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程化立体式“333”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的构建和实践

2014-03-26韩志达吴正阳潘启勇江学范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年7期
关键词:体系大学生教学

钱 斌,徐 健,韩志达,范 瑜,吴正阳,潘启勇,江学范

(常熟理工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立创新型国家、发展创新型社会的需要[1-2]。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计划,旨在促进高校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大学生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大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优秀创新创业人才。

1 传统创新创业体系的局限性

1.1 创新创业平台亟需整合

最初的创新创业活动大多利用教师的科研平台和小型的创新实验室开展活动,受益面小,创业活动基本没有固定的场所。为了满足各级各类实践教学的需要,逐步设置了各实践项目的创新创业平台,利用这些平台独立完成了各自领域的创新活动,活动内容没有形成体系,如何整合现有科研实践平台,搭建创新创业硬件平台,成为构建创新创业体系的首要问题[3-5]。

1.2 创新创业体系游离于人才培养方案

传统的创新训练计划一直是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活动是由一些积极性较高的师生自发组织实施的,相对来说仅仅利用了教师的科研工作室,没有一个详细的规划,没有一个制度上的保障,经费上得不到保障,一旦经费不足或者没有项目支撑,创新活动就自然终止;另外,传统的创新活动仅仅是个体或者小组的活动,涉及面不广,无法涵盖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创新创业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不仅要给予了制度上的保障,而且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6-7]。

1.3 创新创业体系没有融通

创业的核心和本质是创新,创新支撑着创业[8]。传统的创新活动与创业活动不对接,创新活动没有作为创业活动的基础,创业活动没有得到创新的支撑,学生的创新教育没有能够为创业教育提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常熟理工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环节[9]。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到2010年,学校基本完成既有交叉互补又有共享融通的3类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全方位实施了“竞赛+项目+创业”三合一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了衔接紧密、结构完善的院级、校级、国家及省级递进式层次化3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形成了全程化立体式“33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把创新创业训练纳入了教学计划,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下面我们以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实践为例,全面阐述“333”大学生创新实践体系的构建原则与内涵。

2 “333”创新创业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既有交叉互补又有共享融通的3类创新实践平台

随着学校近几年的跨越式发展,学院逐步建成了江苏省新型功能材料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纺织机械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物理学基础实验示范中心、江苏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代电子与通信技术研发中心和新能源技术创新实践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大平台,为各级各类创新实践教学提供了宽广舞台。

2006年起,学院着手创建了一个以科技实践、创新设计为主题,与实践紧密联系,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为学生课外科研创新的开展提供了固定的场所。中心投入建设经费,配置了必要的实验仪器和相关材料,保证了实验室每年的运转经费,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学生创新实验室的相关制度。2009年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项目和省市共建项目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完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现代电子与通信技术研发中心和新能源技术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任务。除此之外,学校还积极吸引校外资源支持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如联合江苏白雪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立的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创新实践平台面向电子信息、能源动力和物理专业类,构建起既有交叉互补又有共享融通,能分别承载学科竞赛训练、科技项目训练和创新创业训练任务的3类创新实践平台。利用这些平台学生可以完成从材料设计制备到分析表征、从电子器件测量到电子系统集成整个环节的系统训练,打破了专业界限,鼓励学生进行专业交叉方向的研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及跨专业协同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3类创新平台同时又按创新创业训练内容设置为创新能力逐步提升的训练平台,分别完成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学科竞赛训练、科技项目训练和创新创业训练,如图1所示。

图1 3类创新实践平台

2.2 建立“项目+竞赛+创业”三合一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项目+竞赛+创业”三合一实践教学模式是师生通过共同实践一个完整的创新训练计划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图2所示。其核心是将实践内容任务化,以创新项目训练为手段,以科技竞赛活动为载体,以创业实践为目标,使学生沿着“支架” 逐步攀升。它打破了传统实践教学中师传生受的旧框框,使学生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实践;强调营造竞争与合作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里,充分挖掘学生创造力、激发学生荣誉感、帮助学生施展才华、点亮青春已经成为所有教师的共识。

图2 三合一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2.3 设置“院级、校级、省和国家级”递进式层次化3级创新实践台阶

构建衔接紧密、结构完善的院级、校级、省级和国家级递进式层次化3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项目的激励引领和示范辐射作用、校级项目的承上启下和放大推动作用以及院级项目的基础性作用。

如图3所示,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融入这个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通过学院开放创新实验项目的训练,为院级各类竞赛作好培育工作;对完成情况良好的学生,引导他们申请校级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对校级项目完成情况优秀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引导他们申报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发挥产学研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研发环境中得到锻炼,提高创业能力。

图3 递进式层次化3级创新实践台阶

3 “333”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实施的关键问题

3.1 把“333”创新实践体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近3年来,常熟理工学院在成功构建“333”实践创新体系的基础上,在全校积极开展各类创新实践活动,使全校学生普遍受益。组织实验平台常驻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一体化训练学分互认课程答辩考核工作,构建学生通过创新训练自主学习的学分认可通道,建立了创新教育与课程教育融通联动机制。把“333”创新实践体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学理念在全校各二级学院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应用,已有多个学院把创新实践计划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在机制和体制上有了“法律”保障。

3.2 发挥产学研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

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在创新训练与实践项目的选择方面,注重大学生创新训练与实践过程,关注3个维度,即学生参与度、专业兴趣提升度和专业技能熟练度;项目主要选择教师科研的预研课题、子课题、拓展课题,开放实验室的综合性、设计性训练项目。校企合作中的工程实践项目则基于学生的专业的制作和发明学生自拟科技制作课题为主。让学生参与产学研项目,从中锻炼才干,也能提升自信心与创新动力[10]。

近几年来,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根据学校“注重学理,亲近业界”的人才培养理念[11],逐步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本科生直接参与工程或科研项目是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经验和传统之一。江苏省新型功能材料重点建设实验室主要承担了大学生各级实践创新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等竞赛,实验室近几年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学生在这里受到系统科研训练,形成从基础到前沿、从基本操作到探索未知的实践育人过程。江苏省纺织机械工程研究中心、现代电子与通信技术研发中心拥有30位电子工程专业技术人员,都是电类专业的骨干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和教学经验,可带领优秀的学生深入企业,从事产学研项目的创新训练。学生就业率在全校一直名列前茅,接受创新训练的学生普遍得到企事业单位欢迎,对我校的创新实践教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常熟理工学院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起步快,产品研发能力强,该校创新实践教学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3.3 培养创新团队的跨专业协同创新思维。

协同创新已成为创新型国家提高创新能力的全新模式。协同创新的目标要求创新主体为共同的目标,形成统一的整体、相互协作。应用型创新人才不仅需要同类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而且更需要不同学科的交融[11-12]。协同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创新主体熟悉了产品研发技术协同创新模式,提升了创新主体相互之间的协同能力,尝试了协同创新主体间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同时也影响了创新人才在今后的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协同习惯。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协同创新训练,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在今后的技术创新活动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光电信息工程专业10级学生卢杰从2012年便开始梦想着在屋顶上安装自己亲手设计的光伏发电系统,设想设计一个把热门的光伏发电和智能住宅两大理念相结合的光伏智能房屋模拟系统。该系统涉及到的光伏发电供电系统、显示控制系统、储能系统日趋完善,其中还有“向日葵式”跟踪系统动力和传动装置的机械设计。卢杰组建了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美术设计等专业的研究团队,共同设计完成了光伏智能房屋模拟系统,并凭借这个占地仅有半平米的光伏智能房屋成功获得江苏省第九届大学生物理与实验科技作品创新竞赛实验作品类一等奖。

在类似的创新活动中不同专业的学生为了一个目标,协同创新,共同开发,不仅培养了学生团队跨专业协同的创新思维,更为以后的创业之路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和经验。

3.4 建立创新创业训练到创业实践的畅通渠道

学院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创新训练平台,同时着力打通学生创业渠道,通过创业训练,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与社会适应能力,努力培养切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使创新人才成为社会的高质量就业人才。众多学生从创新训练入手,通过学科竞赛锻炼能力,逐步过渡到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创业模拟训练,个别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尝试产品研发,并最终创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8级学生刁东旭以实施创新实践训练项目为突破,创办了鹅卵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嵌入式产品的研发与销售,在众多指导教师的引领下,最终以总得分排名第六、成功入驻江苏省第2批大学生创业园,并入选全省百名优秀青年,并获“2012江苏好青年”、“创新创造好青年”称号。

“333”创新创业实践体系自构建以来,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成为学校公认的创新实践教学改革的龙头单位,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取得了累累硕果,现在全校各二级学院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应用。自2009年以来,学校共遴选、资助了近1 000项各级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训练类项目,参加训练与实践的学生近3 000人。学生通过创新训练和实践活动,获得省级以上奖近1 300余项,共发表省级以上学术论文150多篇,申请专利超过20项。近2年来,通过大学生创业园入驻的创业团队和企业有32家,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创业园培训基地通过举办创业模拟实训等各类培训班10多期,共培训学生368人。学校大力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创新教育的蓬勃开展,学生通过参与创新训练和创新实践活动,增进了专业兴趣,提升了专业能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环节,建立科学合理、效益与效率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和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333”创新创业体系本质上是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动力,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以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为形式,逐步构建起学生知识的逻辑结构和能力结构,使创新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为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可鉴之路。从而为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王淑娟,王宇野,王立欣.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2):9-13.

[2] 阳国亮,曾冬梅.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2):4-6.

[3] 于叔玲,张占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机制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5):179.

[4] 鲁保富.论教育现代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2):143-147.

[5] 王一珉,李晓林.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支撑创新型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2):221-223.

[6] 许宝杰.强化意识 完善体系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4):1-11.

[7] 佟绍成,于自强,李昕.构建工科院校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3):28-30.

[8] 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4-6.

[9] 朱林生,高新华.论新建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基于高校人才培养功能的视角[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28(6):54-57.

[10] 郭栋才,詹拥共,旷亚非,等.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1):141-143.

[11] 王培良,蒋林华,蒋永峰.多学科融合的工程训练体系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2):170-172.

[12] 马鹏举,王亮,胡殿明.构建多学科交叉的现代工程训练平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127-129.

猜你喜欢

体系大学生教学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生之歌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