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口发展预测的我国生育政策调整方案研究

2014-03-25廖鸿志廖伊婕

思想战线 2014年2期
关键词:年龄结构人口数量退休年龄

杨 明,廖鸿志,廖伊婕

作者简介:杨 明,云南大学软件学院博士研究生;廖鸿志,云南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廖伊婕,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云南 昆明,650091)。

目前,对于人口生育政策应该怎样调整和完善的讨论还处于定性的、经验分析基础上,并没有对现有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进行定量研究、缺少实际数据支撑,对于未来人口数量峰值的估计,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尚没有一个定量的研究对比结果。另外,对于是否仅通过生育政策调整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未来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结合生育政策的调整,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维持人口年龄结构的合理性?这些问题,在没有数据支撑的情况下,往往会使得决策出现误差,尤其是在未来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上最难以把握。因此,本文将根据系统科学理论中人口的发展方程,对不同人口生育政策调整方案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出适应发展需求的合理人口生育政策调整方案。

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是控制人口增长,优化人口结构,从而适应未来人口和经济发展需求的主要手段,其调整过程主要是通过政策的制定去改变当前妇女的平均生育率β(t)。

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决定人口发展过程的因素很多,而这其中人口状态随着时间推移的变化,最终都表现在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迁移过程3个方面。[注]宋 健,于景元:《人口控制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54~55页。若是能够建立起这三者与人口之间的关联模型,便能够得到描述人口发展过程的数学模型,称之为人口的发展方程。通过人口的发展方程能够预测未来人口数量的变化,而通常在全国数据预测的过程中,由于全国范围内迁移运动所引起的人口数量变化较小,一般不考虑人口迁移对全国人口数量造成的变化影响。因此,宋健等人提出了用于未来人口预测的人口发展离散方程。[注]宋 健,于景元:《人口控制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54~55页。

其中,假设xi(t)为t时刻i岁年龄中人口的总数,μi(t)为t时刻i岁年龄人口的死亡率。如上所述,第t年i岁的人口在经过1年后生存下来增长了1岁,则会成为第t+1年里i+1的人口。由此递推便能预测出未来t+n年里人口数量的变化过程。但是,以上所述的方程只描述了死亡率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并没有考虑出生率的影响。

在人口的发展过程中,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样受到出生率的影响,而出生率的影响则取决于当前妇女的生育模式状况。它表示在不同生育年龄上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是进行预测所需要的基础,取决于当前实际的妇女生育情况。主要是通过设定当前育龄妇女的最小和最大生育年龄,以及生育峰值,用于反映在当前生育年龄区间各年龄段妇女的生育情况。

得到妇女的生育模式后,结合妇女的平均生育率β(t),则可以计算出每年育龄区间中所有妇女即将所生的婴儿数φ(t)。当这些新生婴儿存活下来后,便会成为下一年预测数据中0岁人口的总数。若用μ00(t)表示新生婴儿的死亡率,则1-μ00(t)即表示新生婴儿的存活率,它与新生婴儿数的乘积即为下一年中0岁人口的总数。

结合之前的人口发展离散方程理论,如果以当前某时刻人口基础为准,就能依次预测出未来n年内的人口数量变化,再按照划分标准便能得到未来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情况。

综上所述,我们将在人口发展方程理论的基础上,主要围绕以下几种不同的人口生育政策调整方案展开定量的对比研究:维持当前现状的生育政策、逐渐放开二胎的生育政策,以及完全放开二胎的生育政策。

从《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注]本文所有数据全部来自《2011~2013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年。中取得的相应数据,以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作为基数,设定妇女的育龄区间为19~50岁,同时设定妇女的生育峰值年龄为27岁,得到当前我国的妇女生育模式如下表1所示:

表1:我国当前妇女生育模式

利用表中所示实际的各年龄段妇女的生育模式情况,对2011年和2012年数据进行了预测,通过真实数据与预测数据的拟合,推演出当前我国全国范围内妇女的平均生育率β(t)大约在1.33左右,即当前生育政策下平均每个妇女将会生育1.33个子女。以此数据为基准,分别设定之前所提出的3种不同生育政策方案下妇女平均生育率的变化,其中:

维持当前生育政策:指继续维持当前的生育政策不变,按照当前全国范围内平均每个妇女生育约1.33个子女的标准,进行未来数据的预测。

在10年时间内逐渐放开二胎生育政策:即从2014年开始,逐年放开当前妇女生育的限制,并在2024年左右达到完全放开二胎的生育政策。

完全放开二胎生育政策的值变化:即表示从2014年开始,立刻放开当前妇女生育的限制,执行完全放开二胎的生育政策。

根据人口的发展方程理论, 3种不同方案下未来人口的峰值对比如下表2所示:

表2:不同生育政策下人口峰值对比

在维持现状的生育政策下,可以看出人口的数量将会很快达到其峰值,并开始逐渐下降,且下降趋势非常快。说明继续维持当前的生育政策,将会在未来导致我国人口数量的迅速锐减,特别是人口结构的迅速恶化(见后文)。

在逐渐放开二胎的生育政策下,人口数量的峰值相对向后推移了一些,较前一方案人口峰值出现推迟8年,总人口增加约7 000万;且整个曲线变化趋势较为平缓。说明逐渐放开二胎的政策,并不会造成人口数量的突然暴涨。另外,从变化趋势上看,无论是其增长过程和下降过程都较为平稳,不会由于人口的大幅度变化而造成经济的动荡,是能够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

在完全放开二胎的政策下,可以看出它主要包含有两个增长趋势段,在第一个增长趋势段内,由于放开了生育政策,将会使得人口数量增长较快,而在第二个增长趋势段内人口数量增长却有所下降。这是由于当前的少子化现象造成的,待到现有的幼儿人口逐渐进入育龄人口阶段的时候,人口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影响而逐渐趋于平缓。与其他两种生育政策相比,完全放开二胎的政策调整将会使人口数量一路持续增长,直到2052年达到其峰值,相对维持现有生育政策方案下的峰值,总人口数量大约增加了1.6亿。

当然,仅从人口数量和峰值变化上讨论和对比3种政策对未来我国人口经济的影响仍是不够的。从预测结果中,分别抽取出未来6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其结果如表3所示。而根据表3中的数据,得到其抚养比,如表4所示。观察表3和表4中对比数据,能够看出无论是执行何种生育政策,未来人口老龄化趋势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其中:

在维持现状的生育政策下,虽然在未来阶段前期总抚养比较低,但是这只是由于当前“少子化”现象使得幼儿抚养比较低所形成的短暂优势。越往后,新生儿数量越来越低,一方面使得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将会出现极为严重的“少子化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妇女生育率较低,老龄化比重将越来越高,从而在未来将会形成极不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

在逐渐放开二胎的生育政策下,未来阶段的前期将会由于放开了生育政策而使得幼儿人口比重相对有所提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优势会逐渐体现出来,其中幼儿人口比重将会受到当前“少子化现象”的影响逐渐开始降低,另外,人口的老龄化比重相较而言会有所下降,说明逐渐放开二胎的生育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未来人口的老龄化现象,在总抚养比上较之“维持现有计划生育”的政策也相对减轻了劳动力的负担。同理,完全放开二胎的生育政策,将会使得未来阶段的前期幼儿人口比重突然上升,随后幼儿人口比重也会受到当前“少子化现象”影响而逐渐下降。同其他两种政策相比较而言,完全开放二胎的生育政策能够较大地缓解未来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减轻未来劳动力所要承受的负担,但会造成未来人口在前段时间迅速地增长。

表3:未来人口年龄结构对比

表4:未来人口抚养比对比

从以上的对比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由于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不调整所造成的“少子化”现象,使得未来劳动力数量得不到补充,造成了未来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必然。综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到“逐年放开二胎的生育政策”将是较为适应我国当前人口经济发展态势的一个最佳选择。在该人口生育政策下,人口数量的变化过程较为缓慢,相比其他两种生育政策而言,逐渐放开二胎的生育政策不会出现未来人口数量暴跌或是暴涨的现象,可以避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社会问题。

逐年放开二胎人口生育政策,将不会立刻抹杀了我国当前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势,即我国仍能够享受到一段时间的“人口红利”,也不会如完全放开二胎政策以后那样导致幼儿抚养比迅速提高,从而导致社会总抚养比的提高。

逐渐地放开二胎,虽然在未来前段时间其优势体现不出来,但是执行该政策却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未来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降低社会的劳动力负担。倘若仍不放开我国计划生育的限制,得到的将只是短暂的优势,未来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将会越发严重。同时,人口数量也会急剧下降,一旦出现这种现象,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将极难扭转。

然而,观察以上结果得知,仅通过生育政策的调整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未来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即使通过放宽生育政策也避免不了未来老龄人口的逐渐增多。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达的必然产物,要维持未来人口的年龄结构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则还需要从人口的退休年龄上加以改变。本文在每10年推后1年人口退休年龄的过渡标准上,抽取出未来6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数据,并计算出其抚养比进行对比,其结果如下表5所示:

表5:调整退休年龄后的人口抚养比对比

从表5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在逐年调整人口的退休年龄后,未来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得较为合理,其中:

在未来阶段的前期,维持现状的生育政策下人口总抚养比相对最低,而完全放开二胎的生育政策人口总抚养比却相对最高。

在未来60年后,其结果将发生反转,这时候将以完全放开二胎生育政策下人口的总抚养比最低,而维持现有生育政策的未来总抚养比却变得最高。

相比较而言,逐渐放开二胎的生育政策无论是在未来阶段的前期,还是未来60年后,其人口总抚养都较为合理,既不会出现人口的暴涨,也不会出现人口的暴跌。

将“未调整退休年龄,仅调整生育政策”与“调整生育政策,且调整退休年龄”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能够看出,在调整生育政策、且调整退休年龄的政策下,未来人口的总抚养比明显有所下降。但是两者均会在2050~2060年左右达到人口总抚养比的峰值,说明在未来阶段对于人口退休年龄的调整更为重要,在2050年后退休年龄的延长应该继续增大,才能维持未来人口年龄结构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预测对比分析,说明我国目前还没有具备完全放开二胎生育政策的条件,同时由于当前的“少子化现象”我国也不能再继续维持现有的生育政策。只有逐渐地放开生育政策的限制才是最佳的选择。但是在下一步,我国则应该在此基础上,逐渐朝着“完全放开二胎”的生育政策方向改变,稳定在10年时间内实行逐渐放开二胎的生育政策。同时,我国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逐渐的调整人口的退休年龄,并在未来阶段加大对退休年龄的延长,从而维持未来人口合理的年龄结构,这将对于我国未来人口经济的发展将是大为有利的。

猜你喜欢

年龄结构人口数量退休年龄
具有年龄结构的麻疹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世界主要经济体 退休年龄都定在了65岁及以上
人口总数变化的比例进入潜伏或染病群体的年龄结构传染病模型及稳定性
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首超15岁以下人口
浅谈退休年龄和养老保险相关问题的思考
2020年前俄人口数量将增至1.475亿
长江口凤鲚繁殖群体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
“十三五”期间江西省老龄人口数量预测
发达国家实际退休年龄男64女63
中国退休年龄制度中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