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生成,打造一枝生花的妙笔
2014-03-26陈清萍
陈清萍
学生习作是生命个体的自主行为,生来就是个性化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经验感受、情感的投入、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语言和与众不同的文风,直面课内外的“生成”,为作文教学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努力为孩子打造一枝“生花”的“妙笔”。
一、在对话中生成—— 千里莺啼绿映红
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找出使你心动的东西来。这就要让孩子成为对话的主体,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新的“话语天地”。
1.与生活对话。生活是作文之本,是学生习作的海洋。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走进生活,促使学生去发现以往不曾发现的,从而获得体验,成为作文的素材。如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生活的环境——德化瓷都,先民们在这浐溪两岸生息繁衍,孕育出浓郁醇香的瓷都文化:古朴的民俗风情,优美的民间传说,秀丽的山水风光,富有哲理的谚语、歇后语,这无疑都是宝贵的作文资源。于是,我们带领学生登上戴云山,感受其高;钻进弥勒洞,领略其奇;跃进桃仙溪,体验其清……学生在畅游中,欣赏了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中,心随景牵,随情起,随思飞扬,积累了更多的作文素材。
2.与读者对话。读者是对话的另一端,在写作中确立读者,实际上是给学生一个更为现实的写作目标。孩子们为了让自己的文章引起读者的关注、共鸣,必然全力以赴,写作欲望也更为强烈。这个读者的确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同学、老师、父母、周边陌生或熟悉的人担当。甚至可以选择自己当自己的读者,在写作之前产生“阅读期待”,这样就使学生的习作充满了真情实感。
二、在开放中生成——千树万树梨花开
作文应当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真实的生命去拥抱作文,让心灵与作文之间亲密无间!为此教师应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激活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想象,在开放中生成,才能领略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绚丽风光。
1.开放作文命题,凸现个性。写作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此教师在命题时,要力求多元,让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题目。如,我让学生根据校运会上获取的材料自由命题作文,结果多数学生命题新颖:《在六十米决赛中》《摔倒以后》《为最后一名鼓掌》……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感受自由命题,满足了他们“我口写我心,我手写我口”的心理需要,凸现了自己的个性。
2.开放作文时空,凸现精彩。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不应把习作内容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而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给学生更为广阔的空间。我们每天都置身于新闻事件的包围中,耳闻目睹来自于社会、网络、电视中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去捕捉、去发现、去想象,自由去选材,自由去表达。这样,习作的素材资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在以保护家乡环境为主题的班会课上,同学们纷纷讲述了破坏环境的现象。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树木、垃圾桶、河水……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讲述各自的经历或愿望。同学们编出了许多童话故事《小树哭了》《浐溪的倾诉》《一个塑料袋的流浪记》……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表达中,不知不觉地踏上了“自主作文”之路。
3.开放作文过程,凸现创新。教师应开放作文过程,变“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为“搜集材料——尝试作文——分类指导——协作修改——完善提高”。这样就摒弃了教师先导的条条框框,放手让学生想自己所想,说自己所说,写自己所写。教师再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明确、具体、有效的分类指导,或组织学生互评互改,这样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学生的写作主体也更突显。
4.开放作文评价,凸现发展。在评价中我通常提倡创意评价,努力做到评价的标准多元化。多一些表扬,就会多出一些习作天才;多一些激励,就会多出一些作文能手。评价的方式可采用自评、他评、集体评、互评等。总之教师应创设民主氛围,调动学生评价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发展地看自己。
三、在智慧中生成——映日荷花别样红
作文教学的过程还是指导学生净化人生、亮化人生、优化人生和美化人生的过程。作为一种传递美的途径,我们应当让孩子感知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为此,我们还应努力让教学的生成富有智慧,让孩子思维和情趣共舞的灿烂之花盛开在习作当中。
1.积累“趣料”,为智慧贮足动力。教师平常要留意搜集一些趣闻、趣话等,并根据对学生的交谈或观察,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估摸学生的兴趣所在,以便在教学中能投其所趣,为学生的智慧生成贮足动力。如春天来了,许多孩子都对找春天、春游很感兴趣。于是我便在“春”上做文章,与学生约定:记住10个带春的词语;观察春天里一种植物的变化;设计一个春天的游戏;讲一个春天的故事,春游时讲;画一幅春天的画,春游时展览……一时间,孩子们乐春、谈春、议春、画春,习作自然也水到渠成了。
2.选择“趣法”,为智慧推波助澜。习作教学是情感交流、思维碰撞、心灵交会的过程。我们应以情引趣、以态助趣、以境激趣,为孩子们智慧的生成推波助澜。如六年级下期一单元的习作是写一幅漫画。教学前,我先让孩子搜集漫画,交流画家的用意。写时给孩子多种选择,可以以旁观者的角度写,也可以把自己当成漫画中的人物写,更可以为漫画配旁白等。孩子们在这样情趣的促使下,在写的过程中就体会到了快乐,写出了不少有创意的作品,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可见,教师的趣法选择,为孩子的智慧生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留有“余趣”,为智慧拓展空间。习作并不是始于课堂,止于课堂。习作教学应留有“余趣”,让习作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做到课已尽而意未尽。如学生在初步完成习作后,我通常会给学生提些要求,让孩子互为读者的情况下评出习作最佳开头人,最佳结尾人,最佳细节人,最佳构思人等,或为自己的习作配画或配乐,这对增强孩子的自信、对兴趣的激发和保持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这样,习作将会在孩子们的“情投意合”中变得更加热情洋溢、丰富多彩,呈现出一番“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喜人景象。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作文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教师要直面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及时捕捉,有效引领,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让孩子们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智慧相互碰撞,情思相互交融,拥有一枝生“花 ”的妙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