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构建中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2014-03-26冯晓青
冯晓青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012)
和谐社会构建中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冯晓青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012)
和谐社会的构建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存在内在联系,和谐社会构建中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挑战,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途径尤为重要。
和谐社会;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
1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关联性
意识形态是执政党进行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式,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其自身阶级意志和履行公共职能。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治合法性,并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的关键所在。鉴于此,和谐社会的构建也离不开意识形态的建设及其功能的发挥,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内在的关联性。
1.1 意识形态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所在,而和谐社会的构建也需要重新梳理、厘清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以便于更好地进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这一战略思想提升为“构建和谐社会”,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同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新增了不少新的理念。此外,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之一,这使得意识形态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变得愈加重要,同时,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使得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演变为“四位一体”,这也对我国现阶段的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1.2 意识形态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价值倾向性以及实践目的性等特点”[1]。意识形态通过其解释功能、信仰功能、目标功能的协调运作,利于提升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认同感,增强社会整合力,提高社会公信力,鲜明地体现着意识形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和价值。
1.1.1 提升价值认同感
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理想追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意识形态可以通过其广泛的宣传渠道,使全体社会成员形成共同的社会理想和信念,使社会成员在潜移默化中认同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理念,并使社会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借助意识形态对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进行引导,使社会成员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避免社会思想的混乱,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借助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使不同的社会群体在社会价值理念多元化的背景下达到一种和谐状态,以增强社会成员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感。
1.1.2 增强社会整合力
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使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利益集团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而意识形态即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把不同的利益群体整合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凝聚不同社会阶层的力量,使社会关系达到和谐。“任何社会的整合最有效也最为根本的方式和途径就是使某种意识形态社会化”[2],换言之,即借助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使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形成一股合力,让社会成员内生性地认同党的方针、政策和执政理念,从而有效增强社会凝聚力。
1.1.3 增强社会公信力
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要素是社会对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的信任,因为只有使社会成员内在地认同其执政理念,才可以得到民众长久的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源自于公共权力的控制、政绩的获得、政治宣传,而意识形态可以通过系统、科学的方法来阐述执政党的执政政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为社会成员提供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信仰,让社会成员明了执政党所提出的政治目标的现实性和实然性,以使其所施行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有效实施。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拥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而政治秩序的稳定源自于公民政治信念的一致性。而要到达此政治实效,又离不开意识形态的统领。
2 和谐社会构建中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我国现已进入改革的攻坚期,政治经济体制的纵深革新,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重新进行了分化、组合,并且,在此过程之中,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巨大变迁既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又对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诸多的挑战。
2.1 “西化”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各种思想学说和思潮层出不穷,比如民主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形式各异的政治思潮对各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不少挑战和压力。一方面,我们可以汲取各种政治思潮的合理的、先进的成分,另一方面,我们应理性地对待部分思潮的渗透和侵蚀,尤其是西方思潮对我们的“西化”。西方一直力图瓦解马克思学说,比如采用淡化政治,输出其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等一些欺骗性、隐蔽性很强的手段,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也由政治化渗透、武力威胁转变为文化侵蚀、经济渗透,致使其他国家民众在潜移默化中失去警惕,在此方面,前苏联的教训最为典型。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过程之中,西方反华势力所夹带、宣传的腐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和歪曲,使得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2.2 网络霸权的挑战
目前,信息化所带来的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使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加深,并呈现出跨国界发展趋势。西方将具有全球性、自由性、开放性等特点的互联网作为其“和平演变”的新载体,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将其意识形态糅合在网络技术之中,以跨国界的方式将一些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信息渗透到其他国家,其中也不乏一些腐朽、颓废的信息,如此便混淆了我国社会民众的价值信仰,对我国的固有的传统理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加剧了舆论导向控制的难度,如此也降低了意识形态诸多功能,同时,激烈的意识心态斗争使得意识形态的建设、管理、引导变得愈加困难,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增大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阻力。
2.3 转型期的挑战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的变革导致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集团的重新调整和组合,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如此便降低了社会成员对传统政治权威的认同感,这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性、导向性、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现代化既带来了新的价值理念,又不可避免地夹带着部分旧的价值理念,比如先进的和落后的对峙,中西文化的融合和碰撞。在新的社会生产方式正式形成之前,具有革新性的新的价值理念往往会打破以传统政治制度为基础的旧的价值理念。
同时,在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双重性质也对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相辅相成,一方面,市场经济利于确立人的平等、自由、竞争等现代意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行为的自发性、分散性容易导致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消极现象,同时,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的利益多元化也使个体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社会人”多元化的角色导致产生一些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等弱化意识形态功能的思想,从而降低了意识形态功能的统率力和权威力,增大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难度。
3 构建和谐社会中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有效的意识形态建设具有整合、宣传、组织的功效,能够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顺利推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进一步探索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
3.1 增强意识形态的主导性
现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社会生活、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巨大变换,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使得我国的传统意识形态正由封闭性、单一性向开放性、多元性转变。因此,面对社会思想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等新的社会背景,若要做到多元价值观的“和而不同”,维持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我们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来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使占主导地位的一元化的主流意识形态与多元化的社会意识之间保持一种合理的张力,以理性地平衡多元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和对立,以便于把社会各方力量汇成一股合力,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3.2 增强意识形态的科学性
在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之中要重点关注其科学性,而增强其科学性的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地去理解和阐述马克思主义。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所在,“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是活生生的实践批判,而不是教条。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在,“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4]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实事求是又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据此,我们应将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社会实际相结合,理性地梳理、厘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需要继承的以及需要更新、创新的,以增强其科学性,使其不断与时俱进。我党意识形态建设实践证明,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应准确地反映实践要求和时代特征,并依据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适时地进行理论创新。因此,不断地保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这是保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先进性的源泉所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保证。
3.3 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
新时期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社会的多元化、思想的多样化、利益群体的分化,新兴阶层的不断涌现,导致不同的利益集团对社会利益的诉求出现矛盾,使和谐社会的构建出现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坚持我国主流价值意识形态的前提之下,整合不同利益集团的不同诉求,我们既要保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连续性、继承性,又要不断调适意识形态,以增强其包容性。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扩大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合法性基础,才能增强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和政治亲和力,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而印度国大党“没有能设计出一套能够凝聚不同社会集团的思想文化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5],这一深刻的教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并不等同于提倡意识形态多元化,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意识形态的整合力、组织力、公信力,让各种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内在的认同我党的执政理念和施政纲领,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基调。
3.4 增强意识形态的实用性
现阶段,我国的外交政策早已摆脱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以实用性为主,根据国家利益及时地调整对外政策,而非以往单纯地局限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我们应从增强意识形态的实用性出发,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首先,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强国富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意识形态隶属于上层建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应成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导思想,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更不能干扰这个中心”[6]。其次,增强意识形态内容的的务实性。针对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党应灵活地调适意识形态,将意识形态的理论性和社会问题的现实性相结合。因此,我党政策的调整会与意识形态的连续性形成一定的冲突,如此便需要适时地调适意识形态的内容。最后,实事求是应成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原则。我们应客观地、系统地厘清历史上的重大问题,而不是避重就轻,大搞形式主义,比如我们应认真地梳理和宣传我们为何要坚持我国现有的政治经济制度,而不是生搬硬套西方模式的原因何在,从而澄清出各种被混淆的社会思想。
[1]宋惠昌,等.政治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160
[2]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1974:41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60.
[5]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9.
[6]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3-24.
责任编辑:沈宏梅
Selection for Paths of Ideology Construction in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
FENG Xiao-qing
(School of Marxism,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The building of harmonious society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ideology construction in China.There are internal relations between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 and ideology construction.Ideology construction faces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It is imperative to explore paths for ideology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ideology;Marxism
D616
A
1009-3907(2014)03-0411-03
2013-09-20
冯晓青(1988-),女,山西汾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