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以动画设计课程教学为例

2014-03-25唐爱平项建华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动画大赛创新能力

唐爱平,项建华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以动画设计课程教学为例

唐爱平,项建华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动画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每一件动画作品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针对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以动画设计课程为例,采取创造优质实践教学条件、采用全程使用机房的教学方式、应用教师组合授课案例法教学,互助学习法促学,提升实践作品的考核比重,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同时,积极构建以大赛为引领的工作室模式的实践创新培养方式,使得创新实践活动不断延伸。近年来,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很大提升,涌现一批大赛获奖作品。实践证明,该方式方法对艺术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效的。

动画设计;创新能力;工作室;互助学习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是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所以,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

但是,当前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依然不足。

一、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

(一)教学方法更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不善于独立学习和思考,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更谈不上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只关心把讲授的知识把握,关心成绩,忽视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专业设置过细,限制能力的培养

过窄的专业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现在的招生专业上,过多的专业,下设某方向,专业课程设置很狭窄[1],在课程体系上又不能体现人文和社科方面的知识,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实践活动不够,导致创新能力不够

之前的课程教学也有教学实践、也有教学实训环节,但是,仅限于此,课程结束了,实践也就结束了,接着学习下一门课程,没能将实践知识转化,将实践活动继续延伸下去,尽管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操作技能,但是没有创新成果。

(四)缺乏正确的引导与激励,主动创新不强

大学生创新活动没有明确的目的,缺乏引导,更缺乏激励机制。学生参加创新大赛,多数是在老师的提议,带领下被动的完成的,即便是获奖,只是举办单位给的部分奖金,校方对学生获奖没有配套的奖金,制作过程的付出,耗材的使用,都不能提供,为此,学生参赛也很少,没有积极性[2]。

本文以动画设计(flash)课程为例,探索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课程中的培养。

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实践创新能力首先创造实践环境,改变教学方式

实践环境是实践创新的基础保障条件。[3]自2008年以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陆续建成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数字渲染中心等项目。实践教学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给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基础条件。过去的动画设计课程,包括其他的计算机类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都是先在多媒体教室演示教学,过两天在机房实验,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实践时学生已经把之前的教学内容忘记了,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今,一门课程集中授课,完全在机房进行,每天上午专业课,下午人文、大学生素养方面的课程。学生每人一台机器,教师通过局域网软件教学,学生可以随时举手提问,然后实践练习,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多名教师组合授课的方式开展教学

优势互补的多名教师组合授课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教学效果。动画设计(flash)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并且每个专业侧重点也有不同,目前动画、多媒体(文理兼收生源、艺术生源)专业开设此门课程。动画专业更侧重于纯动画,要求掌握动画运动规律,需要大量的手绘,这个课程通常安排单一的艺术教师授课。多媒体专业的动画设计更侧重于作品的交互性。前期有部分知识是采用手绘,后期还有脚本实现交互功能。如果一名教师不能完全胜任动画,在课务的安排时会安排2名教师授课,艺术教师负责手绘部分的技能培养,后期的类商业作品采用另外教师授课,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掌握手绘,同时能够掌握脚本语言制作交互作品,提高学生的作品创作能力。目前有多门课程采用这种方式,当然,培养双师型教师才是根本。在此过程中,务必要杜绝教师仅仅为了工作量而授课,一定要为学生着想,关乎教学质量而非数量。

(三)构建以大赛为引领的工作室,实践创新培养方式

工作室模式的培养是实践创新培养活动的延伸。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笔者建立了实践创新能力基本培养体系+实践创新能力个性化的培养体系。基本培养体系由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组成,通过课程教学和三毕阶段来体现,这也是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的培养方式。由于人的认知活动有一定的规律,由感性—实践—理论—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为此,知识的积累也是成螺旋性的上升方式。[4]前面的课程实践以及实训环节使学生在课程设计的作品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如何能够将实践活动继续延伸,创新能力再积累,就是一个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建立了以大赛为引领的工作室模式下的实践创新培养方式。工作室由一到几名教师负责,带领学生,在业余时间创作大赛作品以及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以大赛为引领,不断创作,在创作过程中,每一个作品都需要好的创意、UI设计、作品集成等,如工作室近期正在创作的一个公益短片,采用flash帧动画的方式实现,先是构思、作品的主题确定后如何去表现,文字脚本、分镜头、帧的手绘、上色、配音、flash合成等。可以说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创造性的劳动,在制作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再次的提升。

(四)注重教法、学法的创新

注重教的同时,关注学才能够更好地收到教学效果。教学不能一味地灌输,真正意义上做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一堂课45分钟,如果从头到尾地灌输,如何实现学生主体?[5]传统的教学太注重教,对于学忽视了太多。鉴于目前生源的实际情况,笔者主要采用教师先启发教学、案例法分析,然后尝试使用互助学习方式(Cooperative Learning)。对学生分组,每个学生都对同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如第一个学生要求实现遮罩效果,第二个学生修改第一个学生的部分代码提问第三个学生,请第三个学生做改进,第四个学生做总结。从而了体现互助学习的积极、个体的独立、主动、却又相互合作的特性。最终学生用的方法多样化,都实现了类似的效果,在这一情境下,笔者让学生相互点评作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思维。

(五)加强正确的引导和奖励机制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是实现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关键。目前,学院对于教师的参赛已经有了明确的奖励机制,由教务处教学运行科管理,教师参赛前去登记,若获奖,学院有配套的奖励机制。事实上,不是每一件作品都能获奖,却一样的付出,能否将机制运行的更灵活,还需管理层更深的考虑。对于学生的引导目前还停留在任课教师的层面,比如学生参加技能创新大赛获奖,可以认定一部分的学分、或成绩加分,奖励机制急需快速的出台。

(六)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加强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动画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应重点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提高基本技能、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学习的过程评价,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考核方式上进行了改革。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作品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3个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含考勤、课堂提问、和作业互相点评,占总成绩的20%,作品成绩是在平时让学生在规定的一定时间内完成的作品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核成绩是在考试时间内让学生独立设计完成作品的成绩占总成绩60%。[6]此外,为激励学生的创新,鼓励学生参赛,参赛的学生会有额外的加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的主动性。

三、结语

通过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环境、优化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等措施,从设备上保证实践教学的开展,从方法上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批判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搭建了工作室模式下的个性化创新能力培养平台,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到该平台,在大赛中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事实证明,该措施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近3年常州纺院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各级各类获奖10多项,如2009年教材《Flash创新动画制作》获江苏省精品立项教材,2010年学生创作的触屏展示系统作品获中国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三等奖,2012年获常州市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动画作品)等,此外2013年3月,获常州市大学生创新项目大赛一等奖一项,2013年5月获江苏省教育厅、公安厅联合举办的禁毒大赛作品影视类三等奖一项。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国家创新教育的实现。本文仅仅是进行通过课程教学引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高校应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创新教育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一大批走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人才。

[1]郝永梅,葛秀坤,邵辉,等.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5.

[2]施菊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实施[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80.

[3]王卫星,王一舒,王爽.地方高校产学研用结合培养创新人才探讨[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01—104.

[4]唐爱平.高职动画设计课程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1):98.

[5]张安富.改革教学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2(1):65—67.

[6]钱宇华,魏磊,田嵩,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学习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2(12):62.

On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Training of Higher Vocation Students——Taking Animation Design Course as an Example

TANG Ai—ping;XIANG Jian—hua
(Creative and Art Design college,Changzhou Textile Garment Institute,Changzhou 213164,China)

Animation design course is a very practical course.Every animation work is a creative process.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lacking innovative capabilities,this text analyzes the causes.Take animation design course as an example,som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such as creating excellent practice conditions,carrying out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in computer labs,using teaching teams to give lectures,applying the case method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increasing practical works percentage in evaluation,so as to enhance students′practical skills and innovative capabilities.In the mean time,we should build training studios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mpetitions,which can extend practical activities.In recent years,it enhances the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of students and more and more works have been awarded,which proves that these methods are very effective to promote the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arts courses.

animation design;innovative capability;studio;cooperative learning

G42

A

2095—042X(2014)01-0122-03

10.3969/j.issn.2095—042X.2014.01.027

(责任编辑:朱世龙,沈秀)

2013-10-28

唐爱平(1979—),男,江苏宿迁人,硕士,主要从事数据库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的研究。

项建华(1967—),女,江苏苏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研究。

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2011年课题立项(CDGZ20110027)

猜你喜欢

动画大赛创新能力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我是动画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