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分析与调控
2014-03-27岳志强宿州市体育局
文| 岳志强(宿州市体育局)
一名优秀运动员想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除了良好的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外,更重要的是赛前的心理状态如何调整。
笔者依据所从事的训练教学,就赛前加强心理调控,使运动员增强信心,精神饱满地去迎接比赛,谈几点肤浅的意见。
赛前状态的类型与心理特点
运动员在比赛前的训练状态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赛前盲目自信状态
运动员周x在比赛前竞技状态很好,本人也信心十足。教练员感觉他有些过分自信,便让他多估计一些困难,而他没有很好准备,结果没有发挥出正常水平,只拿了个小名次。
这种状态的运动员看起来比较兴奋,但内心比较空虚,他的自信往往建立在对即将来临的比赛的复杂性估计不足,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水平,其表现较为浮躁,不愿冷静思考,总认为能轻易取胜,对面临的困难抱消极态度,不力争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克服困难。这样的运动员在比赛中一旦失败或受挫,情绪就会一落千丈,束手无策。因此,也往往造成比赛的连续失败。这种状态一般容易在一些思想作风较差,赛前心理准备不足并缺乏自我评价的运动员身上显现。
2赛前淡漠状态
表现为情绪低落,四肢无力,反应迟钝,动作怠慢,意志消沉,缺乏信心,以致于不想参加比赛等。处于这种状态下的运动员比赛成绩必然显著下降。
这种状态与大脑皮层兴奋过程下降,抑制过程加强有关。有时是由于激活水平不足,有时因过度紧张而走向反面造成抑制,不能很好地动员身体各器官系统,因而机能水平低下而难以适应比赛的要求。一般来说,思想上对比赛的不利条件想得过多,而又缺乏解决办法,以及意志差的运动员容易出现这种状态。
运动员陈x就属于这种类型,论技术、论动作,可以说在省运会是能拿金牌的,但由于她不能动员自己的一切力量去迎接比赛,而是前怕狼后怕虎的心理状态,慌里慌张甚至不能见人,所以在比赛中成绩显著下降,以致不能参加比赛。
3赛前过分激动状态
表现为情绪过度地兴奋,心跳过速,动作乱,头脑发热,注意力不集中,听不进教练的指导,记忆力减退。在这种状态下比赛易造成失常现象。
这种状态是由于大脑皮层兴奋性过高而产生扩散,以致于使皮层对植物性神经系统和皮层下中枢的调节活动减弱而造成的。运动员比赛经验不足,自我控制力差,意志薄弱或比赛动机过于强烈等,都易造成这种状态的出现。
运动员黄xx在决赛中就出现了这种心理状态,动作失调,没有取得好名次。
4 最佳准备状态
也就是最佳战斗状态。其表现为有正确的比赛动机和良好的比赛态度,对比赛任务有清楚的理解,充满信心,注意力能够集中在未来的比赛上,情绪饱满而稳定,精力充沛,头脑清醒,动作协调而有秩序,这是一种稳定的增力情绪。
这种状态由于大脑皮层具有与任务相适应的神经兴奋过程,这种过程又有最适宜的灵活性,并以相应的抑制过程来加以平衡,从而使运动员表现出沉稳、饱满、精神振奋等心里状态。
运动员李x就给人一种从容不迫的感觉,比赛既充满信心,又稳扎稳打;既有拼劲,又有灵活性;头脑清醒,打法聪明。因而他每次比赛很少失误,表现出一个优秀运动员的成熟。
这种最佳状态是长期训练的结果,它是以坚强的意志,充足的信心以及对比赛任务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为基础的。通过充分的赛前心理准备,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才能更好地达到这种状态。同时,为防止意外干扰而引起最佳战斗状态的波动,还需加强心理训练,培养运动员高度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影响赛前状态的心理因素
1比赛动机
所谓比赛动机主要是指推动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内部动力。就其强烈程度来说,中等偏高强度的动机最为有利,而过于强烈的动机会造成运动员精神的过度紧张。
2比赛目标的确立
比赛的任务和指标要订得合理并且要为运动员本人所接受。一般说来,应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如果仅有长期目标,会使运动员感到过于遥远而丧失信心。如果仅有短期目标,又会使运动员目光短浅,缺乏信心。
3比赛信心
除了动机和目标对竞赛状态有着直接的影响外,比赛信心的建立对竞技状态也有重要的作用。“信心百倍,力量倍增”是大家都有体会的。
首先,信心应当是以平时的科学训练、技术的熟练掌握、丰富的比赛经验尤其是比赛成功的感受为基础的。另外,也与赛前对彼此双方情况的分析掌握有关。
除此之外,运动员比赛中正常的心理活动,也是树立和巩固信心的重要保证。
4注意力的集中和能量储存
没有注意力的集中,足够的精神和身体能量就很难保证有一个良好的竞赛状态。注意力能够有效地集中在所要进行的比赛上,就可以防止能量过多消耗,以保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能力,是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的重要条件,善于适时、适度地把精力集中在动作上的能力,也是运动员训练水平的具体体现。
5运动员的适应能力
运动员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也不可能在完全符合自己预想的条件下比赛。有时,尽管赛前各方面的准备都很充分,但如果运动员对比赛场上出现的一些突如其来的刺激和干扰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话,则往往会发生情绪上的波动而影响最佳技术的发挥。因此,通过心理训练加强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和各种适应能力的培养,是保证最佳竞技状态的根本措施之一。
总之,影响赛前状态的因素很多,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它,正确对待它。
赛前心理准备是形成最佳竞技状态的重要手段
1心理准备的目的
赛前心理准备的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的各种心理能力,增强心理稳定性,使其不受比赛环境的影响。将环境为我所用,以保证自己的最佳竞技状态,使运动员在任何复杂的比赛中也能发挥身体、技术、战术水平,夺取最后胜利。
2赛前心理准备内容
(1)明确比赛任务,确定适宜的目标,包括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
(2)激发良好的比赛动机,自觉动员机体的最大活力投入比赛。
(3)形成最佳情绪状态,适宜的情绪能更好地发挥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调节支配机能,以保证比赛顺利地进行。
(4)增强必胜的信心。信心是充分发挥身体能力和技术的重要推动力。没有信心,就很难有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及行动。
(5)使赛前行为程序化,也就是说各个阶段的行动都应有一套最适宜的计划和顺序。这样就等于建筑起一道对付外界干扰的防线。
(6)提高战斗意志,增强竞争性和进取心。
(7)学会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
(8)认真分析未来比赛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选择出克服各种困难的具体办法,不打无准备之仗。
赛前心理准备的各个阶段和任务
系统的心理准备不能只在临近重大比赛的重要时刻才进行,而应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心理准备的任务、措施和内容应各有侧重。赛前心理准备分为三个阶段:长期阶段、中期阶段、短期阶段。
长期阶段:是从竞技运动生涯开始到夺取冠军为止。主要任务:(1)教练员要充实理性知识;(2)教练员了解运动员运动之外的情况,防止负担过重和干扰;(3)对运动员进行心理功能的测定,获得各种信息;(4)加强集中注意力的训练,如:想象训练、放松训练、表象训练、智力训练等,形成良好的生活制度和规律。
中期阶段:省运会前一年左右,运动员正值高水平运动成绩阶段。此阶段的任务是做心理调节,把心理过程稳定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上,培养积极态度,强烈的动机以及肯于拼搏的精神,排除对对手或情形的恐惧心理、情绪压抑及神经过敏。培养运动员独立作战和高水平的竞技能力。培养运动员高水平的心理调节和控制能力。措施:(1)心理调整;(2)心理矫正;(3)稳定技术;(4)想象训练;(5)建立赛前行为程序化。
短期阶段:临赛阶段。任务:创造适宜的激活水平和情绪状态,确定比赛目标,在临赛前和比赛中对运动员进行心理指导,向运动员提供为完成任务所需的信息,解决各种心理障碍和情绪干扰。措施:进一步激发动机情绪上的支持,面谈、鼓励、自我暗示,赛前行为程序化,使运动员心理做到概念清楚、动作有数、信心十足、精力充沛,身体、技术、心理调到最佳状态。
良好心理准备状态的标志
赛前最佳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1)自信心强,相信自己的技术和能力;
(2)适度的情绪状态,神经过度的兴奋水平适中;
(3)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取胜志向;
(4)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高度集中注意力能力,主动地控制对信息的处理。
大赛之前,我们对每个运动员都进行心理调整、心态矫正、稳定技术、想象训练,建立赛前行为程序化的训练,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略
你知道吗
交接棒反应时:在接力比赛中,队员之间的交接是很有讲究的。平时的比赛需要运动员听到发令后才能起跳,而接力比赛中后3棒运动员是观察自己前一棒运动员的动作来判断起跳时机的。电子计时器中可以非常精确地反应出来交接的时间。判断的方法则是水中队员手触壁与台上队员脚离台的时间差。在规则中交接棒的反应时间可以到达-0.03秒,也就是负的百分之三秒。超出这个时间则算做犯规。负百分之三秒虽然其实是有一点点的“抢跳”,但是看起来是几乎同时的。为了追求更好的成绩,任何一个可以缩短时间的环节都不能浪费。比较好的队伍交接棒反应时基本可以稳定在0.1秒左右。
水下15米规则:游泳项目中出发入水之后在水下的潜泳最多只能潜到15米就要必须出水。转身也是一样。判断的标杆则是头部的位置是否在15米线上,并不是手臂。由于在水下没有水面上的波浪阻力,所以水下腿好的选手可以比在水面上游进的更快。这一点在蝶泳和仰泳体现的较明显,自由泳水面上的游进速度较快,但每次转身后可以通过水下腿来避免游过来时造成的浪花来保持游进速度并且节省体力。距离较长的话也是有明显优势的,比如2008年奥运会菲尔普斯的200米自由泳。蛙泳项目则是一次大划臂之内允许超过15米,但只能一次。当然前提是你可以超过15米。
(供稿:姜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