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学视角下的英汉引语翻译研究

2014-03-26

关键词:引号叙述者段落

曹 旭

(黎明职业大学 外语外贸与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引语是人物思想或者言论的描写。如“他觉得自己已经不再年轻了”中的“自己已经不再年轻了”即是引语,表示思想;“他说不会再做这份工作了”则是表示言论的引语;“他走过去看见了刚刚发生的一幕”也是引语的一种,表示“看见”这一内在的动作。有没有看见只有他自己清楚,别人无法确定,除非他说出来,所以这句话说明是他告诉别人自己看见了这一幕,否则别人无法将之叙述出来,只能通过他的叙述而被引用。

英汉两种语言在叙事过程中特别是小说叙事过程中,会通过引用人物的语言、思想等使小说更加形象、生动,深入地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人物独特的性格,同时随着话语和思想的深入,一步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几乎所有小说都会出现引语。引语的形式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翻译过程中如何对这一细微而容易被忽略的部分进行成功转换,是影响翻译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叙事学视角下的引语

引语是叙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叙事学中,引语可以分为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根据杰拉德·普林斯顿编著的《叙述学词典》,这四种引语定义分别为:

直接引语是描述人物言语或思想的直接话语,没有叙述者的调整,引语内容经常以“我”出现。可以使用引号或者破折号引出,表示引用活着思想的动词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直接引语是最有标记性的引语,也是最传统的引语[1]47-48。

自由直接引语属于直接引语的一种,但是为了讨论的方便,经常将其独立出来。与直接引语相比,自由直接引语的特征是没有引号、破折号或其他引用标记,其标记性较弱。如“天热得要命,她只是站在那里。我再也无法忍受这些人!于是她决定离开。”中的“我再也无法忍受这些人!”即是没有引号、破折号或者其他引用标记的自由直接引语,说是直接引语,是因为此处保留“我”作为被引用人物的话语人称,没有经过叙述者的修改成为第三人称。在注重时态的英语语言中,自由间接引语不需要改变时态,而是保留原话的时态[1]79-80。

与自由直接引语相比,间接引语则是一种转述,经过叙述者的调整,没有引号、破折号等引用标记,同时将引用内容的第一人称改成第三人称,时态也发生变化,而且保留表示引用或者思想动作的动词为中心的一个附加从句,如“她说她再也无法忍受这些人”[1]101-102。

自由间接引语属于间接引语的一种,只是为了讨论方便,将它独立出来,以区别于具有引用或者思想动词的引用标记词的间接引语。它具有间接引语无引号、破折号的特征,但是差别在于自由间接引语没有“她说”这一类表示引用或者思想动词为中心的附加从句[1]80-81,而是与文本第一层叙述者的话语混合在一起,经常难以区分是属于文本第一层叙述者的话语还是引用的叙述人(可以称之为第二层叙述者)的话,是四种引语中最难的部分。

申丹教授在《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中做了总结,“叙述者可原原本本地引述人物言词,也可仅概要转述人物话语的内容;可以用引号,也可省去引号;可以在人物话语前面加上引述语,也可省略引述语”[2]。

二、英汉引语翻译策略

引语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小说中大量存在,决定了翻译绕不开对引语的翻译处理。许多时候引语可以直接翻译,包括引述语等。但有一些情况需要对其进行处理。

(一)各种引语在翻译过程中的转换

在翻译过程中未必都需要谨从原文的引语形式。优秀的译者经常根据语境将四种形式进行转换。

自由直接引语与自由间接引语是经常进行转换的两种引语形式,其差别在于是否有引述词。如上所述,自由间接引语很容易与第一层叙述者的话语混淆,所以翻译过程中需要译者主体性的参与,译者需要通过解读上下文和对语境的猜测、理解,将这些模糊的部分尽可能清楚地呈现出来,减少读者的阅读障碍。

例1:苏小姐临别时的态度,冷缩了方鸿渐的高兴。他想这事势难两全,只求做得光滑干净,让苏小姐的爱情好好的无疾善终。他叹口气,怜悯苏小姐。自己不爱她,而偏为她弄得心软,这太不公道!她太取巧了!她不应当这样容易受伤,她该熬住不叫痛。为什么爱情会减少一个人心灵的抵抗力,使人变得软弱,被摆布呢?假如上帝真是爱人类的,他决无力量做得起主宰[3]。

此处既有叙述者的语言,也有方鸿渐的心理描写,采用自由直接引语和自由间接引语以及叙述语言交错在一起。自由直接引语即出现说话人或者思考人所言所思的内容,却没有加引号,直接保持其作为言说或思考主体地位使用“我”、“自己”等标记词。自由间接引语同样没有引号,但是把言说或思考主体的人称改为间接引语的“他”等第三人称。这三种方式交错在一起,经常无法区分哪些成分是属于哪种方式,这是翻译的难点。

如最后一句“假如上帝真是爱人类的,他决无力量做得起主宰”,是和前面一样属于方鸿渐的思想还是叙述者看到方鸿渐的所想之后做出的评论呢?似乎两种都有可能,这时就要综合上文进行推断。如果两种都合理,则看译者的主观认识了,译者的主体性也就体现出来,不同译者的翻译有差别。此处译者添加了“he thought”,将其确定为方鸿渐思想的一部分,即将自由间接引语转化为间接引语,“If God really loved man,he would never be the master of man,he thought.”。

自由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转换也较为常见。此处“自己不爱她”及以后部分因为有了“自己”二字明显属于自由直接引语,翻译的时候可以选择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引号将自由直接引语转化为直接引语,因为引号的凸显作用可以在视觉上使译文更加明确,译文读者阅读的难度减少许多;另一种是转化为以第三人称代替第一人称的自由间接引语,这种引语的好处是与语段中的叙述部分融为一体,更加顺畅,风格统一。此处译者处理成“Though he didn’t love her,he had become softhearted because of her.”,即是第二种情况。二者各有所长,此处都可以使用。当然,如果保留原文的形式也可以,但是原文对于中文读者来说,要区分哪些是叙述、哪些是引用部分有难度,如果直接翻译成英语,则对汉语思维方式不熟悉的英语读者来说难度更大。所以一般翻译的时候,文化信息能保留则保留,或者进行注释,语言方面则以适当减少难度为宜。

(二)引语所属段落重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公认段落为翻译单位才能既符合语言事实又不难操作,因为篇章为翻译单位的话操作上存在较大困难,而且认为除了实用翻译中的变译这种独特的翻译策略外,一般都不对原文的段落进行调整,也就是在翻译过程中会保留原文的段落划分,只在段落内部对语言进行重新组织。

但是,个别时候以段落为单位探讨翻译技巧如何在更大的单位进行组合使用,会涉及到段落的重新组合。因为汉语的分段相当随意,没有一定的标准,而英语分段较规范,一般一个完整的意思放在一个段落,每个段落的第一句经常是中心句,所以看了英语段落的第一句话,经常就可以了解这段话讲的是什么内容,而汉语则做不到这点。除此以外,英汉分段还有一些其他的区别,通过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来。

例2:搬到郊外以来,天气渐渐清凉了。那短篱边牵延着的毛豆叶子,已露出枯黄的颜色来,白色的小野菊,一丛丛由草堆里钻出头来,还有小朵的黄花在凉劲的秋风中抖颤。这一些景象,最容易勾起人们的秋思,况且身在异国呢!低声吟着“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句,这个小小的灵宫,是弥漫了怅惘的情绪[4]。

译文:……My heart was filled with melancholy when I recited in a low voice the following

lines of an ancient Chinese poet:

When the wet wind furls up the curtain,

I’m frailer than the yellow chrysanthemum.

从译文和原文的排比对照可以发现,原文一个段落,而译文排成三个段落的模式。其实是将诗句按照英语的诗歌排版方式将每个诗行单独成行成段。汉语由于方块字简短的缘故,诗句在引用中一般不需要单独成段,而是嵌入文段中,显得很自然。翻译成英语经常将其独立出来,突显出诗句的存在。

英语段落翻译成中文时也会进行段落拆分或者合并。

例3:刚八岁,我已经学会了去当东西。……我抽抽搭搭地说:“妈!咱们回家睡觉吧。明儿早上再来!”妈一声没出。又走了一会儿:“妈!你看这个月牙;爸死的那天,它就是这么歪歪着。为什么她老这么斜着呢?”妈还是一声没出,她的手有点颤。

译文:By the time I was eight,I had learned how to take things to the pawnshop.……

“Ma,”I sobbed,“let’s go home and sleep.I’ll come again early tomorrow morning.”

Mama didn’t say anything.After we had walked a while I said,“Ma,you see that crescent moon? It hung crooked just like that the day Pa died.Why is it always so slant?”

Mama remained silent.But her hand trembled a little.[5]

此例将大量的对话分成几个不同的段落,一个语轮一个段落。

再如高健在翻译《个性的表达》一文中将英语两个段落合并成一段。

例4:A man honestly tries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

“What!”he would cry.“This cold,impartial judgment,this keen vision for my faults,this implacable memory of little slights,and injustices,and callousnesses committed long ago,in the breast of my mother!”the only difference between your mother and another person is that she takes you as you are,and loves you for what you are.She isn’t blind: do not imagine it.

译文:一个人倒也常常诚心诚意地去尽量留个好印象。……“天啊!”他会喊叫起来。……[6]

这两段合在一起是一个论点,所以译者将这两段合并成一段翻译。这跟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有关,但是合并之后的确是每段一个中心议题,使得译文质量提高。最主要的是,英语原文习惯将引述的话语单独成段,而汉语则不需要,所以此处将原文第二段的引语合并到第一段。

例5:Sambo of the bandy legs slammed the carriage door on his young weeping mistress.He sprang up behind the carriage.“Stop!”cried Miss Jemima,rushing to the gate with a parcel.

“It’s some sandwiches, my dear,”said she to Amelia.“……”

译文:弯腿的三菩啪的一声替他哭哭啼啼的小姐关好了车门,自己一纵身跳在马车后面站好,这当儿吉米玛小姐拿着一个小包冲到门口叫道:“等一等!”她对爱米丽亚说:“亲爱的,这儿有几块夹心面包……”[7]

此例中的每个语轮在原文各自属于不同段落,而译文则根据汉语习惯将这些语轮合并在一个段落中。

综上可见,分段主观性比较强,但是也有一定的标准。从引述角度来看,基本是作者叙述的部分不改变分段,汉语直接引语的部分不需要单独成段,英语则要单独成段;英语直接引语单独成段的情况下,汉语有时也会将这些段落合并到一个段落中。

(三)引述语与引语内容的顺序问题

汉语的转述或者引用的内容经常放在“说”之类的引述语句后面,英语则相反。如“本周一公布的项目调查显示,……”在翻译时顺序调整成“……,本周一公布的项目调查显示”,“据万事达信用卡国际组织介绍,……”翻译成英语,同样处理成“……,据万事达信用卡国际组织介绍”的顺序。又如“萨利比德尔·史密斯在《探寻自我的戴安娜》一书中说道,‘……’”这句话在翻译过程中同样把引述语提到引文前面,翻译后的顺序变成“‘……’,萨利比德尔史密斯在《探寻自我的戴安娜》一书中说道”。这也是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英语的差别,汉语引文一般在“某人说”的后面,英语则在前。“‘It makes one want to murmur.’A woman once whispered to her companion.”翻译成“一位女游客曾对同伴悄声说:‘这里让人很想低声说话’”,也是考虑到两种语言在引述语和引语内容顺序方面的差异而做出的调整。

可以归纳为汉语叙事顺序一般是先发生的先描述,按照时间的流水顺序,先有说的动作,后有说的内容;而英语则将重点放前面,说的内容比说的动作更加重要。

例6:Cooking sweet corn,whether you cream it,steam it or keep it on the cob,unleashes beneficial nutrients that can substantially reduce the chance of heart disease and cancer,according to Cornell University food scientists.

译文:据美国康奈尔大学食品科学家说,煮甜玉米时……

此处“according to”与“说”的用法是一致的,翻译时要进行顺序调整。同样,该段最后一句“The 80s,says Houston,were‘the Decade of Diana’.”,在翻译时也要把说话的内容整理到最后,而说的动作则提到前面,“休斯顿称整个80年代是‘戴安娜的时代’”。

三、结语

“所谓叙述话语,具体地讲包括‘叙述语’(即由叙述者发出的言语行为)和‘转述语’(由人物发出但由叙述者引入文本的言语行为)。”[8]可见引语(即转述语)在叙述语言中是不可忽略的部分。叙述语在引语相关的部分称之为引述语,而转述语称之为引语。这两个部分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先后顺序有所差别,翻译时需要进行调整;两个部分的关系在四种引语中有所不同,翻译时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转换,使得引语所属明确,有助于译文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以段落为翻译单位的翻译理论要求对两种语言在叙述语和引语(包括引述语和引语)的分段和合段上进行转化。

参考文献:

[1] 杰拉德·普林斯顿.叙述学词典[M].乔国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71.

[3] 钱钟书.围城[M].珍妮·凯利,茅国权,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31-132.

[4]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二[M].张培基,译,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80-83.

[5] 杨平.名作精译[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241-242.

[6] 英美散文名篇精华[M].高健,译,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9.

[7] 萨克雷.名利场[M].杨必,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8.

[8] 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29.

猜你喜欢

引号叙述者段落
引号的用法
【短文篇】
“咕咚”为什么加引号?
心理小测试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夏天,爱情的第四段落
引号和书名号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