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改革创新 真抓实干 再创佳绩不断提升全辖人民银行履职绩效
2014-03-27郭新明
郭新明
2013年,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党委坚持改进作风,强化管理,加强基层央行自身建设,为科学高效履职奠定了坚实基础,激发了团结进取的正能量,极大地促进了履职绩效的提升。辖区各级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为西北经济社会实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2013年工作成效
(一)稳健货币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辖区各级行准确把握稳健货币政策要求,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目标,制定出台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信贷投放专项指导意见,灵活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创新金融服务,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科技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推动了辖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狠抓民生金融政策落实,探索建立了秦巴山区、六盘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金融服务联动协调机制,加强金融调控政策与财税政策对接,改善了弱势领域、行业和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基层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协调能力和成效不断提升,截至2103年末,西北五省区人民币贷款余额41798.6亿元,同比增长20.3%,高于全国增速6.2个百分点;涉农、小微企业、保障房贷款分别增长27.7%、29.3%、42.2%,各省信贷增长高于全省GDP和CPI增幅之和。多元化融资体系逐步形成,2013年1-11月辖区社会融资规模达11046.9亿元,同比增长18.5%;全年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1404.7亿元,同比增长27.2%,融资产品更加丰富,融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维护金融稳定的前瞻性进一步增强,坚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完成了金融稳定评估系统试运行工作,建立健全银行业法人机构和非银行法人机构风险监测体系,提高风险监测预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探索开展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理财业务、同业存放等专项评估和证券、保险业现场评估,加强对民间借贷、委托贷款、理财产品、上市公司、涉煤企业等重点领域的调研和风险监测排查,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签署证券期货业监管合作备忘录,建立青甘陕跨省毗邻藏区“两反一稳定”协作机制和新型融资机构监测合作机制,增强了防范区域金融风险的合力。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应急演练,有效处置金融突发事件,有力维护了金融系统安全稳定。
(三)外汇管理改革创新力度不断加大,有效推进了贸易投资便利化
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改革深入推进,资本项目信息系统顺利推广,外汇业务办理效率显著提高。结合辖区实际出台指导意见和便利化措施,解决了三星等重点项目外汇服务需求。灵活运用短期外债余额指标、融资性对外担保余额指标,加大对涉外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辖区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末,西北五省区进出口总值达625.6亿美元,同比增长20.2%,高于全国12.6个百分点。密切监测和防范异常跨境资金流入,有效抑制了外汇资金过快流入的势头。严厉打击外汇违规行为,西北五省区全年外汇案件结案52起,收缴罚没款761万元。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国际收支口径统计,2013年全辖跨境人民币收支156.9亿美元,占整个跨境收支总额的18.7%,创历史新高。
(四)着力优化惠民金融服务,金融服务工作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成立金融消费权益保护部门,开通12363热线电话,开展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宣传和专项检查,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稳步推进金融统计标准化,建立了装备制造业景气指数,加强了小微企业、社会融资规模、县域金融等专项统计监测。推动特色研究成果运用,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CSE评估工作扩大到西北五省区。圆满完成二代支付系统上线任务,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强化小面额现金流通管理和假币“零容忍”专项治理,社会满意度逐年提高。推行国库管理标准化建设,国库便民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深入宣传落实《征信业管理条例》,小型机构接入征信系统和机构信用代码推广应用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圆满完成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综合试点工作,防控洗钱风险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金融信息化建设加快,金融IC卡应用领域有效拓展。
二、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履职新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纪元,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对金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是指导新形势下金融改革发展工作的行动纲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总行工作会议客观深入地分析了我们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提出了经济金融工作的新要求。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和总行关于金融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科学研判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深刻认识西北经济金融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新机遇,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助推西北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深刻认识西北经济金融发展中面临的新挑战
2013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向好,西北五省区经济金融形势总体好于全国,仍处于上升通道的合理区间。全年,陕、甘、宁、青、新五省区预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900亿元、6300亿元、2600亿元、2110亿元和84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3%、12.1%、10.0%、12.0%、11.0%,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持续保持了稳定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仍然错综复杂,保持经济金融持续稳定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大国货币政策、贸易投资格局、大宗商品价格变化等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外部环境的不稳定因素增加,将给我国国际收支和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带来挑战。从国内看,虽然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但也存在经济运行下行压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保障粮食安全难度加大、宏观债务水平持续上升、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与经济转轨相伴随的一些金融风险有所累积等问题,宏观调控面临更多的“两难”、“多难”选择。
就西北而言,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我们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是经济下行和转型升级背景下,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的挑战。从相关数据来看,目前西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013年,西北五省区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增长11.3%,低于上年1.3个百分点。据了解,五省区普遍下调2014年经济增速1-3个百分点,下调幅度远大于东部省市0.5个百分点左右的降幅。西北地区作为全国能源化工业重地,在目前尚未培育出可替代的行业、企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更加艰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面临更大压力。据调研,目前辖区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情况加剧,经营困难,利润下降,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呈上升趋势,潜在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如何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转型升级中,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是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如何防范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平台风险的挑战。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是2014年六项重点经济工作之一。根据最新审计结果,全国地方政府整体债务率已经超过100%,部分城市甚至超过了200%。西北地区政府债务状况也不容乐观,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减少,融资成本上升,导致地方政府性债务偿还压力更大。如何协助地方政府化解债务风险,防范财政风险向金融领域的转移,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是在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如何防范流动性风险的挑战。2013年6月、12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出现利率大幅飙升、市场流动性趋紧问题。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相对全国大中型银行,网点少、规模小、实力弱,存贷款定价能力不强,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存款保险制度即将出台,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建立,金融脱媒问题的影响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短期内中小金融机构筹资难度可能增加。如何指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做好流动性管理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
虽然当前西北地区经济金融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更要看到,全面深化改革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国家将推动更多优质生产要素和先进生产力向农村和西部地区转移,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这些对于西北欠发达地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政策利好。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关中—天水经济区、喀什经济特区、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兰州新区、西咸新区等经济板块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必然得到国家政策和资源的重点支持,有利于西北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创建符合国际标准的投资环境,提高吸收外商投资的质量,引进更多先进技术,给我们优化经济结构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规划的启动,为促进西北与亚洲乃至欧洲国家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文化沟通,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创造了对外开放的新机遇。
(二)准确把握2014年工作的新要求
2014年全辖人民银行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行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地执行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统领基层央行各项工作,认真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大力推动金融改革,切实维护金融稳定,不断改进外汇管理,努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凝心聚力,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再创佳绩,不断提升全辖人民银行履职绩效,全力促进西北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按照上述总体工作思路,全面落实好中央和总行关于做好2014年经济金融工作的部署,我们要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改革创新的根本要求,重点突破的科学方法,在具体工作中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促进发展和调整结构的关系。要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抓住改革发展的新机遇,扭住发展不放松,发挥金融的重要支持作用,促进西北继续保持适度的发展速度。同时,也要认识到长期存在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问题,是制约西北持续协调发展的瓶颈和障碍,坚决贯彻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信贷倾斜;防止信贷资金流入高耗能、高污染以及产能过剩领域,促进西北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稳中有为、稳中有进、提质增效。
二是要处理好改革创新和防范风险的关系。改革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一种突破,必然存在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的风险。改革过程可能伴随着风险,风险的化解又必然催生新的改革创新。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改革创新,解决金融运行的深层次矛盾,通过调控方式改革和自身服务创新,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创新,不断提升整体金融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引导金融机构,增强风险意识,强化金融创新中的风险防范;同时关注经济等相关领域改革对金融的影响,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三是处理好运用市场手段与强化管理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既是最大的理论创新,也是全面深化改革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必须顺应改革要求,及时转变工作理念,积极探索运用市场化手段履行职能的新思路、新途径。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市场化方式,引导金融机构自主经营、公平竞争,金融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建立金融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另一方面,要认真履行金融管理职责,把管理的着力点放在优化金融基础服务,为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市场不完备的地方,提示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熨平市场波动。
三、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和措施
(一)牢牢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这一机遇,全力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加强经济金融研究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涵盖了西北五省区大部分区域,我们要整合全辖研究力量,开展持续性、系列性研究,为制定出台金融配套支持政策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借鉴上海自由贸易区、滇桂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协助地方政府通过争取上合组织开发银行落户辖区、在特定区域设置综合改革试验区等措施,以点带面,从线到片,辐射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逐步形成区域合作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探索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有效途径,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灵活运用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总量与社会融资规模合理适度增长。加大对西北地区能源、通信、交通、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的信贷投入力度,积极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资产负债总量合理增长和期限结构优化,为西北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有为创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探索构建金融监管与财政扶持协调政策体系,综合运用财政资源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有机配合,推动科技、文化和金融的深层次结合,促进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加大对节能环保、服务业、流通领域等方面的金融支持,严格控制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违规在建项目和环境违法企业的新增授信,助推产业结构调整。
完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不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推动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为企业通过短期融资券等债务工具融资创造便利条件。积极宣传、大力推广金融市场创新产品,引导地方政府和企业灵活运用新型融资工具,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发挥陕西、新疆作为重要能源基地的优势,研究设立能源期货交易所的可能性,争取建立面向中西亚的西部“能源金融”中心。
(二)牢牢把握坚持改革创新这一主线,全力助推区域金融实现安全稳定发展新局面
全面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增强地方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密切关注利率市场化改革、存款保险制度出台对金融机构产生的影响,指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提高利率定价水平。关注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动态,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拓展民间资本投资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的渠道,引导民间资本有序进入商业银行、金融租赁、消费金融等领域,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新型金融组织,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农村信用社整合改制等地方金融改革。协助地方政府做好金融改革试点可行性论证工作,防止一哄而上,相互攀比,主动争取能够体现西北区域特色的金融改革试点,推动区域金融创新发展。
积极防范金融运行风险,切实维护区域金融稳定。要树立“大金融、大稳定”的理念,进一步扩大风险监测覆盖范围,构建涵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财务公司等机构在内的全方位风险监测体系。要适应金融改革创新的新形势,冷静观察新兴金融业态,前瞻性地研究互联网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严格执行总行关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有关管理规定,及时开展辖区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识别和监测工作。要高度关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影子银行、民间融资等重点领域的风险。加强地方性债务风险的监测评估,做好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风险提示。注重防范和化解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下滑风险,严格执行金融机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大型有问题企业监测制度,引导涉险金融机构加强风险识别和管理。加强对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和同业业务风险的监测分析,通过利率市场化、公司治理结构改革,促进金融机构加强自我约束。持续关注交叉性金融工具发展状况,全面开展银行业、证券业金融机构专项现场评估。当前,国家正在研究界定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和风险处置责任,我们也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主动发出声音,提出相关建议,推进区域监管协调机制建设,为深化改革创造稳定的金融环境做出贡献。
(三)牢牢把握建立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这一根本,全力助推广大群众共享经济金融发展新成果
加大对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力度。通过发挥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作用等手段,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经营,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推广民生金融创新试点,促进民生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发挥秦巴山区、六盘山等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金融服务联动协调机制作用,研究出台金融支持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有关实施意见,推动陕南三市与甘肃陇南扶贫开发合作。探索开展跨省、跨市的法人机构银团贷款模式,加大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龙头企业、支柱产业的支持力度,扶持特色产业发展,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做出努力。扩大农村产权抵押质押范围,推动开展消费信贷证券化试点,盘活金融消费存量资源。深入开展“订单+金融”试点工作,推动订单农业的金融产品创新。
积极构建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做好二代支付系统推广应用,扩大助农取款服务点和农村手机支付试点范围,促进信用卡、网络银行向县域和小城镇延伸,提高农村基础性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加大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力度,做好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试点推广工作。继续深入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探索建立金融消费者投诉处理联动机制。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模式,缓解中小企业和农户融资难问题。继续推进人民币净化工程,努力提高流通中人民币的整洁度。
扎实做好金融服务保障工作。加强调查统计工作,增强对区域经济金融走势的研判,做好标准化存贷款综合抽样统计扩容、理财和信托统计工作,继续做好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分析。深入落实风险为本的工作要求,构建金融机构洗钱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强化科技支持作用,加强金融业信息安全协调,及时排查科技风险隐患,指导发卡银行开通金融IC卡电子现金跨行圈存服务,构建非金融支付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体系,切实保障金融信息系统安全。
(四)牢牢把握构建开放性经济新体制这一目标,全力助推西北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新优势
围绕对外开放的新布局,加快对外合作发展的步伐。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和我国向西开放的重大机遇,推动西北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促进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繁荣发展。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积极稳妥推动人民币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跨境使用,进一步拓宽人民币跨境流动的渠道,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推动政府部门在涉外经济统计和管理中使用人民币计价。
围绕优化外向型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推动外汇履职创新。加强跨境资金监测分析和预警体系建设,推进外汇业务系统整合,发挥数据集中优势,增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的前瞻性和有效性,防止跨境资金对外汇市场的冲击。推进主体监管和非现场监管,了解企业实际需求,不断增强外汇服务工作的针对性。严厉打击外汇违法违规行为,净化外汇市场环境。正确处理落实国家外汇管理局防流入要求与促进西北涉外经济发展的关系,运用市场化的机制,提高防流入工作的成效。
围绕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巩固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深化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加强改革效果跟踪评估。研究完善边境贸易、个人贸易、贸易信贷管理等问题。以外商直接投资资本金结汇、境外直接投资为突破口,提高直接投资项下便利化程度。全面落实资本项目管理便利化改革措施,简化手续,整合流程,降低企业成本。支持“引进来”、“走出去”,继续关注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妥善解决企业在外资外债方面的困难,促进外汇管理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更好的成效。
责任编辑、校对:杨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