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会实践体系完善措施探究
——基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构成要素分析

2014-03-26坤,宗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竞争力体系大学生

陶 坤,宗 惠

(安徽财经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高校的持续扩招使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699万,被称为最难就业年。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达到了727万,比2013年增加了28万,可谓更难就业年。“精英教育”的泛滥使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的被动地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也逐渐由重学历转向重实践、重能力,而实践教学与实验教学一直是中国教育模式难以突破的瓶颈。在中国实践教学处于刚刚起步的现阶段,高校社会实践暴露的问题严重限制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一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构成要素

通过对西方教育理论中的克塞伯斯(KSAIBs即知识、基本技能、能力、个人品质、行为)模型的了解和概括,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1.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储备力。

大学理论知识的积累是就业竞争力的基础,是就业能力的前提条件,这里指的理论知识不仅仅局限于所学专业的知识,包括一切能够满足个人就业需求的、涵盖政治、经济、法律等多领域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是大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日渐形成的操作技巧和思维活动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等,比如多数大学生选择考取各种专业资格证书就属于专业技能储备力的表现之一。

2.个人综合素养与社会大环境适应力。

个人综合素养和社会大环境适应力主要表现在基本胜任能力、自我发展技能、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个性心理特征与心理素质、组织协调与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这些方面一部分取决于先天条件,更大部分取决于后天养成。尤其在大学期间,是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和社会大环境适应力的重要时期。

3.基于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就业能力。

笔者认为就业能力的形成是上述两种就业竞争力基本要素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上述两种基本要素是具备就业竞争力的充分条件,而培养就业能力才是达到就业竞争要求的必要条件,且只有基于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就业能力才能发挥最大效用。通过对用人单位看重的各种就业能力的问卷调查(见图1),发现超过82%的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基于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的核心部分。

图1 用人单位看重的各种就业能力

高校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储备力的运用平台,是锻炼个人综合素养与社会大环境适应力的必要手段,是大学生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并最终形成就业能力,进而达到就业竞争要求的重要渠道。

二 高校社会实践体系结构及其缺陷的实例分析——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

1.高校社会实践的主要类型。

通过对安徽财经大学(以下简称“该校”)的调查以及查诸文献资料,笔者发现,如今高校社会实践类型除毕业实习、个别专业特殊要求的实践外,主要是以高校校院团委为主导,由学校、院系各级组织举办的活动以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近年各高校相继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专业技能实训基地等为主。

根据抽样调查统计,该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主要是以学校各级组织举办的活动和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为主,其次是担任学生干部和自由兼职。其中大约有68.1%的学生参加过学校各级组织举办的活动,67.7%的学生参加过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54.09%的学生做过自由兼职,48.25%的学生担任过学生干部,而仅仅只有19.07%的学生进行过专业实践。据了解该校各级组织举办的活动多以文娱形式为主,实践能力提高的范围较窄,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从目前情况来看,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覆盖面相比其他实践类型而言较为广泛,并且能够全方位、多领域地提高学生能力,其获得的成果也比较显著。据统计,该校有超过70%的学生认为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是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2.目前高校社会实践体系存在的缺陷。

图2 该校各年级学生对四种就业能力的需求曲线

笔者针对就业竞争力中的四个主要能力对该校进行了分年级的抽样调查(见图2),发现大学生在不同年级对创新能力的需求和实践能力的需求具有相似的变化,而对交流能力和专业能力的需求在大四阶段只占有较少的比重。其中对实践能力需求的各年级人数比从大一至大四依次是:37%、23%、19.2%、35%。可见大学生对实践能力的需求从大一至大三是逐渐减少的,而在大四阶段,其对实践能力的需求却突然上升。笔者通过调查和分析得出,不同年级对实践能力的需求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1.大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认知还不够成熟,可能单纯地对社会实践抱有强烈的热情;2.大二、大三年级在校期间对学校社会实践体系的认知比较全面,在了解了学校社会实践体系的操作模式以及缺陷后,其对社会实践参与的积极性可能会降低;3.作为即将面对就业季的大四年级在掌握就业信息的过程中,必然意识到社会实践能力在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由此分析可见,高校社会实践体系确实存在着很多缺陷。

调查结果显示,该校社会实践体系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见图3)。将近40%的学生认为该校社会实践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流于形式,缺乏以实用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实践模式;23%的学生认为经费不足是社会实践成效较低的原因之一;39.3%的学生认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缺乏专业指导(尤其对于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细化铺垫;17.9%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体系管理不规范,缺乏有效的计量和监督标准是社会实践成果不理想的诱因。

图3 该校社会实践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高校都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高度重视,但现今的高校社会实践体系却存在着诸多缺陷,因此,探究高校社会实践体系的优化途径,完善高校社会实践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三 高校社会实践体系的优化途径

1.健全高校社会实践体系管理引导机制。

高校社会实践体系的建立涉及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机构,这些机构应该联合起来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建立一套系统的工作机制。政府方面:制定支持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相关政策;学校方面:院校两级团委作为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应当在学校与学生之间建立便捷的社会实践沟通平台,并实现对社会实践成果有效的计量和监督;企业方面:各企事业单位应积极配合高校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高校大学生实习实践提供便利。

2.创新社会实践内容与形式。

突破传统社会实践模式和思维禁制,创新社会实践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宽口径、低门槛、成效高的社会实践模式,并借鉴国外优秀的社会实践形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共建就业实践平台。有学者将美国高校社会实践形式分为以下四类:校企联合的“双元式”实践形式、社会服务实践形式、实践型的学生社团形式、体验式的公民教育形式,可见美国高校社会实践体系的指导思想深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应该引以借鉴,实现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教学模式,通过校企联合等形式使企业“走进课堂”,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熟悉专业、熟悉职业,逐步递增对社会实践与就业竞争力的认知。

3.建立社会实践激励考核系统。

采取分数量化的方式让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期末考核的标准之一。这种途径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参与,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和老师对社会实践的重视。同时,高校应当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考评系统:一是对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成果实现具体化、量化,并形成系统的评价机构;二是建立兼顾实践成果与实践过程的奖励制度,重视实践过程中的能力培养,进而突出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

4.完善高校社会实践指导体系。

高校应当根据社会实践的种类、形式以及内容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配备相关专业的指导教师,帮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为大学生建立社会实践活动信息库,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进行汇总,为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提供借鉴。并且,社会实践的指导体系是以本科导师制为基础的,虽然很多高校实现了本科导师制,但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过于狭窄,使得本科导师制形同虚设,因此,全面深化本科导师制的改革、健全本科导师制势在必行。

[1]刘奕涛.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与培育路径[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9).

[2]施炜,张苏.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辨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3]高山,王静梅.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5).

[4]许晓芬,唐郑勇,彭发添,苏礼和.高校社会实践促进就业服务的实效性研究—以闽江学院数学系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

[5]李晶.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一以南京大学为例[D].南京大学,2013.

[6]张松才.克塞伯斯理论下高职社会实践与就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0(9).

[7]韩巧霞,段兴立.美国高校的社会实践体系及经验借鉴[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

[8]田小平,张治国.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优化对策[J].就业指导,2012(20).

[9]李庭志,李翔.试探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锻炼与就业竞争力提升的结合[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10]杨波.依托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7).

猜你喜欢

竞争力体系大学生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大学生之歌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