高节目质量,卖出好价钱赢得高收视率。现在,《中国好声音》走在了同类节目前面,真正实现了制播分离。早前的各电视台采取的制播分离方式是电视台向制作单位购买节目,期间的制作过程全权由制作方负责,电视台不参与其中,但这次《中国好声音》的最终成型,浙江卫视都全程参与其中。无论是节目早期的文案策划、流程设计,还是后期的宣传、到广电总局的报批,甚至节目制作过程当中寻找优秀学员、现场舞美、后期剪辑,整个制作过程浙江卫视都投入人力物力,协同灿星公司进行打造。
4.彰显人文情怀传播励志故事
《中国好声音》少了令观众反感的“毒舌”评委、无下限的炒作,这是它备受好评的重要原因之一。明星导师们与学员间真诚求才、平等相待、幽默诙谐的互动营造出极具人文关怀的气氛。而且节目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音乐本身及学员追求音乐背后的故事上,少了恶意的煽情,多了正面能量的宣传。在导师点评的时候,少了对学员的刁难与挑刺,更多的是对其不足给予适当的建议与鼓励。也许它在学员背后故事的讲述上仍带有些许煽情引导色彩,但“至少在表现形式上,它宣扬的是一种奋发向上,弘扬真善美,给观众传达了一种正面的能量。”(胡俊.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节目的内在变化[J].当代电视,2012(09),68-70)
二、我国选秀节目存在的弊端
电视选秀节目在我国发展已有数年,有过全民追捧的光鲜时期,也有过被嗤之以鼻的低谷,在这七年时间里,它存在的问题与弊端也陆续暴露出来,引来了诸多争议。
(一)流于形式,原创力不足
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荧屏上有很多标榜“新”的选秀出现,但熟悉选秀节目的人就会发现,这些所谓新节目都能在国外找到模仿的原型。选秀这一概念源于国外,所以早期的选秀节目也大多是直接抄袭国外优秀节目,原创节目少之又少。节目形式也大多是唱歌跳舞表演,赛程设置上也大多有异曲同工之妙,海选、淘汰赛、现场PK、评委打分、观众投票等等,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近几年各大电视台为了避免节目撞车纷纷做了各自的调整,有条件的电视台甚至派人去国外学习,但也大多是对海外优秀节目模板的模仿和引进,并未真正自己开发出一套新的电视选秀模式。国内选秀节目的定位僵化,缺乏原创,制作单位对节目开发的投入不重视,有关部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选秀节目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问题重重。
(二)煽情炒作虚假牵强
选秀市场已经十分饱和,同类型节目竞争十分激烈,各电视台为了争夺观众,煽情和炒作则几乎是大部分选秀节目都会采用的方式,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煽情几乎成为所有电视选秀的标识,各种声泪俱下的画面比比皆是。在过去,这些感人的画面曾赚取了人们不少的眼泪,但当人们慢慢发现这些令人感动的故事背后都是夸大其词的述说甚至是恶意炒作,人们对其也越发厌恶倦怠。特别是当评委选手大爆粗口、业内人士揭露选秀黑幕、粉丝极端支持等各种负面消息传来时,本该积极向上的选秀被蒙上了一层低俗阴影,观众对其的狂热也逐渐消磨殆尽。
(三)操作不完善相关产业链缺失
由于缺乏产业化经营意识,只看到了眼前利益,我国媒体经营者单纯地依靠节目收视率来增加广告收入,忽略了选秀产业链的打造。目前国内选秀节目通过电视已经形成了一批固定的观众,但是纵观这几年选秀节目的运作,由于没有顾及节目和选手的后期发展,它们都如昙花一现,大多节目都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和产业化运作的模式。相较于国外选秀节目稳中求赢的制作策略,我国选秀节目显得急功近利,不能从全局出发,只注重了收视率却忽略了节目的日后发展,相关商业价值的开发更是没有涉及。不断泛滥的选秀节目和整个电视市场的受众流失,选秀这本该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电视节目方式却被不当的程序操作所破坏,相关产业链的缺失更是加速了它的衰败。
三、我国电视选秀节目的转型趋势
电视选秀节目的理性回潮和文化提升是节目良性发展的必然。”(周韵曦.论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的走向[J].现代视听,2009(12),56-58)随着人文关怀成为节目制作的共识,我国电视选秀节目正向人性化、专业化、产业化逐步发展。
(一)节目操作手法的优化
1.国际化的流程
经济全球化也带动了国际文娱界的高度交流学习,电视节目形式也越发国际化。目前国内选秀节目大环境是引进各个优秀海外节目版权,各大电视台为保证正版风味,通过对节目内容、风格、形式方面的把握,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引进版的面貌。不论是参赛者、评委、主持人的选择,还是拍摄风格、剪辑手段、舞美设计等技术层面也都遵照原版。这种国际化专业化的制作带给观众的节目体验相较于以前是更上一层楼,也提高了中国电视行业在海外的声誉。
2.纪实的拍摄手法,完美的后期剪辑
从选手报名到进候选区到表演到结束后的跟拍,越来越多的选秀节目采取这种纪录片式的拍摄方式。多机位多轨道拍摄,将现场每一个细节都纳入镜头,后期通过对大量素材的删选,根据不同的故事主题进行编排剪辑。催人泪下的故事与乐观向上的励志互相穿插,通过蒙太奇的剪辑手法,放大精彩内容,其他的辅助其中。这种操作手法令节目节奏简洁明了,一个多小时的节目却让观众感受到了戏剧般的跌宕起伏。
3.各种节目主体百花齐放
在大力创建精神文明社会的今天,以前一些商业味浓烈、充斥低俗炒作、暴露隐私和人性黑暗的选秀节目渐渐失去了对观众的吸引力,崇尚真善美成为选秀的精神主流。选秀节目的参与者身份越来越多样化,给选秀节目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新鲜感。明星秀成为各大电视台选秀节目的新宠,观众越发关注。诸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选秀新题材纷纷出现,如《我们约会吧》、《职来职往》、《中国达人秀》等。参与的主体有各行各业的人,从普通老百姓到职场达人甚至到明星,这类节目极具互动性与真实性,在带给观众娱乐的同时又能予以启迪,日益受到注目和欢迎。而这种选秀身份多样化的尝试更是为选秀节目提供了新的资源,电视选秀找到了新的收视亮点,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
4.全媒体的推广模式
现在的电视选秀都在充分运用各种媒体介质,在平面媒体、手机、网络、广播、公交、路牌等媒体中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整合传播,铺天盖地地推广和宣传了节目。选秀节目的影响通过各种营销手段的使用和媒体渲染变得越来越大,成为娱乐新闻中的话题王。“电视选秀节目架起了电视与其他媒体尤其是与互联网联系的桥梁,并从这个巨大的节目营销网络中大为受益。现代电视节目的制作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媒体行为,而是发挥多种媒体的优势,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传播的现代经营理念。”(晏巧红.中国真人秀节目的现状及发展趋势[D].南昌:南昌大学,2007,32)
(二)节目观念的创新
1.真实、平等、关爱的核心价值
电视选秀节目从满足观众的根本需求出发,以参加者为节目中心,真实再现当下社会人们的内心世界,通过参与者在舞台上的表现力去感染观众,传播正面能量。电视节目的人文关怀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对人性深处美好的推崇成为共识。选秀节目前期的草根化和大众化是选秀节目在这方面跨出的第一步,当下,对收视率的追求与对正面价值观的传播同等重要,节目在追求娱乐性的同时也大力普及相关专业知识,并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展示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与内心精神世界。重视人文关怀,体现社会责任感,为观众提供积极向上的电视节目。
2.保护电视版权发展电视产业
我国电视媒体原创能力较弱是既定事实,这个时候,适度地引进国外节目版权学习研究,不但可以暂时缓解选秀市场的疲软,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把握精髓,提高我们电视模板开发的能力。目前,电视节目模板已成长为一个利润巨大、前景光明的巨大文化产业,国际间频繁的版权交易,催生了许多投身于电视模板研发的制作公司。当然不得不说正是由于我国对节目版权的保护十分欠缺,这也是原创精品节目少之又少的原因之一,常常一个电视台做出了一档高收视率节目后其他台就疯狂跟风,所以,只有当节目版权保护到位,才能促进电视节目的健康发展,才能真正鼓舞到电视节目模板产业,毕竟,原创才能真正缩短我们与国际同行的差距,实现电视选秀的可持续发展。
3.媒体与政府共创健康积极的传媒环境
“电视的管理机构,应该尽快出台明确的电视文化安全预警机制和规范,而不能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再行解决,这种事后规制的管理模式难免会顾此失彼。”(晏巧红.中国真人秀节目的现状及发展趋势[D].南昌:南昌大学,2007,40)近年来选秀节目日趋低俗化,如何更好地让选秀之路健康长久地走下去是现在许多媒体人关注的话题。作为一个传媒人,在追求收视率与电视人责任之间应把握好一个适当的度,毕竟传播社会主义优秀文化才是我们的首要目标。电视节目肩负着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电视人在制作选秀节目时应以创作出健康向上的优质节目为己任,引导观众接受健康正确的审美指向,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媒体人和政府携手管理选秀市场时,选秀才不会昙花一现。
4.打造完整产业链树立节目品牌
当今激烈的收视率之争中,除了不断推陈出新,更要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形象。一场电视选秀,所涉及的方面包括了节目制作方、电视台、广告商、演出商、网络运营等企业。它能带动的除了电视传媒行业,还有音乐、移动运营商、演出市场、广告出版等相关第三产业,所以在立足于节目基础上打造出的产业链将对整个社会经济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提起选秀大家就会想到湖南卫视,这就是品牌效应。2005年,随着李宇春以3528208票赢得了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总冠军,我国的全民选秀达到了一个高潮。品牌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只有在遵循电视节目制作规律前提下,对市场认真分析研究,通过不断的理念创新与技术提升,稳扎稳打地创造品牌,树立精品意识,以应对瞬息万变的选秀市场。关注音乐本质的《中国好声音》少了过往选秀节目通病过度煽情与恶意炒作,关注每一个对音乐有着执着梦想的人,不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小有成就的音乐人,将草根与专业的门槛界限模糊掉,更多地集中在音乐上,从节目中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加强对“正能量”的传播,加强对“中国梦”的宣扬。
(责任编辑:士一)
参考文献:
[1]闻光凯,高燕萍.《中国好声音》综艺大片时代的先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08),52-53.
[2]胡俊.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节目的内在变化[J].当代电视,2012(09),68-70.
[3]查克玲,邱云.从《快乐男生》娱乐品牌的策划看营销传播的实务运作[J].商场现代化,2008(04),177-179.
[4]洪磊.省级卫视的微博营销策略分析——以湖南卫视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2(04),101.
[5]刘真.品牌时代电视娱乐节目格局浅析例[J].中国电视,2010(02),39-43.
[6]许睿.从《中国达人秀》看选秀节目发展趋势[J].新闻窗,2011(03),92-93.
[7]王静.选秀节目如何在困境中突围[J].现代视听,2009(06),52-55.
[8]周莉.《中国好声音》对受众的需求满足[J].新闻世界,2012(09),238-239.
[9]孙崧.浅析音乐综艺节目的价值观传播——《中国好声音》热播引发的几点思考[J].当代电视,2012(09),71-72.
[10]谢培,李宝甜.音乐选秀的生意经[J].招商周刊,2012(17),88-90.
[11]袁静,邓若伊.媒体品牌塑造与经营——以湖南卫视和分众传媒为例[J].当代传播,2007(06),54-55.
[12]谢海平.电视选秀节目的发展趋势[J].现代视听,2009(01),102.
[13]周韵曦.论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的走向[J].现代视听,2009(12),56-58.
[14]晏巧红.中国真人秀节目的现状及发展趋势[D].南昌:南昌大学,2007.
[15]彭思源.浅析中国选秀节目的现状与发展[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05),56-61
[16]费勇.《中国好声音》的看点[J].南方电视学刊,2012(04),70.
[17]黄耀华,王甫.《中国好声音》缘何叫好又叫座[J].新闻战线,2012(09),69.
[18]林丽.我国电视选秀节目的现状与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此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网融合语境中湖南电视栏目创新策略研究”[12YBB142] “长株潭试验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11WTB2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