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治新进展
2014-03-28吕欣桐王朝霞
吕欣桐,王朝霞
近年来由于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儿科消化系统疾病谱亦随之改变[1],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痛及肠易激综合征等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儿童的健康带来危害。同时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FGID)的研究无论是基础还是临床研究均已取得了不少进展。然而,在研究和实践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难点和争议,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尤其是在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方面,尚需深入探讨和探究,但FGID在诊断及治疗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完善。
1 概述
FGID是一组常见的、极为重要的消化道功能紊乱性疾病[2],为非器质性疾病。由于遗传、心理因素的作用,导致胃肠道功能的易感性,进而出现如腹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和食物通过困难等消化道症状[3]。根据Rome Ⅲ,FGID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见表1。
2 儿科常见FGID
尽管FGID存在部位不同、症状特征各异,但其在运动和感觉生理及其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和治疗方法上,仍具有共同的特征,以下本文主要以儿科系统中近年来较常见的FGID的诊治进展加以阐述。
2.1 周期性呕吐综合征
2.1.1 诊断 Rome Ⅲ诊断标准:婴幼儿(<4岁)必须符合以下两点:(1)2个或更多周期的剧烈恶心和持续呕吐,或干呕持续数小时至数日;(2)恢复正常健康状态,持续数周至数月。儿童、青少年周期性呕吐综合征诊断标准同婴幼儿标准[4]。
表1 FGID的分类标准
2.1.2 治疗
2.1.2.1 一般治疗 患儿尽量避免不良诱发因素,合理睡眠和饮食是必要的[5],避免感染、食物、晕车等触发因素,对于某些心理因素也应尽量避免。
2.1.2.2 治疗策略 急性呕吐期:首先应行一些相关检查,如腹部立位片以除外肠梗阻等器质性疾病,做到不漏诊。除外器质性疾病后,可酌情应用药物治疗,但有文献提示单纯输注葡萄糖或电解质溶液,有效率可达42%[6],若无效,则可参照图1进行治疗。
止吐:可用5-羟色胺3受体拮抗剂,如昂丹斯琼或格拉司琼止吐,可口服、静脉、肌内给药。儿童常用剂量为每次0.15~0.4 mg/kg,需要时6~8 h 1次。
镇静:有研究显示,急性发作剧烈呕吐时,止吐联合镇静药可达到更好效果,可应用安定、氯丙嗪、异丙嗪、地西泮、劳拉西泮、苯巴比妥等。研究发现静脉滴注劳拉西泮每0.5~1小时静脉滴注1~2 mg,持续24~72 h可改善许多症状[7]。一般先联合安定、氯羟基去甲安定,效果不佳者,可联合氯丙嗪、异丙嗪和抗组胺药。儿童羟氯去甲安定、地西泮常用剂量为0.05~0.1 mg/kg,每6~8小时给药。儿童氯丙嗪常用剂量为2.5~4 mg/(kg·d),每隔6~8 h给药;直肠剂量为0.5~1 mg/kg,每6~8小时重复;儿童最大剂量:<5岁100 mg/d,5~12岁200 mg/d。
抗偏头痛药:若临床症状以偏头痛表现为主,应在发作开始时给予抗偏头痛药,如舒马曲坦,目前尚缺乏儿童常用剂量的相关报道。
胃肠黏膜保护剂及抑酸剂:若呕吐剧烈而致黏膜受损,或呕吐物有咖啡样物时,可加用H2受体拮抗剂及质子泵抑制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
缓解期预防治疗:此期治疗的目标是减少呕吐发作的频率,对于发作超过1个月,且每次发作持续3~7 d,应进行预防用药[6]。目前常用药物有抗偏头痛药、精神安定药和促胃肠动力药。有研究显示阿米替林有效率为83.3%、苯噻啶50%[8]。
抗组胺药:国外专家比较推荐5岁以下儿童开始应用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赛庚啶。儿童苯海拉明常用剂量为5 mg/(kg·d),每6小时1次,最大剂量300 mg/d(新生儿、早产儿、重症肌无力者、闭角型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儿童赛庚啶常用剂量为0.25~0.4 mg/(kg·d),分2~3次口服,最大剂量为0.5 mg/(kg·d),禁忌:同时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哮喘、青光眼或泌尿生殖道梗阻,与吩噻嗪药物(如氯丙嗪等)合用可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严重者可致尖端扭转型心律失常。
抗抑郁药:5岁或更大儿童推荐用抗抑郁药治疗,如阿米替林,儿童常用剂量为0.2~0.4 mg/(kg·d)开始,睡前服用,剂量可以每周增加10 mg到最大剂量1.5 mg/(kg·d)。禁忌证:青光眼、癫痫发作、严重的心脏疾病和患者已经用过14 d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如果P-R间期达0.22 s,QRS达到基线130%,QT延长在0.43~0.45 s以上,心率超过每分钟140次,或血压超过140/90 mm Hg时应减量。Haghighat等[9]研究病例中发现,56%患儿对阿米替林有效但存在精神改变等不良反应。
β受体拮抗剂:Haghighat等[9]研究病例中发现,92%患儿对普萘洛尔有效而无明显不良反应,儿童常用剂量为0.6~1.5 mg/(kg·d),每日3次口服,最大剂量3 mg/(kg·d),一般有效剂量为10 mg,每日3次。禁忌证:哮喘、雷诺综合征、心力衰竭、传导阻滞、糖尿病等。
抗癫痫药:抗癫痫药显示对偏头痛有效,如妥泰,常用剂量儿童为:2~16岁每次1~3 mg/kg(一般不超过25 mg),口服7 d,逐渐加量至2~3 mg/(kg·d),每隔7~14 d增量,一般维持剂量为5~9 mg/(kg·d),每日2次口服或50 mg每日2次口服,注意监测血药浓度。
促胃动力药:也有报道胃动素受体激动剂红霉素有效率可达75%,红霉素常用剂量儿童为20 mg/(kg·d);也可选用全胃肠动力药西沙比利,儿童常用剂量为0.2~0.3 mg/kg,每日3次口服。
2.1.2.3 诊治流程[10]见图1。
图1 周期性呕吐综合征治疗流程图
2.2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2.2.1 诊断 IBS是儿童功能性胃肠疾病较常见的类型之一,它的诊断从最初的Manning标准和Kruis标准发展至现在常用的Rome诊断标准,其中Rome诊断标准又经历了Ⅰ、Ⅱ、Ⅲ标准。自Rome Ⅱ标准出现后,才有了儿童IBS的诊断标准,先前均是借鉴成人的诊断标准。现在,大多以Rome Ⅲ标准为儿童IBS的诊断标准,因其与Rome Ⅱ标准相比,减少了对时间限制的框架,同时依据粪便形状分型,更适用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
Rome Ⅲ诊断标准(必须符合以下所有条件):(1)腹部不适(非疼痛性不适感)或疼痛,至少25%的时间符合以下两点或两点以上:①排便后改善;②发病伴排便频率改变;③发病伴粪便性状(外观)改变;(2)无炎症、解剖学、代谢或肿瘤性疾病的证据可以解释患者的症状。诊断前至少2个月症状符合以上标准,每周至少发作1次。
2.2.2 治疗
2.2.2.1 一般治疗 主要指一般常规对症治疗,饮食为其中较重要的一种方法,根据IBS的分型,应注意予以调整不同的饮食习惯:如便秘型的可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燕麦、大麦、黑麦、红薯、新鲜蔬菜及水果,如熟透的香蕉、樱桃、李子、火龙果、苹果、梨等;药物上主要可以应用小麦纤维素颗粒等,尽量减少食物在肠道的停留时间。如腹泻型则与便秘型相反,限制膳食纤维的摄入,推荐易消化、少渣、高营养的食物,避免刺激性调味品、生食、冷食、硬食。以腹胀为主的尽量避免摄入易产气的食物,如奶制品、豆类、卷心菜、洋葱、小麦、土豆及含脂肪较多的食物。IBS患者中食物不耐受占27.3%,如乳糖、麦麸的不耐受,一旦明确,避免摄入可缓解或消除症状[11]。其次,精神疏导和心理行为治疗越来越受到关注,且较为重要,这类患儿一般较内向,存在心理障碍,进行治疗时首先要获得家属的配合,取得信任,让患儿树立乐观生活态度,增强信心,建立有效的互动,多参与儿童的活动,分散注意力,通过对患儿进行心理方面治疗可明显减轻临床症状。
2.2.2.2 药物治疗 (1)解痉药:一般针对于腹痛患者应用,常用药物主要为胆碱类药物如阿托品、东莨菪碱、山莨菪碱等,但在对51个双盲临床实验进行Meta分析,表示只有相对特异性胃肠道平滑肌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如奥替溴铵有效[12]。(2)止泻药:轻症腹泻患者可给予思密达,重症患者可选用洛哌丁胺,常用于无痛性腹泻患儿中,该药主要作用于肠壁的阿片受体,阻止乙酰胆碱和前列腺素的释放,抑制肠蠕动,延长肠内容物的停留时间。此药适用于5岁以上的儿童,常用剂量为:急性:5岁以上首剂2 mg,以后每腹泻一次服2 mg,至腹泻停止,最大用量为6 mg/d。慢性:起始剂量,5岁以上儿童2 mg,以后根据大便情况调节剂量。每日不超过3 mg/20 kg。如发生便秘、腹胀和肠梗阻,应立即停药。(3)通便剂:主要用于经饮食治疗后便秘症状无缓解患者,可使用小麦纤维素颗粒、开塞露、乳果糖、聚乙二醇、欧车前制剂、果胶、山梨醇等,可辅以肠道益生菌。乳果糖出现腹胀、腹痛等副反应时,应予以减量。(4)促胃肠动力药:主要用来改善患者的腹痛及腹胀症状,而对大便次数及性状无明显影响,主要用药为多潘立酮,用量:1~3岁或体质量10~15 kg 3~4 mL/次;4~6岁或体质量16~21 kg 5~6 mL/次;7~9岁或体质量22~27 kg 7~8 mL/次;10~12岁或体质量28~32 kg 9~10 mL/次,均每日3次,餐前15~30 min服用。(5)调节内脏感觉及抗抑郁药物:仅适用于较严重患儿,其中包括阿片肽受体激动剂、5-羟色胺3受体拮抗剂、5-羟色胺4受体拮抗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和抗抑郁药,建议抗抑郁药用于有严重的腹泻症状患者。此类药物缺乏大样本研究,具体疗效相关文献报导较少。(6)其他药物:一般不主张应用抗生素,可选用肠道益生菌。(7)理疗:热敷、温水浴、温盐水灌肠等。(8)中医药及针刺疗法:可选用脾俞、大肠俞、大枢、足三里等穴位,疗效有待大规模临床试验研究。
2.2.2.3 诊治流程 见图2。
图2 IBS治疗流程
2.3 功能性便秘
2.3.1 诊断 目前较常应用于临床及科研中的诊断标准为PACCT标准及Rome Ⅲ标准。
PACCT标准[13]:具备以下6条中任意2条,症状持续2个月即可诊断:排便频度<3次/周;便失禁发生至少1次/周;腹部查体或者肛门指诊时可触及粪块;排便疼痛;有便潴留体态或憋便动作;巨大的粪便足以阻塞厕所。
Rome Ⅲ诊断标准:婴儿至4岁幼儿,至少符合以下两点达1个月:(1)每周排便≤2次;(2)能自己控制排便后,每周至少发生1次便失禁;(3)有粪便过度潴留史;(4)有排便疼痛或费力史;(5)直肠内存在大粪块;(6)有大块粪便堵塞厕所管道史。
伴随症状可能包括易激惹、食欲下降和(或)早饱。排出大量粪便后,伴随症状很快消失。至少4岁的儿童,必须符合以下两点或两点以上,且不满足IBS的诊断标准:(1)每周于厕所内排便≤2次;(2)每周至少发生1次便失禁;(3)有保持体位或过度克制排便史;(4)有排便疼痛或费力史;(5)直肠内存在大粪块;(6)有大块粪便堵塞厕所管道史。诊断前至少2个月症状符合以上标准,每周至少发作1次。
2.3.2 治疗
2.3.2.1 基础治疗 (1)家庭教育:取得家长的信任及配合,使其了解功能性便秘的有关知识,消除顾虑,增强信心;(2)饮食调整:婴幼儿应有合适的食谱,年长儿应避免挑食,建议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如粗粮、韭菜、芹菜、香蕉、梨、苹果、火龙果等,但要求达到一定的膳食纤维摄入量有效,否则量不足,仍起不到良好的效果,有文献表明,需使膳食纤维摄入量达到治疗标准:膳食纤维=[年龄+(5~10)]g/d,强调合理饮食非常重要,在肠道排便规律恢复正常后,防止复发,可完全依靠调整饮食[14]。(3)足量饮水及正确饮水方式:儿童足量饮水因年龄及体质量而异[15],<1岁、1~4岁、~7岁、~13岁、>13岁,水分需要量分别为110~155、100~150、90~110、70~85、50~60 mL/(kg·d)。但对于便秘患儿强调“足量饮水”,除正常饮食应补充饮水量分别为14、12、10、8、5 mL/(kg·d),参考饮水量分别为50~100、100~150、150~200、200~300、300~500 mL/d,并随季节、气温及运动量适度调节,需观察患儿粪便以经常排解4、5级粪便为宜[16]。(4)训练排便习惯:应于27个月后开始每日定时训练患儿排便,以建立正常的排便规律,对治疗和预防都有良好的效果。(5)适当增加运动量:研究显示适当增加运动量对功能性便秘也有效。
2.3.2.2 药物治疗 (1)去除阻塞:大便在肠道潴留时间较长,肠道重吸收水分易导致大便干燥,必要时需解除粪便阻塞,常用药物如开塞露,儿童每次10 mL,软化大便,刺激肠道蠕动;也可选用温盐水灌肠,刺激小,但多数文章表示效果欠佳。(2)通便药物:①膨松剂:可选用小麦纤维素颗粒,6个月以上儿童:每次1.75 g(半包),每日1~2次,至少1周;之后逐渐减量至每日1次,每日清晨加入200 mL食物或饮料中服用效果更佳,如汤、粥、牛奶、果汁等;也可选用欧车前。②渗透性泻剂:可选用聚乙二醇,8岁以上儿童(包括8岁)每次1袋,每日1~2次;或每日2袋,一次顿服;也可选用乳果糖口服液,用法见表2。③刺激性泻剂:应避免长期应用和滥用,主要应用于慢传输型便秘,如酚酞,2~5岁儿童每次15~20 mg,6岁以上儿童每次25~50 mg。用量根据患者情况而增减。也可选用蓖麻油,尚无儿科用药明确剂量。④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用量同IBS。新研究表明,老药红霉素也有促胃肠动力作用[17]。⑤肠道益生菌:多研究显示肠道益生菌对功能性便秘有治疗作用,但缺乏大规模的临床研究。(3)中医辨证治疗:有研究显示中药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可选用,也可针刺大肠俞等相关穴位。(4)生物反馈治疗:适用于出口梗阻型便秘,基本方法是先在直肠气囊内注入一定量的气体,然后让患儿做排便动作,同时观察肛门括约肌状态[18]。
表2 乳果糖用法(mL/d)
2.3.2.3 诊治流程[19]见图3。
图3 功能性便秘的诊治流程
2.4 功能性腹痛
2.4.1 诊断 Rome Ⅲ诊断标准:必须符合所有条件。(1)间断或连续发作的腹痛;(2)不满足其他FGID的诊断标准;(3)无炎症、解剖学、代谢或肿瘤性疾病的证据可以解释患者的症状。诊断前至少2个月症状符合以上标准,每周至少发作1次。
2.4.2 治疗
2.4.2.1 一般治疗 主要为调整饮食结构,心理疏导,必要时可进行行为-认知治疗。有文献表明,增加食物中纤维素可能会减少腹痛发作频次和程度[20]。
2.4.2.2 药物治疗 随着胃肠道5-羟色胺受体的深入研究,发现许多胃肠道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和(或)拮抗剂可用于调节胃肠道功能,改善症状,但目前缺乏临床试验结果[21]。
2.5 吞气症
2.5.1 诊断 目前主要采用Rome Ⅲ诊断标准:必须符合以下两点。(1)吞气;(2)因胃肠道内气体致腹胀;(3)反复嗳气和(或)排气增加。诊断前至少2个月症状符合以上标准,每周至少发作1次。
2.5.2 治疗
2.5.2.1 一般治疗 (1)调整饮食习惯:避免喝碳酸饮料、奶制品,不吃口香糖,进食时细嚼慢咽,尽量避免进食时吞咽气体。(2)心理疏导:获得信任,在吞气过程中,分散患儿注意力。
2.5.2.2 药物治疗 可选择口服通便药,胃肠动力药,腹胀严重者可口服二甲硅油和西甲硅油,西甲硅油婴儿1 mL(相当于25滴),可混合到瓶装食物中,喂乳前或喂乳后喂服。1~6岁儿童,每日3~5次,每次1 mL(相当于25滴)西甲硅油;6~14岁儿童,每日3~5次,每次1~2 mL(相当于25~50滴)西甲硅油。
3 讨论
综上,FGID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运动、感觉和知觉(及脑-肠轴)异常而诱发的异质性症状组成的症状群。Rome Ⅲ标准规范了FGID的定义、分类、范畴和诊断标准,并提示了治疗方向。这对于临床科研和治疗工作来说,是赖以遵循的科学准则、试验标准和临床指南。Rome Ⅲ是目前关于FGID的最新、最全面、最系统、最权威的科学经典,对提高FGID的诊治水平和科研学术水平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目前对此类疾病的诊断主要依据Rome Ⅲ诊断标准。治疗上无论是FGID的任何一类疾病,一般常规治疗均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心理疏导、教育及饮食结构调整及安慰治疗,因此临床医生在诊治过程中,应注意强调一般治疗的重要性,经一般对症支持治疗即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另外,此类疾病在中医药及穴位治疗上效果佳,但缺乏大量对照试验研究,故在日后的临床研究中,可进行大规模临床对照研究,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就以儿科较常见的FGID的诊断及治疗方面加以阐述,望对日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帮助,希望通过本文,可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治思维,减轻患有此类疾病儿童的痛苦,减轻家属的负担。
4 展望
对于FGID的诊断,从1999年的Rome Ⅱ到2006年的Rome Ⅲ标准,反应出人们对于疾病认识的深入,相信随着未来的研究,还会有相应的Rome Ⅳ、Rome Ⅴ等标准不断推出,新的标准将更加揭示疾病的本质。FGID的治疗,将会随着人们对于疾病认识的全面而更具有针对性,进而取得更好的疗效。
[1] 王茂贵.儿童功能性胃肠病与胃肠动力疾病[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7):621-624.
[2] Drossman DA.Rome III:the new criteria[J].Chin J Dig Dis,2006,7(4):181-185.
[3] Drossman DA.Psychosocial and psychophysiologic mechanisms in GI Illness[A].In:Kirsner JB.The growth of gastroenterologic knowledge in the 20thcentury[M].Philadelphia:Lea & Febiger,1993:41-432.
[4] 罗马委员会.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J].胃肠病学,2006,11(12):761-765.
[5] Li BU,Misiewicz L.Cyclic vomiting syndrome:a brain-gut disorder[J].Gastroenterol Clin North Am,2003,32(3):997-1019.
[6] 董梅.小儿周期性呕吐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7):387-389.
[7] Olden KW,Crowell MD.Chronic nausea and vomiting:new insights and approach to treatment[J].Curr Treat Options Gastroenterol,2005,8(4):305-310.
[8] Aanpreung P,Vajaradul C.Cyclic vomiting syndrome in Thai children[J].J Med Assoc Thai,2002,85 Suppl 2:S743-748.
[9] Haghighat M,Rafie SM,Dehghani SM,et al.Cyclic vomiting syndrome in children:experience with 181 cases from southern Iran[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7,13(12):1833-1836.
[10] Sudel B,Li BU.Treatment options for cyclic vomiting syndrome[J].Curr Treat Options Gastroenterol,2005,8(5):387-395.
[11] Chang L.Review article:epidemiolog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4,20 Suppl 7:31-39.
[12] Lesbros-Pantoflickova D,Michetti P,Fried M,et al.Meta-analysis:The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4,20(11-12):1253-1269.
[13] Benninga M,Candy DC,Catto-Smith AG,et al.The Paris Consensus on Childhood Constipation Terminology(PACCT) Group[J].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2005,40(3):273-275.
[14] 王宝西,王茂贵.小儿功能性便秘的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1):12-13.
[15]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9.
[16] 王茂贵,王宝西.儿童便秘的基础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7):446-448.
[17] Lu G,Sarr MG,Szurszewski JH.Effect of motilin and erythromycin on calcium-activated potassium channels in rabbit colonic myocytes[J].Gastroenterology,1998,114(4):748-754.
[18] Chin-Peuckert L,Salle JL.A modified biofeedback program for children with detrusor-sphincter dyssynergia:5-year experience[J].J Urol,2001,166(4):1470-1475.
[19] Poenaru D,Roblin N,Bird M,et al.The Pediatric Bowel Management Clinic:initial results of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functionalconstipation in children[J].J Pediatr Surg,1997,32(6):843-848.
[20] Berger MY,Gieteling MJ,Benninga MA.Chronic abdominal pain in children[J].BMJ,2007,334(7601):997-1002.
[21] 王宝西.儿童功能性腹痛[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7):484-486.
(收稿日期:201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