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拨开历史迷雾:AK47是否承袭Stg44?(上)

2014-03-26三土明光

轻兵器 2014年6期
关键词:全枪弹壳弹头

三土+明光

2013年12月23日,对全世界枪械爱好者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AK步枪的设计者米哈伊尔·季莫费耶维奇·卡拉什尼柯夫在这一天与世长辞。作为现代轻武器史上的一个传奇,AK系步枪树立了现代武器的典范——坚固耐用、操作简便、故障率极低,并因此成为全球广泛流行的一种武器。更为传奇的是,它的设计者卡拉什尼柯夫,作为一名仅有高中学历而又是半道出家的设计师,在年仅28岁、此前没有一种作品被正式采用的情况下,就设计出这样一支在世界轻武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武器,令人赞叹不已。关于AK47及其配用的7.62×39mm M43步枪弹的起源,国外一直有AK47是模仿了德国二战期间使用的Stg44突击步枪以及7.92×33mm短弹的说法,由于它们在外观上的确有些相似,所以这一说法愈传愈广。当然,这一武器系统的自研说也有支持者。

那么,历史实情究竟怎样呢?AK47到底是卡拉什尼柯夫的独创设计,还是在战场缴获的Stg44基础上直接改进而来的?让我们通过梳理各方资料,并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来寻找历史的真相吧……

M43步枪弹:

与前身同一型号命名

研制武器系统,一般来说先有弹、后有枪。在此,我们先来看一下弹的研制情况。

AK47所发射的7.62×39mm弹又称为M43步枪弹,从型号名称上看,应是1943年定型的产品,而德国的7.92×33mm Kurz短弹于1941年研制成功,的确在M43步枪弹之前。德国黑内尔公司1942年7月研制出了发射7.92mm短弹的MKb42(H)自动卡宾枪。该枪于1943年春曾交付在东线的党卫军第五维京装甲师进行实战检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期,这种武器发挥了一定作用,苏军在战斗中曾缴获过。但能就此判定M43弹承袭了德国7.92×33mm短弹吗?

说到M43步枪弹的研制,首先要谈到苏联对现代自动武器系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贡献。早在20世纪之初,苏联自动武器之父弗拉基米尔·格里高利耶维奇·费德洛夫就确立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于1907年出版的《自动武器》就是指引当时正在医院养伤的卡拉什尼柯夫走上设计道路的启蒙著作。费德洛夫认为,步兵用自动枪械的理想口径应在6~7mm之间,并试验过6mm、6.5mm和7mm等较小口径和威力的枪弹,最后设计出的M1916自动步枪选定的是后坐力较小的日本6.5mm有坂步枪弹。费德洛夫的思想因过于超前而未获得当时苏军的认同,M1916自动步枪的创新性尝试也没有得到重视,但他所开创的研究理论并未被淹没。遗憾的是,苏德战争的爆发延缓了相关工作,工厂必须尽量生产现有型号来满足前线需要,二战期间苏军虽然装备了AVS-36和SVT-40两种新型半自动步枪,但仍发射大威力的7.62×54mmR步枪弹。

而二战之前,德国就已经从冲锋枪的成功应用,意识到未来单兵武器全自动化的趋势。然而,发射手枪弹的冲锋枪威力和精度难以满足要求,而发射大威力步枪弹的全自动步枪又大又重,连发时难以控制。德国在研究了一些实际战例后,发现步兵武器交火距离一般不超过400m,步枪具有2000m以上射程完全没有必要,如果适当缩短步枪弹的弹头和弹壳,降低装药量,获得一种短小轻便但性能又明显强于普通手枪弹的新弹,并在此基础设计出一种全新的单兵自动武器将更为理想。这一思想在德国设计师雨果·希买司的努力之下,终于变成现实,这就是MKb42(H)自动卡宾枪研制成功,其改进后成为突击步枪的始祖——Stg44。该枪大量采用冲压、焊接件,结构简单,设计紧凑,射速不高,在点射时便于操控,同时具有良好的射弹散布,火力强度完胜各种手动和半自动步枪,射程和威力又远超冲锋枪,在苏德战场上发挥了极大作用。而做到这一切的根源,在于该枪使用了一种全新的7.92×33mm Kurz短弹。该弹弹壳长只有33mm,全弹长仅47.7mm,全弹质量17.3g,各方面技术数据均比7.92×57mm毛瑟步枪弹减少一半左右。由于弹壳由7.92×57mm毛瑟步枪弹的弹壳缩短而来,两者底火室和底缘尺寸基本相同,可以简化生产模具。弹壳仍保持瓶形,其中的装药量能够满足杀伤800m外目标的威力,弹壳材料为二战末期德国广泛使用的涂漆软钢壳,可以节约大量铜材。弹头为弧形尖头船尾形,长25.6mm,质量为8g,内装弧形平顶圆柱形软钢心,外包铅套,初速约700m/s。这种弹头气动外形较好,既有较强侵彻力,又不会对膛线产生过度磨损。另外,7.92mm短弹的弹种也比较全面,除了标准的43mE钢心普通弹外,还有穿甲弹、曳光弹和空包弹等弹种。

就在德国人着手研制7.92mm短弹之后一年,苏联也开始考虑开发新式步枪弹,而且研究的口径不止一种,甚至包括半个世纪后因应用在AK74上而名声大噪的5.45mm枪弹,当时已经开发出了相应口径的半自动卡宾枪,此外至少还有一种7.62×25mm卡宾枪弹。相关研究和试验工作在1943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虽然当时可能通过特定渠道获得德国已经研制出新型中间威力步枪弹以及相关自动武器的情报,但至少还无法获得实物。所以说,德国7.92mm短弹的出现,顶多只是加快了苏联新型步枪弹的研制进程。此前,费德洛夫的研究认为口径为6mm、弹头质量7g、初速在1000m/s的枪弹综合效果最为理想,但考虑到生产的便利性以及战时条件限制等原因,苏联还是将新弹的口径确定为苏联当时作为标准军用口径的7.62mm,这一思路可谓与德国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起初,这种新弹只是打算提供给新式半自动步枪使用,提出的技术指标是有效杀伤射程1000m,比德国的7.92mm短弹明显要高出一截。endprint

苏联研制的新弹采用全长为41mm的瓶形无底缘弹壳,材质为覆铜钢,底缘直径11.35mm,配用苏联惯用的伯尔丹式底火。弹头为弧形尖头平底铅心式样,被甲材质同为覆铜钢,弹头直径7.62mm,弹头质量8g,全弹长56mm,全弹质量为16.3g,弹头初速740m/s。与老式的7.62×54Rmm步枪弹相比,新弹体积、质量明显减小,在同等质量下,单兵弹药携行量可增加38%。此外,新弹更节约材料,同样生产100万发,新弹要比7.62×54Rmm枪弹节约覆铜钢板4吨、铅1.5吨、发射药1.5吨。同时,由于枪弹长度和体积减小,对于自动武器的结构设计更为有利,布局也可以更加紧凑。最初定型的M43步枪弹就是这种7.62×41mm的规格。这种枪弹自1944年开始生产,一直到1945年6月停产,生产厂家编号为543,可能出于保密等原因,其中有些弹壳底部无任何标记。这种7.62×41mm步枪弹最初配用西蒙诺夫设计的SKS半自动步枪。卡拉什尼柯夫在1945年研制的M1944、M1945等试验型半自动步枪也发射这种枪弹,不过最终败给了西蒙诺夫SKS半自动步枪,而未成为制式武器(批量生产的SKS半自动步枪则采用7.62×39mm步枪弹)。他在1946年研制的AK46自动步枪,以及1947年设计的初期试验型AK47,均发射这种弹壳长41mm的M43枪弹。

表明M43并非仿制德国7.92mm短弹的另一证据是,该弹并不是当时苏军的惟一选择。为了进一步挖掘枪弹潜力,并寻找最佳口径和弹壳长度,1945年,苏联还对其他10种枪弹进行了测试,口径包括6.75mm和7.62mm不等,弹壳长度也有多种,发射药包括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和喀山发射药厂开发的新品种,除了全被甲弹头外,甚至还有头部露铅的膨胀弹头等。通过试验发现,6.75×50mm和7.62×60mm两种步枪弹性能最为突出,但限于尺寸原因,它们并不适合在自动武器上使用,而且6.75mm枪弹的威力遭到质疑,因此这一口径被彻底否决。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在现有7.62×41mm步枪弹基础上进行升级改进最为可行,进一步将弹壳长度缩短至38.5mm,并改用带有钢心和薄铅套的三件式复合弹头,以提高弹头对目标的侵彻能力。这次改进最终诞生了现在我们熟知的7.62×39mm步枪弹,并在1948年正式配用在试验型AK47步枪上。由于是从最初的M43步枪弹改进而来,这种新弹仍称为M43步枪弹。

7.62×39mm步枪弹的研制工作由OKB-44设计局的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叶利扎罗夫和鲍里斯·肖明共同完成。叶利扎罗夫生于1895年,炮兵出身,1941年被任命为控制技术主管,1947年任弹药研究所首席设计师,1955年去世。肖明比叶利扎罗夫小16岁,工人出身,苏德战争开始后在弹药厂任技术员,1942年成为设计师,1949年之后一直供职于中央精密工程科学研究所,主攻轻武器弹药设计,1982年去世。他们后来还共同开发过12.7mm大口径机枪使用的穿甲燃烧曳光弹。

7.62×39mm步枪弹与7.62×41mm原型弹相比,最大变化是弹壳长度及弹头设计。前者弹壳更短,弹壳颈部相应缩短,全弹长缩短到56mm。弹壳的形式、材料没有变化。弹头为弧形尖头船尾式样,被甲材料为双面覆铜钢,弹头长度由原来的22.8mm增加到26.8mm,但质量只有7.9g。钢心为锥形平底圆柱形,与被甲之间填充有铅套。这种弹头被称为PS型普通弹,正式编号为57-H-231C。新弹头较原型侵彻性能有较大提高,同时铅用量更少。该弹初速约710~725m/s,膛压2800kg/cm2,在100m距离上射弹精度R50≤2.5cm。最早一批7.62×39mm M43步枪弹是1948年在第539兵工厂(图拉兵工厂分厂)生产的。1949年,在经过少量修改后,新弹被正式命名为M43型7.62mm步枪弹。从1950年开始,新弹大量生产并装备部队,供AK47系列、AKM系列突击步枪以及RPD、RPK-47班用机枪使用。起初由于双面覆铜钢板供应的问题,量产的弹壳采用电镀黄铜钢壳。直到1952年以后,苏联开始大批量自行生产双面覆铜钢板,M43步枪弹的弹壳才全部改用双面覆铜钢板制造。到1960年代中期,苏联掌握了钢弹壳磷化处理涂漆工艺,弹壳材质又改为涂漆钢。

7.62×39mm M43步枪弹包括多个弹种,除了PS型普通弹外,还有多种其他式样,具体有:US亚音速枪弹(弹尖标记为黑尖绿带)、BZ穿甲燃烧弹(黑尖红带)、Z燃烧曳光弹(红尖)、T-45曳光弹(绿尖)、7H23穿甲弹(黑尖)和7H27穿甲弹(黑尖,钢心外露),除此以外还有标准弹、高压弹、星形收口空包弹、惰性弹等辅助弹种。由于俄军至今仍留用了一部分AKM系列步枪,因此7.62×39mm PS型普通弹和7H23穿甲弹仍有生产。同时,随着AK系列在全球的广泛使用,M43步枪弹也同样遍布全球。

AK47:由早期产品改进而来

任何一种优秀枪械,都不是设计师突发奇想、一日之间完成的,而是历经复杂而漫长的试验、改进、再试验、再改进的过程。AK47也不例外,从最初的样枪到最后的定型,不仅经过若干试验型号的传承与选择,在整个研制过程中也一直在边试验边改进,不断修改完善初始设计,克服试验中暴露的各种问题,直至最终定型。而与此同时,对AK47的定位和要求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同样经历了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虽然苏联人敏锐地认识到威力稍低、体积与质量更小的中间威力枪弹将成为主流,但起初军方提出的要求却不是研制一种类似Stg44突击步枪这样的自动武器,而仅仅是可以发射新弹的新式半自动步枪,显然当时苏联对轻武器发展趋势的把握落后于德国。如前所述,包括卡拉什尼柯夫在内的很多设计师都提交了自己的半自动步枪设计方案,但军方最终选定了西蒙诺夫的SKS。不过,通过对战场上缴获的Stg44的试验,发现这种可选择单、连发射击的武器火力强度显然要比半自动步枪强得多,于是军方又提出了设计新式自动步枪的要求,这为卡拉什尼柯夫最终迈向成功提供了至为关键的机会。endprint

卡拉什尼柯夫设计的第一支样枪称为AK46,共有No.1、No.2和No.3三种式样,均发射7.62×41mm M43步枪弹,都采用活塞导气式短行程自动原理,枪机回转闭锁方式,发射机构为回转击锤式,使用弧形双排双进30发弹匣供弹。其中,No.1全枪长895mm,枪管长397mm,有效射程800m,空枪质量4.1kg,特点是大量使用钢质切削件,拉机柄与枪机框固定成一体,并位于枪身左侧;No.2枪管有所加长,全枪长950mm,枪管长450mm,有效射程800m,空枪质量4.3kg;No.3枪管略有缩短,使用类似于德国MP38冲锋枪的下折叠式金属枪托,全枪长为900mm/660mm(托伸/托折),枪管长400mm,有效射程800m,空枪质量4.1kg。AK46虽然设计比较紧凑轻便,但结构稍嫌复杂,操作不太方便,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也不够高。

1947年,卡拉什尼柯夫又研制出AK47系列样枪,包括从No.1到No.5五种式样,均发射7.62×41mm M43步枪弹。这一系列已经具备后来正式定型的AK47的基本结构特征,主要包括:一是采用活塞与枪机框连成一体的活塞导气式长行程自动原理,仍为枪机回转闭锁;二是拉机柄直接在枪机框右侧加工成型;三是将枪管改为通过节套直接与冲压而成的下机匣相连,发射机构安装在下机匣内,这样整枪分解更加简单易行;四是缩短了下机匣长度,弹匣根部紧邻扳机护圈,全枪结构更为紧凑。No.1样枪全长845mm,枪管长400mm,全质量4.4kg,相对于后来的AK47,其枪管较短、下护手较长,看起来不太协调。但其最大贡献是奠定了AK自动机构的基础,现被保存在图拉军事武器博物馆,卡拉什尼柯夫曾多次手持该枪参加重大纪念活动,可见其对这支样枪的钟爱。No.2样枪质量4.1kg,全枪长增加到905mm,枪管加长了60mm,带有一个专门设计的双腔式消焰制退器,同时导气箍增加了调节结构,枪管下方增设通条,并且重新设计了上、下护手的尺寸形状,使之与枪身更加协调。此次改进后的上、下护手外形成为日后AK系列的标准形状。No.3外观相对于No.2更加协调,全枪长为875mm,枪管长400mm,全枪质量4.1kg,枪口处改用外形较小的消焰器,使用固定流量的导气箍,外形和结构设计都有所简化,冲铆机匣后部设计与日后定型的AK47已十分接近。No.4样枪的结构、外形与No.3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将固定木托改为下折叠式双杆状金属枪托,全枪长880mm/640mm(托伸/托折),全枪质量4.1kg。No.5样枪结构与No.4基本相同,也使用金属下折叠枪托,但枪管有所缩短,枪管口部与准星座前端齐平,未设枪口装置。该枪全长860mm/622mm(托伸/托折),枪管长393mm,全枪质量3.9kg。

1948年,新型7.62×39mm M43步枪弹量产之后,所有新研制的AK47步枪均改用这种新弹。在这一年,卡拉什尼柯夫提交了No.1和No.4两种样枪,分别采用固定枪托与下折叠枪托。正是它们击败了所有对手并最终获胜。苏联于1949年正式将其命名为AK突击步枪,对应的是所提交的No.1样枪,内部编号为56-A-212,全枪长870mm,枪管长415mm,全枪质量4.15kg;配用金属下折叠枪托的命名为AKS,对应的是所提交的No.4样枪,内部编号为56-A-212M,全枪长875mm/635mm(托伸/托折),全枪质量4.23kg。不过装备部队后不久,发现采用冲压机匣的AK47不够耐用,在发射弹数较多时,节套与机匣铆接处容易松动,导致精度下降甚至机匣报废。因此从1951年开始,机匣改为锻造毛坯再经机加工的方式,同时为保证机匣与枪托的连接强度,机匣尾部有一段专门用来连接枪托的金属套。1955年,对这种锻造机匣进行了进一步简化,去掉了机匣顶部两侧突起的加强部分,同时取消了机匣尾部的金属套。到1959年,AK47被性能更完善的AKM所取代。因此现在我们所指的AK47,即是1955年改进的这种型号,也是生产数量最大的一种。西方国家一般将第一种冲压机匣的AK47称为Ⅰ型,第二种锻造机匣的称为Ⅱ型,第三种锻造机匣的称为Ⅲ型。不过在它的原产地苏联,一直是将其统称为AK。

上述可知,AK47的型号名是指卡拉什尼柯夫1947年研制的若干样枪送交试验的年代,其实际正式定型并开始批量生产则是在1949年。(待续)endprint

猜你喜欢

全枪弹壳弹头
热身管下小口径枪弹弹头壳材料对其膛内运动的影响规律
弹壳底部平底成形工艺优化
导弹突防概率解析与仿真计算结果差异分析
不许去当兵
时间距离像消隐时弹头进动与结构参数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