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眼中朝夕相处的邓小平
2014-03-27余玮
余玮
邓小平的晚年岁月,充满着活力,闪烁着光辉。1977年他第三次复出时73岁,已经是到了许多人赋闲在家、尽享天伦之乐的年龄,但他却从此步入了晚年岁月的辉煌。直至他1997年去世这20多年中,这位老人又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殚精竭虑,贡献了他全部的心血。
1978年与1985年,301医院医护人员郭勤英和傅春恩凭借自己政治与业务上的良好素质,先后被抽调在邓小平身边工作,开始与世纪伟人近距离的接触。
通过邓小平的小女儿毛毛的安排,邓小平生前身边的医护人员郭勤英和傅春恩首次接受了笔者两个多小时的特别访问。随着采访机那录音磁带的缓缓转动,一个个感人的、且常人罕知的细节逐渐披露……
一、第一次见面之前既高兴也紧张
郭勤英是1978年8月来到邓小平身边做医护工作的。老人回忆说:“这之前,领导找我谈话,说组织上安排我到邓小平同志家工作。当时,我很高兴也很紧张,就是怕工作做不好。”
这年8月的一个下午,郭勤英先到邓小平办公室报到,随后在秘书的带领下,与邓小平夫妇见面。第一次见到邓小平,郭勤英就觉得邓小平特别的亲切,邓小平还问她:“你家在哪?”、“家里还有谁?”卓琳可能开始就对郭勤英的有关情况了解一些,就跟着介绍说:“小郭‘文革前在朱老总那儿工作过,有关情况她比较清楚、熟悉。”这次见面,郭勤英只感觉“首长很平易近人的,一直与你拉家常,让你一点也不紧张”。从此,郭勤英一直在邓小平家里为首长做医护工作,直到邓小平去世。
傅春恩与郭勤英一样,也是自301医院调到邓小平身边工作的医护人员。采访时,傅春恩回忆说:“我以前在301南楼临床部工作。当时,部领导向我交待,说将安排你到小平同志身边做医生。一听,我也是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能在这么高级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身边工作,很幸运;紧张的是,责任更大,压力也更大。于是,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医护工作。”
1985年8月20日上午,傅春恩在301医院办公室主任陈家顺的引导下,来到邓小平的家。“当时,首长正在看文件,我们上前一一握手。他放下报纸、摘下眼镜后,问你是哪里人。我回答说,辽宁人。首长听后点点头。”考虑到邓小平当时在家办公,不便久坐,不多时傅春恩就告辞出来。1987年11月后,因工作需要而安排傅春恩曾一度回到301医院,1991年傅春恩又回到了邓小平身边参与医疗保健工作。
作为301医院的优秀党员,郭勤英和傅春恩凭借自己政治上的可靠、工作的认真负责,以及良好的护理、医疗保健技术,而抽调在邓小平身边工作,他们自然是欣喜的,并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开始了与一代伟人近距离往来且朝夕相处的因缘。
二、最后一次抢救的情景历历在目
一谈起邓小平的临终时刻,郭勤英的眼眶就红了。她说:“晚年,首长的病情有一些发展,行动不太方便,有时还是很痛苦的,一般人可能难以忍受。但是,首长像平时一样,从不向医护人员提要求,要什么药,真是太坚强了。” 郭勤英清楚地记得,那期间所在的病房很静,邓小平没有因为痛苦而发出呻吟,进去的人如果不注意还以为没有病人在房间里。“我们是尽量作努力,让老人舒服点。我们太感动了,这个老人从发病到最后是很不容易的,我们白天给他作治疗,晚上陪他看当时中央台放的有关他的电视文献专题片《邓小平》。他有时躺在床上看,有时坐在沙发上看。”
同样,傅春恩的心头也无法抹去那段记忆:“对疾病本身,首长可以说是坚持到底。他总是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在抢救过程中,他是十分痛苦的,但是没有吱一声痛。”傅春恩还谈到,邓小平的家属十分的开明,非常理解医护人员,也十分相信医护人员,完全相信医疗组的治疗方案。“正因为他的家属也十分地配合,所以我们感到非常的得心应手,在治疗方面没有什么顾虑。”
“首长病重期间,他的家属与首长一样,一点特殊要求都没有,不干涉医护小组的方案,小组完全可以自己作主。当然,每一套方案实施前,我们还是要请他的家属签字,他们只是履行形式上的手续,对我们特别的信任、放心。”据郭勤英讲,到最后,邓小平的血管很不好找,“很不清晰,扎针扎不准,有时扎了好几针。这不是医护人员的技术不行,他的生命到晚期,血管的确找不准。常常扎好几针才找到(血管),首长也不说你什么,从没提出换一个人(扎针)。我们很心痛,也很佩服老人的毅力。”
正因为邓小平对医护人员从不提任何要求,所以在平时首长如有什么不舒服就全靠医护人员细心观察来发现病情。郭勤英说:“由于我在工作中比较细心,善于观察异常情况,能及时发现病情,使之及时得到治疗。所以老人家对我很放心,很信任,于是我一直在他身边工作。” 郭勤英再次表示,今生能为这样一位伟人的健康做点工作,感到十分荣幸,十分自豪,十分欣慰。
除夕夜,邓小平的病情虽较重但较为平稳,炊事员做了几个菜,煮好了饺子,与邓小平身边的医护人员、工作人员一起吃年饭。他们中有将军,也有战士、服务人员。饭桌上,大家发自内心地祝愿:“祝小平同志早日康复!”
除旧迎新之际,警卫战士们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上联是“同吃同住同欢乐同在一个空间”,下联是“爱国爱家爱事业共为一个心愿”,横批是“一切为了首长”。这副对联既是警卫战士的心声,也表达了邓小平身边全体工作人员的心愿。是啊,全国人民也都盼着小平同志的病情逐渐缓解,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然而,1997年2月19日傍晚6点多,邓小平的病情出现异常。当时,傅春恩医生在现场抢救,并一直进行到邓小平走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们早就预料到这一天会到来,这之前,发生过几次病情变化,都抢救过来了。这一次,我们同样一直进行全力抢救。到晚上9点零8分,当医疗组认定已回天无术时,医疗组组长、阜外心血管医院院长陶寿淇与301医院副院长牟善初正式宣布‘停止抢救。”眼睁睁地看到一直与自己形影不离的首长离开这个世界,在场的医护人员终于憋不住哽咽,大声啕哭起来。
谈到邓小平的抢救情况,郭勤英掩面而泣。过了良久,她才缓缓地回忆:“之前几天的一个下午,他的二女儿邓楠去看老人,时间有一两个小时,老人气色挺好的,我们还暗自高兴。没想到他说走就走了。”
那一天,郭勤英因前一天24小时值班而在当天清早安排在家轮休。正准备吃晚饭,突然来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郭勤英抓起电话,只听到对方说:“快来!首长不太好。”一听,郭勤英心里有数了,猜测可能不只是“不太好”。一路上,她的心情很糟,心跳特别快。今天,老人追忆说:“一般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办公室不会给我们电话,头天我毕竟已值班一个昼夜。”急匆匆赶到301医院南楼,只见满屋子是人,郭勤英唰地一下泪水就出来了。随即,她跑到卫生间抹干泪眼,很快加入到抢救工作之中。
抢救的时候,邓小平的大部分家属都在现场,“在隔壁的一间房子里或走廊上”。郭勤英说:“卓秘书(卓琳)比较晚才到。他的家人也有心理准备,毕竟发生过类似的几次。我们不相信这是真的,一直没有放弃抢救,最终首长还是走了。”据傅春恩讲,病重期间,胡锦涛等中央领导曾到医院看望邓小平,也给医疗人员很大的鼓励,表示要“全力以赴”。
奇迹没有出现,一代伟人邓小平终因患帕金森病晚期,并发肺部感染,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抢救无效而离开人世。老人走了,走得那么安详,走得那样从容。
三、感受平民政治家不平凡的人格魅力
身为医护人员,跟随邓小平会见外宾也是平常的事。郭勤英说,在首长身边工作,她真切感受到了政治家邓小平在外交场合的卓越才干与风范。“每次接见外宾,他总是先同对方拉拉家常,使大家都放松放松,聊出气氛来再同人家谈正文。这就是他的外交艺术。”据她回忆,有一次会见外宾,邓小平习惯性地抽出一支烟,对方说“你的烟很特殊”。邓小平笑了笑,指了指在身边的医护人员郭勤英等说,“这是他们专门用来对付我的。他们克扣我,每天给我5支烟,而每支烟上特制一个长长的过滤嘴,还外加一个不短的塑料套,烟其实很短。” 郭勤英听了,也会心地笑了。
一旁的傅春恩插话说:“首长一般上午不抽烟,下午才抽。见外宾的时候,烟其实并没有吸,只是叼在嘴里。我们给他备好的香烟,后来慢慢减少,从5支到3支再到1支,再后来1支也没有。他戒烟没有替代品,什么瓜子、糖果或巧克力等都没用过。”至于饮酒方面,傅春恩介绍说:“首长过去喝的是白酒,每天中午一小杯茅台酒,早晚一般滴酒不沾。后来,他改喝黄酒,也就是加饭酒。1994年以后,就再也不喝酒了。烟是在1989年戒的。烟与酒都是在医生的建议下戒的,说不抽就不抽了,说不喝了就不喝了,这也可见他毅力的一个方面。”
“首长一家都不喜欢吃海鲜。他一般就是川味的回锅肉,但吃得不多。再就是牛羊肉、小菜。首长的继母在邓家被称为‘老祖,她经常做一些四川泡菜,还有霉豆腐,家里人都喜欢吃。邓家传统的吃法是用白菜把豆腐包起来,配上花椒大料和盐,放起来到发霉的时候再吃。”至于饮食方面,傅春恩与郭勤英众口一辞:“他的饮食没有什么特别的,喜欢吃家乡的菜——四川菜,山东菜也爱吃。不过,也爱吃一些肥肉,但是我们还是建议他吃低脂低糖的。”郭勤英还补充说:“首长家里有个规矩——剩菜、剩饭不许倒掉,下顿烩烩再吃。在日常生活中,他除了正常饮食外,也是从不吃任何保健品。”
有一次出差到外地,晚上,公务员把邓小平的衬衣拿去洗,服务员以为是工作人员的,就说:“这么破的衣服是你穿的吧?”公务员解释说:“哪是我穿的,是首长的。”服务员一看邓小平还穿这么旧的衣服,非常感动。“他平时在家里不讲究吃穿,只有在开会或见外宾时,才穿上毛料子的衣服,还是中山装,家里也就三四套吧,深蓝色、黑色带白条、深灰,换着穿。”郭勤英说:“首长的袜子,无论短袜还是长袜,都是线袜,穿的时间长了,袜底磨薄了,就弄上那种尼龙,加厚袜底。有一天他坐在椅子上,脚搭在小脚凳上,女儿毛毛看见了就说:老爷子,你的袜子都透亮了!这时我们才注意到,他的袜子因为磨的时间长了都发亮了。”
邓小平的家人穿着也十分朴素。受其影响,身边工作人员的穿着也都简朴。郭勤英说:“现在人们注重打扮,和外界相比我们就显得有些土。后来在首长身边工作的年轻人外出时穿上漂亮的衣裳,而回到工作岗位时又换上了朴素的衣服。”
有一次邓小平在家里看电视,郭勤英值班陪着看。电视里播报义务献血的新闻,郭勤英在旁边讲解,主要是义务献血法制化的问题,这时,邓小平看着自己的胳膊。郭勤英问:“首长怎么了?”他说,“你看,我的胳膊的血管有红颜色,我也可以献血。”郭勤英赶紧说:“首长,不用你献血,法律有年龄限制,由年轻人去献。”他又表示:“以后要把角膜捐献出来。 ”
“首长特别喜欢看体育比赛的电视直播,无论是乒乓球、足球、排球、羽毛球,还是游泳、跳水、体操等比赛项目,他都喜欢看。” 郭勤英说,若有重要国事赶不上观看精彩的体育比赛的电视直播,他就让他的儿女或工作人员给他录下来,再抽时间看。“他不仅能叫出好些运动员的名字,还能说出每个运动员的特点。首长那么大年纪,工作又那么繁忙,能做到这样实属不容易。可以说观看体育比赛的电视直播,已经成为他晚年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没有重大活动出席,邓小平每周周末都要打一次桥牌,“平时都在家里打,有时也到人民大会堂参加桥牌比赛,而且每次参赛都能得奖”。郭勤英说,打桥牌时牌友之间不分上下级,平等相处,配合十分默契,有时也会为出错一张牌而争得面红耳赤。“以前打桥牌时都是首长自己洗牌,自己发牌。后来,年龄大了才由女儿邓楠或秘书张宝忠帮助洗牌、发牌。偶尔他们两人都不在,就由我们值班人员代替。”有一次,因为身边医护人员不熟练,动作慢,邓小平就风趣地说上一句:“都是他们(指邓楠、张宝忠)逃避,打乱了我们的部署。”
邓小平对工作人员比较随和、关心,对下级他有着同志般的体贴与关照、朋友般的真诚与谅解。每逢过年,总是叫他们早点回家团聚。如身边工作人员经济上有困难,总是尽力给予帮助。每年入冬后,邓小平的一些老乡会从四川捎来四五箱广柑和柚子,他照例分给他的秘书和工作人员,还叫人挑拣些送去给邓颖超、康克清、王光美和聂荣臻。他的谦和、关爱之情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