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鲜为人知的印度援华医疗队

2014-03-27刘静

红广角 2014年3期
关键词:援华医疗队延安

刘静

1938年,中国共产党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方针的成果,不仅设法争取西方国家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同时也把目光转向东方。朱德代表中共向印度国大党主席尼赫鲁提出,希望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终于促成了“印度援华医疗队”的组建。他们历经艰险,于1939年2月来到延安和华北,竭尽全力地进行医疗援助,有的队员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长眠于中国的大地。这充分体现了两个东方文明古国的伟大友谊。

一、“印度援华医疗队”的组建

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人民在武器落后、缺医少药的条件下,英勇抗击着日寇的侵略,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和敬佩。同时,中国共产党积极寻求来自国内外的援助。朱德总司令接受史沫特莱的建议,代表中共致信印度国大党主席尼赫鲁,请求在医疗方面给予援助。尼赫鲁当时是世界反帝同盟的成员,在国内领导反对英国统治者的斗争,同情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他向印度人民发出号召,以实际行动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战。同时他严厉谴责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

不久,尼赫鲁决定派一支小型的医疗队,携带一批物资和医疗器械、药品来中国,帮助救治战斗中的伤病员。许多医生听到这一消息后表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对我们也是一种鼓舞,对世界和平也是一种贡献,应该支援他们。于是他们争相报名,参加援华医疗队。医疗队长爱德华·阿尔泰在西班牙参加了反对德、意法西斯的战斗,完成战地救护任务回到伦敦后,听到了印度要组织援华医疗队的消息,立即回国申请参加医疗队。得到批准后,他去见尼赫鲁,说要到中国的陕北八路军中工作,因为那里交通不便,缺医少药,特别需要帮助。正在孟买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的德瓦卡纳思·桑塔拉姆·柯棣(即柯棣华)的申请也得到批准,他们和其他3名医生一起,组成了一个“印度援华医疗队”(亦称救护队),于1938年9月1日离开印度,踏上了来中国的征程。10月14日,他们到达香港,又经广州到达长沙。他们向当地红十字会表示,要到八路军中工作。但由于战事吃紧,他们于11月撤到重庆。

印度援华医疗队共有5名成员,他们为了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都在姓氏后面加了一个“华”字,变成中文名字。他们是:爱德华(队长)、卓克华(副队长)、巴苏华、木克华、柯棣华。在重庆,国民党方面一再要他们留在大后方的医院工作,但被他们拒绝。他们提出坚决要到延安,到华北前线工作。经中共代表周恩来的多次交涉和宋庆龄的帮助,国民党只好对他们放行。他们冲破阻挠,抛弃大后方优越的生活条件.于1939年1月20日,开着两部救护车,带着一批物资、58箱医药和X光机,离开重庆北上,矢志不移地向延安进发。

在延安受到热烈欢迎

1939年2月12日,印度援华医疗队历尽艰难终于抵达延安。他们看到延安的街头贴满了边区政府、八路军政治部、八路军军医处欢迎他们的标语。当晚,鲁迅艺术学院为他们举办了内容丰富的文艺晚会。2月14日,边区政府举行欢迎晚会,设宴招待印度客人。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出席,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此后,医疗队受到党和政府其他领导人的接待、欢迎,这一切使他们感到很温暖。

不久,援华医疗队就开始工作。卓克华、木克华被分配到边区卫生学校当教员;柯棣华、爱德华、巴苏华被分配在距延安城东40里地的拐峁八路军医院。爱德华任外科主任,并负责医院的管理工作;柯棣华任外科医生,巴苏华任五官科医生。他们到来的那天,医院清扫得干干净净,医务人员在院长苏井观的带领下,在门口列队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在院长办公室,苏井观向他们介绍了医院的概况。

他说,陕甘宁边区有卫生部,后方有“兵站医院”、“边区医院”、“军医院”,前方也有许多医院。但是,我们的医生不够,技术不高,所以非常欢迎印度朋友来帮助我们。爱德华插话说,我们是来帮助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愿意贡献我们的一切。接着,苏井观介绍说,这所八路军医院刚建成半个月,现有180个病床,6名医生,40名护士,两支体温表。但我们山上的化验室在延安是最好的,实验室主任曲正,曾在日本和德国留学3年。医疗队的医生们表示,让我们一起来做,建设一个好的医院。

八路军医院对他们的生活给予特别照顾。几名援华医疗队的医生住在一排较好的窑洞内,光线充足,白布床单,桌椅、书架、衣架、洗浴间齐全。窑洞前平整宽敞,还种了一些山花。后来人们把他们住的那排窑洞叫做“印度村”或“印度街”。他们对医院医护人员认真工作的态度、爱护病员的热情,极为敬佩和感动。他们进城时常结伴而行,遇见人便主动打招呼,在街头饶有兴趣地观看当地的土特产,人们称他们为“印度朋友”。他们还带来了留声机,休息时听听音乐,看看书,学学中文,过得很开心。

队长爱德华当时50多岁,性格开朗,喜欢与人交谈。5月18日,时任鲁迅艺术学院编译部主任的萧三陪同苏联新闻电影艺术家和记者卡尔曼来医院访问时,他正开着留声机听音乐,便以主人的姿态请客人进入窑洞,伴着音乐聊起来。爱德华主动介绍了印度国大党的历史和现状,谈了在医院工作的感受,感谢院方对他们的照顾。他还谈了来中国的经过,表示愿意在中国工作下去。他说:“我觉得延安什么都好,大家努力工作和学习,没有一个闲人,我很喜欢。”

1939年5月12日,卓克华要回国,毛泽东请他带去一封写给印度国民大会的信:

印度国民大会的同志们:

你们派来的印度救护队,他们非常努力,和我们过着一样艰苦的生活,八路军的同志们都欢迎他们。今逢祝启华(即卓克华)大夫暂时回国之便,谨写此信,表示我们的敬意和谢忱!

毛泽东

五月十二日

5月24日,毛泽东又致信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感谢印度人民和印度国民大会给予的医疗和物资援助,并告知印度医疗队已经在此开始工作,受到八路军指战员非常热烈的欢迎。

7月11日,尼赫鲁复函毛泽东,说他可能在今年8月或9月来中国做短暂逗留,届时希望能和毛泽东见面。8月27日,毛泽东致信已到重庆对中国进行访问的尼赫鲁,邀请他到延安访问。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尼赫鲁提前回国,未能到延安访问。尼赫鲁9月2日致电毛泽东,对不能访问延安表示遗憾,并向毛泽东和英勇的八路军致敬。11月2日,毛泽东出席中共中央统战部为欢送印度援华医疗队赴八路军抗日前线工作而举行的宴会。在会上,毛泽东兴致勃勃地谈起中国古代的许多奇闻轶事。

每当延安举行晚会或是有报告会时,医疗队的朋友们都争着参加。他们还学会了一些革命歌曲,如《保卫黄河》、《义勇军进行曲》、《生产谣》等。他们不管吐字准不准,经常有滋有味地哼唱着。

9月28日,延安各界召开盛大的文艺晚会,招待中外朋友。斯诺和印度援华医疗队的爱德华和巴苏华、柯棣华应邀出席。毛泽东致欢迎辞:“今天晚会有印度医疗队的同志参加。印度是一个有三万万二千万人口的大民族”,“一切帮助我们的各大民族,美国的人民,印度的被压迫民众,和苏联团结起来。国内的团结,再加上国际的团结,日本帝国主义是一定会被打倒的”。

援华医疗队的爱德华、木克华、卓克华3人,因服务期满或生病,至1940年已先后回国。而巴苏华、柯棣华2人仍留在中国,继续为中国革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三、在中国工作时间最长的巴苏华

在延安,巴苏华担任八路军医院五官科的大夫,工作认真负责,技术精良。他对病人精心治疗,对中国医生悉心指导,受到大家的赞扬。新中国成立后,他写过一篇《兄弟间的友谊》文章,深情回忆在延安的那段美好生活。

1939年3月15日,毛泽东在凤凰山麓的窑洞里会见印度援华医疗队的5位大夫。原计划在上午8点会见,后因防空延至11点才见面。毛泽东从窑洞里走出来,笑着迎接他们。巴苏华写道:“我们坐着用包装箱的板子做成的松木凳子,围在一张桌子旁。桌子上盖着白布,桌子同样也是用包装板费了不少工做成的。”先期来延安的美国医生马海德陪同会见,同时兼做翻译。谈话前,马海德请他们到院子里,同毛泽东一起合影。

毛泽东首先代表中国人民感谢印度国民大会和印度人民,在中国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派来医疗队,支援中国抗日。他回顾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印人民的传统友谊,说:在古代,佛陀传扬教义,保佑普天下大众之太平。现在医疗队来中国,是传播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之友谊。这种友谊在目前团结反帝的斗争中达到了新的高峰。接着,他讲了《西游记》中唐僧到印度“西天取经”的故事,来证明中印人民的友谊深远。

巴苏华讲了来延安前,国民党给他们设置种种障碍的不愉快事。毛泽东说,国共两党应该团结抗日,制造麻烦是不对的。巴苏华把一张印度报纸的剪报递给毛泽东看。毛泽东边看边用生硬的英语读着:“泰戈尔答复野口……”他抱歉地说:早就想学英语,但还是不能读和说。马海德接过剪报给他翻译,内容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写给日本一个歌颂法西斯的诗人的信,抗议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并谴责这个诗人。毛泽东听了表示感谢。

针对医疗队成员卓克华信奉“甘地主义”的思想,毛泽东明确说他不赞成甘地的“非暴力抵抗”思想,并以中国历史为例,谈了用革命暴力反对反革命暴力的必要性。毛泽东还询问了大革命时期在中国工作的共产国际代表、印度人罗易的近况。巴苏华说:“他回国后被印度政府逮捕入狱,被监禁了很长时间,刚放出来不久。”毛泽东说:“干革命是会遭受很多磨难的。罗易对中国大革命失败负有责任,但他是听莫斯科的,本意是帮助中国革命,好心办了坏事。”

12点多,毛泽东设宴招待他们。巴苏华是这样介绍当时的情况的:“在用摇晃不稳的包装箱拼成的饭桌上,放着一盘馒头,一大盘小白菜,里面有一些肉片和炸豆腐。另一大盘菜里是蘑菇、竹笋。一个大盆放在中央,是热气腾腾的蒸小米饭。最后是一盆清汤鸡和一些蔬菜。当然,还有一碟必不可少的辣椒。这一桌丰盛的饭菜,就是延安的‘国宴,平时是吃不到这些的。”毛泽东边吃边说:我们吃的是小米,拿的是步枪,却满怀信心要战胜日本强大的武装。

同样,毛泽东依然不忘记谈论他那套“辣椒革命论”,说吃辣椒越多越革命。他带头把馒头掰开,里面夹了许多辣椒,吃得津津有味。爱德华仿照毛泽东,也吃了很多辣椒。结果肚子难受,一晚上没睡好觉。饭后,谈话继续,直至太阳平西。巴苏华说:“今天,在会见了毛泽东并和他进行了亲切地交谈后,我确信,毛泽东是一个有着敏锐洞察力的时事意识很强烈的伟大革命领袖。任何一个国家,有了像毛泽东这样的领袖,都会感到骄傲和自豪。”

印度援华医疗队中,柯棣华的中国话说得最好,其次就是28岁的巴苏华。他不仅会说中国话,而且喜欢表达,在许多场合是他代表医疗队表达意愿。当时约定他们在华工作至1939年底,当然可以延长。巴苏华在中国工作时间最长,1940年10月,他从晋察冀边区返回延安,任八路军医院五官科主任。不久,调到八路军卫生部工作。此外,他还参加延安和边区的一些社会活动,曾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议员。在大生产运动中,巴苏华等坚决要求参加,与大家一起上山开荒。

不久,巴苏华要求重上前线,到晋察冀工作。百团大战时,他拍摄了数百幅战地照片。1940年12月8日,他在延安文化俱乐部展出他带回的500余幅照片,受到参观者的热烈欢迎。

1941年1月中旬,毛泽东会见巴苏华。毛泽东用木炭在地上画出日军、国民党和新四军的位置,说明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的严重局势。指出:中国共产党仍坚持把日本侵略者作为打击的主要敌人。如国民党企图破坏这一全国的主要政治方向,它必将遭到反击,它的计划必将失败,但中国共产党绝不鼓励内战。

1943年4月5日,巴苏华要离开延安回国。行前,毛泽东、朱德等分别向他介绍中国抗日战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经验,并托他带回中共中央致印共中央的信和毛泽东、朱德致印度国民大会的信,对印共积极致力于全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谋求民族独立的工作,表示关切和支持;对印度国民大会派遣医疗队来华表示感谢。毛泽东致印度国民大会的信说:“贵会派援华医疗队来华参加抗战,表示对华的极大友谊。现巴苏华大夫返印,特向贵会及印度人民敬致谢意!……我希望印、华两大民族团结得更加坚固,以便与其他一切反法西斯国家配合作战,借以打倒法西斯,解放一切被法西斯压迫的人民。”

巴苏华对中国人民的感情很深。新中国成立后,他来北京学习针灸。1956年末,萧三随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访问印度时,巴苏华带着夫人在加尔各答与萧三相见,高兴地回顾他们在延安结下的友谊。他还打听许多中国朋友的近况。以后他又几次来华,并担任中国“柯棣华纪念委员会”的主席,友谊之花长久绽放。

1986年10月,巴苏华病逝。遵照其遗愿,将其骨灰的一半安放在石家庄的华北烈士陵园柯棣华墓侧,当地政府为其修建了纪念碑。

四、为中国革命献出生命的柯棣华

柯棣华,原名德瓦卡纳思·桑塔拉姆·柯棣,1910年出生于印度孟买,1936年毕业于格兰特医学院,后留校任教、做住院大夫。1938年9月,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华。1939年2月到延安,担任八路军医院外科医生。他工作认真负责,受到医院和病员的一致好评。

不久,他和巴苏华坚决要求到晋东南抗日前线,为伤病员服务。12月21日,他们到达山西武乡八路军总部,受到朱德总司令的欢迎。1940年6月后,柯棣华、巴苏华到达晋东南、晋察冀根据地工作。10月13日,印度方面来电,要求他们回国,因为在华工作早已到期。可是,柯棣华说:“中国的抗日还没有胜利,这里需要医生。”他坚决留下来。

1941年1月,柯棣华被任命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首任院长,兼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员。他经过调查研究,为医院和卫校建立了一套合理的规章制度,使各方面的工作井井有条。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在担任院长期间,柯棣华坚持做到工作、医疗、教学三不误。他亲自做了约2000次手术,编写了《外科总论》等教材,接着又编写《外科各论》。学员们都喜欢听“柯大夫”的讲课。同时,他还挤出时间学习中文口语和书写,以方便工作。

11月25日,在党组织的关怀下,柯棣华在唐县的一个农家小屋,与来自北平协和医院的护士郭庆兰喜结良缘。军区、医院、卫校和当地群众,来祝贺的有100多人。他们是在1940年6月21日参加聂荣臻主持的白求恩陵墓揭幕仪式上认识的。当时郭庆兰在白求恩卫生学校任护理教员。婚后,他们夫妻恩爱,互相帮扶,工作更加紧张、出色。

1942年春,边区开始整风运动,柯棣华积极参加,学文件,写笔记,参加讨论会,非常认真。在妻子的鼓励下,柯棣华郑重向晋察冀党组织递交申请书,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7日,在晋察冀前线,经卫校校长江一真介绍,他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8月23日,他们夫妇喜得贵子,聂荣臻前来祝贺,并应要求为孩子起名“柯印华”,表达中印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工作虽然艰苦紧张,但柯棣华依然乐观从容地面对。他和白求恩一样,把照顾他的食品如鸡蛋、罐头,都分给伤病员和同事们吃,与大家同甘苦。他给在延安的巴苏华写信说:“我在此间虽然过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艰苦生活,但我觉得我充满了活力和愉快。”此时,他身兼院长、医生、教员三职,忘我地工作造成他的体质日渐下降。癫痫病时常发作,绦虫病没有治愈,但他却默默地忍受着,工作忙个不停。聂荣臻几次建议他到异地治疗,都被他婉言谢绝。做手术、出诊、查房、教学、写讲义,几乎占去了他所有的时间,他心里只有工作。

12月8日夜,钢铁战士柯棣华倒在写《外科各论》的小桌旁。12月9日凌晨6时,他停止了呼吸。12月18日,柯棣华的灵柩安葬在白求恩的墓旁。两位国际主义战士生前未能谋面,死后终于安睡在一起。柯棣华曾在白求恩墓前庄严地说:“我要像白求恩那样地工作!”他做到了。

全党、全国军民惊悉柯棣华逝世,都沉浸在悲痛之中。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宋庆龄等题词、写文章或向印度国大党和柯棣华的家属写信,表示慰问和哀悼。12月30日,延安各界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的挽词是:“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朱德在追悼大会上赞扬柯棣华:他不仅在火线上进行艰苦的医疗工作,而且研究了游击战争,他是一个革命者,一个反法西斯的战士。朱德的挽词是:“生长在恒河之滨,斗争在晋察冀,国际主义医士之光辉,辉耀着中印两大民族。”

1943年3月22日,周恩来致信柯棣华家属表示慰问:“亲爱的朋友:我谨代表第十八集团军和中国共产党,为柯棣华大夫的逝世,向你们致最深挚的悲悼。柯大夫曾予华北敌后五台区最需要帮助的军民以无可比拟的贡献。”他是“白求恩事业的继承者,担任国际和平医院院长,直至逝世”。“他的中国同志都爱他,尊敬他……我们受惠于他的极多,使我们永远不能忘”。柯棣华“是中印两大民族友爱的象征”。4月5日,毛泽东和朱德联名致信印度国民大会,对派出援华医疗队表示感谢,对柯棣华的逝世表示哀悼。信中说:“柯棣华大夫因病逝世于晋察冀边区,我国军民失一良友,印度人民失一优秀战士,至堪悼惜。现巴苏华大夫返印,特向贵会及印度人民敬致谢意!”宋庆龄评价柯棣华说:“未来将赋予他比今天更高的荣誉,因为他正是为未来而战斗的。”

1953年3月15日,柯棣华的灵柩与白求恩的灵柩一起,被迁至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1957年12月,印度援华医疗队队长爱德华在北京逝世,遵照其遗愿,他的骨灰一半撒入印度的恒河,一半撒入黄河潼关渡口。1958年,在华北烈士陵园修建了爱德华纪念碑。50多年来,柯棣华的陵墓得到不断修缮,成为华北烈士陵园重要的纪念处所之一,柯棣华的名字已成为中印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猜你喜欢

援华医疗队延安
援非医疗队
军地医疗队驰援武汉
出征
——致敬赴援武汉的医疗队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中国(福建)第15批援博医疗队首诊记
俄罗斯专家在中国
——习主席与援华专家及亲属代表座谈深度报道
浅析抗日战争初期的苏联“援华抗日”政策
走进延安
抗战时期哪些国家援助过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