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活城乡大文章 实现美丽咸阳梦
2014-03-26乔军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了新的部署。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必须深化认识,创新理念,明确路径,全力加快推进步伐。
一、创新工作理念,理清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内涵和路径
咸阳市提出了“规划是引领、增收是核心、产业是支撑、改革是动力、三个集中是路径、城乡一体是要求、加大投入是保障”的总思路和“五年行动、美丽城乡”的总目标,力争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把咸阳打造成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一)在强化“四个认识”中提升发展境界
首先,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社会发展的主要路径,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转型发展期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那种认为是阶段性、局部性、一般性工作任务的片面认识,必须坚决纠正和克服。其次,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加快咸阳发展的迫切要求。咸阳既是关天规划和大西安建设的核心板块,又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城市,应把城乡发展一体化放在这个全局中来谋划、来推进。第三,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我国由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继农村生产经营承包制之后新的农业革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应注重解决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发展机遇不对等、公共服务不均等“三个不等式”现象。第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长期任务。要尊重群众、尊重现状、尊重城镇化规律,既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又立足当前、尽力突破。
(二)在树立“四种理念”中把握发展方向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本质是为人来服务、靠人来推进。应坚持以人为本,把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结合起来,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树立规划先行的理念。把规划作为头等大事,从历史大跨度来认识,切实制定好、修订好,向历史、向未来负责。三是树立产业支撑的理念。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不单单是让农民住上楼房的过程,而是推进农民增收的过程,是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为主的演变过程。只有以增收为核心,才能让农民富得了、住得下、发展快。四是树立持续发展的理念。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城乡一体化的前提。要与建设美丽乡村结合起来,改变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让建设与保护同步,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
(三)在处理好“六个关系”中找准发展路径
一是处理好与城镇化的关系。城镇化如果解决不好农民就业和转移问题,就偏离了正确方向。应把城乡一体化与中心城市、小城镇建设等结合起来,形成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收入水平相当、公共服务均等的良好格局。二是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要用多元化思路和方法来保护历史、保护文化,传承历史文脉,延续现代文明。三是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城乡一体化具有集中化、组织化、规模化、公共化、便利化、个性化“六化”特征,应坚持建管并重,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能服务。四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化的关系。既应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更应发挥市场的推动作用,用好市场的“无形之手”,让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资金多元注入。五是处理好发展县域经济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系。县域经济的大繁荣、大发展,将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产业、资金等支撑,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了渠道、增加了岗位。同时,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将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必将有力推动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两者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六是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要重视加强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更要重视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不断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城镇文明程度。
二、坚持规划引领,搞好顶层设计,进一步提升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层次和水平
(一)体现系统性
树立“全域咸阳、城乡一体”的理念,做到总体规划、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土地总体利用规划“三规合一”,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详规统筹考虑,形成中心城市带动、副中心城市辐射、县城依托、重点镇为基本框架、中心社区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二)体现地域性
充分尊重不同地域在自然条件、产业结构、空间形态、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坚持因地制宜,分镇分村施策,优先在经济实力较强、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人口较为集中的村布点建设中心社区。注重吸收地域元素,保留原有自然形态,防止“千村一面、千城一貌”,努力使规划设计提升的过程成为城乡特色彰显的过程。关中城镇群的规划建设应突出“传承历史、彰显文明、风情民居、诗意田园”这一主题,将文化元素充分体现到建筑风格上,守住传统根脉,珍藏历史记忆,实现地域个性、历史文脉和现代文明的有机统一、相得益彰。
(三)体现人本性
城乡规划应把以人为本、人文关怀作为根本宗旨,把宜居、乐业作为根本出发点,更加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更加注重解决好民生问题。应通过规划的引导,让百姓更好地选择在哪个地方生活、怎么样生活,真正建设群众幸福家园,实现永续发展。
(四)体现前瞻性
以最高的标准制定规划,使规划既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也为长远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和余地。必须从顶层设计上下功夫,聘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和全国知名规划专家参与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档次和水平,确保规划不留遗憾、不出败笔。同时,加强公众参与,多方论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使规划设计更好地体现和维护群众的意愿和权益。
(五)体现执行性
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健全规划监督落实机制,进一步推行规划管理统一化、规划执行程序化、规划监督公众化,形成一套科学严谨、行之有效的运行办法,坚决杜绝随意更改规划,坚决杜绝不经过规划设计就擅自开工,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上下一条心,让美好的蓝图变为现实。
三、坚持统筹兼顾,全面深入推动,进一步加大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力度和深度endprint
(一)抓增收这个核心,加快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产业体系
坚持以增收为目标,错位发展,产城互动,建成一个街区,兴起一片产业,致富一方百姓。一是在“特”字上做文章,培育优势主导产业,走彰显特色、差异发展之路,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增强主导产业的竞争力。二是在“园”字上做文章,把园区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最大平台,加速项目规模裂变和质量效益提升,形成各具特色的园区产业格局。三是在“创”字上做文章,大力实施全民创业计划,鼓励创业,宽容失败,让各种创造财富的力量加速释放、充分涌流,以民营经济的一棵棵小树组成郁郁葱葱的县域经济发展森林。
(二)抓试点这个路径,加快培育一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亮点
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培育一批示范区,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一是政策优先配套,通过扩权强县(镇)、还权赋能,让试点区有更多的自主权。二是资金优先投入,各级财力集中投向试点区,并在金融信贷等方面大力支持,解决资金难题。三是项目优先倾斜,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土地增减挂钩等项目优先向试点区域聚集,实现“建一处、成一处、带一片”的目标。
(三)抓创新这个关键,加快探索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咸阳模式
坚持以“土地换资金、资源换资本”为主线,以“整合资源、捆绑资金”为抓手,走出一条建设主体、投入主体、经营主体、就业主体、改革主体这“五个主体多元化”的新路子。一是推进建设主体多元化,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帮建、各方参与、市场运作”等方式,形成多元化的建设模式。二是推进投入主体多元化,发挥农民资产资本化投入的主体作用,让农民的不动产成为资本,让土地、房屋等资产能担保、能出租,真正使股权股化。同时,加快金融制度改革,培育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拓宽融资渠道。三是推进经营主体多元化,培育农业合作社、股份公司等新型经济组织,鼓励土地向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实现农村资源的资产化、资本化和股份化,促进农村经营方式转变。四是推进就业主体多元化,以职业化、专业化为方向,培育一大批职业化农民,多渠道促进转移就业。五是推进改革主体多元化,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现公共服务普惠化、均等化和农民市民化。同时,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民主管理机制,全民齐参与、齐动手,不断开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局面。
(乔军,中共咸阳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