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014-03-27刘荟锋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多位数小棒算式

刘荟锋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的基础课。所以,提高小学生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这个时代数学教育的主题。

一、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生接受新知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引导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发现其中的规律。学生分别用3根、4根、6根小棒摆出各不相同的多位数,然后用3去除摆出的数。学生发现,用3根或6根小棒任意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而用4根小棒摆出的数都不能被3整除。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产生了疑问。这时,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思索,然后展开讨论。刚开始时,学生只能从数位的多少、数字的大小上找原因,渐渐地,学生将小棒的根数与摆出数的各数位上的数字联系起来。由此,学生很快发现了“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这个规律。动手操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理解,还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数学想象力

创造性想象是创造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如果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如,学习了“7加几”后,我让学生做练习:文具店中《新华字典》每本8元,自动铅笔每支2元,笔记本每本3元。小花现在有12元钱,请你帮她设计一下,她可以买到哪些物品?她能同时买到所有的三样物品吗?对于解决这样一个有实际背景的数学题,学生兴趣高涨。要想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首先要从中“舍去”无关因素,寻找恰当的数学模式去表述问题,并对其作出数学处理,这个过程就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12元钱当然可以买到一本《新华字典》和一个笔记本或任意两样物品。至于“她能同时买到所有的三样物品吗”,答案是不够买。如果想买所有的物品,怎么办?学生进行了大胆想象:向其他同学借1元钱就够了;捡一些废纸或者塑料瓶卖,等把钱凑够了,就可以买到三样物品了……

三、提高学生判断与推理的能力

判断是运用概念判定某种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有某种性质或没有某种性质的思维形式。数学教学中的法则、结论都是判断。如教学“商不变”时,我先出示三个算式:80÷20=4,

8÷2=4,800÷200=4。学生通过观察三个算式的特点,并逐步分析、比较得出: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商不变。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我引导学生先复习一位数乘多位数:

[135][×][ 2] [270]

然后提问:一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为什么个位写0,十位写7,百位写2?然后,我在原题乘数的十位上填1,原题变为135×12。此时我出示课题“两位数乘多位数”并提问:“如果乘数十位上还有数字该怎样乘呢?”学生回答:“从个位开始乘起。”我接着问:“1×5得5,这个5该写在哪一位?为什么?”有了上边的铺垫,学生很快明白乘数十位上的1表示1个10,10个5是50,所以5应该写在十位上。

[ 135

12

270

135

1620] [×]

四、培养学生分析与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对于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感到吃力,其主要原因是对题中条件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明确。教学这样的内容,教师必须围绕理清对应关系、找准对应分率这一中心进行教学。如:“水果店有60箱苹果,卖出了后,还剩下多少箱?”出示题目后,教师可以提问:“哪一个量是表示单位‘1的?哪一个量是的对应量?剩下的苹果的箱数所对应的分率是多少?”根据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整理出对应的关系:

单位“1” 60箱苹果

已卖出的苹果

1- 剩下的苹果

有了这样的分析,学生的思路就会很清晰,很容易列出算式:

剩下的苹果=60×

1-=10(箱)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放在第一位,才能使学生学会方法,终生受益。这应是数学教学的最终追求目标。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的基础课。所以,提高小学生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这个时代数学教育的主题。

一、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生接受新知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引导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发现其中的规律。学生分别用3根、4根、6根小棒摆出各不相同的多位数,然后用3去除摆出的数。学生发现,用3根或6根小棒任意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而用4根小棒摆出的数都不能被3整除。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产生了疑问。这时,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思索,然后展开讨论。刚开始时,学生只能从数位的多少、数字的大小上找原因,渐渐地,学生将小棒的根数与摆出数的各数位上的数字联系起来。由此,学生很快发现了“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这个规律。动手操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理解,还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数学想象力

创造性想象是创造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如果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如,学习了“7加几”后,我让学生做练习:文具店中《新华字典》每本8元,自动铅笔每支2元,笔记本每本3元。小花现在有12元钱,请你帮她设计一下,她可以买到哪些物品?她能同时买到所有的三样物品吗?对于解决这样一个有实际背景的数学题,学生兴趣高涨。要想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首先要从中“舍去”无关因素,寻找恰当的数学模式去表述问题,并对其作出数学处理,这个过程就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12元钱当然可以买到一本《新华字典》和一个笔记本或任意两样物品。至于“她能同时买到所有的三样物品吗”,答案是不够买。如果想买所有的物品,怎么办?学生进行了大胆想象:向其他同学借1元钱就够了;捡一些废纸或者塑料瓶卖,等把钱凑够了,就可以买到三样物品了……

三、提高学生判断与推理的能力

判断是运用概念判定某种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有某种性质或没有某种性质的思维形式。数学教学中的法则、结论都是判断。如教学“商不变”时,我先出示三个算式:80÷20=4,

8÷2=4,800÷200=4。学生通过观察三个算式的特点,并逐步分析、比较得出: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商不变。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我引导学生先复习一位数乘多位数:

[135][×][ 2] [270]

然后提问:一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为什么个位写0,十位写7,百位写2?然后,我在原题乘数的十位上填1,原题变为135×12。此时我出示课题“两位数乘多位数”并提问:“如果乘数十位上还有数字该怎样乘呢?”学生回答:“从个位开始乘起。”我接着问:“1×5得5,这个5该写在哪一位?为什么?”有了上边的铺垫,学生很快明白乘数十位上的1表示1个10,10个5是50,所以5应该写在十位上。

[ 135

12

270

135

1620] [×]

四、培养学生分析与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对于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感到吃力,其主要原因是对题中条件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明确。教学这样的内容,教师必须围绕理清对应关系、找准对应分率这一中心进行教学。如:“水果店有60箱苹果,卖出了后,还剩下多少箱?”出示题目后,教师可以提问:“哪一个量是表示单位‘1的?哪一个量是的对应量?剩下的苹果的箱数所对应的分率是多少?”根据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整理出对应的关系:

单位“1” 60箱苹果

已卖出的苹果

1- 剩下的苹果

有了这样的分析,学生的思路就会很清晰,很容易列出算式:

剩下的苹果=60×

1-=10(箱)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放在第一位,才能使学生学会方法,终生受益。这应是数学教学的最终追求目标。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的基础课。所以,提高小学生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这个时代数学教育的主题。

一、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生接受新知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引导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发现其中的规律。学生分别用3根、4根、6根小棒摆出各不相同的多位数,然后用3去除摆出的数。学生发现,用3根或6根小棒任意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而用4根小棒摆出的数都不能被3整除。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产生了疑问。这时,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思索,然后展开讨论。刚开始时,学生只能从数位的多少、数字的大小上找原因,渐渐地,学生将小棒的根数与摆出数的各数位上的数字联系起来。由此,学生很快发现了“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这个规律。动手操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理解,还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数学想象力

创造性想象是创造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如果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如,学习了“7加几”后,我让学生做练习:文具店中《新华字典》每本8元,自动铅笔每支2元,笔记本每本3元。小花现在有12元钱,请你帮她设计一下,她可以买到哪些物品?她能同时买到所有的三样物品吗?对于解决这样一个有实际背景的数学题,学生兴趣高涨。要想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首先要从中“舍去”无关因素,寻找恰当的数学模式去表述问题,并对其作出数学处理,这个过程就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12元钱当然可以买到一本《新华字典》和一个笔记本或任意两样物品。至于“她能同时买到所有的三样物品吗”,答案是不够买。如果想买所有的物品,怎么办?学生进行了大胆想象:向其他同学借1元钱就够了;捡一些废纸或者塑料瓶卖,等把钱凑够了,就可以买到三样物品了……

三、提高学生判断与推理的能力

判断是运用概念判定某种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有某种性质或没有某种性质的思维形式。数学教学中的法则、结论都是判断。如教学“商不变”时,我先出示三个算式:80÷20=4,

8÷2=4,800÷200=4。学生通过观察三个算式的特点,并逐步分析、比较得出: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商不变。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我引导学生先复习一位数乘多位数:

[135][×][ 2] [270]

然后提问:一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为什么个位写0,十位写7,百位写2?然后,我在原题乘数的十位上填1,原题变为135×12。此时我出示课题“两位数乘多位数”并提问:“如果乘数十位上还有数字该怎样乘呢?”学生回答:“从个位开始乘起。”我接着问:“1×5得5,这个5该写在哪一位?为什么?”有了上边的铺垫,学生很快明白乘数十位上的1表示1个10,10个5是50,所以5应该写在十位上。

[ 135

12

270

135

1620] [×]

四、培养学生分析与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对于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感到吃力,其主要原因是对题中条件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明确。教学这样的内容,教师必须围绕理清对应关系、找准对应分率这一中心进行教学。如:“水果店有60箱苹果,卖出了后,还剩下多少箱?”出示题目后,教师可以提问:“哪一个量是表示单位‘1的?哪一个量是的对应量?剩下的苹果的箱数所对应的分率是多少?”根据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整理出对应的关系:

单位“1” 60箱苹果

已卖出的苹果

1- 剩下的苹果

有了这样的分析,学生的思路就会很清晰,很容易列出算式:

剩下的苹果=60×

1-=10(箱)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放在第一位,才能使学生学会方法,终生受益。这应是数学教学的最终追求目标。

猜你喜欢

多位数小棒算式
“0”的读法和要领
巧移小棒
如何写好多位数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风车转转转
摆六边形
“另眼”待题
分类处理
想一想,填一填,分一分,摆一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