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学者研究马克思“博士论文”成果综述

2014-03-26

关键词:博士论文黑格尔马克思

裴 植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国内学者研究马克思“博士论文”成果综述

裴 植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长期以来,与对马克思其他经典著作的研究相比,有关他的博士论文的研究是微不足道的,这种情况直到最近几年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当前学术界围绕博士论文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时期的思想倾向;第二,有关博士论文对伊壁鸠鲁哲学和德谟克利特哲学的探讨;第三,博士论文中体现的自我意识哲学;第四,博士论文中的政治学思想;第五,关于宗教批判;第六,博士论文关于人的问题的讨论;第七,博士论文初现的辩证法思想;第八,本体论解读。这些学术成果丰富了有关马克思思想的认知,填补了部分学术空白,但也存在着偏重微观研究、宏观考察欠缺等不足。

马克思;博士论文;成果综述

1839年到1840年,马克思致力于研究希腊晚期的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和怀疑论哲学,并于1841年3月写出了以《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为题的博士论文(以下简称“博士论文”)。恩格斯曾这样评价马克思:“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1](P776-777)毫无疑问,在马克思撰写博士论文阶段,他也是配得上这段赞誉的。然而,与对马克思其他经典著作的研究相比,新世纪到来之前,国内学术界对博士论文的关注是明显不够的,只是到了最近的十几年,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研究成果才相对较多地发表出来。据笔者统计, 2000年以来以马克思博士论文为对象的研究论文已发表了近百篇,笔者拟就此加以梳理和概述。

一、关于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期间思想倾向的研究

关于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期间的思想倾向,早在几乎整整一百年之前的1914年,列宁就曾作出了此时的马克思还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的判断,他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指出:“1841年大学毕业时提交了一篇论伊壁鸠鲁哲学的学位论文。马克思就其当时的观点来说,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2](P414)与列宁处于同一时代的俄国思想家普列汉诺夫也认为:“马克思在青年时代是黑格尔哲学的绝对的崇拜者。……他的论伊壁鸠鲁的学位论文就是属于这个时期的。”[3](P25)德国学者梅林同样认为:“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还完全站在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立场上。”[4](P42)英国人麦克莱伦则称:“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表明,他那时不过是对鲍威尔的某些思想深有同感的-个普通的青年黑格尔分子罢了”,“那里并没有任何马克思特有的思想”[5](P75)。可见,写作博士论文期间的马克思是一位黑格尔主义者,是过去的一个世纪当中关于青年马克思思想倾向的一种最为普遍的认识,几乎可以称为共识。当然,我们用几乎这个词语表述,就意味着在新世纪到来之前并非所有的学者都持与上述观点完全一致的看法。事实上,日本学者城塚登的看法就与众不同,在他看来,贯穿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那根红线是法国启蒙思想,“这样的法国启蒙思想的基本立场正是马克思在这篇论文中所采取的立场。”[6](P34)

历史进入了新千年之后,堪称共识的传统观点继续得到一些学者的执持,如侯小丰曾撰文指出:“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是其追随青年黑格尔派的第一个理论成果。”[7]不过,更多的学者则认为,写作博士论文期间的马克思已经超越了任何一种单一的思想,且在消化吸收各派思想的基础上开始向辩证唯物主义迈进。孙熙国在《是地道的唯心主义哲学还是唯物史观的秘密诞生地:马克思〈博士论文〉与唯物史观的创立》一文中认为,“在《博士论文》中,……初步展露出了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摆脱自然的奴役和压迫、‘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正确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摆脱社会的奴役和压迫、‘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正确认识人与自身的关系、摆脱自己对自己的束缚和压迫、‘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的思想雏形,初步形成了‘三个解放’、‘三个主人’的思想萌芽,表达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重要观点。”[8]鲁克俭认为,“朴素的唯物主义其实一直是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底色基调”,“因此,马克思《博士论文》并没有从鲍威尔的唯心主义自我意识哲学退回到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而是前进到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9]吴猛认为与其说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给了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题目和灵感,不如说这篇论文是马克思直面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的产物。他指出:“博士论文正是青年马克思直面生活的产物,其意义并不体现在为日后的历史唯物主义提供多少‘理论材料’或‘哲学观点’,而体现在为马克思一生的运思开启了怎样的宏大视野。”[10]缪昌武等则具体分析道,青年马克思的知识背景由四方面构成:文学浪漫主义、法的形上体系的乌托邦建构、黑格尔历史辩证法和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情结。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不仅没有照搬照抄他们的学说,而且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萌芽[11]。

二、关于博士论文中对伊壁鸠鲁哲学和德谟克利特哲学的研究

自古希腊罗马时代以降,不少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对伊壁鸠鲁的哲学观点便采取了一种比较粗暴的态度,将他看成是德谟克利特的剽窃者和败坏者。德国科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关于这个伟大人物(德谟克利特),我们所知道的东西,几乎只是伊壁鸠鲁从他那里抄袭来的,而伊壁鸠鲁又往往不能在他那里抄袭到最好的东西。”[12](P20)美国哲学史家梯利也认为,历史上或许没有一个哲学家比伊壁鸠鲁受到更多的诽谤和误解了,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一个作谴责用的词[13]。对于这些断语,马克思是了解的。可是,他以《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题目,在文章的思想内容上采取了相对提高伊壁鸠鲁哲学的地位从而相对降低德谟克利特哲学重要性的尝试。这一主动打破传统认知的做法引起了当今学界的关注。还在上个世纪80年代,周义澄即撰文指出:“马克思是很推祟伊壁鸠鲁的,原因似乎在于伊壁鸠鲁具有能动的革命原则。”[13]进入新千年之后,更多的学者就此给出自己的解读。贺淑珍、黄秋生认为,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决不仅仅在于阐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与伊壁鸠鲁的原子论的差别,其真正意图在于解决“一个在希腊哲学史上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揭示伊壁鸠鲁哲学的本质[14]。陈晓斌、刘同舫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待这个问题。他们认为,马克思选择伊壁鸠鲁作为其博士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伊壁鸠鲁哲学提供了一条哲学救赎的道路”,而这条道路救赎的对象正是人的自由[15]。与陈、刘二人看法相近的是侯小丰,她认为马克思选择伊壁鸠鲁的原因是因为其哲学的现实指向与马克思追求现实自由的哲学立场相吻合[7]。可以肯定的是,对现实的追求是当时马克思的目标之一,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这样说道:“帷幕降下来了,我最神圣的东西已经毁了,必须把新的神安置进去。”“我从理想主义——顺便提一提,我曾拿它同康德和费希特的理想主义比较,并从其中吸取营养,——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如果说神先前是超脱尘世的,那么现在它们已经成为尘世的中心。”[16](P14-15)马克思的这封信写于1837年11月,而《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写于1839年,博士论文写于1840年下半年至1841年3月,因此,“马克思选择伊壁鸠鲁哲学的初衷在于其哲学的现实指向”[7]这一观点是有现实依据的。

在博士论文中,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究竟有什么差别呢?当代学者对此作了颇为细致的研究。上世纪90年代初,阿根廷学者奥戴德·巴拉班认为,马克思最后实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相信真实性的伊壁鸠鲁对真实性全然不感兴趣,他轻视实证科学,而且是坚定的独断论者;对德谟克利特来说,这位不相信真理性的怀疑论者是真正的经验论者。所以,作者指出,上述两种理论各自做了对方想要做的事情,而都没做出自己想要做的事情[17]。孙熙国从两个方面指出了伊壁鸠鲁哲学的优点和德谟克利特哲学的不足。在自我意识方面,“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哲学值得推崇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是把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而是把感性个别的自我意识当作最高原则。”[8]在理解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方面,作者指出,马克思认为德谟克利特的唯物主义决定论哲学犯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缺乏能动的原则。黄浩以西方哲学的路向为判断标准,他认为德谟克利特哲学和伊壁鸠鲁哲学代表了西方哲学的两种不同的路向。德谟克利特代表的是自然哲学或科学主义的哲学路向,体现的是对象性的科学思维方式,而伊壁鸠鲁代表的是人文主义的哲学路向,体现的是反思性的哲学思维方式[18]。

三、关于博士论文自我意识哲学的研究

有关自我意识哲学的讨论是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学者们对此有较多的研究。鲁克俭认为,“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所强调的自我意识,是个体的自我意识,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更接近鲍威尔。”[9]吴猛认为,“虽然马克思在写作博士论文时,从题目选择到内容安排都明显受到布鲁诺·鲍威尔的影响,但‘自我意识’这一关键性概念的基本内涵却悄然发生了变化。”[10]这一变化在马克思讨论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运动学说的差异时体现了出来。王利军认为马克思把自我意识从黑格尔绝对精神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他说:“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说赋予了原子以偶然性和能动性,……摆脱了德谟克利特从外部无法解释运动的最终来源的困境,这也为马克思把自我意识从黑格尔绝对精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供了道路。”[19]

炎冰从政治学的角度考察自我意识的内涵,他认为,自我意识作为社会中一分子的个体所具有的一种主观精神,不仅表明了个体存在的自在自为性,而且它以其特立、自由和超越的自然品质肩负着双重责任:对外(现实)同一切有悖于自由精神和理想人性的专制制度和强权政治进行抗争;对内(理论)同一切有悖于个性张扬和理性原则的蒙昧主义与庸人哲学进行决裂[20]。与炎冰的认识相近,赵凯荣、邢学军认为,当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提出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时,他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自我意识结构。他们指出,马克思将思想与存在的自我意识结构转换为理论与实践的结构,其核心在于不仅要理解真理从而使自我意识满足,更重要的是也要改变自我意识,实现哲学的世界化。同时,改变世界,实现世界的哲学化,使之成为世界历史的行动,实现自然的人化(彻底的自然主义)和人化的自然(彻底的人道主义)[21]。

林进平将自我意识哲学与正义思想结合起来加以考察,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正义的基础。他指出“正如原子的排斥依赖于原子的偏斜运动一样,正义也依赖于人的抽象的自我意识”,认为“正义并不是外在于人的东西,而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一种运用,是人为自身而订立的契约,不过并不是人所订立的契约都能称之为正义,只有订立的契约对人无害且具有普遍性时,才能称之为正义,称之为法。”[22]

四、关于博士论文政治学思想的研究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蕴含的政治学思想是近几年学术界关注的另一个热点,缘起于马克思1857年写给拉萨尔的一封信。在信中马克思这样说道:“在古代的哲学家中,……[较晚的]哲学家——伊壁鸠鲁(尤其是他)、斯多葛派和怀疑论者,[我]曾专门研究过,但与其说出于哲学的兴趣,不如说出于[政治的]兴趣。”[23](P527)缪昌武、炎冰撰文认为,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附录《评普卢塔克对伊壁鸠鲁神学的论战》,说明了未来哲学的发展方向和它应有的社会功能,进而揭示了哲学家应有的社会责任与社会良知,更凸显了博士论文写作的真正意图——以哲学的“自我意识”抨击专制政体,弘扬主体自由[11]。

李淑梅从四个方面考察了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旨趣。首先,在“原子偏离直线的个体自由”方面,作者认为马克思从原子偏斜说看出了与民主政治相吻合的每个人自由的精神;其次,在“原子概念在现象世界的外化和实现”方面,作者指出,它的政治意蕴在于不能满足于经验的个体消极回避不合理的现存政治统治,而要将个体的经验上升为普遍的理性观念,通过观念的外化建立合乎普遍理性的政治制度,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再次,在“反对天体崇拜的虚假观念”方面,作者认为马克思追索、探究了宗教存在的社会政治原因,指出神的存在是由非理性的专制制度造成的,这样就把对宗教的批判引向了对专制制度的批判和改造;最后,在“实践哲学的特点”方面,作者指出,在马克思看来,哲学应该是人民要求克服现实矛盾的自由精神的反映,是衡量和批判现象世界的尺度,是诉诸现实的实践哲学[24]。

五、关于博士论文有关宗教批判的研究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开篇就宣告:“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25]可见,对宗教的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当今学者重点关注的内容。陈学明考察了美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J.B.福斯特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研究成果指出,J.B.福斯特认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早在青年时期就已形成,而且马克思主要是通过批判宗教目的论而走上唯物主义道路的,在这一过程中,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产生了重要的影响。J.B.福斯特认为,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反对宗教目的论最感兴趣,其博士论文缘于伊壁鸠鲁的影响,第一次提出了对宗教的批判,“呼吁把一切超自然的、目的论的原则从自然中赶走”。陈学明指出,J.B.福斯特要想说明的是,马克思在赞赏伊壁鸠鲁反对宗教目的论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伊壁鸠鲁把神赶出自然界这一点深深地影响了马克思,这成为马克思的自然观的基石[26]。

罗晓颖认为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一个贯穿论文始终的问题,即哲学与宗教之争。她猜想,“从原子的偏斜到人自我意识的自由,正是哲学为人独立的自我意识奠定基础的过程,而具有独立自我意识的人才可能挣脱宗教或神力的束缚,这或许就是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题旨。”[27]

刘同舫、陈晓斌认为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所高扬的哲学对宗教的批判和哲学的拯救行动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甚至是整个理论大厦的原始起点。作者指出,“马克思借助伊壁鸠鲁‘救赎方式的哲学’获得了一种超出宗教之外的批判视野,希冀通过哲学对宗教的批判以及哲学的意志拯救行动来实现真正解放的政治旨趣。马克思在哲学拯救与宗教批判的对立意义上,充分彰显出哲学的救赎功能。”[28]

六、关于博士论文对人的问题的讨论

人的问题也是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国内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升温,学者们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博士论文等马克思早期著作之中,希冀挖掘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根源。

何建津认为“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将伊壁鸠鲁哲学与德谟克利特哲学作对比,其深层原因是突出伊壁鸠鲁哲学的历史重要性,并借此表达自己的哲学观:哲学根源于人的现实生活,而不是人的生活之外的玄想;哲学的功能在于唤醒人的自我意识,并使人在自我意识中获得人之为人的主体性和自由;哲学的特征在于从怀疑和批判中学会思考,树立自我意识。”[29]陈琳则将人与命运结合起来考察,认为原子的偏斜运动使得人们对人、对世界的认识产生根本性的转变。作者指出,博士论文通过对伊壁鸠鲁原子运动的偏斜说的阐释,为人的感性存在和感性世界的存在赢得了自由,这是博士论文对人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30]。

孙强从人权的角度对博士论文展开考察,认为博士论文是马克思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人的权利问题的著作,也是马克思整个人权思想的起点。作者分析马克思论文中的“一个人,只有当他与之发生关系的他物不是一个不同于他的存在,相反,这个他物本身即使还不是精神,也是一个个别的人时,这个人才不再是自然的产物。”[12](P37)这句话得出结论说,人要成为社会的产物,就必须把与之发生关系的他人当作人,当作与自己有同等价值的个体,这是实现人权的首要前提。而为了实现把人作为人相互对待的理想,则必须要打破“欲望的力量和纯粹自然的力量”对主体的支配[31]。由此,作者认为马克思对人的权利的实现不仅设定了平等的前提,而且加入了自律的内涵,使人权的实现更加具有了现实意义。

七、关于博士论文辩证法思想的研究

马克思在写作博士论文期间,其思想体系受到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比较深的影响,这时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还远未达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层次和高度。但不可否认的是,通过对伊壁鸠鲁哲学的考察以及对黑格尔学说的运用,马克思在论文中彰显了他青年时期的辩证法思想和观念。

孙梦雨于上世纪80年代撰文指出,马克思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研究中,具体地应用和发挥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取得了杰出的成果。作者认为,马克思从黑格尔出发,但既不同于黑格尔,又不同于青年黑格尔派,走的是一条独立自主的哲学道路,处处显示出他探索和寻求真理的精神[32]。

周嘉昕、张一兵认为,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是在关于哲学与现实关系的考量中隐性出场的。面对自我意识哲学的出路问题即革命性的哲学能否及怎样与现实结合的问题,虽然当时马克思并不能提出彻底的解决方案,但是他力图通过辩证法来弥补自我意识哲学的先天不足,而这个辩证法是从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批判性继承过来的[33]。与他们的观点相近,姜喜咏指出“从理论上讲,促使马克思站在黑格尔基地上实现理论上创新的,正是马克思晚年反复谈到的黑格尔神秘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作者认为,“在区别伊壁鸠鲁原子论哲学和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哲学时,马克思抓住了黑格尔辩证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环节,既看到了伊壁鸠鲁原子论哲学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哲学原则上的差别,又仔细地分析了二者细节上的差别。”[34]

八、关于博士论文本体论思想的研究

本体论作为一种哲学形态,它诞生于古希腊哲学的早期阶段,曾经占据西方哲学的核心地位长达两千年之久。马克思在写作博士论文时,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对正在求学的青年马克思自然有着深刻的影响。鉴于此,国内一些学者从本体论的角度对博士论文作了学术上的考察。

马超认为,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存在着一种对哲学本体论的关注,这种关注实质上体现的是对现实市民社会或者说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体论诠释。当然,博士论文中并没有“市民社会”的字眼,对此,作者指出,这是一种隐喻,即通过“自我意识”、“个性自由”等折射出了市民社会的本体存在[35]。何萍的见解更加丰富,认为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已经超出了黑格尔的本体论学说,建构了实践哲学的本体论范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克思通过崇尚偶然性,把人的感性生活世界作为本体论的研究对象;其次,通过分析伊壁鸠鲁可能性范畴的深层内涵,阐发了绝对历史主义的本体论原则;再次,通过强调矛盾的客观性和不可消除性,走向对宗教和现存社会的彻底批判;最后,通过强调个体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标志,从而把人的发展看作一个生生不息的创造过程[36]。

综上所述,截至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研究已经颇具规模,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我们了解早期马克思的思想无疑有着极大的裨益。但我们同时也应当看到,关于博士论文的研究还远未到达可以说了无遗憾的地步。考察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一个比较普遍的倾向是微观层面上的研究较为丰富,而从宏观层面展开的考察比较匮乏。因此,笔者认为,新的研究应该更多地从历史性方面考察博士论文,将博士论文置于马克思总体著作中展开研究。具体来说可以从两方面有所突破:第一,博士论文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有什么样的地位和意义?不少学者探讨了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超越,那么,马克思是否也完成了对自己之前著述的超越?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同样,博士论文对之后马克思撰写文章、表达观点产生了什么样的思想影响?这些都是可以研究的。第二,博士论文在思想层面与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以及晚年马克思的著作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开始出现,但还不够丰富完整,因此也是可以研究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对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表达的各种思想进行一定的鉴别。毕竟,此时马克思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以人学问题为例,黄枬森先生曾指出,对马克思的早期人学思想要有一个鉴别问题。因为有些观点虽然是马克思所说,比如自由是人的本质,但这些观点是启蒙思想家的观点,不符合唯物主义历史观。如果说他们确实是马克思的思想,那也是在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思想,不一定是马克思主义的[37]。总之,有关博士论文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成为马克思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相信随着对文本更加深入的解读和对博士论文意义的更加重视,将来会有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面世。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苏]巴库拉杰.论马克思哲学观点的形成问题[M].于文,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

[4][德]弗·梅林.马克思传(上)[M].樊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

[5][英]戴维·麦克莱伦.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M].夏威仪,陈启伟,金海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日]城塚登.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M].肖晶晶,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

[7]侯小丰.伊壁鸠鲁哲学的现实指向与马克思自由观的奠基[J].东岳论丛.2012(12):53-59.

[8]孙熙国.是地道的唯心主义哲学还是唯物史观的秘密诞生地:马克思《博士论文》与唯物史观的创立[J].学术月刊.2013(5):33 -38.

[9]鲁克俭.马克思《博士论文》与恩格斯《谢林和启示》之比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5):11-17.

[10]吴猛.“自我意识”的意义论内蕴: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哲学视野[J].复旦学报.2010(2):50-56.

[11]缪昌武,炎冰.原子与自由——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学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10(11):28-34.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周义澄.马克思对古希腊原子理论的研究[J].复旦学报.1983 (4):69-73.

[14]贺淑珍,黄秋生.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伊壁鸠鲁哲学[J].南华大学学报.2012(1):41-44.

[15]陈晓斌,刘同舫.哲学作为一种救赎方式——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哲学思想解读[J].哲学动态.2009(3):16-20.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7][阿根廷]奥戴德·巴拉班.青年马克思的解释学——根据马克思关于德谟克利特的哲学和伊壁鸠鲁的哲学的研究[J].肖俊明,译.第欧根尼.1992(1):23-33,131.

[18]黄浩.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哲学观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7-90.

[19]王利军.自我意识:从封闭走向开放——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思维方式的批判[J].辽宁大学学报.2011(3):6-10.

[20]炎冰.论“自我意识”的政治学况味——马克思《博士论文》续探[J].南京社会科学.2012(6):39-46.

[21]赵凯荣,邢学军.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独特理论贡献——对黑格尔的超越及自我意识哲学的新突破[J].武汉大学学报.2012 (3):43-49.

[22]林进平.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正义思想探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2):3-7.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4]李淑梅.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旨趣[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3):39-43.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

[26]陈学明.应当重视马克思对宗教目的论的批判——评J.B.福斯特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研究[J].科学与无神论.2010(6): 18-22.

[27]罗晓颖.从伊壁鸠鲁的愤怒到普罗米修斯的誓言——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宗教批判背景分析》[J].现代哲学.2007(3):11 -18.

[28]刘同舫,陈晓斌.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哲学拯救与宗教批判[J].社会科学研究.2012(5):148-151,169.

[29]何建津.青年马克思的人学思考之变迁——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时期的文本解读[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 (4):40-43,68.

[30]陈琳.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人学思想解读[J].江汉论坛.2007 (4):64-68.

[31]孙强.马克思人权思想的起点——《博士论文》所蕴含的人权思想研究[J].理论导刊.2010(4):36-38,44.

[32]孙梦雨.马克思《博士论文》辩证法思想初探[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84(3):35-42.

[33]周嘉昕,张一兵.自我意识旗帜背后的辩证法光辉——重读马克思博士论文[J].理论探讨.2005(4):49-51.

[34]姜喜咏.黑格尔辩证法在马克思博士论文理论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6(2):3-7.

[35]马超.市民社会: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哲学本体论诠释[J].山西师大学报.2011(5):14-17.

[36]何萍.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本体论问题[J].学术月刊.2002 (9):29-34,66.

[37]黄枬森.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讨论[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陈浩凯]

Review of the Domestic Achievements on the Study of Marx’s Doctoral Dissertation

PEI Zhi
(School of Marxism,Beij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For a long time,in comparison with the studies of Marx’s other classical works,researches concerning Marx’s doctoral dissertation have been very rare.It is not until the recent few years has this condition been changed to some extent.The present researches on Marx’s doctoral dissertation have been focused on the studi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First,Marx’s mindset during the time of his doctoral thesis writing;Second,his discussions on the philosophies of Epicurus and Democritus;Third,the philosophy of selfawareness in the dissertation;Fourth,Marx’s political ideas in the dissertation;Fifth,criticism of religion;Sixth,his discussions on the issue of man;Seventh,the initial emergence of the concept of dialectics;Eighth,ontological interpretations.Such academic achievements enrich the cognition of Marx’s thoughts,filling up part of the gap in the academia,but also show the weak points in the partial stress on the microscopic studies without being macroscopic in the inspections.

Marx;doctoral dissertation;review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

B0-0

A

1672-934X(2014)01-0056-06

2013-11-03

裴 植(1987-),男,山东济南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博士论文黑格尔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求索路漫漫 上银来相伴——第七届“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颁奖典礼在泉城举行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台湾地区莎士比亚研究的一点启发与反思——读《从纯真年代到理论年代:检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一文有感
第三届“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