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连剑外山无数,栈转褒中水自哀*——王士禛蜀道诗的情感内涵
2014-03-25李宜蓬
李宜蓬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蜀道难,自古为行人所苦。李白《蜀道难》再三慨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在山高、在水长、在路险、在淫雨霏霏、在虎啸猿啼,所以李白才有“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怅惘。可是,人在官场,身不由己,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禛一生曾两次奉命入蜀,一为康熙十一年(1672)“典蜀试”[1]2527,一为康熙三十五年(1696)“祭告西岳、西镇、江渎”[2]3543。其间舟车劳顿,艰难困苦,实非他人所能体会。“天连剑外山无数,栈转褒中水自哀”[1],羁旅行役之愁、思乡怀人之痛、悼古伤今之感,情见乎词,在王士禛蜀道诗中有充分的表露。
一 山远魂犹怯,愁多梦易惊
“大壑沉云雾,冥冥万仞梯。”(《煎茶坪》)蜀道沿途,山势高耸,激流震荡,栈道盘旋,行路艰难。王士禛往往并未直接抒情,但是通过对山高路险的描绘,就将其畏难情绪和无尽忧愁展现出来。《大散关》开篇写“石壁横千仞,盘盘上翠微”,写山势陡峭,山路回环;结尾说“云车与风马,髣髴夜深归”,写风急云骤,行人赶路,则道路艰辛与行走艰难之苦状,读者自可领会。《和尚原》以“纳纳乾坤大,吾胡淹此留”起笔,表达自身面对苍茫的自然的无奈和反思,中间“瀑急雷霆斗,天荒魑魅愁”深切写出了环境恶劣给作者带来的愁绪。《自长桥至草凉楼》写山路回环,无处投宿,“九折行人少,千峰落日寒。不知投宿处,樵响隔云端”,伊应鼎谓“此从摩诘‘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句意翻新出之”[3]305,此句的“翻新”在于王维尚有樵夫可问,而王士禛则只闻樵夫砍柴的声音,而至于无处可问、无处可宿,其艰苦更甚。凤岭也是秦岭的一处高峰,《凤岭》开篇写山势高耸,“南岐地何高,凤岭踞其右”,又写路途艰险,“路绝无钩梯,直上若悬溜”,以致阳光都被大山所遮蔽,“日上互蔽亏,光明错昏昼”,形成时昏时昼的特殊景观。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作者慨叹“秋风吹散关,一夕惊老瘦”。
王士禛写了秦岭高耸的山势,又写栈中浩荡的水势,《宿马道江上》写江流拍岸,以致作者难以入眠,“江流太悲壮,客梦自难安”,则羁旅之愁,萦绕不去。《七盘岭》写“七日行褒斜,目瞆耳亦聋”,目瞆源于“连山列天仗”(《观音碥》),耳聋源于“浊浪崩崖垠”的水势,一路走来,身体疲倦,精力不济,自然让人早生华发,《闰七夕抵褒城县》“褒城十日路,白发忽侵寻”,这就将诗人的愁苦的心境表象化了。
在七盘岭上,作者登高远望,汉中平原尽收眼底,“川原尽沃野,天府如关中”(《七盘岭》),心境为之一爽。在汉中休息数日,是行走蜀道最为舒心的时刻,《汉中府》一诗对于汉中的自然景物和地理形势作了全面概括:“路绕褒斜梦故国,今朝风物似中原。平芜蹀躞连钱马,近郭参差橘柚村。万叠云峰趋广汉,千帆秋水下襄樊。只愁明日金牛路,回首兴元落黄昏。”前六句写汉中位于南北的蜀道和东西的汉水汇合的交通要冲,地理条件十分优越,自然环境也极为优美,但是在此小憩,却又要踏上征程,“只愁明日金牛路,回首兴元落黄昏”,写出了诗人对于金牛道上艰险旅程的畏惧。五丁峡是金牛道上的著名关隘,“五丁虚斧凿,愁绝畏登临”(《雨度五丁峡》),面对山势之高耸和水势之湍急,诗人岂能不感到痛苦。《五丁峡》更是将这种情绪渲染到了极点,开篇写“南穷石牛道,嵓嵓下云栈”,然后写面对高山作者的畏惧情绪,“三日招我魂,足踔目犹眩”。最后说:“身落大荒西,终赖皇天眷。咄咄复何言,艰虞一身贱。”面对艰难的环境和艰苦的行程,诗人纵然宣称得到皇天的眷顾,但是其“艰虞一身贱”的结句,则将其痛苦的心境表露无遗。
早在入栈之始,《宿观音菴》就写出了因为风雨交加,瀑布轰鸣,而难以成眠,“尽日崎岖蹋白云,常明灯下息劳筋。乱山斜月朦胧里,一夜风雷瀑布闻。”此后,作者又写下了《雨度柴关岭》、《南星雨发》、《雨趋留坝》等诗。进入蜀地,山势虽然不似秦地那般艰险,但是雨势连绵不绝,更让作者难以忍受。《龙山驿雨》、《富村驿雨》、《天马山雨行》、《秋林驿雨》、《潼川夜雨忽梦行临安道上旁人指示曰此临平也觉而有作》等等,都写出了一路上秋雨不断,“蜀雨连秦栈,秋阴暮复朝”(《阆中感兴》四首之四),“蜀雨常侵夜,秋泥不肯晴”(《连山铺夜雨》)。蜀雨连绵不绝,秋意潇洒凄凉,潮湿阴冷的感觉,极大地增加了行走蜀道的诗人的痛苦,以至于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慨叹,“不愁山险阻,转恨雨淹留”(《晴》)。
王士禛入蜀以来,始终不断在表达其行役之苦、羁旅之愁。江水奔腾,声音喧哗,难以入眠,“江流太悲壮,客梦自难安”(《宿马道江上》)。江水浩荡,无边无际,诗人却反用其意,“算钱滩下水,不及客愁多”(《广元县作》),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入蜀的愁苦之情。而山势连绵不绝,攀登永无止境,又让诗人气馁,“山远魂犹怯,愁多梦易惊”(《连山铺夜雨》)。作者诗下自注:“自沔至此千余里,山始尽。少陵诗‘连山东南断,始见千里豁’即此。”至此,终于见到了成都平原的千里沃野,蜀道行路之苦,终于可以告一段落。
二 骨肉存亡泪,江山离别颜
“万里行难到,三秋雁不过。”(《苍溪县》)西行入蜀,征途万里,道路的艰险自然诱发行人的离别相思之情。“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的感慨,无日无之。生离固然伤感,而死别的悲哀更让人不堪忍受。对于王士禛来说,此番奉命入蜀,还有更令人伤心的事情,就是次子——十七岁的启浑刚刚去世,而此前已有一子启沂去世。连续两次遭遇丧子之痛,对王士禛的打击可想而知。“余方有儿浑之痛,伏枕浃旬,黾勉就道”[1]2527,出京不久,王士禛就写下《七月初九夕夜宿平定州梦儿浑忍涕成诗》、《蒲州忆儿浑》等诗。在蜀道上,早逝的儿子又两次进入王士禛的梦境,《凤翔梦儿浑》中写梦中的儿子“牵衣呜咽话分明”,如此清晰的梦境,如此深切的感情,真是让人情何以堪,因此诗人从梦中醒来,发现泪水已经打湿了枕头,而愁肠寸断已经不怕再听到猿声,“剩有枕痕和蜡泪,已无肠断怯猿声”,最后诗人说自己并非不知道庄子“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4]79的道理,但是十七年来养育之情又怎能忘记,“不因未悟彭殇理,十七年来舐犊情”,诗意到此,戛然而止,但是诗人的痛苦,却萦绕不去。至汉中王士禛又写下了《哭浑沂两儿》,作者自注:“闰七月初八夜南郑使院入梦。”诗云:“谢傅当年枉教儿,西风江汉鬓成丝。伤心寒食棠梨雨,两地孤坟哭向谁?”王士禛两番丧子,此前育儿的苦心都化为乌有,而今诗人又远赴绝域,则两处孤坟,无依无伴,真是让人欲哭无泪。
“我行忽万里,风土异乡县。”(《五丁峡》)蜀道沿线的风光,与王士禛的故乡迥然不同,诗人不免深情地怀念故乡。甫一入栈,王士禛有感于当地自然环境的险恶,很自然就涌起了乡关之思,“思因飞鸟背,浩荡返齐州”(《和尚原》)。《栈道怀归》亦以“栈云千叠打包来,两鬓萧条万虑灰”起笔,以“梦里故园渔钓稳,金鹅飞处白蘋开”收束,表达思乡之情。《昭化夜泊》则写秋雨霏霏,如上天流泪,而自己清冷寂寞,难以入眠,“三巴空有泪,独夜不成眠”,由此,又不免想起故乡来,“故园梅新早,归去逼残年”,可是等自己返回故乡的时候,当是秋去冬来之时,内心倍增伤感之意。再次入蜀,王士禛更是在《宝鸡县南入栈感成》中率先抒发其怀乡之情:“长白山前一茅屋,何时送老白云边。”[5]1259“长白山,在济南邹平县西南”[6]1735,为诗人儿时避乱隐居之地。诗人饱经人世沧桑,惟愿告老还乡,以享天年。
“自入秦关岁月迟,栈云陇树苦相思”(《嘉陵江上忆家》)[5]1263行走在蜀道上,孤单寂寞之中,自然想起家乡的亲人。因此作者不断写信,寄给亲人,以慰思念之情。“一别四千里,何因频寄书。祗思风雪里,灯火共吾庐。”(《百牢关怀家兄子底礼吉子侧》)家人团聚,围炉夜话,也是最大的幸福。《武关寄家书》开篇说:“驿骑千山里,平安两字书。高堂衰白早,儿女死生馀。听雨思兄弟,临风问起居。白头吟更苦,莫负锦江鱼。”邓钟岳称道其“父母兄弟妻子个个周到,而不见堆垛之迹。”[3]310在闰七月七夕的时候,《寄家人》的写法别具匠心,其中两两对举,分写自己与家人各自的处境。邓钟岳在颔联上句“故园刀尺齐纨素”后注“彼”,在下句“远道风花蜀国弦”后注“此”[3]306,已经意识到这一特点,可惜还未做彻底的解说。首联上句“京洛分襟七夕前”写的是此前的离别,下句“南岐驿路五更烟”写的是当下的处境。颔联上句“故园刀尺齐纨素”写的是妻子在家操持女工,下句“远道风花蜀国弦”写的是自己即将远赴成都听取蜀琴。颈联“断续鹦飞深坞里,横斜雁度夕阳边”写自己在日暮时分,倍感寂寞;尾联“栈云陇树重重隔,闺梦何由向左绵”写栈道路远,妻子即使思念自己也无由穿越重重山峦和密密树林。这种从对方着墨的笔法,正如杨慎《升庵诗话》评价诗经《卷耳》的相类似:“盖身在闺门,而思在道途,若后世诗词所谓‘计程应说到梁州’、‘计程应说到常山’之意耳。”[7]781而这种“身在闺门”的情境,恰恰是身在道途的诗人想象出来的。正如杜甫的《月夜》,如前人所述,“意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8]42这种进一层不仅是笔法上的进一层,更是感情上的进一层,体现了作者对妻子的理解,也体现了作者渴望被牵挂的那份心理需要。
在蜀道上,王士禛写了很多怀念朋友的诗歌,包括《怀朱人远》、《寄绵州守》、《嘉陵舟中怀李容斋陈说严叶讱菴程湟溱》、《阆中怀沈绎堂》、《怀刘公》、《怀曹顾菴》、《怀宋荔裳相次入蜀》、《怀梁曰缉》等诗。其中写得最为悲切的是《怀曹顾菴》:“感逝伤离此寸心,故人书札重南金。竹廊祠下风吹雨,肠断巴猿一夜吟。”王士禛还有两首诗,是怀念已经去世的友人,谈及死者,诗歌更见深情。《望剑州怀乔文衣》云:“吹公狂自好,名字满人间。才士无高位,吟魂寄百蛮。音书湖口县,生死剑门关。太息青蝇吊,交州几岁还?”诗人自注:“(乔文衣)名钵,内邱名士,以湖口令迁守剑州,卒官。”写朋友才华出众,而沉沦下僚,最终抑郁而终。自己现在来到剑州,但是友人早已去世,则伤心之情,可以想见。《年来钱牧斋吴梅村周栎园诸先生邹汙士陈伯玑方尔止王亦世董文友荣洞门诸同人相继殂谢栈道感怀怆然有赋》,此诗题甚长,完全可以作为此诗的创作背景来看待。“载酒题襟处处同,平生师友廿年中。九原可作思随会,四海论交忆孔融。春草茫茫人代远,落花寄寄墓门空。白头骑马嘉陵路,唯有羊昙恨未穷。”王士禛《感旧集序》:“康熙壬子秋,以王事行役巴蜀褒斜谷中,回忆旧游,不胜羊昙华屋之痛。”[6]1535羊昙,东晋名士,与谢安友善,在谢安去世后,“昙悲感不已,以马策扣扉,诵曹子建诗曰:‘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恸哭而去。”[9]2077友人逝去,生者唯有痛苦而已。无穷之恨,化作春草茫茫、落花点点,纵是载酒题诗,也无从平复内心的苦痛。
三 慷慨一扣舷,浩歌感古今
“历历前朝事,孤云落照间。”(《百牢关》)[5]1263蜀道沿线,名胜古迹不断,因此诗人行此,很容易发思古之幽情,抒兴亡之感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益门镇和大散关,自古就是南北交兵的重要战场。王士禛在《益门镇》诗中写道:“古堠催征骑,秋风吊战场。”《大散关》云:“战垒空埋镞,岩关几合围。”《宝鸡县南入栈感成》云:“壁垒又经新战伐,关河不改旧风烟。”[5]1259这些都是写其物是人非之叹。“谭毒关前垒,英风尚飒然”(《大安驿雷雨》)[5]1262则写出了英雄的业绩长留人世。在凤县和凤岭,其得名都与凤凰有关,《蜀道驿程记》说:“凤县,相传周文王时凤凰集此。”[1]2542王士禛由此想起与凤凰相关的典故,《凤县》:“衰迟慙凤德,愁向接舆论。”《凤岭》:“闻昔周文王,盛德及灵囿。凤鸟此来集,世远事悠谬。”登临怀古,感慨兴亡,是王士禛蜀道咏史诗的重要契机。
入蜀行经汉中,自然想起了与汉中相关的历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秦末刘项争雄和三国曹刘争霸。《七盘岭》云:“当年号天汉,运归隆准公。将相得人杰,驱策芟群雄。一战收三秦,遂都咸阳宫。智勇久沦没,山川自巃嵸。”伊应鼎谓:“‘当年’八句,吊古生慨。”[3]313《汉台》云:“绛灌当时伍,黥彭异代看。竟成隆准帝,不屑沐猴冠。磊落真王气,苍茫大将坛。风云今寂寞,江汉自波澜。”刘邦在汉中起兵,还定三秦;韩信在汉中拜将,不可一世,但是当时过境迁,历史的烽烟已然散去之时,“兴亡成败,了不相关”[3]315,眼前看到的唯有满眼的葱绿和江汉的波涛,油然让人生出几许幻灭之感。
可是,当面对诸葛武侯的时候,王士禛就不再是前此的淡然,而变成了深切的感怀。《沔县谒诸葛忠武侯祠》起笔写道:“天汉遥遥指剑关,逢人先问定军山。”则作者渴望拜见武侯祠的心情可想而知。颔联写武侯祠内的景色,“惠陵草木冰霜里,丞相祠堂桧柏间”,颈联宕开笔墨,写武侯祠外的大环境,“八阵风云通指顾,一江波浪急潺潺”。最后两句,“遗民衢路还私祭,不独英雄血泪斑。”伊应鼎谓:“英雄洒泪,犹是义愤所激;遗民私祭,愈见遗泽之流。就杜诗拓开一层说,用意更为沉着。”[3]318这里写作者对武侯的崇敬,写百姓对武侯的祭祀,都说明足以感染后人的,并非刘邦、韩信的功业,而是武侯不朽的人格。《武侯琴室》中间两联也是写今昔对比,“至今筹笔地,犹见出师心。遗恨成衔璧,元声有故琴”,其中对武侯未能平定中原的遗憾和惋惜跃然纸上。《定军山诸葛公墓下作》更是概括了武侯的一生,最后以“峨峨定军山,悠悠沔阳浒。郁郁冬青林,哀哀号杜宇。耕余拾败镞,月黑闻军鼓。谯侯宁足诛,激昂泪如雨”作结,表现了诗人对于武侯无限的怀念。
吊古之余,王士禛亦不免于伤今。王士禛到汉中时,前明瑞王府已经成了断壁残垣,《蜀道驿程记》记载:“初九日。过次公邸,故明瑞王宫也。王,明神宗子,天启中与福、惠二王同就国。李自成入秦,王走重庆;张献忠陷重庆,遇害。……又观所谓西园者,有庭榭四五,桂花渐落,紫荆数株方作花,凄艳动人。有羝羊伏草中,惊人而起。因忆盛时鹤州、凫渚之乐,而今台榭已倾,曲池就平,不待雍门之琴乃泣下矣。”[1]2546王士禛作《故宫曲》二首,表达其今昔之感。“湿萤几点粘修竹,昏黄丹映苍烟绿。金床玉几不归来,空唱人间可哀曲。”“往日朱门帝子家,柴车一去即天涯。平台宾客今何处,零落小山丛桂花。”王士禛父祖皆为明朝官吏,其对明王朝具有天然的感情。其《秋柳诗》四首就写了他面对明亡的怅惘情绪,“新愁帝子悲今日,旧事公孙忆往年。”[10]189因此,他面对前明瑞王宫的沧桑变化,才有无限的感伤。
明朝末年,张献忠入蜀,造成了蜀地空前的浩劫。直到王士禛入蜀之时,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但是兵劫的影响尚在。王士禛《蜀道驿程记自序》云:“盖蜀自献贼之乱,城郭为墟,井邑非故,自李王、孟明以来,割据代有,而文物扫地极于今日。”[6]1801宁羌经历动乱,在当时依然萧条,“三户遗民少,萧条见废城”(《宁羌州》),“荒城闻鼓角,回首意茫然”(《宁羌夜雨》)。《虎跳驿》写当地人迹稀少,破败荒凉,“路逗苍溪县,荒凉破驿存”。老虎时常出没,以致人迹稀少,“漉金稀见艇,畏虎早关门”,结尾作“巴西兵马后,多少未招魂”,表明兵燹之余生灵涂炭的惨状。《朝天峡》更是集中描写了明末蜀中遭遇的浩劫:“洞穴峡半开,兵气尚狼藉。蛇豕据成都,置戍当险阨。至今三十年,白骨满梓益。流民近稍归,天意压兵革。会见賨庐人,烧畲开确嵴。慷慨一扣舷,浩歌感古今。”
王士禛第一次入蜀的经历,充满了艰难困苦,以致其在二次入蜀之前曾经慨叹道:“今筋力就衰,兴味萧索,思栈陇之崎岖,江汉波涛之汹涌,阴雨云物之霖淫诡变,时代岁序之推迁,猿鸟之啼吟叫啸,草之蒙茸,木之荟蔚,实有神伤心悸,不欲复见者。”[11]419“神伤心悸”,正说明王士禛蜀道之行的情感体验异常深刻,难以忘怀。“栈道上的高山大河,往往幻化为历史的烽烟;而身处绝域的疲惫与痛苦,往往转化为对故乡对亲人的深沉情思。”[12]
王士禛的蜀道诗,集中展现了羁旅之愁,伤逝之恨,离别之苦,悼古伤今之情,是王士禛入蜀经历和情感世界的最集中的体现,是王士禛蜀道诗感人至深的重要因素。分析王士禛蜀道诗的情感内涵,对于了解王士禛的思想认识、人生经历以及情感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1]王士禛.王士禛全集(四)[M].济南:齐鲁书社,2007.
[2]王士禛.王士禛全集(五)[M].济南:齐鲁书社,2007.
[3]周兴陆.渔洋精华录汇评[M].济南:齐鲁书社,2007.
[4]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5]王士禛.王士禛全集(二)[M].济南:齐鲁书社,2007.
[6]王士禛.王士禛全集(三)[M].济南:齐鲁书社,2007.
[7]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王嗣奭.杜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9]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王士禛.王士禛全集(一)[M].济南:齐鲁书社,2007.
[11]蒋寅.王渔洋事迹征略[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2]李宜蓬.王士禛栈道诗的创作模式[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