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转型发展背景下山西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及对策
2014-03-25刘晓辉吕佳文
刘晓辉,吕佳文
(太原工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8)
山西119个县中有94个产煤县,资源型经济在全国最具典型性。进入新世纪以来,山西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在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但是,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片面追求产业高度化发展,忽视产业内部的协调发展,产业本身创新能力和转换能力不强,以及高消耗、高污染等产业粗放型发展状况较为严重。因此,山西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也成为理论界关注的问题。
目前,关于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不够成熟,存在全面性、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也缺乏对山西产业结构调整总体的综合评价。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试图建立全面的评价指标,对山西的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合理化和高度化判定,并试图从横向和纵向进行多年份的比较分析,通过对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综合评价和分析,以期对山西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判定指标方法构建综述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方法
通常采用“标准结构”进行比较。所谓的“标准结构”,是在大量历史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而得到的,它反映了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因此,可以将其作为参照系,与某一被判断的结构进行比较,从而检验被判断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
库兹涅茨在研究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时,不仅通过时间序列的数据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进行分析,而且还通过横截面的数据对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的对应关系进行研究。这种从截面研究产业结构的方法,为我们了解一国产业结构发展到何种高度提供了比较依据。利用这种方法,库兹涅茨提出了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标准结构。
(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判断方法
衡量一国产业结构高级化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截取不同的时点进行纵向比较,另一种是选取参照国家横向比较。
1.相似性系数法。这是以某一国的产业结构为参照系,通过相似性系数法的计算,将本国的产业结构与参照国产业结构进行比较,以确定本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的一种方法。
2.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法。在工业内部,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可以用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法。因为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也是传统产业比重不断降低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增大的过程。通过计算和比较不同年代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销售收入等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可以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程度。发展中国家可以以发达国家为参照对象,通过比较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来发现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相对水平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山西产业结构综合评价及其变化情况
由于山西长期依赖于资源,属于典型的资源型省份,所以长期以来产业结构中依赖资源的工业比重偏重。不仅传统三大产业间比例关系不协调,而且三大产业内部产业比例关系也不协调。与过去相比,目前山西省的产业结构特征是: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占比上升趋势快而且比重大,第三产业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表现为农业中现代农业服务业欠缺,工业结构中重轻工业比例失重(见表1)。
(一)山西省三大产业结构分析
表1 2000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注]各表参数来源:根据2011年山西统计年鉴计算绘制。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2000年到2010年十年期间,山西整体产业结构呈现明显的“二三一”结构模式。其中第一产业中农业所占比重最小,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基本维持在6%—10%这个水平之间;第二产业在三大产业比重中居于首位,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基本都维持在50%以上,占据三大产业比例一半以上,处于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基本呈下降趋势,整体比约维持在40%以下。由此可见,山西经济的发展得益于第二产业尤其是煤炭、钢铁重工业。
(二)山西省三大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表2 农业产业结构产值①
1.第一产业内部产业结构比例。根据表2,2000年山西第一产业总值为179860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217652万元,农业所占第一产业比重为67.7%;其次是牧业,所占比重为27.8%;林业占比偏小仅为3.9%;而渔业产值更小仅占0.5%;农林牧渔服务业占比竟然为零。横向来看,农业产业比重有下降,分别从2000年的67.7%下降为58.2%和63.8%,其中2010年相比2005年有所上升。农林牧渔服务业所占第一产业比重有所增加,分别从2000年占比为零增加到7.1%和5.4%。渔业产值比重整体维持在0.5%左右,而牧业占比遵循先升后降,平均维持在27.5%左右。
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山西在第一产业中,传统农业占绝对比重,而代表先进产业的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所占比例极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山西长期以来重视传统农业;另一方面,由于山西缺水缺湖导致。
表3 工业结构产值
2.第二产业(工业)内部结构比例。从2000年到2010年10年期间,山西第二产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858370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52340000万元,占当年国民收入比重从46.5%增加到56.9%。其中,由表3可见,第二产业中轻工业的比重分别从2000年的14.4%下降为2010年的5.4%,下降速度比较快;而重工业则从2000年的85.6%增加到2010年的94.6%。横向来看,重工业在每年的工业产值结构中占有绝对的比重,发展速度快于轻工业,轻重比例严重失衡。作为全国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山西煤焦冶电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80%。工业结构畸重导致山西产生了一煤独大、环境污染、波动较大等问题。这不仅造成了工业结构内部比例失衡,而且也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损耗和环境的污染。
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比例。由表4可以看出,2010年,山西第三产业构成中除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两大行业所占比重明显较大外,第三产业内部其他行业比重都偏小,金融业和公共管理占比在10%以上,剩下的行业平均占比为3.65%,不足5%。从2000年第三产业实现GDP收入8074900万元上升到2010年34123800万元,占比却从2000年的43.8%下降为37.1%,下降了6.7个百分点。综合以上分析,可得知山西自2000年开始,其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得到质的飞跃,但是,第三产业构成中,以传统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主,像物流配送、信息服务业、教育文化业等新型产业未能得到充分发展和体现。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山西产业结构中长期以来第二产业一直占有绝对比重,产业结构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表4 第三产业内部产业构成(2010年)① 单位:万元
① 数据来源:根据2011年山西统计年鉴计算绘制。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综上所述,山西地区产业结构自2000年以来,虽一直发生变化,但是变化基本不大。总体来说,存在“偏重”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占比在整个产业中过高;各产业内部结构也需进一步调整。
本文的政策含义主要在于山西地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时应注重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引导,并充分考虑到转型发展提供的机遇和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从而使得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合理,符合其演进规律。据此,为了促进山西地区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与良性互动,基于以上分析,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策
1.产业结构亟待进一步转型。根据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产业结构遵循“三二一”发展模式演进规律。山西产业结构发展遵循的是“二三一”模式,其中第三产业结构比例偏低,且处于下降状态;而第二产业长期以来占比一直偏重。山西地区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例还不是最优比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已经成为山西经济进一步高速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此,需要进一步巩固主导产业农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改造提升传统重工业,禁止煤炭、钢铁等重工业规模过度扩张;强调文化因素对山西的吸引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等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尽快调整三次产业整体结构。
第一,农业是山西地区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尤其是粮食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其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农业产业结构矛盾突出,农民收入水平持续下降等许多深层次问题有待解决。要继续稳定农业这个基础,使农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就必须在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进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上下功夫。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服务业,提升林、渔等副业的比例,使第一产业内部的比例趋于合理化;巩固加强现代农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做大做强现代农林牧副渔服务业。
第二,改造提升传统重工业,改善第二产业内部结构[1]。改造提升传统重工业,如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煤层气、节能环保、高端制造业、新型材料、信息及特色食品工业等。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产能、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整合重组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产业效益。适时提升轻工业比例,推动工业结构合理化。大力发展轻工业,提高轻工业总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改变轻重工业长期失衡状况;适度发展煤炭行业和钢铁行业,通过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降低资源浪费,降低污染成本,实现煤炭和钢铁规模化生产,构建和谐工业;稳步发展建筑业,增加就业人数,增加劳动者报酬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
第三,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等第三产业,整体提升第三产业总体比例,使第三产业比例最终超越第二产业比例。根据山西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的基本省情,应确定旅游产业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从而带动金融、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现代文化娱乐业、卫生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教育业等产业在第三产业内部的占比,努力改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第二层次的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提供中间需求性质服务产品的企业结合,其服务对象是面向企业而非最终消费者,它对保持工业生产工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优化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生活性服务业着重改善社区餐饮、医疗保健、美容美发等居民服务业,构建和谐服务业。加速科教文卫等第三层服务业,并拓展第四层次的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服务业。加快引进和培养现代和新兴生产型服务业人才的步伐,引导直接投资生产性服务业[2]。
2.合理承接产业转移。随着沿海地区要素成本的攀升、经济转型的升级加快以及环境污染压力的加大,一些传统的具有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会往中西部迁移。山西在承接产业转移的时候一定要合理承接,并且通盘考虑产业布局,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群。
培育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和经济发展方向的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的产业集群。引导资金加大对第二产业尤其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从而实现三次产业的快速发展。这就要求优化吸纳结构,通过财政优惠、金融资金注入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等,通过产业关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承接符合山西地区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产业,从而推动山西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注意在承接过程中,注重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创新内陆型经济开放体制机制,增强对内对外开放能力。加快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区,引深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合作,深化中部六省间的合作交流,加强与西部区域合作,合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大开放促进大跨越。
(二)产业结构高度化对策
1.建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支柱产业,形成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群。产业结构高级化也是一个产业结构软化的过程,知识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趋势。高新技术产业应该是最具动态比较优势潜力的产业,也是最容易集聚资本的产业。近年来,随着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的不断凸显,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和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园,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同时,加速建立和完善技术市场体系,建立完善的技术劳务市场,逐步形成科技人才自由流动的机制,以适应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3]。
山西应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引导和调动生产要素向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向传统产业升级换代集聚,走产业集群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重点打造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领域,力争在这九大领域跻身于世界发展前列,力求在地方特色基础上走出一条发展新路,从而引领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2.以循环经济为基本思路,全面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建立资源型产业集约高效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政策扶持体系,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建立有利于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以煤为基、多元发展,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围绕传统产业循环化、高碳产业低碳发展,努力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不断加工转化中实现发展效益的最大化,形成全省煤炭循环经济园区布局,打造煤炭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政府政策倾斜支持力度,建立循环激励机制;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建立煤化工等循环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健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生态兴省战略,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综合补偿机制,构建推进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节能节水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实施生态环境修复治理。
[参考文献]
[1] 吴丽丽.资源型地区转型研究——以山西省为例分析[J].未来与发展,2013(7):110-112.
[2] 靖学青.上海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及升级趋势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0-111.
[3] 唐新平.中部崛起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J].经济理论研究.2008(15):8-9.
[4] 黄 南.南京产业结构调整绩效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3(3):148-149.
[5] 战永杰.山东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的研究[D].兰州:兰州商学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