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家族教育基金会,山村农家走出3博士8硕士
2014-03-28麦田
麦田
农民夫妻重教育,
8兄妹互相激励皆成才
愚公故里河南济源市王屋山下有一个山坪村,村里有个叫郭瑞民的老人,他1923年出生,小时候仅读过两年私塾,老伴成守茹没有上过学。因为没有文化,老两口一辈子没能走出小山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郭瑞民的孩子们陆续出生,长大入学。当时吃的还是大锅饭,郭瑞民和妻子生了4儿4女,每只小嘴巴都嗷嗷待哺,因此,郭家是生产队出了名的“缺粮户”,连吃饭都成问题。但夫妻俩无论吃多大的苦,对子女们的教育一点儿也没有松懈过。更难得的是,在重男轻女的农村,夫妻俩对子女的教育却一视同仁。
1963年,大儿子郭天富考上了初中,由于学习勤奋,成绩在学校一直名列前茅,这让郭瑞民非常欣慰。6年后,郭天富被生产队推荐当了民办教师。长兄如父,郭天富成为民办教师后,和父母一起担起了家庭的重担。老二郭天财考上初中时,老三郭颂福正好到了小学入学的年龄,郭天富平时住校,三弟就睡在他的脚头。弟弟的吃喝拉撒他要管,对他的学习郭天富抓得更紧。
二弟郭天财高中毕业后,也成为一名民办教师。但他非常想上大学,平日里也没放松学习,等待上大学的机会。
1974年,郭天财被推荐上了大学,成为许昌农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的前身)的大学生,到了1978年,郭天财大学毕业,由于表现出色留校任教。恰恰这一年恢复高考,老三郭颂富又考上了许昌农学院。大哥郭天富把三弟送到许昌后,叮嘱郭天财说:“二弟,老三这几年就交给你了,家里的事我担起来!”
老三考上大学后,郭天富的妹妹们也都陆续上了学,虽然有老大、老二帮着家里,家里的负担依然很重。但靠着兄妹们大手拉小手相互扶持以及父母的艰辛劳作,郭家人熬过了艰苦岁月。老大郭天富也由民办教师转正,调到了城里教书。因为觉得自己文凭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通过成人高等教育考试,考上了河南职业教育师范学院,圆了大学梦。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如今,郭家这个现有43口人的农家,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精英人才基地”。大哥郭天富成了济源市一所职业高中的校长,二哥郭天财现为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国内外著名的小麦研究专家,三弟郭颂福现任焦作市体育局局长。四弟郭松才在济源市某大型国企当工程师。大姐郭晓如是医生,二姐郭庆如和三妹郭莲如都是民营企业家,小妹郭庆芳是中学教师。郭家的儿媳和女婿们,也不甘落后,其中有教授、公务员和企业家。
为激发晚辈学习潜能,
成立家族教育基金会
郭家兄弟姐妹们平时星散于四方,各忙各的,每年春节,他们都会像候鸟一样飞回生养他的小山村,守着父母过个团圆年。
郭家人清楚,是知识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也是知识改写了家族历史。为了使郭家后代多出人才,成大才,干大事,把良好家风传承下去,每年春节的家庭会议,教育成了他们谈论的最重要的内容。
2005年春节,在一年一度的家庭会议上,学问最高的郭天财说,我们郭家虽然人才辈出,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孩子考上清华、北大,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激励后辈比学习、比进步的机制。
郭天财认为,人是需要鼓励和激励的,孩子们在运动场上如果没有竞技的对手,没有全场观众的“加油”声,他的潜能就无法发挥出来。人的荣耀必须有人欣赏,如果没有人赞叹,就不存在自豪。因此,他建议成立一个家族教育基金会,用奖励机制勉励后人比学习、比进步,争取更好的成绩。郭天财让大家思考一下,在合适的时候成立教育基金会。过了一年,在一个偶然的契机下,郭天财感到,成立家族教育基金会已时不我待。
于是,郭天财把全家人召集到了一起,讨论启动家族教育基金的事宜。郭天财提议,基金会以老爸的名字命名,叫“瑞民教育基金会”,由老爸出任会长。成立教育基金会,要有理事会,理事会由7个理事组成:郭瑞民老两口、4个儿子、4个女儿、4个女婿,都算是不同“界别”,分别推选1人担任理事,孙子、孙女和外孙女中也分别推选出一个理事。
腊月二十九,郭天财一天没有出门,他根据大家的意见,草拟出《瑞民教育基金会章程(试行)》,第二天一大早,他让秘书长郭中伟拿着“章程”草稿,在10户家庭成员中争取意见。
郭天财毕竟是个高瞻远瞩的高级知识分子,他希望将来的郭家是一个“国际大家庭”,因此,他特意把瑞民教育基金会译成了英文,译名为RuiMin Education Foundation,缩写为RMEF,郭家人强调,基金会是公益性、开放性的非盈利组织,其宗旨是鼓励瑞民基金会成员子女及章程规定的学生勤奋好学、积极上进,成为国家栋梁人才。
按《章程》规定,基金会资金主要由郭氏家族成员筹措,所有发起成员,以户为单位,每年最低捐助500元,成员中有固定工资的人员每人每年捐助其单月平均工资额的50%;从事商业活动的成员,每年捐助不低于纯利润的3%;成员中无固定职业和无固定收入者,视其实际收入和经济能力,自愿捐助,这些捐助,均上不封顶。
章程也对基金的用途做出了明确规定:奖励基金会成员在国(海)内外各级各类学校学习的优秀学生,扶持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并确定适当比例资助社会上的优秀学生和困难学生。
奖励机制见成效,
山村农家走出3博士8硕士
在外人眼里,“瑞民教育基金会”只是一种家族行为,不过是大人掏钱逗小孩们开心罢了。只有郭家人心里清楚,基金会每年的募捐和评奖,都是家里的一件大事,该捐就捐,该奖就奖,严格照章行事,决不讲情面、搞特殊。
7年过去了,“瑞民教育基金会”每年都如期召开评奖会,募集的资金也越来越多。通过这种形式,郭家的后人形成了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
郭颂富的儿子郭峰,一直是家里人津津乐道的被教育基金改变的典型。由于从小在家里比较受宠,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他小学阶段成绩一直在班里倒数几名,考上初中后,他的心情也很浮躁,根本静不下心来学习。基金会成立后,每年一大家人都汇聚在一起,讲讲这一年的学习状况,看着兄弟姐妹们每次在会上展示各自的学习成绩,受到家人的表扬,而自己却什么都没有,心里越发不是滋味儿。
郭峰说,每当兄弟姐妹们领到奖,而自己两手空空时,家人都向他投来期待的目光,他无以应答,挫败感很强。于是,这个少年内心深处的好强与自尊被彻底激发出来了,很快端正了学习态度,以前的“问题生”焕发了全新的面貌。
知耻而后勇,郭峰把心收回之后,成绩在高二那年有了回升,本来就很聪明的他重新找回了自信。这个让班主任头疼的“调皮大王”,在一年后的高考中考出了优异的成绩,被西南大学录取。
郭峰大一上学期回家过年,在郭家举行的教育基金会年度颁奖会上,他成了家人注目和褒奖的对象,爷爷郭瑞民把1000元的奖金亲自发给他,鼓励他更上一层楼,其他家人也给予他最热烈的掌声,巧的是,四叔的儿子郭永兴几年前曾因领不到奖向爷爷哭闹,这一年也因为成绩优秀,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获得了爷爷亲自颁发的两百元奖励。
2013年11月18日,是郭瑞民老先生的90岁生日,时近正午,郭家的8个子女和孙子辈36人陆陆续续地赶到了家,家人欢聚一堂,先是集体给老人鞠躬拜寿,然后摆开宴席。趁着这喜庆的日子,家族基金理事会9名成员经过商议,当年刚考上研究生的外孙女常莹莹等四人获得奖励,各得奖金1500元。至此,郭家第二代至第四代共有41位后人,仅博士生就出了3位,硕士研究生出了8位,昔日清贫农家如今已成了远近闻名的“英才基地”。
博士毕业、现在国家航空航天集团做研究员的大孙子郭波为了给爷爷拜寿,专程从北京赶了回来。他也是四名获奖者之一,郭波激动地说:“这虽然不是我第一次在基金会上受到表扬,但我仍很激动,因为这是来自家庭的一种对自己努力工作的认可,我会更加努力,为家族争光,为国家做更多的贡献!”
在家庭会议上,基金会副会长郭天财向大家宣布,目前已筹措基金20万元,理事会决定,今后,“瑞民教育基金会”每年对济源市高考文、理科状元进行奖励,还把资助对象扩大到济源范围内的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瑞民教育基金会”不但泽被郭氏宗族儿孙,还要更多地惠及社会,成为引导社会尊重教育的一股强大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