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花鼓戏【潼关调】的前世今生
2014-03-28石柳
石柳
在常德花鼓戏众多曲牌中,【潼关调】其独特的旋律结构和音程关系,也就注定了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特定的作用。其哀婉断肠的#2与凄凉无助的b7的出现,使整个曲调变的更加凄美,足以使你联想到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悲惨场景。以至于在戏曲音乐中作为专门的悲腔来使用。
如此神奇且散发着个性魅力的#2 b7便引发了我们强烈的好奇心,人们常说,每一个传奇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都会经历一种传奇。
当我们查阅相关文献《常德花鼓戏音乐研究》时却发现这样一段有关于【潼关调】身世的记载。
在湖南花鼓戏音乐数以百计的曲调中,几乎每首曲调都可以找出它的来源、演变、以及与其剧种的关系,唯有一个例外,就是常德花鼓戏的【潼关调】至今仍无法说清它的来历。《潼关调》不仅与常德花鼓戏其它曲调在旋律风格和情调上大相径庭,而且与湖南任何大戏、小戏的音乐结构都毫无关联,这是湖南花鼓戏音乐史上的一大悬案。
这样的结果无疑又给【潼关调】身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寻找答案的路上,上帝关上了那扇门,但同时也打开了另外一扇窗……
大筒演奏技巧与音乐风格的形成
长沙花鼓戏以长沙官话为舞台语言,是湖南花鼓戏中影响较大的一种,它是由农村的劳动山歌、民间小调和地方花鼓发展起来的。长沙花鼓戏的声腔分为“川调”、“打锣腔”、“小调”三大类,曲调明快、活泼、粗犷、爽朗,乐队主奏乐器是大筒。
大筒民间叫胖筒筒,是相对京胡形制的“小琴筒”而言。有记载云,形似二胡,筒略大、长,杆略短,头同二胡,声音粗壮、宏亮、略带嗡音,声音沙散,又叫“嗡嗡胡、蛤蟆嗡、五度定弦”,音高随演员喉嗓而易,演奏时不换把,易学,所以很快便得以普及,演奏技巧也随之丰富多彩。其最具魅力的压弦揉技巧所形成的地方风味,令一些学院派的音乐人也叹为观止。
由于压弦揉技巧在乐曲中刻意地被使用,乐曲中的5在音高上发生明显变化,使其更具倾向性,也就是《长沙花鼓戏大筒伴奏中的#5现象》,从而使整首乐曲充满了活力。
其实,这种用某种技巧来改变音高的演奏方法在常德花鼓戏【潼关调】中就得到很好的运用。
例4中的#2和例5中的b7都运用了压弦揉的技巧,改变了音高,从而形成了【潼关调】独特悲腔风格。
通过阅读分析《长沙花鼓戏大筒演奏中的#5现象》的论文和常德【潼关调】中的#2 b7现象,我们不难看出,长沙花鼓与常德花鼓不仅同宗同源,在大筒的演奏技巧上有很好的互通性。
潼关调的调式分析
从调式上分析,【潼关调】与【进城调】、【算命调】皆属常德地方小调,徵调式,所不同的是在【潼关调】的曲调中多出了两个调式变音#2 b7。
我们知道,使用调式变音的目的,一是造成调式、调性的变换,二是为了增加乐曲的色彩变化,那么,从【潼关调】的#2 b7的使用分析并没有对其调式结构产生影响,只是为了增加乐曲的色彩。
所以,【潼关调】与【进城调】、【算命调】在曲风上有所差异,但在其色彩的背后仍然散发着地方小调的草根味。
我们虽然没能找到【潼关调】的前世,却看到了一辈又一辈为它妆扮今生的众多文艺工作者,它的今生也再现了它的前世,它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它也并不神秘,神秘是在它的背后,有一群神秘的地方音乐创造者。
(责任编辑:杨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