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区用“黑石头”打破经济封锁

2014-03-27赖晨

红广角 2014年3期
关键词:钨矿中央苏区赣南

赖晨

革命需要经费,战争需要财力。赣南是世界钨都,盛产堪称“钨金”的黑石头——黑钨砂,它为苏区提供70%的财政支撑和经济保障,帮助几百万军民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那么,赣南钨业地位如何?党是怎样夺取赣南钨矿的?党围绕钨砂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世界钨都

钨矿有十几种,我国主要有两种;黑钨矿(钨锰铁矿)和白钨矿(钨酸钙矿)。黑钨矿是炼钨和制造钨酸盐类的主要原料。质地纯正的钨可来制作电灯丝及伦琴线管的阴极等。由于钨金属耐高温而不变形,故用来制作钨钢(硬质合金)。钨钢具有硬度高、耐磨、强度和韧性较好、耐热、耐腐蚀等一系列优良性能,特别是它的高硬度和耐磨性,即使在500℃的温度下也基本保持不变,在1000℃时仍有很高的硬度。为工业上所用的高速切削工具和军事上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坦克、装甲车、火炮都需要大量的钨钢。钨酸钠可用作丝织物的媒染剂,棉织物的防火剂,以及玻璃和陶器上的着色剂等;还可熔制成钴铬钨合金及其它金属的合金,用来制作各种合金钻头。白钨矿的用途主要是提炼制作钨铁,还可制作永久性磁石。钨酸是一种黄色颜料;钨酸钠可耐燃烧,用于制作电灯丝的原料等。白钨矿主要产地是湖南省资兴县与宜章县交界处的瑶岗仙山区。

由于钨矿是工业中的特种原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其稀缺性和军事战略价值日益凸显。钨砂堪称为比黄金还贵重的石头。西方列强争相收购、囤积,出口需求激增,可谓为“特矿之首”。

钨矿在我国储量丰富,约占世界钨矿的90%以上,是世界公认的钨矿大国。我国的钨矿大体上分布于我国南岭山地两侧的粤东沿海一带,尤其是以赣南为最多,储量约占全世界的50%以上。赣南出产石英脉黑钨矿,这里矿点分布密集,数量众多,矿床范围宽广,规模宏大,赣南不愧为典型的世界“钨都”。

赣南钨砂的发现、开采始于清末民初,鼎盛时采矿点多达100多个,矿工达十多万人,年产销6000多吨。在1914年至1918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春天,赣南钨矿业经历了一个发展的高峰,从而获得了巨大的世界性声誉。但因为中国工业落后,所采挖的钨砂全部出口,钨砂洞与市场全部被买办所垄断,他们帮虎吃食、贱敛贵出,把优质钨砂压成萝卜价。官僚、军阀、土豪劣绅、地痞山霸等利益集团为了从中分一杯羹,纷纷鸠占鹊巢,奴役矿工用原始方法乱采乱挖,导致矿区十分混乱,矿难事故、械斗不断,当地群众守着金山、银山讨饭吃,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进军钨矿区

1929年1月14日,朱毛红军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求发展。沿途只见矿井星罗棋布,钨砂晶莹闪烁,红军官兵眼界大开,为之欢呼喝彩。朱德赞不绝口:“‘特矿之首果不其然,‘世界钨都名不虚传。”毛泽东感慨地说:“如果能获得赣南钨矿资源,何愁我军给养没有着落?何愁苏维埃革命不能成功?”

1929年2月11日,红四军在瑞金大柏地一战,为我党在赣南、闽西建立根据地打下了基础。毛泽东抓住蒋桂、粤桂战争和中原大战爆发的罅隙,趁国民党无暇“剿共”的有利时机,在赣南、闽西一带攻城略地,纷纷建立红色政权,巩固扩大革命根据地。遵照以毛泽东为首的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中共赣南特委在第二次党代会后,开始把工作重心转入钨矿区,先后分别在于都县的盘古山(仁凤山)、大余县的西华山等矿区建立党组织,积极向矿工、钨砂商贩宣传革命道理,开展维权、罢工斗争,积蓄夺矿力量。

1930年三四月间,毛泽东率部攻下南康、大余、南雄、信丰和会昌等县,成立了中共西河行委(隶属赣西南特委)和安远、于都、会昌、赣县4县边界特委,并以当地矿工、农民为主体,组建成立了红二十六纵队和二十二纵队。在于都县仁凤山矿区,毛泽东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撰写、编印了《仁凤山及其附近》小册子,下发到各基层党组织,指示4县边界特委的工作要以矿山为重点,以矿工为骨干,形成星火燎原之势,最终实现钨区全境赤化。他对红二十二纵队的矿工新兵发表动员演说:“过去你们出生入死,从地底下挖出了比黄金更珍贵的钨金,但在官府的横征暴敛、奸商的巧取豪夺和地痞山霸的敲诈勒索等多重盘剥、压榨下,你们换来的是粗衣粝食,根本无法养家糊口。现在你们加入了工农红军,就可以拿起真刀真枪和他们对着干,直到把他们完全驱逐、彻底消灭!”

中央苏区经济部长吴亮平说:“在一般的发展工业生产的任务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钨砂与纸两项的生产。”他详细分析了为什么要在工业生产中特别注意钨砂生产:“在帝国主义疯狂的准备战争的形势下,他们很迫切地需要钨砂,因为钨砂是制造军用品的重要原料。现在南昌、九江以及广东的国民党贩子们,为着抢夺帝国主义出卖钨砂的利益,正在那里像野狗争肉似的乱咬。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钨砂,是在我们苏区里面,我们应该用力发展钨砂生产,以其出口来加紧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并且我们要用很大的力量,来保护这种重要的钨矿的生产。”毛泽东也指出:“苏维埃有计划的组织对外贸易,并且直接经营若干项必要商品的流通,如食盐、布匹的输入,粮食与钨砂的输出,以及粮食在苏区内部的调剂等,现在是异常需要的了。”

击退粤系军阀

毛泽东在赣南的发展,令蒋介石寝食难安。中原大战结束后,他立即开始“铲共剿匪”,从1930年12月到1931年9月,他调兵遣将对中央苏区连续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并抛出赣南大余县钨矿作诱饵,拉拢粤系军阀陈济棠入赣攻打红军,达到借刀杀人、一石二鸟的阴谋。陈济棠趁机派粤军余汉谋部北侵赣南,企图把整个赣南纳入其势力范围。

党中央决心好好教训陈济棠,彻底打掉其嚣张气焰。1932年6月21日,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总部在安远县天心圩下令:首先要迅速、坚决地消灭入赣粤敌。林彪的红一军团、董振堂的红五军团直赴赣粤军的后方基地南雄,迅速攻占梅关,截断了南雄至大余县的交通要道,在南雄县水口镇重创粤军主力。彭德怀的红三军团则分兵进迫粤北宜章、仁化,把盘踞在南康、上犹和崇义等地的粤军逼退到大余县、韶关县,然后关门打狗,向大余县守敌发起猛攻。余汉谋料定必死无疑,竟立下遗嘱,准备右臂扎上白布条投水自杀,好让部下认准标志收尸。

但中共领导出于统战考虑,点到为止,主动从韶关、大余、始兴和南雄撤兵,并遣返了4万粤军战俘。经此恩威并施,陈济棠为了保存实力,他消极反共,南线逐渐趋于稳定。

中央红军解除了后顾之忧,得以全力迎战北线来犯之敌,第四次反“围剿”大获全胜后,中央苏区进入全盛时期,总面积达8.4万平方公里,人口达250万,建立了4个省级——江西、福建、闽赣、粤赣4省级苏维埃政权,60多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其中江西省22县,福建省15县,闽赣省16县,粤赣省7县,控制了大部分钨矿区。

毛泽民与钨矿

1932年2月12日,毛泽民筹划成立了中华钨矿公司,兼任总经理。该公司在于都铁山垅钨矿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并在会昌县白鹅圩创建了洗矿厂,统筹兼顾苏区钨砂的开采、收购、加工和销售。

毛泽民从基层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红军、矿工骨干充实干部队伍,在每个生产中队中增设一名指导员和工长,建立了一套权力集中、运行民主的运行机制。以公立铁山垅钨矿和白鹅洗砂厂为龙头,带动周边矿区的个体散户和短期零工,自愿结合成盘古山、上坪、蜈蚣山、吴山和庵前滩等5个生产合作社。其中盘古山合作社下设7个大组、130个小组,上坪合作社下设4个大组、28个小组,形成一个分布广泛、管理严密的生产组织体系。公立企业职工根据技术高低、劳动力强弱,每月领取4.5—6个大洋不同等级的固定薪水,吃住免费。各合作社所产的毛钨砂由中华钨矿公司统一收购,未挖到钨砂时,公司预付70%的砂款,待后逐步扣还。

由于矿山自然条件恶劣,疫病流行,大量矿工死亡。毛泽民开出月薪10个大洋的高薪聘请来郎中,因陋就简办起了矿山医院。对于家庭确实困难的矿工,他拨出专款,给予救助。此外,他还以钨砂折价参股,广泛吸收矿工加入消费合作社,优先供应社员低于市场价的生产、生活物资。无论公立、合作社矿工,一律实行8小时工作制,星期天休息一天。

原先矿工采用短钎、小捶、单人打炮眼的作业方式,每班只能打入十几厘米深,耗时费劲,效率低下。后来毛泽民听从一位矿工的建议,改为长钎、大锤、双人组合作业,试点成功后,全面推广,平均每班进度提高到0.5米,2人可完成3.5人的工作量。毛泽民重奖了提建议的矿工,并签署通令嘉奖了他所在的中队,号召全体矿工“提高生产效率,实行革命竞赛,增加生产的新方法”。为了鼓励苏区军民踊跃提供矿产资源线索,他颁布布告:“苏区地域,遍布宝藏。一旦开掘,国富民强。军民报矿,一概有奖。”1933年4月,经泰和县群众发现、驻军上报,苏区又一个大型公立钨矿——小龙钨矿投产了。

在毛泽民的正确领导下,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矿工的生产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壮大了苏区钨矿业。1933年,中华钨矿公司收购的钨砂,总量比1932年增加了将近4倍,仅于都县铁山垅和盘古山两矿的产量,就由1932年的648吨上升到1753吨,泰和县的小龙钨矿开工当年即达47吨。中华钨砂公司年产钨砂最高时达4000吨,有时一个生产中队日产2—2.5吨钨砂。截止1934年10月,中华钨矿公司职工发展到5000多人。

苏区钨砂的销售

蒋介石对中央苏区采取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并行的政策。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后,蒋介石与希特勒密谋,输出钨砂等特种矿产换取其军火,严格限制地方军阀插手钨矿。因赣南钨砂多从广东出口,南京政府农矿部多次派人到广东调查、干涉,要求拟定统一的外运办法。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蒋介石进一步强化了赣南钨砂的专卖权,私商、民企被剥夺了开采、经营资格,矿工、砂贩丧失了讨价还价的权力。香港市价每担钨砂为130多个大洋,广东官方收购定价仅为36个大洋,即便如此,苏区钨砂还是找不到销路。

1933年4月,在毛泽东的主导下,苏区中央国民经济部、对外贸易总局相继成立,下设江西、福建两个省分局,15个县分局,并在水陆交通要冲设立了4个直属分局、11个采办处,着重沟通红白区域间的物资交易,大力促进钨矿产销。中央国家银行拔出100万大洋作为外贸基金,毛泽民亲自出马,通过赣州地下党员和开明商人曾伟仁(粤军师长李振球亲戚)牵线搭桥,跟广东军阀签订了钨砂交易秘密协定,每担钨砂定价为52个大洋。

中华钨矿公司采出的钨砂以每担9—15个大洋的价格卖给对外贸易局,外贸局以每担45—90大洋的价格销往白区,扣除每担运费3—6毫洋,剩下的差价几乎全是利润。此外,中央苏区还通过收取钨砂出口税获得财政收入,税率达50%。通过征收钨砂出口税,中央苏区又获得了一笔财政收入。

中华钨矿公司组织了100多人的运输队,把各处开采、收购的毛钨砂集中运送到会昌白鹅洗砂厂,经淘洗、加工成钨精矿供出口。赣县江口外贸分局打造了20多艘货船,配备了一支30多人的武装押运小分队,往返穿梭于白鹅圩至江口之间,大宗输出农副矿产品,舶来日用百货。钨砂从江口往白区则用船运往流经信丰的桃江与贡水交汇处,由粤军以“武装截运”的方式收货,原船上驶信丰。

粤军第一军军长余汉谋以储备公积金的名义,发动部下集资创办了双田公司,从赣南低价收购钨砂,高价倒卖到国外市场,大发洋财。副军长、第一师师长李振球利用驻防赣州的有利条件,联合亲戚曾伟仁,半公开化地介入江口外贸分局与双田公司的钨砂交易,也捞了个盆满钵满。

赣县江口贸易分局组织出口的钨砂共有5000吨之多。由于江口贸易分局在组织钨砂出口及物资交换等方面工作出色,受到了江西省苏区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表扬。

然而好景不长,1933年9月,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反“围剿”,在中央苏区外围陈兵百万,同时设置了8个纵深130公里的封锁区,修建了2900多个碉堡,颁布了13种经济、交通封锁条例,发誓要让“匪共不战而亡”。粤系军阀投鼠忌器,不得不终止了跟中央苏区的通商,转而配合北路国军向会昌筠门岭推进。苏区钨砂滞销,价格暴跌,中华钨矿公司濒临倒闭,中央财政收入剧减,国库枯竭,经济形势恶化,党政军民缺衣少食。

东方不亮西方亮。1933年冬至1934年春,中央苏区通过福州的一位老板找到了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的副官,约定双方以货易货,并在红白交界的庙前交货。十九路军占领龙岩后,中央苏区的钨砂从赣南经长汀县运到连城县新泉镇,再经古田运到龙岩。古田镇傅柏翠民团慑于十九路军的威势,不敢阻扰中央苏区与十九路军的钨砂贸易,还派人护送钨砂到龙岩。毛泽民还跟十九路军达成了商业贸易的协定,中央苏区积压的钨砂被贴上“国防物资”的封条,在十九路军的护送下,源源不断地从赣南经闽西龙岩,向潮汕、漳州、厦门出口,缓解了一时的经济危机。

由于博古、李德执行共产国际的“左”倾错误路线,坐看十九路军失败。蒋介石镇压了福建事变后,随即把10多万入闽部队改为东路军,掉头向苏区腹地杀来。1934年9月30日,中央苏区最后一道安全屏障——长汀县东南的松毛岭失守了,罗炳辉的红九军团万余名红军壮烈牺牲,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长征。苏区沦陷,中华钨矿公司和外贸总局及其下属机构相继关闭、歇业,停止运转,来不及销售的钨砂,由陈毅、项英的部队转移或就地掩埋。

成就斐然

中央苏区从创建到沦陷,历年产销钨砂7890多吨,获得620多万大洋的现金收入,提供了70%的财政支撑,并且以货易货换取了大量的军需民用紧缺物资。用钨砂换回的紧缺物资有西药、食盐、布匹等。通过与赣州商号的钨砂易货贸易,中央苏区换回布200多统(1统20匹,1匹5丈),盐几十吨及价值几千元的西药。中央苏区与十九路军的钨砂贸易主要就是以货易货。

钨砂开采是中央苏区唯一的重工业,而钨砂贸易则是中央苏区对外贸易最重要最活跃的部分。中央苏区对江西钨砂的开采和对钨砂的输出,打破了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支援了土地革命战争。正如美国记者斯诺说“用一颗乌黑的石头,砸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的水缸”。

猜你喜欢

钨矿中央苏区赣南
文化三馆讲好赣南审计故事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江西钨矿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探讨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赣南脐橙整形修剪技术
赣南早脐橙在几种中间砧木上高接换种的表现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盐酸-硝酸水浴消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钨矿石和钼矿石中的砷
吉林省珲春杨金沟钨矿区水文地质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