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农民自身出发探析农村投资乏力问题

2014-03-25□文/李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年7期
关键词:资金农民农业

□文/李 静

(保定市城市设计院 河北·保定)

一、引言

当今我国经济建设的焦点之一是将农村经济改革更深层次推进,使执政党和国家能够按照正确的道路带领广大农民群众纵向繁荣致富。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保障占总人口半数的农民这最弱势群体的利益,才能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和市场,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维持国家的长期稳定,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持续地进行下去。

从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来看,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具有实现生产技术现代化与生产手段现代化所必需的大量资金;二是必须有效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规模经营。这两个条件都与投资密切相关。对农业的投资不仅包括国家宏观上对农民包括基础设施、政策扶持、发放农业现金补贴等形式的政府主导的无差别投资,还包括农民通过扩大农业生产、农产品商业以及组织副业等自发的有差别的农业生产投资。当今主流学者更多的是研究政府如何投资,金融机构如何投资等形式,研究视角都集中在如何通过前者,也就是无差别形式投资来促进农业发展,而从农民自身的资金积累方式,个体投资渠道研究的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从农民自身的角度出发,寻找影响农民自发投资的主要因素很有必要。要解决农民的这些问题,只通过纸上谈兵,通过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是不行的,这需要广大学者、专家、研究机构等通过对农民、对农村进行系统的调查了解,找到阻碍农村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经过分析为相关部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更好的根据。

二、统计数据研究及影响因素讨论

本文通过对山西,河北等地的50 个农民进行走访调查,了解这些农民以前的、现在的生活习惯和投资习惯,调查内容包括:农民在有闲置资金时进行消费或投资的方向、农民在资金缺乏时取得资金的方式以及农民所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大致收入情况。

(一)投资方向和投资理念的研究。人的利益最大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在基本生存条件得到满足之前,人们会把保障自己生存作为最主要目标,即通过各种途径使自己生存无忧,保障自己有饭可食,有衣可穿,有家可归,有病能治。实现这些条件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个人积累足够的保障性货币财富和政府提供社会保障等途径。当这些生存保障基本得以建立之后,人们才会踏入第二个阶段——货币财富的最大化,在这个阶段人们更多的是考虑如何使用自己的货币存款来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品质。

透过考察农民最近几年剩余资金的使用情况,可以了解到广大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状况,即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积累的资金主要用于什么用途,是生产性投资还是生活性投资。这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当今农民的基本生活是不是能够得到保障,只有包括住房、医疗以及预防各种突发事件的基本保障满足之后,农民才敢于将自己的货币存款更多地投资于生产之中,去创造更多财富,进而使农民更具有底气走出农村,去广阔的城市追逐自身利益。从这个角度看,随着农民财富的积累,城市化是一个自然可以发生的过程。

通过对50 个农民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得到2008~2012年农民日常资金使用情况,根据数据绘制图1。(图1)

最近五年来,有超过60%的农民选择将资金投向了建房和存到银行,反映农民为满足基本生活保障以及积累预防性资金而进行的投资;另有28%的农民会选择生活性购车,因此可以看出已经有相当部分农民富裕并随着生活的改善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占总数16%的农民将资金放在子女教育上,16%在农业生产上有扩大投资,还有22%的农民选择以后到城市发展。

图1 2008~2012年农民日常资金使用情况

1、住房投资。住房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调查数据上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出最近5年大多数农民的投资方向都集中在建造房屋。或者由于以前的住房条件恶劣,或者由于要追求更高的住房质量,但终究是因为当今农民的住房条件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需要。可以看出,农民生活水平还没有进行到可以将自己所掌握的资金进行可以获得高额回报的其他行业投资的阶段,也就是还没有脱离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

2、储蓄趋向和保险投资意识。除了住房以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选择将日常资金盈余存到银行,通过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农民是为了预防未来的疾病、突发事件以及未来的孩子教育等支出,还有一部分农民是因为找不到适宜的投资对象。另外,据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储蓄的人中有10%的农民是选择了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来预防未来的不确定性。有保险行为的农民仅占所调查农民总数的6%。抛开中国农民基本保险制度覆盖面狭窄这一原因,单从农民投资意识考虑,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过去保险法律不健全,保险公司承保不规范等历史因素,很多农民对保险公司不信任的心理依然广泛的存在,当今农民保险投资意识较低。

3、子女教育投资。数据显示,有16%的农民,子女教育投资在家庭总投资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占据着家庭收入中较大比重。据调查,这些农民中基本都有初中以上的在读学生。为了孩子能掌握更多的生活本领,未来有更好的出路,农民往往会不惜牺牲眼前的消费、生产资金,将盈余资金甚至借贷资金投资于子女的教育;当然从另一方面看,教育是农村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搞好教育更应是政府的责任,同时过多的教育负担压在农民身上必然造成农民投资于其他方向资金的减少。

4、扩大农业生产的投资。扩大农业生产投资会由于农产品收入的增加而使农民生活质量提高,从而农民会存在投资于农业生产的欲望。调查数字显示,仅16%的农民将最近5年的投资重点放在农业生产投资上面,农民扩大农业生产的欲望不强。第一,农民投资能力有限,不敢盲目扩大生产;第二,农业投资方向狭窄,投资风险大,况且农民的避险意识强烈。

5、其他投资。随着富裕程度的提高,一部分农民再也不满足在农村经营的利润和单调的乡村生活,他们开始有底气走出农村去广阔的城市追逐更多的财富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调查显示,有22%的农民在最近五年将自己积累的资金用于到城市发展。

(二)投资资金来源研究。通过调查农民在资金短缺时来拆借资金的方式,我们可以探讨农民的金融意识和农民投资的成本,还可以大致考察农村金融环境。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研究重点是建立最好的农村金融体制,它需要的是最迎合金融需求主体的金融体制,使其能以最快捷的方式、最低的资金使用成本获得需求的资金。可见,金融变革的要害在于研究金融机构介入了何种性质的交易,形成了什么样的市场联系,以及是否与特定的社会信任结构相兼容。

农民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两个:亲友和金融机构。(表1)

表1 2008~2012年当资金发生紧张时农民的借款对象

根据调查,当资金发生短缺时,50 位农民中有34 人选择从亲友借款,仅有16人选择从金融机构借款。对于大多数选择从亲友借款的用户,他们做此选择的理由除借贷资金数额较小以外还有借款程序快捷和无利息等优点,相反选择从金融机构借款的用户,大多数借款数额较大。

(三)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影响投资。因为农民掌握什么样的技能,掌握多少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民的投资热情。一个人掌握的技能多,谋生手段越多,那么在有了资金之后,他的投资方向就多;如果进行某项投资可以获得高额利润,那么他的投资热情就会极度膨胀,甚至选择在基本生活得到满足之前就利用自己的资金去追求财富的最大化,加速第一阶段,去追逐第二阶段。

在这次调查的50 人中,有21 人掌握有除农业生产以外的其他技能(由于经商可以为农民带来十分可观的收入,在这里把经商算作一种非农业技能来考虑)。(表2)

表2 问卷调查中农民非农技术分布表

为了探讨农民掌握的技能同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在问卷中也设置了收入水平这一项目。将在掌握技术的农民中收入在5 万元以上的农民所占比例与全体50人中收入超过5 万元的农民所占比例进行比较,结果如图2所示。(图2)

图2 技术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根据图2,我们可以看到掌握一定的技术水平能提升农民收入14.2%左右,而且因为还有一部分掌握技术的农民并没有使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去获得收入,所以实际上生产技术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还要比图标所显示的14.2%要大。由此可见,生产技术的获得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具有实质性的提升作用。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农村基本生存保障要求还没有完全得到满足,整体水平还处于农业生产生活的资本积累和技术积累阶段,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简单的政府救助、基础设施建设,更需要允许和鼓励自身创造性得以良好发挥的经济环境。笔者认为政策当局应当保持清醒而公正的思维,公平公正地去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正确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造良好的自身发展环境,减少粗暴行政干涉。农民同样也具有理性人的特点,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国家只要提供给他们宽松的生产生活条件,包括采取一些政策增加农民的生产技术和致富渠道,他们就会在利益的驱使下,努力积累财富,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随着资本的积累到逐渐饱和,农民的投资能力和支付能力都会得到提高。一方面富裕起来的农民有了走出农村的勇气;另一方面农村再也满足不了那么多农民的利益需求,农民会自发地选择走向城市,去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另外,根据我们的调查,传统的农业种植虽然收入微薄,但还有一些农民习惯了农村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中老年人眼里,农业和农村生活是他们无法割舍的情愫,更是因为农村具有生活平静、空气清新、自由安详等城市所不具有的特点,所以本文认为不能盲目进行城市化等粗暴的行政干涉。

(二)土地私有化从缓,医保体系是重点。农村和土地是农民抵御经济和社会不确定性的天然保险屏障,当国家发生经济危机以后,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在家经商的农民以及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户还可以退回到农业生产领域,可以说土地和农村是农民最后的保险,使他们在国家发生大规模失业、国家农村社会保障没有完善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平稳度过危机,这也在相当程度上有助于国家的稳定。所以,现有的土地制度应当继续保持,最起码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起来之前,土地私有化改革应当从缓。现行亟须解决的是如何更好地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更加系统地保障农民的利益,使他们更加有底气地去投资,去追逐财富最大化。

四、研究缺陷及需要改进之处

虽然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简单地从农民自身角度对农民的投资心理和投资规律进行了分析,但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样本容量较小,分析不够透彻,语言表达不够全面等缺点,待以后进一步完善。

[1]黄金辉.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瓶颈:投资不足[J].四川大学学报,2004.12.

[2]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J].金融研究,2005.2.

[3]张杰.地方政府的介入与金融体制变异[J].经济研究,1996.3.

猜你喜欢

资金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