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海经》之译名析

2014-03-26程丽英

关键词:勒尔山海经文化

程丽英

(莆田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古籍中,《山海经》被认为是一部旷古奇书,号称“中国上古百科全书”。它既是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的瑰宝,亦是研究上古社会的重要文献。全书仅31 000余字,却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历法、气象、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考古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内容。它充满被儒家训斥的“怪力乱神”,令诸多知识渊博的人望而生畏。直到今天,它依然是古典籍中注释、诠释最少而疑问和难题最多的一本书。因缪悠放诞的特点,此书一直不受主流学术的重视,其文化历史内涵也一直隐而未彰。当前,《山海经》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加上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民族学等学科都出现了一些新的成果,逐渐形成了一种系统的合力,为跨学科研究《山海经》创造了有利条件。

《山海经》的语言虽然不像《易经》和《尚书》那么诘屈聱牙,但是其文字含蓄蕴藉,各家注疏观点不一,给翻译增添了不少的难题。理解是翻译过程的第一步,也是翻译的基础。“凡是模糊晦涩的文本,由于在时间、空间和学问上都与我们相距遥远,那种语言已超过比喻而变成了象征。这时译者就要进行充分的解释,除非他准备把此任务交给读者。”[1]正因为其包罗万象的内容、鲜明的民族性以及尚存的诸多争议,给翻译带来巨大的障碍。迄今为止,完整的英译本只有两个版本:一本是郑小杰等人20世纪80年代在台湾出版的,一本是美国的汉学家安妮·比勒尔译的。

古典书籍的外译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典籍翻译中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即如何处理原文中含义十分丰富的词语,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忠实地传达中国文化的价值和灵魂,这些都是需要译者深思熟虑的问题。本文以比勒尔的译文为例,归类分析《山海经》一书中内涵丰富、风格迥异的各类专有名词,并分析其翻译。

一、人名

号称中国上古“神话宝库”的《山海经》里有200多个神话人物,如夸父、女娲、精卫、黄帝、炎帝、尧、舜、禹、后羿等,这些神话人物对后世的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准确而传神地翻译这些启人遐想、具有浓厚神话意蕴的专有名词是一大难题。

(1)夸父与日逐走[2]214。

Boast Father raced with the sun and ran with the setting sun.[3]123

“夸父”一词的内涵,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觉得这是人与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故事,是人民对勇敢、力量和伟大气魄的歌颂;有人只不过将其视为与日竞走而已;有人觉得其象征着追求光明和真理;有人则认为夸父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总之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译者将这个有着诸多争议的人名译为“自夸者”显然欠妥,毕竟这只是传达了其中可能存在的一种意义。为了传达其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让目的语读者全面了解神话人物,音译加上综合性注释实为一种有效的方法。综合性注释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所谓综合性注释,就是根据一个词在中国文化典籍中的基本涵义和所指意义,编写一个综合性的知识性条目,说明它的来源、所指、扩充的涵义,以及可能的引申义等,以便定下一个基本的调子,提供一个基本的语义场[4]。

(2)兕在舜葬东,湘水南[2]235。

Rhinoceros land lies east of the burial place of Hibiscus, and south of the River Roil.[3]135

舜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5]里有两种涵义:一为木槿,二为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名。舜是中国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可见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比勒尔将“舜”译为Hibiscus, 是采用其本义,虽然在文后进行详细的注释,但与植物同名的“舜”字在中国读者的大脑中激发的联想与“Hibiscus”一词在外国读者大脑中激发的联想相距甚远。前者给源语读者一种伟大庄严的氛围,后者仅仅是一种植物的名称而已。这样的译法会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如此翻译恐会歪曲源语的信息,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如果采取音译,音译造成的含义缺失可以在综合注释中得到补充。看到音译,译入语读者就会明白这是源语中特有的词,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会更加仔细地查阅后面的注释。曾经有人撰文谈论典故中人名的翻译时,举了“愚公移山”为例,若将其译为“the Foolish Old Man who removed mountains”,就完全扭曲了愚公的形象,误导了读者,因为“愚公”是用来比喻有顽强毅力、不怕困难的人。

二、地名

地名是历史的产物,象征着国家领土主权,是日常生活的向导,也是社会交往的媒介。方梦之认为翻译地名一般要遵循三个原则:政治性原则、名从主人和约定俗成[6]。但在《山海经》中,很多地名内涵比较复杂,涉及到文化和语言,此时以上三原则不一定是最合适的。

(3)窫窳龙首,居弱水中[2]236。

Notch Flaw has a dragon’s head and lives in the River Weak.[3]136

在中国古代,许多浅而水流湍急的河流不能用舟船,只能用皮筏过渡,古人认为这是由于水弱而不能载舟,故将这样的河流称为弱水。“弱水”一词后来也出现在古文学中,意指险而遥远的河流,如苏轼《金山妙高台》中的“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在《红楼梦》中,“弱水”引申为“爱河情海”,故将“弱水”译为“River Weak”完全是字面的意思,属于表层翻译。究其缘由,译者本身对中国文化不能了如指掌为其一,该书原文成书年代久远,又严重缺乏准确全面的注释为其二。

(4)瓯居海中。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2]235。

The land of Basin lies in the sea. Northwest of it are mountains. One author says that the mountains of Serpent country lie in the sea.[3]135

“瓯”是盆盂类瓦器,也是温州市的简称,因古代温州曾是大量生产瓯这类饮具陶器的地方而得名。东汉以来,称温州为“东瓯名镇”。而“闽”是福建的别称。显然,此句中“瓯”和“闽”是地理名称,用音译即可。

(5)高柳在代北。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2]243。

Highwillow Mountain stands north of the land of Succession. This mountain is the burial place of the deity Sovereign Millet and it is ringed with mountain streams. Highwillow is the west of the Country of Low People.[3]139

此句中“氐国”被译为“the Country of Low People”,显然是误译。因为“氐”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商、周至北魏时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四川一带,以农业和畜牧业为生;十六国时期与汉人杂居,学习汉族文化和生产技术,使本族文化和生产得以发展。“氐”曾建立仇池、前秦、后凉等政权。比勒尔把“氐”字看成了通假字,当然“氐”有时候确实通“低”。但从上下文的语境看,此句中的“氐”应该是指少数民族。这里的误译与译者对中国古代汉语知识缺乏了解密不可分。

三、动物名

(6)此诸夭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皇卵,民食之[2]204。

There in the Wilderness of Alldieyoung,the Wonderbird sings freely and the Divine Wind bird lays its eggs, the people of this Wilderness eat them.[3]116-117

比勒尔将“凤皇”译为“the Divine Wind bird”,值得商榷。凤凰是中国古代兆示和平吉祥、 王道仁政和国太民安的“瑞鸟”。 英语中也有一个词“phoenix”,是传说中生活在阿拉伯沙漠的神鸟,永远不会死,每年都会自焚一次,故也叫不死鸟,在英语中有“复活”、“再生”之意,象征“不朽”。故中西凤凰的内涵不尽相同,用“phoenix”不是非常恰当,笔者认为用“Chinese Phoenix”外加注释或许较为合适。

(7)其兽多葱聋[2]20。

The animals on this mountain are mostly the oiondeaf.[3]14

比勒尔只是翻译出了“葱聋”一词的字面意思。其实“葱聋”是野山羊的一种,与“葱”或“聋”毫无关系。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是建立在译文让读者产生的反应与原文让读者产生的反应对比之上的对等。原文给读者产生的反应与译文给读者产生的反应不同,满足不了奈达所提的功能对等标准,故此处音译加注也许更为可取。

四、物名

(8)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2]235。

She wears a victory headdress and holds her staff.[3]145

晋代郭璞注“胜,玉胜。”清代毕沅校:“戴胜,言其民俗尚此饰也。”近代袁珂《山海经校译》言:“戴胜,一种玉饰。”[7]《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胜,戴在头上的一种首饰。”[8]实际上,对于“戴胜”一词距今仍尚存争议。胜为西王母之物,在《山海经》中,西王母被描述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穴处,司天之厉及五残”,是人和兽的结合再重构。如此的形象,为何要在其蓬松的头发上戴一个饰品呢?故有人认为“戴胜”二字是指头戴干戈之类的兵刑之具,这才能与其“豹尾虎齿而善啸并司天之厉及五残”的形象相符。比勒尔将其译为“a victory headdress”,与以上几种说法都不同,增加了“胜利”的含义。

五、与宗教文化相关的名称

(9)华山冢也,其祠之礼:太牢。羭山神也,祠之用烛,斋百日以百牺[2]22。

Mount Blossom is the sacrificial mound. The sacrificial rite is that of the Major Sacrifice. Mount Ewe [next] is the presiding deity. In sacrificing to them, the ritual is: use torches; observe a purification period of one hundred days; use one hundred animals of a single color for the sacrifice, then bury them.”[3]17

在古代中国,祭祀分为两种:太牢和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齐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必须先饲养在牢里,所以这类牺牲被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和猪,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将“太牢”译为“Major Sacrifice”不能充分体现源语的文化意象。“斋”指的是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purification”一词与“斋”不完全等同,会造成语义上的误解,此时音译加注也许更为可取。“如果说一般的翻译要沟通两种不同语言、文化和受众,那么古籍的翻译则要跨越时间去沟通,由此产生的特殊矛盾必然给理解和表达都带来一些特殊的问题。”[9]

六、结语

纵览全文,造成误译的因素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中西语言及文化差异;二是译者在中国古汉语及相关背景知识方面的缺失;三是源文本尚存诸多争议,各家注疏观点不一。近年来,随着学术风气的转变,尤其是随着民俗学和神话学的复苏,《山海经》渐受学界重视。在国内,此书已引起越来越多不同领域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争奇斗艳的景象。其百科全书般的内容亟需进行跨学科研究,甚至需要跨国界合作。这些都有利于《山海经》的英译,将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42.

[2] 袁珂.山海经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3] Birrell Anne.The Classics of Mountains and Seas[M].London:Penguin Books,1999.

[4] 王宏印.中国文化典籍英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7.

[5]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G].4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67.

[6] 方梦之.译学辞典[G].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22.

[7] 袁珂.山海经校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60.

[8] 现代汉语词典[G].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724.

[9] 蒋坚松.古籍翻译中理解的若干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1):43.

猜你喜欢

勒尔山海经文化
巴尔莫勒尔城堡陪伴女王一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山海经里说了什么
山海经夫诸
谁远谁近?
比勒尔翻译思想研究——以《山海经》英译为例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