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发展吴兴蚕桑产业的思路与对策
2014-03-27沈玉丽沈汉初
沈玉丽,沈汉初
(吴兴区农林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蚕桑站,浙江湖州 313000)
稳定发展吴兴蚕桑产业的思路与对策
沈玉丽,沈汉初
(吴兴区农林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蚕桑站,浙江湖州 313000)
吴兴区地处太湖南岸,总面积747.84 km2,下辖7个乡镇5个街道172个行政村,总人口32.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54万人。全区现有桑园面积2666.67 hm2,在本区域内有丝绸加工企业20多家,是茧、丝、绸加工贸易的密集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传统的蚕桑产业受到严重冲击。针对农村产业的新格局,吴兴区克服困难、因势利导、与时俱进、采取措施,促进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
1 吴兴区蚕桑产业的瓶颈
1.1 蚕桑规模效益低,市场竞争力弱
蚕桑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产业,大规模、集约化和机械化生产难度较大。而蚕桑受劳动强度的限制,规模效益不明显。如我区妙西镇肇村养蚕大户高忠杰,原有桑地4335 m2,在2006年茧价高的形势下,于2007年春新种桑2668 m2。2009年在茧丝行情低迷时,饲养13张蚕种,产茧579 kg,茧款收入13671元,春秋两期雇工费520元,桑地、养蚕投入成本1860元,蚕桑净收入只有11291元。
1.2 技术突破不足,蚕桑队伍老化
蚕桑技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应用省力化技术,至今没有新的突破。虽然每年都有一批科技成果申报和获奖,但对蚕桑生产有深远影响的实用技术也没有,养蚕方式一直沿用传统模式:种桑—采叶—养蚕,蚕桑业仍处在小规模单家独户经营状态,劳动工效低,占用生产资料多,在当前激烈市场竞争中,弱势明显。蚕品种20世纪80年代的秋丰×白玉应用到现在,缺乏可替代品种。蚕桑业务部门20年没有进新人,乡镇蚕桑业务干部人数也随着乡镇机构扩并而锐减,乡镇蚕桑辅导员不熟悉蚕桑业务的人员不在少数,蚕桑干部成了蚕种订购、发放干部。
1.3 茧丝行情波动大,不利于蚕桑生产的稳定
近年来,茧丝价格波动越来越大,从2005年的1019元/50 kg,到2008年的883元/50 kg,2009年回升到1033元/50 kg,到2013年的2080元/50 kg,创历史新高,2014年春茧均价又回落到1730元/50 kg,同比下降了445元,降幅达21.4%。蚕茧价格的忽高忽低,严重挫伤了蚕农的积极性,产业逐渐萎缩。我区蚕种饲养量从2005年60101张,到2008年下降到46140张,2013年继续下降,只养了23300张,部分蚕农因进工厂企业打工或换做其它产业,不愿意再管桑养蚕。
1.4 比较效益低,发展空间被挤压
随着我区新农村建设和老渔塘标准改造,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桑地不断被占用,面积日益减少,蚕桑生产发展进一步被挤压,据不完统计,2009年以来,仅吴兴区因城镇、道路建设及老渔塘改造被占用的桑地438 hm2。蚕桑相对其它水果、蔬菜产业比较效益低,水果、蔬菜收益均可达5000元/667 m2以上,甚至10000元,既有规模,又有效益,而蚕桑最高时平均收益也超不过5000元/667 m2。同时,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农民就业渠道增多,蚕桑劳动生产率低、效益不高,在农民转移加快,增收渠道拓宽的新形势下,势必被其它产业所挤压。
2 稳定吴兴蚕桑产业的主要措施
2.1 积极落实政策措施,促进产业稳定发展
为稳定发展蚕桑生产,加快蚕桑规模小区建设,形成优质、高产、高效的蚕桑生产基地,2008年湖州市政府为本级(吴兴区、南浔区)出台了湖市政[2008]4号文件,对3.33 hm2以上的现代蚕桑规模小区建设,给予200元/667 m2资金补助,以调动农民种桑改桑的积极性。至今全市各级财政投入达到2400万元,累计全市改造和新建高标准蚕桑规模小区284个,面积9650余hm2,占蚕桑总面积的51.25%。其中吴兴区92个,870余hm2。与此同时,积极实施以工补农政策,鼓励丝绸企业对引进新品种的养蚕农户进行订单收购与二次返利,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浙江中维丝绸集团有限公司对蚕农订单、饲养雄蚕种返利等补助资金达到1100万元。各项补助政策的落实,为湖州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2 积极推广桑蚕新品种,提高蚕桑经济效益
①推广新桑品种。近年来我区大力推广农桑系列、强桑、丰田系列、育7-11等优良桑树新品种,全区至今已达860余hm2,桑叶产量显著提高。据《新一代桑树配套品种农桑系列育成与推广》项目调查和桑品种对比调查,农桑品种及桑新品种单位面积平均比荷叶白增产20%~30%,可增养蚕种1.5~2张,年新增经济效益2000万元,为全区延用30多年的桑树品种进行改良。②推广雄蚕新品种。吴兴区从1997年开始,率先推广应用“雄蚕”新品种,也是湖州市唯一专养雄蚕的示范基地,至今已连续饲养15年,饲养的数量不断增加,饲养的区域不断扩大,试养的雄蚕品种也不断增多,2014年春期全区全部推广饲养雄蚕品种,近年来已推广雄蚕种10万余张,由于雄蚕品种的强健好养,产量高,丝质优,平均每盒雄蚕种的产值比普通种增加256.75元,新增收益2259万余元。
2.3 强化项目示范建设,提升蚕桑产业层次
①强化责任考核,把蚕桑规模小区项目建设列为区农业重点目标任务考核内容,确保任务落实到位;②积争取项目支持,近几年来我区积极争取省、市、区财政农业、科技项目,以项目该心区建设为示范点,以点带面进行辅射带动全区蚕桑生产发展,提升产业层次。近年来,争取各类蚕桑项目10个,已分别在织里、东林等建立了优质茧生产基地和雄蚕生产基地。同时在环渚乡建立了“湖州市吴兴区湖东村蚕桑规模生产基地”,由湖东村集体经济投入“公司+农户”一条龙经营模式,开创国内集约规模种桑养蚕先河。
2.4 营造良好环境条件,确保蚕桑生产安全
①为了确保春蚕生产蚕作安全,稳定蚕农收入,我区根据蚕桑生产实际,每年春蚕饲养前发布“关于做好春蚕期间防止工业和农药污染(简称“两防”)的通知,加强污染企业蚕期临时性停产治理。②建立了桑园害虫预警体系。通过多年观察,根据调查数据、气象特点、天敌寄生和桑园管理状况,应用马尔科夫链转移概率矩阵、灰色预测理论和积分回归方法,建立了长、中、短三级预警体系和测报模型。以长期预报为支撑,中期预报进行验证,短期测报布置实施,长中短三种预测的融合,为协调各种防治措施实施提供了保障。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③建立了桑园农药使用安全体系。持续10年,完成国内蚕区全部流通农药的药效筛选和家蚕残毒饲养试验,从有机磷、有机氮、抗菌素、苯吡唑、拟除虫菊酯及杀螨剂、旱地除草剂等6类农药30余个农药品种中,系统提出10种桑园适用农药及规范的安全应用技术。④与农业植保部门协调好秋期农业治虫的药剂、时间和使用方法,避免农田治虫用药对蚕桑生产的影响,同时与农业气象部门一起分析,确定适时发种,避开春期后期高温和秋期后期低温袭击。
3 吴兴区蚕桑产业的展望
“十二五”期间,吴兴区在稳定发展蚕桑产业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围绕蚕桑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思路,明确目标,创新工作方法。
3.1 抓基地,增效益
以“湖东村蚕桑规模化示范基地”为样板,建设良种密植、沟渠配套、能排能灌、田桑分离的高标准规模桑园小区达到1000 hm2,桑园面积稳定在2667 hm2左右,年产优质蚕茧1200 t,桑蚕茧产值达到4800元/667 m2,优良蚕品种覆盖率100%,桑品种比例推广率80%,使产业竞争力得到加强。
3.2 创机制,提层次
①培育主体,积极引导蚕桑科技示范户、茧丝加工企业、供销社成为蚕桑产业的主体,提高蚕农的组织化程度和抗市场风险能力。②继续开展订单蚕业,与浙江中维丝绸有限公司协作,全面实行“订单蚕业”,提高蚕桑经济效益。
3.3 重科技,强服务
①紧密联系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湖州试验站,加快蚕桑产业领域最新技术在吴兴区的推广应用,特别是雄蚕新品种的选育饲养及种、茧、丝一体化开发应用。②紧紧依托浙江大学,创新农技推广新模式,在其它产业联盟成立的基础上,积极组建浙江大学-吴兴区蚕桑产业联盟,实行“1+1+N”农技推广模式。为我区蚕桑产业高效生态发展提供科技支撑。③重点指导服务“湖东蚕桑规模化示范基地”的各项工作。加快蚕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农桑系列和雄蚕新品种。加强蚕桑技术的培训指导,对全国农技推广示范户进行一次全方位技术培训,以他们带动周围蚕农,提高蚕农的种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