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德性的生态文明意义
2014-03-26黄毅
黄 毅
一、生态文明概述
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从最初的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再到现在的生态文明,无不彰显着人类的智慧,标志着人类的进步。其中,工业文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社会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也最大化了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人类社会希望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要创造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来解决这一冲突,生态文明就应运而生了。
生态文明是一种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的,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繁荣的人类文明新形式。最早提出生态文明概念的是英国学者罗宾·克拉克,他针对西方社会在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工业文明建设中出现的生态问题而倡导的“替代技术论”,即在确保基本的生活需要的前提之下,实现零污染与零浪费的科技理念。
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而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在中国30年间也集中得以体现”[1]。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将生态文明摆在了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后世子孙、对世界人民负责的精神。
“面对西方工业文明所暴露出来的内在困境,各国一部分政治精英与学者已开始全面研究世界各大文明和古老宗教中的生态智慧”[1],希望从人类文明的源头中探寻出一条脱困之路。我们也应该在拥有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文明中取其精华来为社会所用。众所周知,儒家文化对中华文化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性格构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它都将继续滋养着中华民族及其文化。而儒家文化中体现的生态文明观念的核心主要是在伦理德性思想方面。
二、儒家伦理德性及其生态文明意义
德性,也被称作美德。在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著作中,德性是用“arête”这个词来表示的。亚氏的德性内涵是相当广泛的,他说:“一切德性,只要某物以它为德性,它就不但要使该物状况良好,而且要给予该物以优秀的功能。例如眼睛的德性,不但要使双目明亮,而且还要让它功能良好(眼睛的德性,就意味着视力敏锐)。马的德性也是这样,它要使马成为一匹良马”[3]。使一个事物的状态好且发挥好的品质,就称之为“arête”。然而,近现代德性概念逐渐由最初的功能卓越转化为人的品格特征,它更多关注的是人的道德品格。那么“德性”在我国儒家思想观念中又作何解释呢?
“德性”一词在我国古籍中很早就已经出现了,《说文解字》中就有“德,升也。从彳。德声”,以及“性,人之阳气,行善者也,从心、生声”。 “德”“性”二字构成儒家的“德性”一词,据文献显示是出自《周礼·地官·师氏》中的“敏德以为行本”。“德性”在这里的意思与《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中的意思相同,都指一种人的内在于心的品格。儒家伦理德性还强调“施之为行”(《周礼》),把德性付诸于实践的自觉。我国的许多有识之士在儒家文化中就发掘出了 “天人合一”等思想理念,丰富了它对当今发展生态文明在生态伦理方面的指导价值和意义。可以说,运用基于儒家德性学说的理念来致力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思考维度。本文试图从儒家伦理德性中的“敬”“仁”“俭”三种具体德性出发,对它们进行生态伦理方面的意义阐释,希望能够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一些新的启发。
(一)“敬”德及其生态文明意义
“敬”有敬畏、尊敬、孝敬等儒家伦理意蕴,但若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敬畏”与“尊敬”之义对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最大。故,此处讨论的儒家德性中的“敬”,主要是指“敬畏”与“尊敬”二义。早在战国时期,《管子·小匡》中就有“敬畏”的出现:“故以耕则多粟,以仕则多贤,是以圣王敬畏戚农。”而敬畏的观念甚至在更早的尧舜时期就已经产生了,比如《诗经》中表达出的人们对神灵的畏敬之情。在儒家创始人孔子看来,“敬畏”是实现德性与德行的重要内在必需。人需有所敬畏,其内心与行为才能有所制约,才能不至于使自己丧失德性去任意妄为。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这里的“天命”关乎信仰,“大人”关乎规范,“圣人之言”关乎权威,孔子的意思大概就是希望人应该有这些敬畏,信仰才会有所归依,生活才会有所规范,思想才会有所坚持。我们从《礼记·孔子闲居》中的“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可以看到,孔子对大自然也是心存“敬”意的。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文明带来的财富使得人类如堂·吉诃德般的征服自然的 “雄心壮志”愈发膨胀。常常忘记了对自然的感恩,愚昧地为我们能够君临生态自然之上而暗自得意,何谈对生态自然的敬畏之心的存在?孟子的“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寿不贰,修身以埃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与“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人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的观点都揭示了按自然规律办事的重要性,体现的是一种我国古代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理念。我们对自然进行的非自然的“改造”,已经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灾难性的恶果。只有心怀“敬”意,人类才有可能与自然成为朋友;只有心怀“敬”意,人类才不会违背自然规律而再尝环境破坏带来的苦果;只有心怀“敬”意,我们才可能切实推进生态文明的进步,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
(二)“仁”德及其生态文明意义
“仁”的思想在儒家“德性”的内涵中是处于一个核心的位置。它的内涵与外延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则,即爱人、忠恕与务实。“爱人”是儒家伦理德性中“仁”的第一要义。《论语·颜渊》中记载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可见,孔子是把“爱人”作为对“仁”的解释的,体现出了“爱人”思想在“仁”这一观念中的重要地位。孔子不仅说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而且教育他的弟子“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再到之后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讲到的:“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集注》朱熹)。这种由爱自己的亲人、朋友进而普及到爱世人的“爱人”观念随着道德对象边界的延展,爱的对象从最初的人扩展到对动植物与生态自然。“敬畏生命”伦理学创始人阿尔贝特·史怀泽也曾说过:“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以这种仁爱之心对待大自然,人类又何患环境会被污染、生态会被破坏、生态文明发展不好?
儒家伦理德性的“忠恕”之道即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子曰:“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就是说:人,只有当自己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别人才会对你报之以仁爱;只有当自己以豁达之心宽待他人,别人才会对你报之以豁达宽容。《论语·颜渊》中记载的“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即仲弓问孔子如何为人处世才能合乎仁义之道?孔子回答道:一个人待人接物要严肃认真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勉强他人去做,不论是在朝野中还是在自己的家中都不要随便发牢骚。孔子的“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显然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假若我们推人及物地思考一番,能够以“忠恕”之道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之一,无疑是再好不过的了。
儒家的“仁”德同时也强调务实。不仅要心怀“仁爱”之心,同时也要有务实的态度去践行仁道。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是说在学习上不要不懂装懂,这才是明智的表现。扩展开来讲,就是强调在为人处事中实在与诚实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使自己的言行一致,一味的纸上谈兵,是不可能践行“仁”德的。当今,我们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同样也必须坚持务实的态度。因为有了生态文明的意识还不够,还必须下定决心实事求是地去践行这种生态文明的理念。只有如此,人类才能早日跨入生态文明的新世界。
(三)“俭”德及其生态文明意义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白水,累了就弯起胳膊当枕头,却也乐在其中。因为相比起以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般,反而这种粗茶淡饭的幸福来得更为踏实。孔子倡导的是懂得知足的简简单单的幸福,而不是过分追求物质积累的幸福。“俭”本身就是一种美德,且能有助于“仁”等其他道德品性的养成。诸葛亮也在其《诫子书》中提到“俭以养德”的重要。针对当今全球社会物质主义与享乐主义横行对人们产生的严重影响,重塑儒家的“俭”,营造一种“俭”的健康文明社会氛围,不仅有助于人们重新寻回自己的精神家园,而且有利于节约型社会与生态文明的建成。孔子认为“俭”德的存在对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相当重要的,所以也才有了“奢则不孙,俭则固。 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这句古训的诞生。《左传·庄公廿四年》中也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记载。把“俭”德摆放在为数众多的个人德目中一个相当高的位置,也许会使一些人担心这种对“俭”德的强调会导致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延缓,影响经济建设之进程,实则并非如此。荀子曾曰:“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论》)以及“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荀子·富国》)。可见,古代儒学家就已经深刻认识到了“俭”可富国裕民的重要社会功效。只有倡导人们静下心来修养身性、培养祛物质化而求精神世界富足的儒家“俭”德,进而自觉完善自身的道德品格修养,才能放缓以破坏生态为代价来求得人类文明发展的错误脚步,最终促进生态文明的真正实现。
三、结语
怀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宏愿的儒学大家们,他们的宝贵思想为中国数千年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明。他们所倡导的儒家伦理德性观,对于当今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现实意义与参考价值。
[1]潘岳.中华传统与生态文明[EB/OL].http://www.westtimes.com.2009-01-05.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大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
[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