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与展望:近年来研究生诚信教育研究
2014-03-26刘五景
刘五景
(吉首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化与纵深化发展,诚信教育日益成为当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遭遇的一个突出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成为学界研究的又一热点。为此,《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的一系列具体举措与长远目标。这就更加彰显加强研究生诚信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对近年来研究生诚信教育研究进展的回眸,对其中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与反思,并就未来研究生诚信教育的研究对策进行展望,以期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更好地实现研究生成人与成才的有机结合。
一、近年来研究生诚信教育研究的回眸
(一)研究生诚信缺失的表现研究
毋庸置疑,当前研究生诚信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研究生的诚信缺失问题。根据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可将研究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归纳如下:第一,考试诚信的缺失。在当下的高校校园里,研究生充当“枪手”、“帮手”的现象并不少见,每逢各种大型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自考、成人高考等)前夕,许多校园告示板、网络上都会有各种研究生替考信息出现。第二,经济诚信的缺失。近几年来不断发生研究生拖欠国家助学贷款,以及研究生在其他日常经济活动中暴露出诚信缺失的行为。第三,学术诚信的缺失。如学术造假、不诚实地利用他人成果、一稿多投、篡改和伪造实验统计数据等[1],甚至有研究生从平时的课程论文到学位论文的写作也是采取“Control-C+Control-V”的方式简单地东拼西凑,没有独立的理论观点和创新的学术思想,完全背离了研究生教育的宗旨[2]。第四,就业诚信的缺失,即在就业时随意涂改甚至伪造虚假的工作和学习履历。近年来,随着各种媒体的不断曝光,揭露一些研究生在毕业求职过程中为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和竞争优势,采取一些不诚信行为,譬如通过提供虚假学历、伪造工作经验、生编硬造所获奖项、东拼西凑科研成果等不正当手段来“美化”求职简历等等,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3]。
现有研究对研究生诚信缺失表现的总结比较全面,但与一般大学生的诚信缺失表现相比似乎区别不大,因为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无非也是这些。应当说,研究生的诚信缺失还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值得继续研究才能予以全面揭示。
(二)研究生诚信缺失的归因研究
针对研究生在诚信缺失方面的种种“不良”表现,学者们纷纷从不同视角和立场进行归因研究,提出各自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首先,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有学者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功利主义、金钱至上思想不断泛滥,并日益演变成一种不良风气,如假冒伪劣商品盛行于市、坑蒙拐骗、强买强卖等。当谎言和虚伪比诚信更适合某种环境并具有更大的生存和竞争优势时,必然导致更多的人在更大范围内不守诚信,如此恶性循环,不诚信的歪风就愈演愈烈,无疑会影响到广大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诸多方面[4]。其次,研究生诚信监管制度的缺位。主要表现为缺乏严格、完善的研究生诚信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以及缺乏完善、配套的研究生守信奖励和失信惩戒制度。由此导致有的研究生对自己违反诚信规则的行为不以为然;有的研究生基本的诚信知识缺乏,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某些行为已违反诚信规则,更不知道其行为将受到法律惩罚[5]。再次,不良心态作祟。有学者指出,从众心理(别人不诚信,我也不诚信)、侥幸心理(认为不诚信也许不会被发现)、吃亏心理(从经验事实出发,不讲诚信沾了光,讲诚信吃了亏,所以也不讲诚信)、报复心理(因为他人不讲诚信曾给自己带来过伤害和损失而不讲诚信,以报复他人和社会)、无用心理(讲诚信没有什么用)、冒险心理(不冒风险则不达目的,明知有风险,但宁愿为风险付出代价,“不成功,则成仁”)以及低成本心理(不讲诚信成本很低,划得来)[6]等在研究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方面甚至更为突出。最后,一些导师自身学术道德失范的不良示范。如有些导师在要求学生提高道德素质的同时,自己道德素质低下;在要求学生诚信的同时,本人弄虚作假、抄袭剽窃;有些导师金钱至上、急功近利,自己的课题让研究生做,不给任何报酬,把社会上的腐败行为引入学校,跑关系、走后门。同时,由于学术腐败行为不易察觉和发现,或发现后难以认定,部分人因“腐败”而得益或“腐而不败”,这些都对研究生起到了极坏的“示范效应”[7]。
(三)加强研究生诚信教育的对策研究
针对研究生诚信问题的日益凸显,学界普遍认为需要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切实加强研究生诚信教育。有学者指出,第一,要研究生坚守个体道德,这是诚信培育的根本,主要通过意志锻炼、勤奋好学、自由探索等方式实现;第二,重视对研究生诚信的引导,主要措施就是加大对诚信的宣传,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将诚信原则贯穿于“三育人”之中,培养全员诚信教育意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咨询中渗透诚信教育内容,结合诚信状况加强对研究生进行法制意识教育以及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第三,建立健全研究生诚信机制,如建立严格的诚信道德约束机制、切实可行的诚信评价机制以及研究生失信惩罚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协助政府或其他行政部门制定正确的用人机制,营造一个适合研究生诚实做学问的客观环境[5]。
针对研究生学术诚信方面日益暴露的问题,有学者认为首要之举在于确保学术诚信。为此,必须坚守学术宽容,营造学术诚信的学术环境;强化学术引导,建立学术诚信的学术航标;优化制度约束机制,创设学术诚信的学术平台;培养研究生的道德自律,塑造学生诚信的学术人格[8]。此外,还要“制定专门的研究生学术诚信规范,及时严格处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开设学术诚信必修课以及建立一套可执行的惩戒程序”[9],其根本目的“在于培育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意识,提高其对学术科研中具体行为的对与错、善与恶的识别,进而为学生的道德选择做准备,同时也为提高道德反省与谴责能力以及为学生的道德选择提供知识上的准备”[10]。上述加强研究生诚信教育对策的思考似乎已经面面俱到,但实际中如何执行与具体操作并非易事,因此需要审慎思考这些对策如何“接地气”的问题。
二、近年来研究生诚信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反思
第一,理论研究有余、实践研究不足。纵观已有研究成果,其数量不可谓不丰硕,但大多停留于理论探究,且多集中于学术科研领域方面,对研究生诚信教育的实践研究明显不足,造成研究生诚信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现象。当前,虽有一些关于研究生诚信的社会实践调查,但由于其调查对象及范围选取不可避免地存在地区性和狭隘性等缺陷,不足以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研究生诚信问题的真实全貌。诚如有学者在《研究生对学术诚信的认知和态度状况分析》一文中坦诚的:“我们所调查的数据是否反映了真实的状况,还很难确定。”[9]
第二,认识和定位明显“偏低”。众所周知,对研究生诚信教育的诸多举措和依据大多停留于本科生层次。已有研究不仅未能充分考虑到研究生教育作为本科生教育后的一个独立教育阶段自身存在的规律和特点,反而将研究生与本科生混在一起泛泛而谈高校诚信教育。纵观学界现有成果,以大学生诚信为主题展开研究的论文不计其数,但专门以研究生诚信为主题展开研究的成果却很少,属于稀缺资源,即使有,也存在简单套用关于本科生诚信教育的一系列措施、制度和做法,研究成果缺乏深度与新意,其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研究生实行以导师负责制为主的教育管理模式,研究生德育只是作为本科生德育一个不起眼的方面,全面沿用本科生的模式,没有考虑研究生的特点,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德育体系,造成近几年研究生教育规模化后的不适应现象”[2]。即便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至少存在两种认识误区:“一种观念认为研究生属于高层次人才,他们本身具有良好的素质、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需要再教育,从而放任自流;另一种观念认为研究生需要与本科生一样进行管理,用对待本科生的思想教育方法来教育研究生,没有真正掌握研究生的群体特征,所以收效甚微”[11]。在笔者看来,前者过于理想化,直接把研究生定位为高知、高能群体,进而“想当然”地认为无需再对他们进行诚信方面的教育;后者的缺陷在于依然沿袭本科生教育与管理的思维模式,在研究生诚信教育方面缺乏“积极应对的有效办法”,因此很难取得真正实效。
第三,模糊了诚信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应有边界。现在许多高校比较流行的做法是:给道德教育起一个名字、贴一个标签、列一个课表、组织一次考试、参与一次签名,就认为诚信教育完成了——这显然是多年来社会“诚信教育运动化、运动完成形式化倾向”[12]在高校的一个蔓延与缩影。事实上,诚信教育作为一种养成教育、一种细节教育,需要通过长期实践的累积才能有效养成。北京大学康健教授指出:“道德的认知可以通过讲授获得,道德的一些技能可以通过训练来获得,但是道德的情操就必须靠养成,靠融合式的这样一种教育方式。”[13]研究生德育包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教育问题,虽然从内容到方法手段都涉及到研究生诚信教育,但这并不足以表明可以遵循传统的一般思维路径,把二者同等看待或混同起来。研究生诚信教育与研究生德育有密切的联系,但研究生诚信教育问题有着自身的逻辑脉络和内涵特征,只有通过专门的、精致的研究,才能提高研究生诚信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第四,存在明显的研究薄弱点。如研究生诚信考核评价方面的研究颇为欠缺,成果较少。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很多研究者过于拘泥传统思维定势,常常习惯于把关于本科生诚信考核评价方面的措施和成果简单套用与移植于对研究生诚信的考核评价,创新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存在明显不足;二是研究生诚信考核评价本身具有的复杂性要比本科生诚信考核评价大,使得一些研究者倍感困难,再加之其理论知识储备和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目前学界关于研究生诚信考核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极大地影响到研究生诚信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实施。譬如,关于研究生诚信教育规章制度建设方面的研究还不够,诚信教育的规章制度建设不仅仅只是建立诚信档案,还需要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与之配合,如建立举报奖励制度、通报诚信缺失的事件、建立完善的科研学术道德建设制度以净化学术风气,弘扬科学精神等等。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设,形成一整套良性的互动机制,使得师生员工能够在自我约束的基础上受到相应规章制度的制约和引导,明确知道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和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从而形成良好的诚信素质[14]。此外,还有一个研究薄弱点值得深切关注,就是研究生的学术诚信研究——它理应成为学界研究和关注的重点,因为研究生承载着未来的学术希望,没有理由不做好自己的“研究”学业,并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学术操守,学会学术担当。但现实情形却不容乐观,一些研究生的学术诚信缺失问题日益严重,这不能不引人深思。
三、未来研究生诚信问题研究的对策展望
首先,加强实践研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笔者以为,研究生诚信教育实践研究的开展应当避免以往在调查对象、学校类型、专业范围等方面选取时存在的地区性和狭隘性等缺陷,尽可能地凸显全面性和代表性。更为重要的是,诚信教育作为一种素质研究、一种养成教育,不仅需要有深度的理论研究,还应当有鲜活的实践案例研究作有力支撑,把诚信教育与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并结合研究生自身特点持之以恒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此方能增加说服力和实效性。譬如,在研究生中广泛开展以“诚信为本、文明自律”的主题宣传活动,围绕“学术道德与学术责任”开展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的“心灵对话活动”、在学校“研究生网”开辟“研究生诚信教育论坛”[15]等专为研究生“量身定做”的活动,使研究生诚信实践教育不断深入人心,同时也为研究生诚信教育的实践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丰富养分与生动素材。
其次,超越现有认识和定位,积极制定有效的应对之策。研究生均已成人,其思想、情感、心智、阅历等都与本、专科层次的大学生有显著区别,很多方面都已日趋成熟和稳定,而在具体的研究生诚信教育过程中,动辄搬出“对付”一般大学生的规章制度,实属张冠李戴——姑且不讨论这些规章制度在现实中有多大的可操作性与可行性,譬如,大多数高校在《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中对一般大学生的诚信作出的规定都只局限于提出一个过于模糊和抽象的表述,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诚实守信的要求,仅此而已。对何为诚信、有什么丰富内涵、具体评判标准是什么,如何践行诚信品质、如何监督等要害之处却并未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是教育管理不作为之典型表现,很难取得教育实效。研究生诚信教育制度的缺位和内容的空泛,使研究生根本无法体会到诚信为何物,在现实操作中更是无所适从。因此,一方面,应当尽快制定专门的针对研究生诚信教育的相关制度法规。以此为契机,积极克服长期以来对研究生诚信教育的认识缺位和政策滞后,以及盲目性、随意性与理想化,主动对接广大研究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科研等方面的特殊情况与实际情形,使得研究生诚信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另一方面,规避研究生诚信教育与研究生德育之间的模糊现象。二者有很多的共性(甚至存在包含与归属关系),但决不能简单等同和替代。笔者认为,研究生诚信教育的实施不仅要囊括研究生德育的一般要求,还要超越一般的德育活动。如何提炼与彰显诚信教育在研究生育人方面的品牌效应和特殊价值,有待今后作进一步深入探讨。此外,还需克服研究生诚信教育运动化、运动完成形式化之倾向,增强研究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最后,突破研究薄弱点。一方面,加大研究生诚信考核评价机制的建设与研究力度。研究生诚信水平的提高,研究生诚信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完善的诚信考核评价机制的保障和支撑。目前对研究生的诚信考核缺乏规范化、程序化、可操作化的评价指标,评价往往带有浓厚的主观化、盲目化色彩,一定程度加剧了研究生诚信缺失现象的泛滥。迄今为止,由于研究生诚信考核评价机制建设的滞后性,导致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明显偏少。即便有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制定专门的研究生诚信考核评价制度,在具体过程中多少有照搬照抄本科生诚信考核评价标准的痕迹,针对性、创新性和前瞻性存在明显不足。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当然,要对研究生的诚信状况进行客观、公正和科学的评价,并非一件易事。要实现此目标,就“必须将诚信纳入学生评价体系之中,制定诚信品格方案,明确评价指标,统一标准尺度,并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坚持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对学生的出现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价”[16]。在具体实践操作中,不仅要确保所建立的诚信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动态性、可行性和发展性,更要严格确保诚信评价过程的民主、公开、公平与透明。另一方面,就是大力加强研究生的学术诚信研究。应该站在历史和国家的高度,以求实负责的精神对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的系列问题包括产生的根源、背景、现状与对策等展开批判性深入研究,为促进研究生学术诚信品质的健康发育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魏晓慧,杨萱.研究生诚信品质的缺少与教育对策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112-113.
[2] 杨立敏,安青菊.试论当前研究生德育的有效切入点[J].中国高教研究,2005(8):44-46.
[3] 朱兰,周才金,但家荣.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意义及途径——以贵州六盘水师范学院为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8-71.
[4] 钱春芸.当代研究生诚信教育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6.
[5] 黄志平,唐媛.试论高校研究生的诚信缺失及其培育[J].现代大学教育,2006(5):77-80.
[6] 吴小林,林静.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心理类型及其对策探析[J].人大复印报刊·思想政治教育,2010(5):63-72.
[7] 郑重,郑忠梅.论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失范与规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15-117.
[8] 董军,田海平.试论研究生德育的当务之急[J].伦理学研究,2004(3):85-88.
[9] 胡志强,李鹏程.研究生对学术诚信的认知和态度状况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1):87-95.
[10] 任凯歌,黄菊.试论研究生学术规范意识及其培养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70-73.
[11] 王军.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1):61-63.
[12] 黄明理,刘小华,张秀芹.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信仰危机及其克服[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3):71-87.
[13] 让社会感受诚信的力量:“诚信中国 品行力量——2010诚信教育高层论坛(北京)”研讨摘要[J].人民论坛,2010(12):42-52.
[14] 何艺新.关于部分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问题的思考[J].理论观察,2006(3):130-131.
[15] 经素.研究生诚信状况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1):75-77.
[16] 邢连清.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与对策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2):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