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桐庐茶文化

2014-03-26程大军

蚕桑茶叶通讯 2014年3期
关键词:桐庐县桐庐饮茶

程大军

(桐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311500)

桐庐种茶、产茶、饮茶,历史悠久。三国时的《桐君采药录》中就有记载“武昌,庐江,晋陵好茶,而不及桐庐”。一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有“睦州茶生桐庐峪”的记载。宋时,桐庐分水贡芽茶被列为贡品。1915年,桐庐县谷芽茶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现在的雪水云绿更是屡获大奖,2009年桐庐县被授予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

桐庐茶文化底蕴深厚。在两千年的栽茶、制茶、饮茶、艺茶历史中,桐庐人茶相融,人茶相育,涌现了一大批事茶之人,茶文化积淀极其深厚,独树一帜。“女采茶,男炒茶”、“客来敬茶”、“泉水焙茶”的桐庐茶俗、茶礼和茶艺无不折射出精致和谐的人文内涵和璀璨深邃的茶饮文化,茶与百姓的生活和人们的交往有着千丝万缕的不解之缘,而茶文化的本质就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和所倡导与产生的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这和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宗旨丝丝入扣。桐庐茶文化的表现形式千姿百态,以茶为题材的诗词,古典,故事争奇斗妍,各类茶楼、茶馆、茶室随处可见。茶叶是桐庐农业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增加农户收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茶文化在茶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积极弘扬茶文化,以“茶为国饮,杭为茶都”为契机,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推动茶文化的普及工作,促进茶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民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1 茶礼茶俗

在过去桐庐农村乡间的道路上,每隔五至十里必有一凉亭供行人休息小憩,而亭中设有茶桶义务供茶,许多村庄和家族设有“茶田”,专供义茶费用,此举谓之积德行善,常年不间断,记得小时候去外婆家都是步行,其间要经过几个凉亭,总会进去歇歇脚,喝上一口茶解解乏,而现在这种凉亭已不多见了,可喜的是现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有些地方正在恢复这种凉亭。在山乡民间,家家都有一个火炉塘,上悬一把茶壶,入冬腊月,人们围坐在通红的炉火旁,一堂暖气,满屋飘香,沏茶谈笑,悠乐其间。唐末大画家,大诗人贯休,对桐庐一带的山民煮茶有记载,在他的桐江闲居十二首的一首就这样写到:静室焚檀印,深炉烧铁瓶。茶和阿魏暖,火种柏根馨。昔日乡民凡上田间山头,必带竹桶茶,喝起来格外清凉解渴,非其他茶可取代。

茶成为家家户户日常待客的必备饮料,客来敬茶成为代代相传的礼仪,客人进门,敬上一杯热茶,表达主人的一片盛情,饮茶,寒暄,借茶表意。冲茶时讲究“浅茶满酒”,一般倒茶或冲茶至茶具的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左右,如冲满茶杯,不但烫手烫嘴,还有逐客之意。敬茶时一定要和蔼可亲,笑容可掬。双手捧之,至客人面前,低声说“请用茶”,主人应陪伴客人饮茶聊天,在客人喝去半杯时及时续加开水,客人饮茶时应慢啜细饮,边谈边饮,要赞誉主人的热情和手艺。

在桐庐的南乡地区还流传着婚俗中的“三茶”,即男子向女子求婚时要喝下茶,而女方受聘礼时喝的茶称为受茶,结婚时要喝合茶。媒人说媒称为食茶,即媒人说媒后倘女方应允则泡茶煮蛋相待。举行婚礼时还有“三道茶”仪式,第一道为“百果”,第二道为“莲子或枣子”,第三道才是“茶叶”,取其至性不移之意,吃三道茶时,接第一道茶要双手捧之,并深深作揖,尔后将茶杯向嘴唇轻轻一触,即由家人收入,第二道茶依旧如此,至第三道时方可接杯作揖后饮之。为了传承和弘扬茶礼,2013年桐庐县优秀青年集体婚礼就采用了“三道茶”礼。

桐庐地处浙西要塞,分水江、富春江交集之处,沿江各埠船只穿梭,商贾云集,热闹非凡。据桐庐县志记载,解放前桐庐东门头一带茶肆楼馆十分兴盛,知名的有张裕隆、天香楼等。茶客熙熙攘攘,他们或交流信息,或洽谈生意或休闲娱乐,各得其所,乐在其中。亦有为了解决纠纷而上茶店来“吃品茶”的。而一直延续至今的是喝元宝茶风俗,所谓元宝茶即在茶水里放两颗橄榄,因为橄榄形如元宝,故称为元宝茶。喝元宝茶不仅有主人的祝福和深情,还隐喻生活四季常青,年年发财,事事如意,更可以去腻消食,所以在民间广为流传。现在的东门头还有栖凤楼供百姓喝茶休闲,一杯香茗,视为消遣愉悦之所,时代发展的今天,饮茶已成时尚,茶馆的发展方兴未艾,如新茗茶馆、天茶地酒等,择幽雅环境于一偶,融古今装饰于一体,清雅中见古朴,成为各界人士休闲、怡情、商谈、品茗的好去处。

2 诗词古典

被誉为中国最美县的桐庐,有着醉人的秀美山水,且环境优异,古迹众多。“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就是最好的写照。宋代大文豪苏轼赞曰:“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

桐庐产茶,起于三国,兴于唐,盛于宋,鼎于今。境内山山有茶,“两岸画山相对出,一脉秀水迤逦来”引得历代好茗者的猎奇。唐代张又新在《煎茶水记》中提到:“过桐江至严子滩,溪色至清,水味甚冷,家人以陈黑坏茶煎之,皆至芳香,又以煎佳茶,不可名其鲜馥也。”茶圣陆羽亦曾到此,认为天下二十个最宜泡茶的水品中,严子滩水名列第十九,故有天下第十九泉之称(现存天下第十九泉的碑亭)。宋朝范仲淹的《潇洒桐庐郡十咏(之五)》云:“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轻雷何好事,惊起雨前芽。”而他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的一段说:“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错落一番茶,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檐,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培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园中蟾”形象地描写了当时睦洲山区桐庐一带的采茶、制茶的景象。又据《明万历严州府志》记载:“分水县有地名天尊岩,生茶今为州境之冠”。明朝李日华的《紫桃轩杂缀》云:“邑天尊岩产茶最芳辣,宋时已充贡”。

相传,古时一次特大洪灾,席卷了山上的树木和泥土,留下光秃秃的嶙峋岩石,山下的良田成了乱石滩,民居夷为平地,山农苦不堪言,此时小青龙经过此地,见此惨状,遂生爱民之心,急至天庭在种子库里抓了一把茶籽撒到山上,次年茶绿香飘,从此山农以茶为生。南宋建都杭州时,当地山农用该山茶树所制的芽茶朝贡进京,皇帝喝了这兰香四溢的好茶,顿觉赏心悦目,连声叫好,遂钦封此山为宋家山。

而在唐代著名诗人方干的故里——芦茨,乡民尚儒,传承着“以茶奉孝,以茶敬长”的美德。传说,一山农媳妇对婆婆十分孝道,只是婆婆久病不愈,四处求医,苦无良药。一日她遇到一位长老,向其求教,长老被她的孝心感动,动了恻隐之心,说此深山白云源顶的悬崖上有仙茶,能治百病,唯心诚方能得之。次晨,媳妇起五更,背筐翻山越岭直奔所指悬崖,果见几棵茶树格外油绿,时隐时现于云雾中,当即跪地膜拜,采回鲜叶,干之,煎之,喂之。不久婆婆复健如初,在山乡传为佳话。由此,每年杜鹃花红时,家家淑女争先上山采茶,以敬奉长辈,蔚然成风。清朝桐庐知县陈苌作《桐江竹子词》:“谷雨村村摘嫩芽,纷纷香气出篱笆,山家客到无供给,泉水新烹自焙茶”,道出农家厚道朴素之心,也可见当时茶事之甚。

潇洒桐庐,茶韵悠长。茶文化作为一种精神食粮,在提高人民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当今,以茶礼仪,以茶会友,以茶怡情,以茶保健,已渐成时尚,社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氛围正与时俱进。同时,以茶为载体,研究茶文化,普及茶知识,提升茶产业,促进茶经济,全力推进茶文化的传播,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平衡人的心态,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对稳定社会秩序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猜你喜欢

桐庐县桐庐饮茶
审计师驻村“治未病”桐庐“纪审联动”延伸至村 打通“最后一米”
美丽乡村(浙江桐庐)
操场上真热闹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桐庐县召开首届桐庐人大会
四季饮茶与健康
借力地方特色,打造分水“生态民生品牌”——访桐庐县分水镇党委书记施建华
桐庐县完成34个地质灾害治理搬迁项目
月下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