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信·鉴今·育人
——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中编”内容的修改建议
2014-03-25尹业香王光霞
尹业香,王光霞
(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可信·鉴今·育人
——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中编”内容的修改建议
尹业香,王光霞
(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以古为鉴是历史信守的准则。有基于此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纲要》教材“中编”内容提出几点修改建议:将“军阀”的含义和特征阐述清楚;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按内容的结构加以阐明;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的评价要全面客观;“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过程交代要完整;美军向日本投掷原子弹应有所提及;钓鱼岛主权归属应在抗战胜利的意义中加以体现;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奋斗的目标与过程要做到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中的“合作”的内容要充实等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修改;修改建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我国高等院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该教材被列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之一,2007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根据使用情况,中宣部、教育部安排编写组先后4次分别对有关内容进行了修订,整个内容由上、中、下3编组成。依据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体现 《大纲》精神,达到资政育人的效果,我们就中编若干内容向编写组提出如下修改建议。
一、对“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若干概念的修改建议
(一)要将“军阀”的含义和特征阐述清楚
本章修改的(2013年版对比2010年版)就是将第四章第一节第一目“北洋军阀的统治”删去,将其内容压缩后,移到第三章第三节第一目“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1]66按照这一目的内容理解,应将封建军阀的来龙去脉阐述清楚,重点应放在其形成过程。修改后的教材却在这一标题之下,分列出“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和“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1]66—67两个子目。第一个子目阐述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过程;第二个子目阐述袁世凯维护统治的方式,即“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思想文化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等等[1]67—69,第一个子目所述内容给人一种感觉似乎只有孙中山当总统是合法的,袁世凯当总统就是“窃国”。问题的关键显然不是谁当总统,而是谁能将中国引向民主共和的问题。袁世凯的“窃国”不是他想当总统,而是他当上总统之后复辟帝制。第二个子目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3个方面阐述袁世凯的统治方式。显然 “统治的方式”与子目“统治的形成”含义的不同的,也没有清楚地阐述在军阀统治下“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①的原因所在。另外,此目在概念上将“封建军阀”、“北洋军阀”两者含义等同使用,尽管两者在一定语境下含义相同,但二者在外延上是有区别的。作为一个精益求精的历史教科书,应当避免使人在理解上产生歧义。
为此,建议教材在修改时:(1)对北洋军阀的含义和特征加以阐述。我们认为:还是按照2013年版在四章第一节下面列一个“北洋军阀的统治”子目。这样对袁世凯的统治及其死后军阀的分裂统治的状况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理论认识。关于近代军阀的含义,尽管在学术界还有分歧,但“兵为私有、割据地盘、实行武治”这3个方面,学界是有共识的。长期从事北洋军阀史研究的来新夏教授,在比较分析海内外学者近代军阀的定义之后,认为:“以北洋军阀为代表的近代军阀是以一定军事力量为支柱,以一定地域为依托,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以封建关系为纽带,以帝国主义为奥援,参与各项政治、军事及社会活动,罔顾公义,而以只图私利为行使权力之目的之个人和集团。”[2]这一定义被该领域大多数学者所认可。(2)对北洋军阀统治的主要特点加以概述。以北洋军阀为代表的近代军阀统治的主要特征,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探索,概而言之主要有4点:其一,他们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主要社会基础;其二,他们各有一支为自己争权夺利服务的军队,并采用近代兵制。其三,他们各有一块可以随意搜刮和统治的地盘并割据称雄,拥兵自卫;其四,他们大都是帝国主义在中国进行统治的工具。如果我们弄清了这一概念的含义及其特征,就会使学生对北洋军阀专制时期的国情认识更为深刻,从而理解人民继续探求国家出路的必要性。
(二)要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按内容的结构加以阐明
所谓政党成立的历史特点是一个政党和另一个政党创建所面对的国内、外社会环境,并由此产生的个性差异。教材中阐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是两个方面,即“一方面,它成立于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是在斗争中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他们很少可能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抱有期望。”[1]113这从世情和国情两方面历史条件,说明其对中国共产党行为的影响。段落接下来对中国共产党成立意义的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113等等。但在意义后又写道:“在当时的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不大,又比较年轻,许多工人不久前还是小生产者。……这些情况表明,中国共产党要胜利地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切实地、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1]114这段话显然是在阐述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而不是一一,这种安排就将“意义”和“特点”混淆了,不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为此建议教材在修改时:(1)将混淆在意义中的“在当时的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不大,又比较年轻,许多工人不久前还是小生产者。……”[1]114这段话,放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中更为适当。这样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就不是两个方面,而是3个方面了。(2)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要进一步的明确。教材用过去中国人民之所以屡遭失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1]113,这样表述固然不错,但可将其意义进一步具体化为:有了新的核心领导力量凝聚人民;有了新的指导思想;有了新的革命前途;有了新的革命方式;有了新的革命力量等等,这一方面有助于同学们把共产党和国民党加以区别,另一方面也能使人加深对毛泽东所说的“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3]1357的理解,从而有助于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成立意义的完整把握。
二、对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有关评述和完整性的修改建议
(一)对党的“八七会议”评价要全面客观
教材评价“八七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1]125这只是肯定了“八七会议”正确的一面,却没有阐述“八七会议”对革命认识不足的一面。这既不符合历史的客观实际,也不符合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所通过的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精神。该《决议》在肯定“八七会议”正确一面的同时,特别指出“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却为‘左’倾错误开辟了道路。它在政治上不认识当时应当根据各地不同情况,组织正确的反攻或必要的策略上的退却,借以有计划地保存革命阵地和收集革命力量,反而容许了和助长了冒险主义和命令主义的倾向。它在组织上开始了宗派主义的过火的党内斗争,过分地或不适当地强调了领导干部的单纯的工人成分的意义,并造成了党内相当严重的极端民主化状态。”[4]《决议》经过历史的检验,无论是后来党的历次会议,还是理论界的研究并没有什么新的突破,教材中有什么必要加以回避呢?为此建议在修改的时候,对“八七会议”正确一面认识更加具体化的同时,应补充“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却为“左”倾错误开辟了道路。这样修改的好处是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内连续出现3次“左”倾错误内在的联系起来了。
(二)对“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过程交代要完整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夺取政权的奋斗中,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我们认为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完整含义应包括3个方面内容:其一,中国革命新道路形成的历史过程;其二,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内容;其三,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诚然,为避免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内容的重复,对第二和第三两个方面可以略写或不写。但对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形成的历史过程,应是历史教科书的题中之义。教材中阐述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的进攻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并列举了毛泽东从1928年到1930年先后写下的《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对中国革命新道路探索的理论文章。[1]128]这只是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因为这一理论还没有化为全党的行动意志,不然怎么解释后来党内连续出现三次“左”倾错误都是以城市为中心呢?事实上,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由于当时历史条件被迫中断了。因为中央在李立三之后,便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占统治地位,他们剥夺毛泽东发言权达4年之久。因此,教材在阐述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探索的过程是不完整的。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尽管具有了“乡村中心思想”[5]但这只是一篇个人通讯,对全党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其完整的表述是在抗战时期的1938年,毛泽东在受到王明“城市中心论”挑战后,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进一步地论证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中国则不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6]作为历史应当把后来毛泽东对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过程交代完整。
为此建议在教材修改时,在“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这章的最后适当增加一段文字: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当时中央“左”错误路线指导下使革命惨遭失败,为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继续探索。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明确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存在着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论断,成为毛泽东创立民主革命新道路的坚实理论基础。1938年10月以后,毛泽东相继写了 《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以及《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论著,其主张为全党所接受,使民主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内容更趋完善和成熟。如此,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过程就会更加完整清晰。
三、对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相关史实的增补建议
(一)对美军向日本投掷原子弹就应有所提及
本章“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阐述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既然“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对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就应有所提及。美国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及其在反对日本法西斯战争中的使用,对加速战争结束的进程(包括中国战场)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这可从日本天皇裕仁1945年8月15日广播的《终战诏书》到了印证:“敌人使用了一种新式的、最残酷的炸弹,频繁杀伤无辜,以至无法估算残害所及。而我们若继续交战,不仅招致我民族的灭亡还将迁延人类文明的破坏。”[7]其后9月2日,美国麦克阿瑟将军代表盟军接受了日本的投降。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结束。如何看待原子弹的作用是学生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教科书中对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提到了,同样作为中国反法西斯同盟的美国投掷原子弹有何必要避而不谈呢?原来中美关系紧张,出于各方面的考虑,把原子弹看成是“纸老虎”,不夸大其威力不难理解,但作为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不应妨碍我们实事求是地加以述评。
建议在教材修改时:强调中国人民坚持长期抵抗对抗日战争胜利具有决定意义的同时,还应阐明: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当此“公告”被日本政府拒绝之后,美国对日本实施原子弹轰击,同时出动400余架大型轰炸机日夜轮番轰炸日本本土。美国的攻击显示了重要的威慑作用,震动日本朝野,从而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覆灭。
(二)对钓鱼岛主权归属应在抗战胜利的意义中加以体现
钓鱼岛主权归属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二战以来的相关国际法文件规定所安排的问题。在中日关系历史上经常围绕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和否定南京大屠杀等问题开展斗争,中国政府批评日本文部省对历史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为什么我们自己的大学历史教科书,对“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和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领土归属问题只字不提呢?这既令人费解也令人遗憾。
建议在教材修改时,对《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涉及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加以明确。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规定:“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8]8591945年《波茨坦公告》不仅再次确认《开罗宣言》的上述规定必将实施,更明确规定“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岛、北海道、九州岛、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它小岛之内”。[8]876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而该公告的第八条附属协议《联合国盟军最高司令部训令第677号》,明确规定了日本的版图,即“日本的四个主要岛屿(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及包括对马诸岛、北纬30度以北的琉球诸岛的约1000个邻近小岛”。这里面并不包括钓鱼岛列岛(钓鱼岛列岛最北的黄尾屿的坐标为北纬25度56分,在北纬30度以南)。②9月2日,日本代表向盟国代表签字投降,由美、中、英、苏以及其他战胜国受降。《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无条件投降书》组成了法律链条,确定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主权属于中国的法律地位。这样修改,将使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更加充实,也是历史教科书对未来应担的责任。
四、对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中思路调适的修改建议
(一)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奋斗的目标与过程要做到有机统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重大问题。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呢,还是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3]1130本章的标题是明确的,可在史料的应用和取舍上与主题却存在一定的差距。新中国的“新”的目标构成要素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而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等都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手段。如果教材明确此思路,那么在史料的应用和取舍乃至评述方面就更为准确。本章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自卫战争,列有一个子目,即“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谈判中,共产党对于新的政权主张教材没有提及。1946年1月的政治协商会议阐述了民主党派的建国主张,共产党对于新的政权主张也没有提及,这就使人对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奋斗目标模糊不清。
为此建议:教材在修改时将重庆谈判、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共产党的主张、民主党派的主张以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为反对专制、独裁,求同存异进行合作、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所坚持的专制主张加以重点突出。为了使新中国“新”的主线更加清晰。可以把毛泽东的 《论人民民主专政》对于建立新中国的主张、1949年新政协的关于新中国的内容加以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评论,就可使人一目了然。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中的“合作”的内容要充实
本章第三节阐明了中国各民主党派发展的历史、形成时的社会基础、政治主张、活动方式、主张的幻灭,最后选择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教材中这一线索是清楚的。但还应把中国人民选择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贯穿在历史的必然中。既然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不仅要阐明共产党帮助和支持民主党派的一面,也要阐明共产党需要民主党的帮助与支持的一面。事实上,在为新中国的奋斗的过程中,各民主党派开展策反工作、收集各种情报、营救革命同志、输送人员物资、组织护厂护校,许多民主党派的成员为此现出了宝贵的生命等等。这些斗争但都是同共产党合作的具体体现。毛泽东无论在抗日战争后期写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还是新中国建立之后的政治实践中,对中国各民主党派发挥的重要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是在这一历史的基础上形成的。新中国建立后这一制度被确立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因此,教材中要把党际合作互补性阐述清楚。
为此,建议教材在修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这一知识点时,要把民主党派和共产党一道为建立一个民主的新中国的历史贡献加以充实,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加以阐明。这一制度的优越性主要体现是: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有利于保持国家的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有利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这样论从史出的评介,使大学生懂得新中国之所以坚持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的道理不是很好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内容十分丰富,编写组的专家对“大纲”精神了然于心。然而学无止境,作为反映教学实践载体的教材,加强其修改使之更加完善也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我们遵循历史可信、鉴今、育人的准则,提出上述浅陋看法,其观点一方面供修改的专家参考,另一方面和同行们作心得交流,以更科学准确完善史实和教材,共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
注释:
①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9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教材第69页,将“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的“甚”,误写成“盛”,请修订时予以更正。
②参见SUPREME COMMANDER FOR THE ALLIED POWERS(盟军最高司令部),SCAPIN—677(《盟军最高司令部训令第677号》),日本东京,29 January 1946。
③文中“四个有利于”的观点参见《独具特色的政党制度》一文中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相关论述,载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5年版,第108—110页。
[1]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2013年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来新夏.北洋军阀史:上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7—18.
[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三卷附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57.
[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79.
[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42.
[7][美]赫伯特·比克斯.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M].王丽萍,孙盛萍,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385.
[8]王绳祖,何春超,吴世民.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
Credibility,Mirror,Men-nurturing——Proposed Content Modifications for the Teaching Material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Outline(2013 Edition,Part 2)
YIN Ye—xiang,WANG Guang—xia
(School of Marxism,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 434023,China)
Taking history as a mirror is a criterion for history books to abide by.Based on this criterion,proposed content modifications for the teaching material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Outline(part 2)are as follows:clearly explaining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warlords”,clarifying“th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founding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with the structure of the content,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evaluating“August 7th Meeting”,explaining completely the road process of“countries encircling the cities,armed force seizing power”,U.S.army casting atomic bombings down to Japan due to be mentioned,significance of sovereignty over Diaoyu Islands manifested in the war victory,the organic unity between the aim and the process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truggling for“a new China”,the enrichment of the“cooperation”content between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democratic parties and so o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Outline;modifications for the teaching material;proposed modifications
G40—03
A
2095—042X(2014)01-0113-05
10.3969/j.issn.2095—042X.2014.01.025
(责任编辑:朱世龙,沈秀)
2013-10-25
尹业香(1959—),男,湖北监利人,硕士,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教学与研究。
湖北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