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渣膳食纤维的酶法改性研究

2014-03-27蔡英英

关键词:边际效应茶渣膳食

林 娈,蔡英英

(泉州师范学院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0 引言

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DF)是指能抗人体小肠消化吸收,在人体大肠内能部分或全部发酵的可食用植物性成分、碳水化合物及其相类似物质的总和,包括多糖、寡糖、木质素以及相关的植物物质[1].按照溶解性分类,膳食纤维可分为水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和水不溶性膳食纤维(Insoluble Dietary Fiber,IDF)两种.IDF 主要作用于肠道,使之产生蠕动效果,促进胃肠健康,对便秘、肥胖症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SDF 则更多发挥代谢功能,如控制血糖、降低血脂和血压等.根据美国Leitz 等学者建议,膳食纤维组成中SDF含量达到10%以上才是高品质膳食纤维,否则只能被称作填充料型膳食纤维[2].

然而,许多天然存在的膳食纤维资源中SDF所占比例都很小,仅为3%~4%,远低于高品质膳食纤维的要求.为此,近年来许多学者一直致力于膳食纤维改性研究,目的是使膳食纤维中大分子组分连接键断裂,转变成小分子成分,使部分不溶性成分转变成可溶性成分,使致密空间网状结构转变为疏松网状空间结构,更好发挥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3].

茶叶是国际公认的健康饮品,具有抗氧化、抗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药理功能.我国是产茶大国,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然而,每年大量修剪的粗老茶叶被废弃,中、低档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销,茶饮料、茶多酚、茶多糖等茶加工企业每天产生大量的废茶渣,而膳食纤维正是这些低值废弃原料的主要组成成分.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原料提取膳食纤维,获得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产品,已成为我国茶叶副产品的出路,对提高茶业经济价值,促进我国茶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笔者利用茶渣为原料,探讨纤维素酶法改性工艺,为获得高品质的膳食纤维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原料与试剂

茶叶:泉岩名茶,产于中国福建安溪;Celluclast 1.5 L(纤维素酶)700 EGU/g:诺维信(中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茶渣制备:将茶叶按1∶30 的比例加入90 ℃的水中,浸泡15 min,提取茶叶可溶性固形物,过滤得茶渣,置于干燥箱中,以50 ℃干燥至恒质量,粉碎至40 目备用[4].

1.2 仪器与设备

HH-4 型数显恒温水浴锅:国华电器有限公司;GZX-9240MBE 型数显鼓风干燥箱:上海博讯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FW100 型高速万能粉碎机: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微机型台式pH计(PHS 系列):上海康仪仪器有限公司;VF204/214型Operating Manual(Vacuum filtration system):北京桑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3 试验方法

1.3.1 工艺流程

茶渣→取样→加水匀浆→酶法去除淀粉和蛋白质→添加纤维素酶→保温酶解→灭酶(沸水浴10 min)→冷却至60 ℃→加入4 倍上清液体积的95%乙醇(预热至60 ℃)→室温下沉淀24 h→离心过滤→50 ℃干燥至恒质量→茶渣改性膳食纤维.

1.3.2 单因素试验

由于底物浓度与加酶量存在相互关系,本试验不考虑底物因素,水解约束条件中固液比为1∶25.称取5 份样品,每份1.5 g,分别研究加酶量(0.4%、1.2%、2%、2.8%、3.6%)、酶解温度(30 ℃、40 ℃、50 ℃、60 ℃、70 ℃)、酶解时间(2 h、3 h、4 h、5 h、6 h)、pH 值(3、4、5、6、7)4 个主要因素对SDF 溶出量的影响.

1.3.3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5]

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确定各个因素的水平范围,以酶解温度(X1)、加酶量(X2)、酶解时间(X3)为决策变量,以SDF 溶出量为目标函数,各因子水平编码见表1.

表1 因素水平编码表

1.4 测定方法

1.4.1 SDF 溶出量的计算

式中:M1为样品的质量(g);M2为样品中能被4 倍95%乙醇沉淀的那部分膳食纤维的质量(g).

1.4.2 功能性质分析

分别测定茶渣及改性膳食纤维的持水力[6]、膨胀力[6]、结合脂肪能力[7].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

2.1.1 酶解温度对茶渣SDF 溶出量的影响

在固液比1∶25、加酶量0.8%、酶解时间3 h、pH 值5 的条件下,分别在各个酶解温度水平值下进行水解,测得样品SDF 溶出量如图1 所示.

图1 酶解温度对SDF 溶出量的影响

由图1 可见,茶渣中SDF 溶出量随酶解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温度为50 ℃时SDF 溶出量上升较缓慢,高于60 ℃则SDF 溶出量明显下降.综合考虑,选择酶解温度为50 ℃.

2.1.2 pH 值对茶渣SDF 溶出量的影响

在固液比1∶25、加酶量0.8%、酶解时间3 h、酶解温度为50 ℃的条件下,分别在各个pH 值水平值下进行水解,测得样品SDF 溶出量如图2 所示.

图2 pH 值对SDF 溶出量的影响

由图2 可见,茶渣中SDF 溶出量随pH 值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pH 值为6 时,SDF 溶出量达到最大值.综合考虑,选择pH 值为6.

2.1.3 加酶量对茶渣SDF 溶出量的影响

在固液比1∶25、酶解温度50 ℃、酶解时间3 h、pH 值6 的条件下,分别在各个加酶量水平值下进行水解,测得样品SDF 溶出量如图3 所示.

图3 加酶量对SDF 溶出量的影响

由图3 可见,茶渣中SDF 溶出量随加酶量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加酶量达到2.8%时,SDF 溶出量达到最大值.综合考虑,选择加酶量为2.8%.

2.1.4 酶解时间对茶渣SDF 溶出量的影响

在固液比1 ∶25、酶解温度50 ℃、加酶量2.8%、pH 值6 的条件下,分别在各个酶解时间水平值下进行水解,测得样品SDF 溶出量如图4 所示.

图4 酶解时间对SDF 溶出量的影响

由图4 可见,在酶解时间2~4 h,茶渣中SDF溶出量有较明显的上升,4 h 后SDF 溶出量略有下降.综合考虑,选择酶解时间为4 h.

2.2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

2.2.1 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检验

进行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试验结果见表2,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回归系数显著性分析结果见表4.

表2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及试验结果

表3 方差分析

表4 回归系数显著性分析

采用DPS 数据处理系统[8]对表2 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到SDF 溶出量Y 与各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为:

由表3 可知,该回归方程的回归项在α=0.01水平上极显著,失拟项不显著,模型可用.由表4可知,剔除α=0.05 显著水平的不显著系数项后,得到简化的回归方程为:

表4 还表明,影响SDF 溶出量各因素的主次顺序为:加酶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其中,加酶量和酶解温度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酶解时间的影响不显著.考虑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酶解温度与加酶量存在交互作用,达到显著水平,其余因素间交互作用不显著.

2.2.2 单因子效应与边际效应分析

将其他因子固定在零水平,描述单个因子变动时对SDF 溶出量的影响,3 个因子的单因子效应方程分别为:

根据以上方程,得到单因子效应曲线(图5).由图5 可见,SDF 溶出量随酶解温度的升高呈缓慢下降趋势,SDF 溶出量随加酶量的增加呈平缓状态后逐渐上升;SDF 溶出量随着酶解时间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图5 单因子效应曲线

对单因子效应方程求一阶偏导数,得到单因子边际效应方程.单因子的边际效应反映SDF 溶出量随各因素变化的速率.单因子边际效应方程分别为:

对边际效应方程作曲线可得到边际效应曲线(图6).从图6 可以看出,酶解时间的斜率最大,表明随酶解时间的变化,SDF 溶出量的变化速率最快,其次是加酶量,酶解温度最慢.

图6 边际效应曲线

2.2.3 交互效应分析

酶解温度与加酶量对SDF 溶出量的影响有交互作用,结果如图7 所示.

图7 SDF 溶出量随X1、X2的变化趋势

由图7 可知,当酶解时间为零水平时,加酶量X2在小于下水平(0.9%)的范围内,SDF 溶出量与酶解温度X1有正相关交互作用,即随着酶解温度的增加,SDF 溶出量逐渐增加;若加酶量X2大于下水平(0.9%)时,SDF 溶出量与酶解温度X1有负相关交互作用,即随着酶解温度的增加,SDF 溶出量呈下降趋势.当酶解温度为零水平时,加酶量与酶解时间交互作用不显著;当加酶量为零水平时,酶解温度与酶解时间交互作用也不显著.

2.2.4 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采用DPS 数据处理系统[8]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25,加酶量2.8%,酶解温度40 ℃,酶解时间200 min,pH 值6,在此条件下测得SDF 溶出量为9.17 g/100 g.

2.3 功能性质测定

茶渣膳食纤维的功能性质主要包括持水力、膨胀力、结合脂肪能力等,这些性质是反映茶渣加工性能的关键指标.茶渣经过改性处理后,纤维结构变得疏松,大量极性和非极性基团暴露出来,改善了茶渣与水、油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了茶渣的持水力、膨胀力及结合脂肪能力.改性前后茶渣膳食纤维的功能性质见表5.由表5 可知,改性后茶渣的持水力、膨胀力、结合脂肪能力相比改性前均上升,分别提高了105%、60%、128%.

表5 改性前后茶渣膳食纤维的功能性质

3 结论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案,建立SDF 溶出量与酶解温度、加酶量、酶解时间的数学回归模型:Y=7.217-0.206X1+0.332X2+0.142X2X2-0.200X3X3-0.184X1X2.该回归模型与实际情况拟合,可以用来反映实际生产中各因素对SDF 溶出量的影响规律.

确定茶渣膳食纤维酶法改性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固液比为1∶25、加酶量为2.8%、酶解温度为40℃、酶解时间为200min、pH值为6,此条件下SDF溶出量为9.17g/100g.同时测定了茶渣改性膳食纤维的功能性质:持水力4.73g/g、膨胀力0.400mL/g、结合脂肪能力1.81g/g.

[1]康琪,朱若华.膳食纤维的测定原理和方法[J].现代仪器,2007(6):1-5.

[2]郑晓杰,牟德华.膳食纤维改性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程,2009(3):5-8.

[3]朱国君,赵国华.膳食纤维改性研究进展[J].粮食与油脂,2008(4):40-42.

[4]宋江良,安凤平,黄彩云,等.茶叶水不溶性膳食纤维脱色试验研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10):14-17.

[5]李云雁,胡传荣.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190-192.

[6]高荫榆,晁红娟,丁红秀,等.毛竹叶特种膳食纤维制备及特性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7,28(12):200-204.

[7]黄竞,余志.乌龙茶中非水溶性膳食纤维的研究[J].福建茶叶,2010(10):26-28.

[8]唐启义,冯明光.DPS 数据处理系统—实验设计、统计分析及模型优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90-295.

猜你喜欢

边际效应茶渣膳食
中国茶渣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中老年人健康膳食如何安排
秋天膳食九字诀
六个问题读懂膳食纤维
夏花生施用钼肥效果试验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花茶渣呈现雅风色调
茶觉生活的弃质
花生边际效应利用技术探讨
警惕“边际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