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某部2010~2012年住院官兵中高原肺水肿发病情况分析
2014-03-27胥熊武谢慎威
胥熊武,谢慎威
高原肺水肿(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是指患者进入高海拔地区后,机体对大气压及氧分压下降适应不全,诱发代偿失调所引起的高海拔地区的特发性疾病,是最常见且致命性的高原病[1]。有调查表明,在快速进入海拔3700 m高原的人群中,HAPE的发病率高达0.4%~2.0%[2]。我部官兵处于平均海拔3800 m的后藏地区,大气压力仅为平原地区的70%,甚至更低,本地区的气候特点是空气稀薄、干燥、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易损伤呼吸道黏膜,高原肺水肿是我区常见的急性高原病。本研究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所属体系部队住院官兵中因高原肺水肿住院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收集我部驻军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所属体系该院患者的统计报表数据。高原肺水肿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推荐稿》中我国高原病的命名、分型及诊断标准[3]。
1.2方法 收集部队住院患者的统计报表数据后,建立相应病例档案,个别资料不全的病例直接到所在单位驻地走访,以确保真实性。数据采用Excel表格录入,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病例分布和构成比分析。
2 结果
3年中,体系部队住院患者(包括家属)为1456例次,其中高原肺水肿患者89例次,占6.11%。干部45例次,战士41例次,驻军家属3例;年龄15~56(30.02±8.24)岁;男性88例,女性1例;汉族85例次,土族3例次,彝族1例次;伴昏迷2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例,肺部感染1例,双肾结石1例,脾脏增大1例,外痔1例,窦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入院后均早期诊断为高原肺水肿,予以吸氧、绝对卧床休息,使用速尿、地塞米松、氨茶碱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并给予积极的对症及支持治疗。其中临床治愈77例,临床好转12例,治愈率为86.5%,无死亡和遗留后遗症的病例。平均住院(5.92±3.22)d。
分析这89例高原肺水肿发现,在3月份发病住院为19例,12月份发病住院为18例,占整个住院总数的42.50%(表1)。而且发现,其中有6例因高原肺水肿2次住院,2例因高原肺水肿3次住院,占整个住院总数的20.2%,均为从内地休假后返回单位时发病。
表1 各年度高原肺水肿逐月分布(例)
3 讨论
HAPE起病急、进展快,若不及时抢救,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至呼吸衰竭甚至死亡,是严重威胁进入高原人群健康和生命的急性重症高原病,也严重影响着进驻高原军人的生活质量及工作能力,影响部队战斗力生成。经过高原医学工作者多年的不懈努力,提出了早期诊断是关键,并明确了严格卧床、氧疗、药物治疗的综合治疗原则[4]。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该院HAPE患者的治愈率高达86.5%,3年中亦未见因HAPE而死亡或致残的病例。
由于收治单位和收容对象不同,区内各医疗单位的住院患病率差异较大,从0.37%~10%不等[5]。位于西藏昌都(海拔3200 m)某医院11年收治本病33例,占内科住院人数的0.37%,占各型高原病的6.28%;位于林芝某医院(海拔3100 m)12年只收治高原肺水肿2例。而本次调查医院3年里就有89例次的高原肺水肿住院患者(6.11%),明显高于西藏地区其他医院的比例,提示本地HAPE发病率较高,这可能与我区部队驻地海拔较高有关。
发病时间多在3和12月,我们查阅1997~2006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发现,一年中平均气温低的时间段为1、2、3、12月。而1、2月份是传统的春节时间,人员流动少,导致在3、12月因气温低而高原肺水肿患者明显增多。建议在3月、12月尽量减少休假人员归队,多进行高原病防治的宣传教育,予以积极的高原病预防和干预措施。同时也发现,多次罹患高原肺水肿的患者比例高达20.2%,这充分说明高原肺水肿有明显的易感人群[6]。通过调查分析认为,海拔高、气温低和易感人群是我区内高原肺水肿多发的主要原因。
针对以上分析,提出如下预防和治疗措施[7]:(1)加强高原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对片区基层医师的业务培训,定期开展高原肺水肿防治知识讲座,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2)重点强调全程预防,特别是在进藏后的7 d为高原肺水肿危险期,此期间应减少训练时间,降低训练强度,减轻机体耗氧。(3)加强巡诊,发现患者及时给予合理的治疗。我们体会,进藏1 w内予以间断吸氧,服用非甾体消炎药消除头痛,安定片保证睡眠,确能起到减少高原肺水肿发病的作用。(4)对易感人群应建立档案,重点关注,多进行健康教育,多巡诊,减轻其心理压力和负担。内地休假回来可安排住院,予以卧床休息、间断吸氧,避免劳累,更要避免到更高海拔高度的地方。但这些防治措施是“静态”的[8],仍显得无力,仍难以防止高原肺水肿的发生。如何解决易感人群的高发病率,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Hall DP,Duncan K,Baillie JK.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J].J R Army Med Corps,2011,157(1):68-72.
[2] 高钰琪.高原卫生防护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34-57.
[3] 高原医学杂志编委会.我国高原病命名分型及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第三届高原学术讨论会推荐稿)[J].高原医学杂志,1996,6(1):4-6.
[4] 吴天一,李万寿,赵桂兰.高原肺水肿治疗问题的探讨[J].中国循环杂志,1989,4(2):120-122.
[5] 李素芝,高钰琪.高原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
[6] 周文婷,胡杨.急性高原病的遗传易感性[J].遗传,2013,35(2):141-150.
[7] 李素芝,郑必海,黄跃,等.高原非战争情况下大规模军事行动急性高原病的防治探讨[J].高原医学,2010,20(3):62-63.
[8] 牛文忠,范泉水,方丽,等.预防急性高原病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分析[J].高原医学,2011,21(3):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