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00例肥胖人群痰瘀证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性分析

2014-03-26于磊峰杨柳华温伟波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9期
关键词:腹型中层血瘀

于磊峰, 杨 龄, 杨柳华, 温伟波

(1.河南省临颍县人民医院, 河南 漯河 462600; 2.云南中医学院中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3.云南师范大学医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4.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云南 昆明 650200)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一种多因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肥胖提高了病死率并增加了患慢性病的风险,为此,WHO 已将肥胖明确定义为一种疾病。肥胖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骨关节病、某些肿瘤等慢性病和社会心理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是导致早死、致残、影响生命质量和增加各国财政负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

现代医学对肥胖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以及诊治等各方面都进行了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治疗仍缺乏特异性,且费用大,治疗后易反弹,对控制肥胖本身及相关疾病仍不理想。而中医药对肥胖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医认为,肥胖多兼痰湿、血瘀;自古就有“胖人多痰湿”,“痰多加瘀”,“痰瘀相关”的记载;因此肥胖与痰瘀有相当密切的联系,痰瘀证是肥胖患者一个重要的中医证型[2]。且多项研究表明[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颈动脉硬化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可预测大血管和周围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利于早期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因此研究痰瘀证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通过观察分析肥胖人群家族史、饮食生活习惯、烟酒嗜好、运动情况等肥胖的相关发病背景;研究肥胖人群痰瘀证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为研究痰瘀证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并为从中医痰瘀论治肥胖提供理论和客观依据。现将研究结果归纳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肥胖患者符合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有关MS的定义中肥胖(① BMI≥25;②男腰围≥90 cm,女腰围≥80 cm。)的诊断标准者。(2)血瘀证诊断标准:(参照1986年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修订的血瘀证诊断标准)(3)痰证诊断标准(参照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年10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诊疗术语症候部分》GB/T16751.2)胸闷脘痞;纳呆呕恶;头沉身重;舌苔白腻或水滑;脉濡或滑。具备二项既可诊断。

1.2 纳入标准 (1)年龄30~75岁之间者;(2)符合中国成人肥胖诊断标准;(3)符合痰证和血瘀证的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1)继发性肥胖如柯兴氏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长期应用激素、安眠药或其他精神神经药物等的患者;(2)有严重的其他疾病如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血糖水平长期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患者;(3)有精神疾患不能配合者;(4)妊娠期、哺乳期妇女;(5)服用减肥药者。

2 方法

2.1 调查内容 (1)一般情况;(2)与肥胖有关的生活饮食情况;(3)体征;(4)人体测量;(5)影像学检查: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SEQUOIA512超声检测仪器):分析并对超声结果进行分级评分。

2.2 研究方法 对100例肥胖并符合痰瘀证型患者进行调查,收集肥胖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临床资料分析整理,辨证分型属于痰瘀证患者则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分析超声检查结果并进行分级评分,同时对肥胖并符合痰瘀证患者进行量化评分,然后综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2.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SPSS17统计软件处理,痰瘀证采用量化积分形式,根据最终积分分为轻、中、重3层,IMT采用分层计量评分[4]。计数资料χ2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痰瘀证与颈动脉IMT因素采用有序分组资料的线性趋势检验。

3 结果

肥胖并符合痰瘀证患者100例,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年龄最大的75岁,年龄最小的36岁,平均年龄56.35岁。

3.1 症候及超声积分统计分析 见表1。

表1 肥胖人群痰瘀证及颈部血管内膜中层厚度

3.2 肥胖患者中痰瘀证的轻重程度与颈部血管内膜中层厚度相互关系的分析比较当中,对表3经χ2分析,并经有序分组资料的线性趋势检验,线型回归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线型回归统计表

分析结果,P总<0.005,P线<0.005,0.025

3.3 腹型肥胖与非腹型肥胖痰瘀证轻重程度及颈动脉内膜超声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2组证型积分统计表

由表3腹型肥胖与非腹型肥胖痰瘀证轻重程度经配对样本t检验,t=3.0551,查表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者痰瘀证轻重程度不同,结合实际临床资料,可以认为腹型肥胖较非腹型肥胖痰瘀证型程度为重。

由表3腹型肥胖与非腹型肥胖颈动脉内膜超生积分轻重程度经配对样本t检验,t=1.7206,查表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者颈动脉内膜病变程度不同,结合实际临床资料,可以认为腹型肥胖较非腹型肥胖颈动脉内膜病变程度为重。

4 结论

肥胖人群痰瘀证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病变程度成直线相关上升趋势,提示肥胖人群颈部血管内膜变化随痰瘀证轻重程度加重而加重;肥胖伴腹型肥胖的痰瘀证轻重程度及颈动脉内膜病变的严重程度较不伴腹型肥胖者为重。

5 讨论

肥胖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痰湿偏盛为主要病机,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并多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肥胖病机总属痰湿偏盛。肥胖由多种原因及脾肾气虚引起运化转输无力,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和水湿,血液鼓动无力,水液失于蒸腾气化,致血行迟缓,水湿内停留滞体内而致肥胖;本病多属标实本虚之候,本病初起以气虚为主,多无临床症状,随着膏脂、痰浊增多为患则表现为标实为主,遂发为肥胖。标实为痰湿膏脂内停,或兼水湿,血瘀,气滞等。肥胖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发生病机转化,一是久病损伤脾胃,致脾虚不运,甚至脾病及肾,导致脾肾两虚,从而由实证转为虚证。而脾虚日久,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或脾病及肾,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以致水湿内停,泛溢于肌肤,阻滞于经络,使肥胖加重,从而由虚证转为实证或虚实夹杂之证。二是各种病理产物之间也可发生相互转化,主要表现为痰湿内停日久,阻滞气血运行,可致气滞或血瘀。而气滞、痰湿、瘀血日久,常可化热,而成郁热、痰热、湿热、瘀热。因此痰和瘀是肥胖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病机和致病因素,从痰从瘀来研究肥胖病,为中医学研究治疗肥胖提供新的理论和客观依据,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武阳丰.肥胖:必须引起国人重视的流行病[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324.

[2]孙建芝.痰浊证微观辨证指标的实验研究[J].河南中医,1996,16(2):21.

[3]许竹梅.超声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意义[J].心血管病学进展,1998,19(6):354.

[4]何文.颈动脉超声与临床[J].中国卒中杂志,2007,4(7):547-548.

猜你喜欢

腹型中层血瘀
针灸联合疗法治疗腹型肥胖效果的Meta分析
话说血瘀证
双麦克斯韦分布下极区中层尘埃粒子带电研究
针灸治疗腹型肥胖的临床研究进展
血瘀体质知多少
腹型肥胖或可增加HFpEF患者死亡率
护理干预对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护理效果探讨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企业中层管理团队在运营中的困境与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4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