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着力点
2014-03-26张振昶白树新
张振昶,白树新
(1.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社科与数理部,河北 承德 06700;2.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办公室,河北 承德 06700)
自高校扩招、高职教育大发展以来,尤其是近些年高职院校单独招生以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出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学生逃课、上课迟到、睡觉、玩手机、听音乐等现象越来越普遍。对此,老师非常反感,认为学生素质太差,没法教;学生则认为老师总讲一些枯燥无味的东西,讲一些没用的东西,没兴趣学,为拿毕业证,只能这样应付。于是师生之间形成恶性互动,彼此不买账。这样的现象在高职院校中比比皆是[1]。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恶性互动现象?从教师方面来说,直接原因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根本原因是教学理念的问题。教学理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形成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基本都是从普通高校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到校教学的,他们是在普通高校学科型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许多老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不太熟悉,缺乏对所教学生的了解,基本上是按普通高校学科型“知识体系”教学思维和要求进行教学的,比较偏重理论知识完整性、系统性的传授灌输,而现在的高职学生对这种传统高校式的空洞说教和枯燥的理论不感兴趣,他们更不关心理论知识是否完整和系统,他们关注的是思政课对自己的就业和发展有什么作用。这就使得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基本成了两个互不交融的平行界面,缺少了“共同语言”,各行其事,你教你的,我做我的。
因此,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是前提,有针对性地设计好教学内容是重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关键。
1 弄清三个问题,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1.1 弄清高职院校培养对象和目标,树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因材施教,人人能成才”的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要培养的是哪些人?他们的生源基础和特点是什么?我们要把这些人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是高职院校教师必须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大学生形象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和参与精神较强,但生源基础较差、质量参差不齐。他们的行为习惯、自控能力、学习动力、抽象思维能力、文化知识基础等综合素质均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不少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对陈述性知识和纯理论性内容不感兴趣,尤其是单招生。根据教育部的规定,我们要把这些人培养成“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些人主要不是从事科研和工程设计工作,而是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技术应用工作。这就要求我们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摒弃传统高校精英式教育思想,树立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多元人才观”,正视所教学生的特殊性,从内心深处接纳他们。在了解学生不足的同时,更要找到他们的长处和兴奋点,引导他们的兴趣,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并以学生未来职业活动为导向,根据他们的特点施行不同的教育,突出教学的针对性。
1.2 弄清思政课性质和教学目的,树立“以教学生学做人为中心,贴近实际教学”的理念
受“课程是知识或学科”课程观的影响,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把思政课也视为知识或学科,认为思政课的价值在于给学生提供知识。思政课教学需要讲解必要的知识,但知识传授不是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目的。相对于高校专业课是教学生“学做事”的课程而言,思政课则是教学生“学做人”的课程。[2]高职院校思政课既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也是为培养合格“职业人”服务的课程。这就要求我们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必须以教学生“学做人”为中心,既要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实际,也要贴近职业岗位实际,把立足点转到育人上来。
1.3 弄清备课的重心,树立“以终为始,逆向教学设计”的理念
备课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一门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与对这门课及其每次课的教学设计分不开。过去我们许多老师在备课时,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上,甚至有的就是“背教材”。这种“教材复制式”的传统备课,其教学无疑是照本宣科,结果就是学生反感,尤其是思政课,因为教材内容人人都看得懂。对此,我们主张教师在备课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总体思路的设计上,并采取与传统设计顺序相反的方法进行逆向教学设计。“逆向教学设计”就是首先设计出课程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学习评价(如何证明学生实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之后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逆向教学设计是基于“以终为始”的理念产生的,目的是让学生和教师在一开始就形成明确的教与学的目标和达成这种目标的评价方法,以便对教与学的进程有更清晰的把握,使其不偏离正确的方向。[3]
2 提炼整合教材,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
思政课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吸引力。因此有针对性地设计好教学内容是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2.1 教学内容要对教材有所取舍
教学不能脱离教材,否则教材就失去了作用,但也不能照搬教材,否则教师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的教学内容对教材必须要有所取舍,[4]尤其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因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使用的是与普通高校一样的国家统编教材,内容量大,理论性强;而高职院校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却与普通高校有很大的区别,且思政课教学时数偏少。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吃透教材基本内容、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提炼整合使之转化为教学内容。
2.2 教学内容要体现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吸引力,主要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只有符合高职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教学内容,学生就才会有兴趣,教学才会有效果。就像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会有广阔的市场和好的效益。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各种复杂的现象,学生的思想会有许多困惑。思政课教师要了解学生需求什么,对哪些问题感兴趣,他们想知道什么,把握他们中间的热点、难点问题,并从这些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来设计教学内容。
2.3 教学内容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中最具活力和感染力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加速大学生社会化及其心理成熟的进程。[5]从广义上讲,思政课实践教学有三种形式:一是课堂实践,如课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二是课外校内实践,如知识竞赛、辩论赛等;三是校外社会实践,如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等。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和本校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出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实践主题或材料,以此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3 教学做一体化,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做一体化”是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也应体现这一要求。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探索出一套较为符合这一要求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3.1 “专题型、案例式、项目化”教学模式和方法
这种模式和方法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从高职生的现实问题入手,把一个或两个相关的问题设计成一个“专题”(实际上是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已设计好的),每个教学单元都以“专题”的形式出现;二是通过事先设计好的相关“案例”直观导入教学,以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学生结合案例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引出相关的理论,并通过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内在联系,重点讲解如何运用理论分析问题;三是针对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个事先设计好的课下实践教学“项目”进行训练,以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例如,我们在讲“基础课”时,从学生超前消费、攀比消费问题出发,设计了一个“常怀养育之情,永存感恩之心”专题;课前先展示案例“父母卖血供儿上大学,儿子装富挥霍废学业”,然后提出问题“父母为什么要供我们上大学?父母必须供我们上大学吗?我们怎样对待父母的养育之恩?”让同学们结合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引出相关理论,然后教师结合案例和同学们的发言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解家庭道德和法律规范,引导同学们永存感恩之心,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勤俭自强的精神;最后再给同学们布置一个课下实践教学项目“家庭收入来源和我的每月消费调查报告”,把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变成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
3.2 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在思政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枯燥的理论通过图片、音像资料生动化、形象化,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功能得以调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能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4 加强课堂管理,实行学生座位固定制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质量不高,行为习惯不良,组织纪律性较差。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培养他们的良好职业道德和素质,除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外,加强课堂管理、进行行为养成教育也是极其必要的。为此,我们许多思政课教师会经常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纪律“大面轰”,但效果不佳。因为思政课教学基本都是大合班上课,一般都是一二百人,老师根本就记不住是那些同学经常迟到、旷课、玩手机,批评教育缺乏针对性、准确性。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固定学生座位的方法。让每个班级坐固定的位置,让每个同学坐固定的座位,然后老师登记造册。这样再有迟到、旷课、玩手机等不良习惯的同学,老师就能一目了然。经过笔者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个貌似麻烦“小儿科”的办法,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心,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有利于维持教学秩序、节省组织教学时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和过程性考核。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赵野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8):76-78.
[3][美]威金斯,麦克泰.么加利,译.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一种教学和评价的新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4]顾钰民.理念与方法:贯彻实施“05方案”的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4-8.
[5]张雷声.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探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