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际关系”理想认知模式与汉语被字句

2014-03-26颜力涛柳英绿

长春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博爱李四人际关系

颜力涛,柳英绿

(1.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2.吉林大学文学院,长春 130012)

“人际关系”理想认知模式与汉语被字句

颜力涛1,2,柳英绿2

(1.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2.吉林大学文学院,长春 130012)

通过建构人际关系的理想认知模式(ICM),深入探讨了人际关系下汉语被字句式对理想认知模式(ICM)的偏离问题,最后,文章对汉语被字句的构式义作了统一性解释。

人;名词;施事;受事;主语;被;理想认知模式(ICM);构式(Construction)

观察语言事实,我们发现如下语言现象:

例1张三的钱包被李四偷了。(人对物)例2张三被李四绑架了。(人对人)

颜力涛、柳英绿①颜力涛、柳英绿《“物”做主语的汉语被字句——一种以“偏离理想认知模式(ICM)”为“图形”(Figure)的构式》。汉语学习,2014年第4期(待发表)。探讨了汉语被字句的“人对物”模式,如例1,按物文研究,例1可解释如下:“张三的钱包”的用途是“用来消费和购买商品”,而不是“被偷”,“偷”偏离了“钱包”所能激活的理想认知模式,所以,成立。例2反映了汉语被字句的“人对人”模式。汉语被字句的“人对人”模式是否也符合“理想认知模式”的偏离说?本文拟就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②由于“人称代词”比较特殊,本文暂不讨论,以后另文处理。,并力图对汉语被字句的构式义作统一性解释。限于篇幅,本文暂不讨论理想认知模式(ICM)与语境间的互动问题。

1 人际关系的理想认知模式

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西方基督教文化所提倡的“博爱”观,法国官方格言与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信条[1],都反映出人际关系的理想模式,即人与人互敬互爱(+博爱)(如Ⅰe),以及人们对人身自由的渴望(+自由)(如Ⅰf)。另外,礼貌原则体现为以下三条准则[2]:

准则一“慷慨准则”——尽量少表达利己的和有损于对方的看法。

准则二“谦虚准则”——在话语中尽量少赞誉自己并少贬低对方。

准则三“一致准则”——在话语中尽量缩小与对方的分歧,尽量夸大与对方的一致。

三条准则,我们都可理解成人际交往的平等模式(+平等)。违反礼貌原则,意味着可能会“由于地位的不平等而带来活动的不自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平等蕴含在自由之中,并可由自由进行统一的解释(详见If)。

格莱斯(Grice)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也就是说,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要符合交谈的公认目的或方向。格莱斯将合作原则具体化为四个准则:

准则一“量的准则”(The maxim of quantity)——(1)所说的话应包含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2)所说的话不应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

准则二“质的准则”(Themaxim of quality)——(1)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准则三“关联准则”(The maxim of relevance)——所说的话与话题要相关联。

准则四“方式准则”(The maxim of manner)——清楚明白地表达出要说的话,尤其是:(1)避免晦涩;(2)避免歧义;(3)简练;(4)有条理。

以上准则反映的既是会话的理想认知模式,同时也是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理想认知模式:量的准则反映了人际交往的适度模式(+适度)(如Ⅰb、Ⅱa、Ⅱb、Ⅱc、Ⅱd、Ⅱe、Ⅱf);质的准则反映了人际交往的互信模式(+互信)(如Ⅰd);合作原则还隐含着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了解,否则,无法把握量的准则,因此,反映了人际交往的了解模式(+了解)(如Ⅰc)。

基于此,我们认为,施事者与受事者可构成如下理想认知模式(以下简称“理想模式”):

Ⅰ施受关系

a.某些施事者与受事者构成固定的关系模式; (+固定关系)

b.施事者与受事者的物理、社会、心理距离适度;(+距离适度)

c.施事者与受事者相互了解;(+了解)

d.施事者与受事者相互信任;(+互信)

e.施事者与受事者相互关爱;(+博爱)

f.施事者与受事者都保持自身的独立与自由; (+自由)

Ⅱ动作

a.动作持续的时间适度;(+时间适度)

b.动作持续的频率适度;(+频率适度)

c.动作影响程度适度;(+影响适度)

d.动作耗费了施事者一定体力或精力;(+体力适度)(+精力适度)

e.动作发生在适宜的地点;(+适宜地点)

f.动作所凭借的工具适宜。(+工具适宜)

以上构成了人际施受关系的理想认知模式,它们反映的是“人际理想交际关系”的理想认知模式问题①除此以外,还有“丧葬”、“婚俗”、“比赛”等文化模式所激活的理想认知模式问题,这些反映的是“特殊事件中人际关系”的理想认知模式,本文限于篇幅,暂不讨论。相关讨论详见于本作者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语序问题专题论文集里的相关论文。。为了称说的方便,我们把它们称为“人际关系”的理想认知模式。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汉语被字句对“人际关系”理想认知模式的“偏离问题”。

2 偏离于人际关系理想认知模式的证明

2.1 施受关系的偏离

2.1.1 Ⅰa的偏离

“士兵与将军”、“小偷与警察”、“病人与医生”、“学生与老师”(泛指,以下同)同动作“指挥”、“抓”、“治病”、“教”可双向激活,施事者(将军、警察、医生、老师)与受事者(士兵、小偷、病人、学生)可分别构成固定的关系模式(+固定关系):将军指挥士兵、警察抓小偷、医生给病人治好病、老师教学生。在被字句中有如下句法表现:

例3 a*士兵被将军指挥。(+固定关系)b?将军被士兵指挥。(-固定关系)

例4 a*小偷被警察抓。(+固定关系) b?警察被小偷抓。(-固定关系)

例5 a*病人被医生治好病。(+固定关系)b?医生被病人治好病。(-固定关系)

例6 a*学生被老师教。(+固定关系) b?老师被学生教。(-固定关系)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当施事者与受事者的位置关系符合理想模式(+固定关系)时,即“将军”、“警察”、“医生”、“老师”均为施事时②出于行文简洁的需要,相应的受事此处不赘述,以下同。,不成立,如例3—例6的a组;但当施事者与受事者的位置关系偏离理想模式(+固定关系)时,即“将军”、“警察”、“医生”、“老师”均为受事时,有一定可接受度,如例3—例6的b组。主动句如下:

例3 a'将军指挥士兵。(+固定关系) b'?士兵指挥将军。(-固定关系)

例4 a'警察抓小偷。(+固定关系) b'?小偷抓警察。(-固定关系)

例5 a'医生治好病人的病。(+固定关系)b'?病人治好医生的病。(-固定关系)

例6 a'老师教学生。(+固定关系) b'?学生教老师。(-固定关系)

例3'—例6'的a组成立,例3'—例6'的b组可接受度仍不强,原因同例3—例6b组的一样,主要取决于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现象,如果有,也是能接受的。

2.1.2 Ⅰb的偏离

例3—例6的a组虽不成立,但如果我们调整施事者与受事者距离,可救活被字句。例如:

例3 a*士兵被将军指挥。(+距离适度)c士兵被冒牌将军指挥。(-距离适度)

d士兵被将军远距离指挥。(-距离适度)

例4 a*小偷被警察抓。(+距离适度) c小偷被假警察抓。(-距离适度)d没背景的小偷被警察抓。(-距离适度)

例5 a*病人被医生治好病。(+距离适度)c病人被江湖郎中治好病。(-距离适度)d重症病人被医生治好病。(-距离适度)

例6 a*学生被老师教。(+距离适度)

c学生被冒牌老师教。(-距离适度)d农村学生被大城市老师教。(-距离适度)

例3c因将军是“冒牌的”,社会地位差距减小,从而拉近了社会距离;例3d因“远距离指挥”使物理距离拉远。例4c因警察是“假的”而社会距离拉近,例4d因小偷“没背景”使心理距离拉远。例5c因医生是“江湖郎中”——“不专业”而拉近社会距离;例5d因病人是“重症患者”而拉近社会距离,因为病人患病过重,就超越了医生的治疗能力,很难医治。例6c因老师是“冒牌的”而拉近社会距离,例6d因老师是“大城市的”、学生是“农村的”而拉远了社会距离。由于c组和d组都偏离“距离适度”模式(+距离适度),所以成立。主动句均成立①限于篇幅,例子从略。。再举一例:

例7*张三被李四当成普通朋友。(+距离适度)

例8?张三被李四当成朋友。(±距离适度)

例9张三被李四当成铁哥们儿。(-距离适度)

“张三”与“李四”最平常、最理想的关系模式是“普通朋友”,距离适度(+距离适度),一旦变成“铁哥们儿”,关系则非同寻常,偏离了“距离适度”模式(+距离适度)。例7“普通朋友”未偏离理想模式,不成立;例9“铁哥们儿”偏离理想模式,成立。“朋友”则有两种理解,如理解成“普通朋友”,例8不成立,因为未偏离“距离适度”模式(+距离适度);如理解成“铁哥们儿”,例8成立,因为偏离了“距离适度”模式(+距离适度)。主动句都成立:

例7'李四把张三当成普通朋友。(+距离适度)

例8'李四把张三当成朋友。(±距离适度)

例9'李四把张三当成铁哥们儿。(-距离适度)

2.1.3 Ⅰc的偏离

人与人需要互相了解、体谅,构成“了解”类理想模式(+了解)。

例10*张三被李四了解了。(+了解)

例11*张三被李四体谅了。(+了解)

例12张三被李四误解了。(-了解)

例13张三被李四笑话了。(-了解)

“了解”、“体谅”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常识,未偏离“了解”模式(+了解),不成立,如例10和例11,类似的还有“理解”;但“误解”和“笑话”都源于人们相互间不够“了解”,偏离“了解”模式(+了解),成立,如例12和例13。有的“不了解”源自施动者的主观态度“不重视”,例如:

例14张三被李四忽视了。(-了解)

例15张三被李四冤枉了。(-了解)

“张三”的“被忽视”、“被冤枉”源于“李四”的主观态度,即没有认真对待“张三”,未做到真正的“了解”,偏离了“了解”类理想模式(+了解),成立,如例14与例15。主动句均成立②限于篇幅,例子从略。。

2.1.4 Ⅰd的偏离

人与人应该相互信任,不应相互欺诈,构成“互信”类理想模式(+互信)。

例16*张三被李四信任了。(+互信)

例17张三被李四骗了。(-互信)

例18张三被李四忽悠了。(-互信)

例19张三被李四唬了。(-互信)

“信任”反映人际间“互信”类理想模式,由于未发生偏离,所以,不成立,如例16;“骗”是通过假话谋取不当得利,“忽悠”是把事实往大了说,“唬”是隐瞒事实真相,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偏离了人际间“互信”类理想模式(+互信),所以,成立,如例17—例19。“骗”、“忽悠”、“唬”还仅停留在言语上,以下则体现在具体行动上:

例20张三被李四出卖了。(-互信)

例21张三被李四拐卖了。(-互信)

“出卖”和“拐卖”都是欺骗别人的信任,并在具体行动中有所反映,偏离了人际间“互信”类理想模式(+互信),如例20和例21。有的“信任”问题比较隐秘,例如“接受”和“拒绝”:

例22*张三被李四接受了。(+互信)

例23张三被李四拒绝了。(-互信)

“接受”一个人,首先是信任了对方,“拒绝”一个人,一定会有些不信任的因素。前者未偏离“互信”类理想模式(+互信),不成立,如例22;后者偏离“互信”类理想模式(+互信),成立,如例23。相应的主动句均成立③限于篇幅,例子从略。。2.1.5Ⅰe的偏离

人与人应该互相关爱,从而构成“博爱”类理想模式(+博爱)。

例24*张三被李四爱了。(+博爱)①有趣的是,虽然我们可把“张三被李四恨”理解成对理想模式(+博爱)的偏离,但该句仍不成立。原因是,“爱”和“恨”都是人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感体验,各自构成独立的理想模式,该句此时未发生偏离,不成立。但“恨”又不是绝对不能进入被字句式,例如:?“张三被李四痛恨。(-影响适度)”“张三被李四恨得不得了。(-影响适度)”我们可把它们理解成对“影响适度”理想模式的偏离,该模式我们将在Ⅱc中仔细讨论。

例25*张三被李四喜欢了。(+博爱)

例26张三被李四谋害了。(-博爱)

例27张三被李四迫害了。(-博爱)

例24与例25的“爱”和“喜欢”没有偏离“博爱”类理想模式(+博爱),不成立;例26与例27的“谋害”和“迫害”偏离了“博爱”类理想模式(+博爱),成立。“博爱”类理想模式同时还包括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例如:

例28*张三被李四尊敬了。(+博爱)

例29张三被李四贬低了。(-博爱)

例30张三被李四讽刺了。(-博爱)

例31*张三被李四帮了。(+博爱)

例32张三被李四拆了台。(-博爱)

因此,例28与例31的“尊敬”、“帮”未偏离“博爱”类理想模式(+博爱),不成立,而例29、例30、例32的“贬低”、“讽刺”、“拆台”都偏离“博爱”类理想模式(+博爱),成立。主动句均成立②限于篇幅,例子从略。。

2.1.6 Ⅰf的偏离

所谓“自由”有两层含义:一是自身不受他人约束;二是自身可对他人所施及的影响给以选择(同意或拒绝)。基于此,构成了人际关系的“自由”类理想模式(+自由)。所谓的“不自由”有四层含义:一是自身受到他人约束(包括抓、捕、命令、指令等);二是由于自身不能阻止他人所实施的活动而造成的不自由;三是自身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需借助某种手段所造成的不自由;四是由于地位的不平等而带来的活动的不自由。

例33?张三被李四放了。(+自由)

例34张三被李四抓了。(-自由)

“自由”首先反映在人身自由上,“放”符合“自由”模式(+自由),因此,成立有疑问,如例33;“抓”偏离了“自由”模式(+自由),成立,类似的有“逮捕”、“扣留”、“俘虏”、“操纵”、“打倒”、“叫走”。有的约束是善意的,如例35;有的是恶意的,如例36:

例35张三被李四搂在怀里。(-自由)

例36张三被李四强奸了。(-自由)有的是抽象的,如:

例37张三被李四监视了。(-自由)

例38张三被李四发现了。(-自由)

例39张三被李四牵连了。(-自由)

例40张三被李四连累了。(-自由)

例41张三被李四吸引了。(-自由)

例37与例38是对个人隐私的窥探,例39与例40因为其他人的事而约束了自己的自由,例41是李四的“魅力”约束住“张三”。但有的活动不涉及“自由”的偏离,不成立,如:

例42*张三被李四接待了。(+自由)例42“接待”工作不涉及对自由的约束,被接待者“张三”对该工作可自由选择,未偏离“自由”模式(+自由),不成立。还有的由于自身不能承担起他人所实施的活动而造成的不自由,例如:

例43张三被人民追认为烈士。(-自由)

例44张三被李四授予博士学位。(-自由)

例45张三被李四撤职了。(处分、开除) (-自由)

例46张三被李四升职了。(奖励、录用、接收)(-自由)

例43—例46都是由于“张三”自身不能承担起他人(人民、李四)所实施的活动“追认”、“授予”、“撤职(处分、开除)”、“升职(奖励、录用、接收)”等而造成“张三”的不自由,偏离(+自由)模式,成立。还有的由于自身不能阻止他人所实施的活动而造成的不自由,例如:

例47张三被李四称为大个子。(-自由)

例48张三被李四说服了。(-自由)

例49张三被李四催眠了。(-自由)

例47—例49由于“张三”自身不能阻止他人(李四)所实施的活动(称、说服、催眠)而造成的不自由,成立。还有的由于自身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需借助某种手段所造成的不自由,例如:

例50张三被李四介绍给用人单位。(-自由)例50是由于“张三”自身为了实现“见用人单位”的目的而借助“李四的介绍”所造成的不自由,是对自由模式(+自由)的偏离,成立。主动句均成立①限于篇幅,例子从略。。还有的由于地位的不平等而带来活动的不自由,例如:

例24*张三被李四爱了。(+自由)

例24'李四爱张三。(+自由)

例51?张三被李四怜爱。(-自由)

例51'李四怜爱张三。(-自由)

“爱”并不隐含着双方地位不平等,例如,我们既可以说“哥哥爱弟弟”,也可以说“弟弟爱哥哥”;而“怜爱”却隐含着双方心理地位的不平等,我们可以说“哥哥怜爱弟弟”,但不可以说“弟弟怜爱哥哥”。由“怜爱”所隐含的双方心理地位的不平等,带来了“张三”的不自由,因此,例51的可接受度就比例24高一些。主动句不受此影响,如例24'和例51'。再举一例,“夸”与“夸奖”、“奖励”、“表扬”意思不一样,例如:

例52 a老师夸学生。(+自由)b学生夸老师。(+自由)

例53 a老师夸奖学生。(-自由)b?学生夸奖老师。(-自由)

例54 a老师奖励学生。(-自由)b?学生奖励老师。(-自由)

例55 a老师表扬学生。(-自由)b?学生表扬老师。(-自由)

“夸”不隐含双方有地位差别,而“夸奖”、“奖励”、“表扬”隐含施动者地位高于受动者,因此,调换“老师”与“学生”位置,例53b—例55b成立有疑问,因为现实世界中很少有此类现象。基于此,例52a'与例52b'不成立,因为动词“夸”隐含施动者的地位平等,未偏离“自由”模式(+自由);而例53a'—例55a'成立,因为偏离了“自由”模式(+自由)。例如:

例52 a'*学生被老师夸。(+自由) b'*老师被学生夸。(+自由)

例53 a'学生被老师夸奖。(-自由) b'?老师被学生夸奖。(-自由)

例54 a'学生被老师奖励。(-自由) b'?老师被学生奖励。(-自由)

例55 a'学生被老师表扬。(-自由) b'?老师被学生表扬。(-自由)

例53b'—例55b'有疑问的原因是“学生与老师”的搭配顺序同“夸奖”、“奖励”、“表扬”不符,成立与否主要取决于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现象,因为相关主动句也有疑问,如例53b—例55b。我们比较了Ⅰa与Ⅰf:

甲组

例56张三被李四指挥。(-自由)

例3 a*士兵被将军指挥。(-自由)(+固定关系)

例34张三被李四抓。(-自由)

例4 a*小偷被警察抓。(-自由)(+固定关系)

例57张三被李四治好病。(-自由)

例5 a*病人被医生治好病。(-自由) (+固定关系)

例58?张三被李四教。(-自由)

例6 a*学生被老师教。(-自由)(+固定关系)乙组

例59*张三被李四夸。(+自由)

例52 a'*学生被老师夸。(+自由)(+固定关系)

例60张三被李四夸奖。(-自由)

例53 a'学生被老师夸奖。(-自由)(+固定关系)

例61张三被李四奖励。(-自由)

例54 a'学生被老师奖励。(-自由)(+固定关系)

例62张三被李四表扬。(-自由)

例55 a'学生被老师表扬。(-自由)(+固定关系)

由句法表现上看,甲组特定施受关系影响了句法上的对应关系,例34与例56—例58基本成立,而例3—例6的a组不成立;但同样是特定的施受关系,乙组却不受特定施受关系的影响,例59—例62与例52'—例55'的a组有对应关系,即:都不成立或都成立。

经观察我们发现:甲组“施/受事”与“动作”三者关系是极典型的,如“将军指挥士兵”、“警察抓小偷”、“医生给病人治好病”、“老师教学生”,而乙组算不上典型,如“老师夸学生”、“老师夸奖学生”、“老师奖励学生”、“老师表扬学生”;因此甲组的“施/受事”与“动作”三者更容易构成理想认知模式。基于此,我们在考察理想认知模式偏离问题时:甲组主要考察“施/受事”与“动作”构成的理想认知模式问题,而乙组主要考察动作所引起的理想认知模式问题。

2.2 动作的偏离

人际交往遵循“适度”原则,构成“适度”类理想模式(+适度)。“适度”有六种表现:a时间适度(+时间适度)、b频率适度(+频率适度)、c影响适度(+影响适度)、d体力或精力适度(+体力适度) (+精力适度)、e适宜地点(+适宜地点)、f工具适宜(+工具适宜)①地点适宜和工具适宜并不属于动作偏离,这里我们把动作偏离作广义理解,包括地点适宜和工具适宜。。

2.2.1 Ⅱa偏离的例子

例63 a*张三被李四看。(+时间适度) b张三被李四看了半天。(-时间适度)

例63a“看”未偏离“时间适度”模式(+时间适度),句子不成立;而例63b“看了半天”,偏离了“时间适度”模式(+时间适度),句子又成立了。主动句都成立:

例63 a'李四看张三。(+时间适度)b'李四看了张三半天。(-时间适度)

2.2.2 Ⅱb偏离的例子

例64 a*张三被李四帮助。(+频率适度)b张三被李四帮助很多次。(-频率适度)

例64b“帮助”后填上补语“很多次”,偏离“频率适度”模式(+频率适度),成立。有时不一定要加补语或状语,重叠也能表现出以上规律,例如:

例63 a*张三被李四看。(+频率适度)

例65张三被李四看了看。(-频率适度)

例66 a*张三被李四问。(+频率适度)b张三被李四问了问。(-频率适度)“看”、“问”通常一次就可完成,如果重叠,就偏离了“频率适度”模式(+频率适度),也成立,如例65和例66b。主动句均成立②限于篇幅,例子从略。。

2.2.3 Ⅱc偏离的例子例24*张三被李四爱。(+影响适度)例67张三被李四爱得死去活来的。(-影响适度)

例68 a*张三被李四气。(+影响适度) b张三被李四气得要死。(-影响适度)

例69 a*张三被李四记着。(+影响适度)b张三被李四忘记。(-影响适度)

“爱”、“气”、“记(忆)”是人际交往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所以,不用被字句表达,如例24、例68a、例69a;但如果“爱某人爱得死去活来”,“把某人气得很严重”,“把某人忘了”就非同寻常,偏离人际交往的“影响适度”模式(+影响适度),成立,如例67、例68b、例69b。我们再以“帮助”和“救助”为例:

例64 a*张三被李四帮助。(+影响适度)

例70张三被李四救助。(-影响适度)《现代汉语词典》(2005版)中,“帮助”的解释是“替人出力、出主意或给以物质上、精神上的支援”;“救助”的解释是“拯救和援助”。由解释可见,“帮助”是人际交往中经常可能发生的事,但“救助”则非同寻常,因为往往是当威胁到生命时才称为“救助”。句法表现上:“帮助”不能进入被字句,因为未偏离“影响适度”模式(+影响适度),如例64a;“救助”能进入被字句,因为偏离了“影响适度”模式(+影响适度),如例70。类似的还有:

例71*张三被李四得到。(+影响适度)

例72张三被李四抛弃了。(-影响适度)

例73张三被李四抢了。(-影响适度)

例74张三被李四占有了。(-影响适度)

动作“得到”与动作“抛弃”、“抢”、“占有”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动作“影响适度”,后者动作偏离“影响适度”模式(+影响适度),因此,例71不成立,例72—例74成立。主动句均成立③限于篇幅,例子从略。。

2.2.4 Ⅱd偏离的例子

例75张三终于被李四得到了。(-体力适度)(-精力适度)

例75添加了时间副词“终于”,表示“李四”花费了一定意志努力,偏离了体力或精力适度模式(+体力适度)(+精力适度),成立。还有的采用“极度过度量”表示偏离,例如:

例76 a?张三被李四崇拜。(-精力适度)b张三被李四崇拜得不得了。(-精力适度)例76a“崇拜”反映行为“过度”得偏离了实际情况,因此,偏离“精力适度”模式(+精力适度),句子有一定可接受度;随着偏离程度的加深,例如,“崇拜”的程度加深(崇拜得不得了),句子成立了,如例76b。主动句均成立:

例75'李四终于得到张三。(-体力适度) (-精力适度)

例76 a'李四崇拜张三。(-精力适度) b'李四崇拜张三崇拜得不得了。(-精力适度)我们再举个极端的例子,“哭”和“急”:

例77 a*张三被李四哭了。(+精力适度)(+体力适度)b张三被李四哭醒了。(-精力适度)(-体力适度)

例78 a*张三被李四急。(+精力适度) (+体力适度)b张三被李四急得话都说不出来。(-精力适度)(-体力适度)

“哭”和“急”都是人正常的情感体验,属于人的理想认知模式,两个词是不及物动词,本不能进入被字句,但加上补语“醒”、“话都说不出来”,偏离“哭”和“急”的“适度”模式(+适度),反而能进入被字句,如例77b和例78b。

2.2.5 Ⅱe偏离的例子

例79 a*士兵在战场上被将军指挥。(+适宜地点)b士兵在模拟战场上被将军指挥。(-适宜地点)

例80 a*小偷在外面被警察抓。(+适宜地点)b小偷在家里被警察抓。(-适宜地点)

例81 a*病人被医生在医院治好病。(+适宜地点)b病人被医生在家里治好病。(-适宜地点)

例82 a*学生在教室里被老师教。(+适宜地点)b?学生被老师在线教。(-适宜地点)

“将军指挥士兵”、“警察抓小偷”、“医生给病人治病”、“老师教学生”通常都发生在“战场上”、“外面”、“医院”、“教室”,但如果发生在“模拟战场上”、“家里”、“(网络)在线”,偏离了动作发生的“适宜地点”(+适宜地点),成立。主动句均成立①限于篇幅,例子从略。。

2.2.6 Ⅱf偏离的例子

例83 a*士兵被将军用命令指挥。(+工具适宜)b士兵被将军遥控指挥。(-工具适宜)

例84 a*小偷被警察用手抓。(+工具适宜)b?小偷被警察用卧底抓。(-工具适宜)

例85 a*病人被医生用手治好病。(+工具适宜)b病人被医生用仪器治好病。(-工具适宜)

例86 a*学生被老师用手教。(+工具适宜)b学生被老师用远程电脑教。(-工具适宜)

“将军指挥士兵”、“警察抓小偷”、“医生给病人治病”、“老师教学生”通常都借用“命令”、“手”作为工具,但如果借用“遥控”、“卧底”、“仪器”、“电脑”等特殊工具,则偏离了动作发生的“适宜工具”(+工具适宜),基本成立,主动句均成立②限于篇幅,例子从略。。

3 汉语被字句构式义的统一性解释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汉语被字句的“人对人”模式也符合“理想认知模式”的偏离说,这与物文研究的结论一致,可见,“偏离说”对汉语被字句式有极强的解释力,成为汉语被字句构式义的一部分③构式义的证明此处从略,与物文证明方法相同。。以往很多学者对汉语被字句句式义进行的总结,似乎都可用“偏离说”作统一解释。例如,由不如意说(不企望说)[3]衍生出的遭受说[4]、不满说[5]、非常规说[6]、偶然说[7]、不可预测说(凸显说)[8]等,似乎都围绕人们心中“完型”展开,被字句都不同程度地偏离了这个“完型”,从而给人带来很多不快与失望。这些解释从另一个侧面也证明了理想认知模式“偏离”说的存在,因此,“偏离”说可对汉语被字句作统一性的解释。另外,“偏离”说还可弥补以上诸学说解释上的某些自相矛盾之处。例如,王振来、高志武研究时发现,“‘授予类’常出现在‘被授予——称号、头衔、证书、奖状、奖章、奖金、突出贡献奖、荣誉市民’等中,表达的语义色彩是称心如意”[9]89。另外,还列举了“赠授类、评聘类、感动类、接受类与保护类”[9]89-90五类“肯定义被动”[9]89,这些都无法用上面的学说做到统一的解释,但“偏离”说弥补了这一缺欠。如例44。另外,汉语被字句少用否定形式,也是源于此;因为,“偏离说”实际隐含着“否定”,如果在此基础上,再使用否定词,就等于双重否定,这种用法在语言中使用少,是有标记的语法现象。

本文的研究仅表明该类句式成立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例如,“受影响说”可解释本文尚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另外,表被动的给字句、叫(教)字句和让字句也基本符合以上规律,因此,该解释可推广到整个汉语被动句。

4 余论

发话者脑子里的某种意愿可构成理想模式(+发话者意愿)。例如:

例87被一个特务跑了。(-发话者意愿)

例88被他杀了四个猛将。(-发话者意愿)

例89警察被小偷跑了。(-发话者意愿)

例90张三被吃胖了。(-发话者意愿)例87和例88属于零主语被字句,表示这样一个事实:发话者脑子里的理想模式是“有效地控制住特务”、“‘杀四个猛将’的事是很难实现的”,但事实上,偏离了这个理想模式(+发话者意愿),即:特务跑了,杀了四个猛将。类似的还有例89和例90,也分别偏离了“发话者意愿”。

[1]刘书林.“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属于全世界进步人类[J].中国青年论坛,1989(3):3.

[2]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77-278.

[3]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88.

[4]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99.

[5]吕叔湘.被字句、把字句动词带宾语[J].中国语文,1965(4): 205.

[6]王静,王洪君.动词的配价与被字句[G]∥沈阳,郑定欧.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90-118.

[7]杉村博文.论现代汉语表“难事实现”的被动句[J].世界汉语教学,1998(4):62.

[8]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2003:43-44.

[9]王振来,高志武.有标记被动表述欧化现象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9-90.

责任编辑:柳克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 of“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and the Bei-construc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YAN Li-tao1,2,LIU Ying-lu2
(1.College of Humanities,Daqing Normal University,Daqing 163712,China; 2.College of Liberal Arts,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By constructing the idealized cognitivemodels(ICM)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this papermakes a deep research on the deviation of Chinese bei-construction on ICM.At last,it explains the wholemeaning of the bei-construction in Chinese.

people;noun;agent;patient;subject;bei;ICM;construction

H146

A

1009-3907(2014)03-0327-08

2013-12-12

2013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青年基金项目(13CYY067)

颜力涛(1979-),男,吉林省吉林市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柳英绿(1947-),男,吉林图们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和汉韩语言对比研究。

猜你喜欢

博爱李四人际关系
互动体验营“博爱星” 周键文
以爱博爱 倾我所有
你追我赶
熟人就是这样变成陌生人的
李四超前
博爱之歌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抠门老人”的博爱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