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中的功效与运用
2014-03-26郎捷郑瑜
郎捷,郑瑜
廉洁教育不仅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教育传统,也是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工作的一贯要求。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反腐倡廉教育要面向全党全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共青团组织要把廉洁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1],随着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学术界对如何有效开展廉洁教育也进行了多角度探讨。“暗示”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凭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特性,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
一、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特点
据《辞海》释义,“廉洁”意为清廉,清白。“廉洁”一词始见于《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末沫。”意指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廉洁”作为一种道德情操,是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是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特别是有机会接近、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行使公共权力的人在面对各种诱惑时,能够坚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正义价值,保持自身公正清白的道德行为和状态。开展“廉洁”教育,即教育者通过各种廉洁教育介体作用于教育对象,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廉洁意识和廉洁技能,增强拒腐防变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廉洁、诚信、公正、敬业的职业观念的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指高校和相关部门用腐败与反腐败的理论和实践,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廉洁意识和廉洁技能,增强拒腐防变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的社会实践活动[2]。大学生廉洁教育是社会教育在学校的拓展,是党和政府反腐倡廉教育的延伸,在本质上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廉洁思想与行为方面的重要体现。与一般教育相比,大学生廉洁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一)独特的教育环境
由于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向社会过渡的一个特殊阶段,特殊的成长环境和身份决定了大学生廉洁教育与在职人员廉洁教育相比呈现出自身的特点:首先,大学生廉洁教育本质上属于“职前教育”。是大学生在面临腐败机会以前进行的反腐技能与意识的培养,是反腐倡廉关口前移的表现。身处于比较单纯的大学环境,大学生还很难接触到现实性权利和利益,从大学生在校行为中很难对廉洁教育效果进行判断和评估。其次,大学廉洁教育环境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大学生廉洁教育不仅要依靠显性课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影响,更需要在课堂之外创设隐性教育环境,如党校团校、教育基地、师德建设、家庭教育等教育载体对学生施加非强制性、全方位的影响。再次,由于大学生正处在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时期,大学生廉洁教育更注重引发大学生知情意信行共鸣,将外在教育转化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通过加深大学生对廉洁教育理论、原则、规范的理解和认知,使大学生产生对廉洁与腐败产生爱憎好恶的态度,坚定廉洁自律的毅力和信念,并将廉洁意识与技能践行于实际工作中。
(二)多维的教育目标
廉洁教育是以使受教育者廉洁或者更加廉洁为特定目标的教育活动。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廉洁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的教育活动。对此梳理可以得出,大学生廉洁教育包含培养廉洁意识,增强廉洁情感;强化廉洁意志,树立廉洁信念;熟悉廉洁知识,建构廉洁理念;规范廉洁行为,形成廉洁能力四个目标层次。基础目标在于意识和情感,重点目标在于意志和信念,理想目标在于知识和理念,最终目标在于行为和能力。廉洁教育多维目标的形成很难依靠教师的说教来完成,因为人心理上的逻辑防线、感情防线、伦理防线会使受教育者对于其自身认为不合逻辑、不能达到信任感和安全感、与个人道德原则相矛盾的教育都会产生排斥和抵触。因此,大学生廉洁教育多为目标的实现客观要求教育者结合大学生的性格特点,要采取非说教的方式,引发大学生心理上对廉洁教育的共震,从而才能引导大学生对廉洁教育进行思考和内化,并最终形成廉洁修身的能力。
(三)互喻的教育过程
廉洁教育的对象不仅包括大学生,而且包括学校党政干部、教师、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党政干部、教师作为大学生廉洁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其言行、态度和思维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对大学生廉洁教育效果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教育者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廉洁意识和高超的教学手段,还应能够在学生当中树立起廉洁自律的“权威”,给学生塑造一个鲜活的事例和廉洁自律的榜样,引导学生向模范学习。同时,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会发生教育对象主体化的现象,即教育对象的思维因素转化为教育者的思维要素,使教育者改变或者丰富自己的认识和观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改进教育方式方法,根据教育对象合理建议进行自我内化和完善。这是大学生廉洁教育在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的互助共同发展过程。
二、暗示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中的功效
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刺激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照一定方式的活动[3]。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遵循暗示的内在规律、满足一定的运用环境是使用暗示及发挥暗示功能的前提。
首先,暗示需要创设愉快而不紧张的教学环境。暗示学理论认为,不愉快的事情往往未经意识就被直觉所抵消,只有在消除心理和生理紧张的情况下,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过程,才能将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因此,暗示教学客观需要积极创设愉快、自然、轻松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情绪,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对教育者所要灌输的知识进行学习,达到教育的目标。
其次,暗示要充分利用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无意识与有意识相对应,有意识是指教育者通过发挥理性的力量,单纯依靠讲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暗示学理论指出,片面依靠理性的力量而不顾及学生的情感态度,很难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共鸣。通过强调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把学生视为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体,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情感,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最后,暗示要充分发挥师生的相互作用原则。作为一种教育方法,一方面暗示教育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权威性的作用。暗示学中使用的权威是指树立在个人修养、学识水平、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基础上的权威,是教师在经历时间考验后所取得的学生对其的尊重、崇敬和信任感,以教师的权威来强化学生对教师所传播知识的兴趣和信任。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师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教师不但能有效把握学生的情感,调整暗示的强度、深度,对学生产生的暗示效果也将更有效地反馈到教师手中。
暗示通过启示有关心理状态出现的方式作用于被教育者,使受教育者不需要进行证明和逻辑推理,不需要赞同或反对,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者所发出的信号。暗示的功效是指暗示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与效果。
(一)喻事说理,启迪学生思考
暗示教育所采取的手段具有随机性、偶然性、含蓄性、潜隐性的特点,它的教育效果和目的不会像显性课程、理论灌输那么明确,更多的表现为一种间接和委婉的启示。将暗示纳入大学生廉洁教育,既可以弥补直接说理可能产生的排斥和抵触,又能够激发学生对廉洁教育内容的自觉思考,从中得到方法论的启迪,将所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进行迁移,运动到自己的现实环境和面临的问题当中并加以解决,使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经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强化对廉洁教育的认同,从而提高大学生对廉洁教育的接受性。
(二)寓教于情,创设教育情境
教育情景包括物质情境和精神情景,通过创建健康的教育情境,使被教育者置身其中。作为特殊的心理过程,教育情境一旦建构,就会对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产生强化或削弱的作用。在大学生廉洁教育过程中,教育情境的选择承载着教育的目标与期待,通过创建积极的教育情境,使学生产生健康积极、奋发向上的心理倾向,唤醒、兴奋学生的情绪,提高对廉洁教育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4]正是这种对比情境的强烈暗示,使全党、全国人民充分认识到贪污腐败是实现 “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一大障碍,更加坚定了党和人民的反腐决心和斗志,起到了“春风化雨,寓教于情”的作用。
(三)修正行为,引导教育学生
大学生廉洁教育作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引导、调控大学生的行为的学问,既有个体性功能,也有社会性功能。能够对大学生起到引导政治方向、约束规范行为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传播党和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念,使大学生的行为符合规范。然而,通常所开展的廉洁教育课程或活动由于太过直接,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厌恶甚至抵触,尤其是当教育内容、形式单一时更容易产生上述现象。因此,如果在廉洁教育中,采用委婉、含蓄的暗示方式,不仅可以避免挫折心理、对抗行为的产生,还可以达到教育引导、修正行为、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暗示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中的运用
大学生廉洁教育主要是为了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树立廉洁意识、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避免腐败、实现廉洁从业做准备。暗示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中作用的有效发挥,只有准确把握其内在规律、类型特点和被暗示者的实际情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暗示教育的针对性。
(一)准确把握暗示的内在规律
1.准确把握暗示的强度规律
暗示对受教育者的刺激需要一定的强度才能被感知,强度太大,容易引起被教育者反感,太小则容易被忽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中,暗示的强度一般通过暗示者的权威、暗示的方式和暗示的内容发挥作用。暗示者的身份地位越高、权威性越强,就越有影响力,越容易受到被暗示者的关注,并加以模仿和学习,暗示作用就越大。同样,暗示的方式和暗示的内容效能的发挥更多体现在对被暗示者的兴趣、需要、动机及价值观念等相关内容的刺激程度,高强度的暗示内容和方式,更容易引起暗示对象的重视。譬如,高校进行大学生廉洁教育,大多是由学校纪委负责人或更高层次领导现身说法,以自己的身份地位教育学生,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达到廉洁教育的目的。
2.准确把握暗示的滞后规律
外在教育要通过自我教育才能发挥作用,运用暗示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需要和被教育者已有的思想道德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学识水平产生契合才能产生影响。而人的思维具有一定滞后性,总是将外在刺激与自身所固有的定势进行一定思考对比后才进行吸收或排斥,如果廉洁教育的内容与自身所固有的价值观念产生冲突,则可能引起大学生内心的排斥。因此,暗示教育是一个长期化的过程,需要教育者长期不断地对被教育者的观念、知识、情感进行不断刺激,才有可能达到廉洁教育的效果。
3.准确把握暗示的协同规律
暗示需要同暗示对象感知到的各种信息协同才能有效发生教育影响。协同规律是指当两种或者多种刺激作用同一感官时,所发生的作用大于单个刺激叠加的现象,即1+1>2。因此,在运用暗示进行大学生廉洁教育时,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者的言行、教育情境的营造以及其他要素之间要协调一致,要使暗示教育的内容与被教育者的态度、动机、兴趣、需要和期待结合,不可彼此矛盾,互相冲突,否则不可能产生暗示的效果。试想,一个从未接触廉洁教育理论的“门外汉”,或是一名口碑不佳的教育者,甚或是廉洁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严重不符,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效果可能就会大打折扣。
(二)恰当选用暗示的类型
暗示有多种类型,只有准确把握每一类型的特点,才能确保有效发挥暗示的功效。暗示可划分为环境暗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其中,环境暗示和他人暗示在暗示教育中起主导作用。
1.恰当选用环境暗示
环境暗示是指通过营造特殊的氛围来感染激励学生,使学生在潜意识作用下把外在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的过程。环境暗示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端正、简朴的教室风格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联想,自然而然将廉洁教育的内容与环境相结合;搭建校园廉洁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校外革命教育基地、监狱等参观学习,将廉政理论知识,崇敬廉洁的情感、意识、价值融入到环境当中,使学生身临其境,主动对教育内容进行思考和反思。
2.正确运用他人暗示
他人暗示是指从教育者身上所发出的各种暗示信号,并作用于被暗示者的过程。他人暗示按照形式可分为语言暗示、表情暗示和信誉暗示。语言暗示就是通过语言对被暗示者进行心理和行为影响的过程。如某位老师在廉洁教育讲座上说:“贪污腐败可以享受监狱住房一套,手铐一副,制服一件等优惠”,其目的就是使大家明白廉洁自律的重要性,就是一种典型的语言暗示。表情暗示就是暗示者通过自己的不同表情来影响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的过程。在廉洁教育过程中,教师在讲到一些非常重要的廉洁知识、案例时,就可以通过严肃自己的表情,使学生认识到教师所讲内容的重要性。信誉暗示则是利用大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以教师自己的品格修养、学识水平、风度气质来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无时不刻的熏陶,激发大学生廉洁自律的动力。
3.不断强化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指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的人与事物的存在来进行自我刺激,达到改变行为和主观经验的目的。廉洁教育目的实现最终要通过自我来完成,大学生自身应该充分利用学校所搭建的廉洁教育平台,时刻对自己进行激励和约束。例如,大学生可以通过对廉洁知识的不断学习,将廉洁教育基地的参观作为一种常态行为,时刻在内心发出“我要廉洁自律,我能廉洁自律”信号等方式,使廉洁教育内容在自身得到不断强化,坚定自己廉洁自律的信心和本领。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只有充分把握暗示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将多种暗示方法结合使用,坚持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才能使暗示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中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1]起草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2]李红权,张春宇.大学生廉洁教育:目标、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
[3]杨素稳,李德芳.暗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效与运用规律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3).
[4]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2-11/19/c_123967017_3.htm.2012-11-19/2013-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