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户生计模式的历史演变

2014-03-27郑岚李华胤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4年1期
关键词:喀斯特生计西南

郑岚,李华胤

农户生计的正向演化,可以通过减少人类活动对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的负向干预,促进人类活动的有序程度,增强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从而促进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最终优化人地系统,推动区域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

一、可持续生计框架

生计概念即一种生计,包括能力(capacities)、资产(assets)以及一种生活方式所需要的活动(activities)①Carney D.Implementing a Sustainable Livelihood Approach[M].London: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1998.。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学者对贫困属性理解加深,特别是Sen等提出能力贫困及解决贫困的发展方法理论,英国海外发展部(DFID)提出的可持续分析框架(SLA),总结出可持续生计方法,对于加强贫困农户发展能力并逐步消除制约因素做出了重要贡献。可持续性生计框架注重研究“资产—可获得性—活动”,该框架将生计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5种类型,综合了对贫困、脆弱性、风险处理、农村个体和农户对变化的环境和打击的适应等方面的内容②苏芳.可持续生计分析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9,(1).。

图1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

二、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户生计模式演化的分析框架

当西南少数民族已经适应了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和文化转型,如生产条件的改变、生活环境的变迁、社会制度的变革等等,调整原有生活方式以适应新的环境,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观念、行为、认知和适应时,生计文化便趋于稳定,可持续生计也逐步得以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计模式,是人类适应环境的重要机制,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社会保障。不同时期,农户的生计资产、风险环境、生计策略、生计文化都不完全一样,受很多因素影响(图2)。

图2 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户可持续生计模式影响因素

(一)生计调适形成期

生计调适形成期也是资产约束与风险规避期,生计由许多因素组成并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在生计调适形成期,人们通常生活在某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此环境往往会给一个民族带来逐渐的变化和突然的冲击。这一阶段主要受社会经济、政治、自然环境、文化、人口等因素影响。如西南喀斯特地区在明清以前,依赖各民族在世代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传统生态知识,以传统的刀耕火种为主要生计方式,与自然维持着较好的生态关系。近代以来,西南少数民族传统的生计系统建立在以河谷、喀斯特地形为主的生态系统基础之上,是几千年来西南少数民族对这种生态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构,它具有相当稳定的结构和功能。

(二)生计固化稳定期

生计固化稳定期也是生计策略形成期。在考虑到人口、文化、政策等因素的前提下,人们为了改善自身的生计条件,综合能够使用的资产,考虑脆弱性的环境/背景,得到的支持或遇到的阻碍制度环境,从而追求能带来效益的生计产出,寻求资产组合和应用的方法,进而形成较稳定的生计策略。当西南少数民族面临因密集的人口聚落、政治制度等因素而形成对环境的压力,就开始思考社会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互动机制,慢慢地形成了较稳定、科学合理的生计策略。

(三)生计可持续发展期

当生计文化稳定形成时,也就是生计可持续发展期。在不同的环境、政策、制度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探索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生态良好发展的可持续生计文化;在生计文化的影响下,与该时期社会、自然、政治相符的生计方式得以可持续发展。社会环境会对生计方式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赋予了农户新的责任、义务和角色,他们必须学习新的知识和本领,适应新的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逐步养成新的行为方式,以求取得比较顺利和持续不断的发展。

图3 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户可持续生计框架

三、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户生计历史演变过程

(一)明清以前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户生计模式

明清以前,西南喀斯特地区地广人稀,人地比例关系宽松,森林覆盖率高,生产技术落后,土地开发层次低,交通条件受限,民族部落观念强,其生产生活很大程度上依赖传统生态知识。从可持续生计框架来看,这一阶段西南喀斯特地区自然资本丰富,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物质资本不足,农户受资产约束强、生计风险程度较高,所以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户以村寨、部落为单位,共同生产,相互协作,社会关系稳定,共同遵守各族制定的相关条款和制度,维持各族人民正常交往,尊重他们赖以生产的大自然。他们注重保护森林,以村寨为单位,对森林根据树种、使用目的、传统民俗等进行划分,规定砍伐林、祖林、界限林、自由林等,森林功能明确,砍伐有序。以稻作为主,大量种植利于保持水土的丛生或蔓生植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利用刀耕火种加狩猎的方式,并且努力探索以“梯田”为主要耕作方式的生计策略。同时,中央王朝及地方政府在经营过程中,也较尊重各民族的传统生计方式,因而人地关系一直处于较为协调的状态,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恶性影响并不明显。明清以前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户的生计文化逐渐形成,并在这种生计文化的影响下,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户与自然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二)明清时期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户生计模式

明清时期,朝廷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冲击了其原始的生计方式,农户生计方式开始出现多样化。改土归流、移民开发、开采矿产业以及发展林业、引入耐旱高效的粮食作物、民族融合等政策促使农户生计的多样化发展,普遍兼有农业、畜牧业、林业、矿业、手工业、贸易等多种经济活动,农户努力寻找规避政策风险的替代生计。清雍正朝推行大规模“改土归流”后,由于大规模外来移民的涌进、先进农业技术与高产农作物的传入、开发管理的无序,西南喀斯特地区出现了人口急剧增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局面,农户传统以农业为主要生计方式受自然和政策影响,无法再得以继续。为缓解人口压力、解决粮食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第一,政府鼓励开垦。土地的垦殖从原先环境较好的平地、丘陵发展,到最后出现边缘化,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坡地也被大范围开垦。第二,政府鼓励发展矿业和林业。这虽增加了农户的金融资本,提升了其抵抗风险的能力,但同时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第三,推广农业技术,引进高产作物。适于山区种植的高产作物玉米被引进推广,改善了农户生活,提高了农户收入,同时也给人口大增长、生态大破坏埋下了伏笔。在明清后期,政府认识到了生态破坏对农户生计的影响——破坏生态反过来也影响了自身的发展,逐步制定了相关政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户生活水平、促使生计多样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生计文化逐步形成,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该生计存在着高度的内在可持续性。

(三)近代以来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户生计模式

近代以来,我国政府加大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处处都能体现出政府管理影子。这一发展阶段政府管理、政策影响对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户生计影响进一步加深。近代以来,西南喀斯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微弱,农业生产关系仍旧以民族社会的传统经济为基础。这一时期战争频繁,战争对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户的生计冲击及当地生态的破坏尤为严重。除了政府政策、战争的影响外,农户往往会根据资源禀赋状况的变化,主动调整自身生计策略。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森林,被迫探索资产配置的多样化。西南喀斯特地区以水稻、高产旱地等粮食作物种植变化为主要的农业经济发展及其带来的粮食增产、人口增长等,使民族社会与经济更为稳固地向农业经济模式发展,政府在地区改良、技术推广、生态保护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西南喀斯特地区逐步实现了以粮食作物大面积种植、增长的农业经济取代刀耕火种、渔猎经济等多种经营的传统经济模式,其农户生计模式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四)改革开放以来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户生计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户生计方式再一次受到冲击,人们开始寻找一种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生计模式。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是先从农村开始的。1992年以来,随着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加快,农民的生产主导权也在逐步地得到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府提出家庭责任制、土地流转、退耕还林、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状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在缺乏先进生产要素(如技术、知识、资金)投入情况下,农户生计的单一化则往往使得农户更加贫困,因贫困导致的任意开荒和滥砍滥伐的行为将会增多,最终导致农民陷入生态贫困陷阱。国家投入大力资金促进西部大开发,改善西部生态环境,但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农户贫困原因复杂、生态脆弱、农户资产风险大,国家推进的相关政策,其后续保障制度、风险分担机制还并不完善,农户原生计被破坏,替代生计尚未形成,易陷入贫困陷阱。由于越是贫困的农户对本地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越大,对于尚未找到新的替代生计的贫困农户而言,一旦政府项目补贴结束,他们将返回原来的生计方式。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尤其是西南喀斯特民族地区由于财政能力弱,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覆盖面小、整体水平低,当农户出现生计风险时往往只能依靠自身有限的风险分担机制。该地区农户传统生计模式消失、长期替代生计又没有建立起来的生计转型期,农户生计风险程度较高,风险因子多样化,风险作用复杂化,现有社会保障制度不能有效实现对农户生计风险的保障,不利于农户实现长期替代生计策略。

四、结语

从历代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户生计模式的变迁可看出,明清时期之前,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户以传统生态知识系统和民族文化知识体系为依据,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刀耕火种的生计方式为主。明清时期,受国家政策影响,该地农户传统生计方式受到冲击,传统的刀耕火种演化为集约型农业与多种生计方式结合的综合性生计方式,农户生计开始多样化。近代以来,这个时期国家力量远比明清时在西南喀斯特民族地区要深入得多,国家开始引导农户探索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计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户开始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三农”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问题,提升农户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但目前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户生计还处于生计固化稳定期,农户配套保障体系还未健全,生计策略还未形成。我们应加快步伐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引导农户利用其适应性策略降低风险。

[1]陆五一.关于可持续生计研究的文献综述[J].中国集体经济,2011,(1).

[2]廖国强.刀耕火种与生态保护[J].云南消防,2000,(5).

[3]谷雨,王青.新时期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脆弱性研究——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3,(7).

[4]谢旭轩,张世秋,朱山涛.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5]杨国安.可持续研究方法国际进展——脆弱性分析与可持续生计方法比较[J].地理科学进展,2003,(1).

[6]杜翼,石佳弋,何景熙.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看农户的生计多样性[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7]何仁伟,刘邵权.中国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及趋向[J].地理科学进展,2013,(4).

猜你喜欢

喀斯特生计西南
BY THE SEA
“潮”就这么说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国南方喀斯特”
“别有洞天”的喀斯特王国
Country Driving
喀斯特
————水溶蚀岩石的奇观
以石为业四十年:一个端砚工匠村的生计之路
一路向西南——然乌湖、米堆冰川
西南丝绸之路及其对西南经济的影响
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