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教师发展环境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4-03-25朱剑虹
朱剑虹
(湖南警察学院基础课部,湖南长沙410138)
2005年8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人力资源研究所以及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了“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其调查显示被调查的教师中超过80%反映压力较大,近30%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40%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超过60%对工作不满意,部分甚至有跳槽的意向。由此可见,教师生存状况堪忧,减压势在必行。时隔七年,一部《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引起了中央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深入探讨。接受问卷调查的5138名高校青年教师,72.3%感到压力大,科研任务为最大的压力源头;近七成经济状况不佳,14.2%主要靠兼职养家;84.5%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中下层。教师生存状态和发展诉求再次直入公众的关注。教育界认为,只有100%投入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才会有社会对教育100%的满意。因此,教师理所应当成为教育发展的关注点。
一 调查设计
(一)调查依据
教师的发展有两个推动力:一是来自外部的推动力;二是个体自身的推动力。真正的发展不仅需要推动力,更需要促进发展的土壤。库尔特·勒温的B=f(PE)函数表明,行为(Behavior)随着人(Personality)与环境(Environment)的变化而变化,任何行为都是人的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内部与环境力场的相互作用。可见,教师的内在需求与外在环境共同构成了其发展行为。
本研究组成员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网和硕博士优秀论文库进行检索(1979-2013),篇名包含“教师发展”的文章非常多,共有2471篇,且以反思性教学、研究性教学、激励政策、评价机制研究居多。以“教师发展环境”为名的文章相对较少,共搜索到28篇,其中有6篇研究教师发展的生态环境。这其中,对公安院校教师生存和发展的研究较少,从生态学的视角分析公安院校教师发展的环境更是未见研究成果。篇名中有“教师发展”或“教师发展环境”关键词的文章,虽然未涉及公安院校教师群体,但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对本课题研究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例如,有的文章从体制环境、工作环境等方面研究教师的生存发展状态,有的从心理压力、价值定位等对教师发展环境状态进行论证,有的以照片、图像形式对教师生存、工作环境进行描述等,对本研究都有可取之处。为了解公安院校教师的基本状况,客观认识公安院校教师的发展需求,研究组启动了基于生态学的公安院校教师发展环境研究项目,本文为此项研究报告之一。
(二)问卷设计
研究组成员从各种文献资料中收集了有关研究对象的素材,并经反复讨论自行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分五个部分,共26题:第一部分为受试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和教学工作量;第二部涉及对职业和个人发展的满意度和认识;第三部分为教师的发展状况、发展需求和存在的困难;第四部分关于教师的生活状态、健康状况和压力分析;第五部分为开放型问题,即对公安院校教师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问卷设计综合以往的文献研究,经过两次预测反复修改,以适应被调查学院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的方法,在湖南警察学院10个系部中实施,共发放250份,回收232份。调查结果为本项目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受试者基本情况
有效接受本次调查的共232位专职教师,其中女性教师共143人(占61.6%),男性教师89人(占58.4%)。30岁以下教师占14.2%,31~40岁教师占39.6%,41~50岁的教师占32.8%,51岁以上教师占13.4%。受访教师中,20.3%拥有本科文凭,69.8%拥有硕士学位,9.9%拥有博士学位;职称方面,副教授所占比例最大,为46.6%,其次为讲师,为23.7%,教授15.5%,助教14.2%。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较大,周课时普遍为16~20学时。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自身的发展有强烈的需求,而其环境现状未能完全满足此需求。不同的环境对教师发展的作用不同,为更好地为教师发展创造和谐共生的良好环境,本研究将从自身部环境(人)和外在环境(环境)两大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以求为有效的发展行为提供真实有效的现实依据。
(一)自身环境
1.发展欲望
94.8 %以上教师对职业基本满意或满意或很满意,其原因主要为社会地位较高(27.5%),休息时间较多(25.5%),校园氛围舒适(19.9%),薪酬待遇较好(8.6%),工作相对自由(18.5%)。优越的社会认同感、宽松自由的工作氛围和舒适工作环境增强了教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促进教师的发展。但是,当问及专业发展现状时,只有35.4%的教师表示较满意,55.6%较不满意,更有9.1%表示很不满意,且无人选择很满意。可见,绝大部分教师认同职业的地位但不认同其发展现状。心理学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教师更需要获得人格的尊重和满足发展的需要。发展是一个不断进行的知识更新和实践探索的过程。无论是新教师、经验教师还是专家教师都需要不断学习以促进自己的发展,都需要运用先进的理论和教育技术为教学和科研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思考的理论依据和切入点。在所有环境当中,47.4%的教师关注制度人文环境,36.6%关注心理环境,13.4%关注物质环境,2.6%关注校园自然环境。由此可见教师发展的精神追求胜于物质追求。参照马斯洛生存理论,教师的需求已经跨越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直至自我实现需求,即教师自我发展的欲望强烈。
2.学科专业知识再学习需求
学科专业知识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将隐性专业知识显性化将大大促进教师的发展。在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师发展的关系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能基本胜任教师岗位,43.2%的教师对学科专业知识非常熟悉,56.8%的教师比较熟悉学科专业知识。但是86.6%的教师表示,现有的学科专业知识只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在有关学科专业知识再学习时间方面,只有2.1%的教师确定再学习的时间完全充足,58.1%认为其时间基本不充足,更有22.4%的教师认为时间完全不充足。而且,接受调查的教师平均周教学工作量为16-20课时。本研究观测到,过重的教学任务、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占用了教师大部分的时间,加之教师的再学习时间无法得到保障,阻碍了教师的发展。
3.心理状态
据调查,只有0.98%的教师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感到轻松愉快,绝大部分对此表示压力大(43.9%)、劳累(34.6%)、焦虑(19.4%),其中压力的源头主要为职称晋升(39.6%)、发表文章(24.7%)、申报课题(17.75)和教学任务(15.1%)。只有9.9%的教师保障了充足的8小时睡眠,绝大部分教师都存在咽喉炎、颈椎病、休息不足身体弱、失眠、肩周炎、冠心病、高血压等身体健康问题。可以推断,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和事务性工作造成了教师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倦怠。这种职业倦怠和亚健康状态进而引发教师焦虑不安、劳累不堪,缺乏充足的时间、精力和空间进行自我反思,缺乏工作和生活热情进行自我规划。心理压力若未得到有效缓解,将进而形成心理危机,甚至心理疾病,导致伤害性事件发生,严重阻碍教师发展的步伐。
(二)外部环境
1.制度环境
依照生态学原理,任何事物都是一种自组织,其发展依照相互默契的原则,协调自动地构成有序结构。为了加强师资队伍的管理,学院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有关教学科研的规章制度。98.3%的教师认同了其规章制度的必要性,38种规章制度(教学科研分册)中,基本都属于惩罚性范畴,只有评优评先的奖励办法为激励措施。惩罚性措施在管理教师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如有效杜绝了教学事故,规范了教师授课的标准,但这种“如有违背必将受罚”的本质,大大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度,使教师不敢轻举妄动,步步小心,束缚了创新性和创造力的发展。相比惩罚性措施,激励性措施的力度较小,惠及的教师较少。教师的辛勤付出未得到较为满意的回报。换言之,众多的不懈努力或许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误而全盘否定。这些权力性、强制性、约束性的管理制度尚未充分尊重教师的人本性奖励措施,也未必能激励教师勇于承担,勇于开拓。
2.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师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是对教师教学科研等一系列工作所做出的客观衡量及价值判断的过程,为教师发展提供正面且直接的信息。据此,教师可以及时调整发展的路径和进度。调查结果发现,教师的评价系统从思想纪律作风、教学工作、教研科研三大块细分为政治态度、教书育人、警容风纪、团结协作、工作纪律、教学工作量、教学秩序、备课与教学方法、上课教学质量、考试考核、教研科研11个细项,形成了基本统一的评价模式。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只有28.4%的教师认为这样的评价体系比较科学。究其原因,这种模式忽视了民主参与和协同合作的因素,忽视了评价制度的主体取向,评价机制较为单一。为应付这种不健全的评价制度,教师绞尽脑汁,唯评价分数是图,无法潜心教学,甚至萌生功利主义,阻碍了教师的良性发展。
3.培训体系
教师发展是教师深化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强化专业技能的必要过程。教师的发展不能闭门造车,固步自封。调查中,所有教师均认为进修培训很有必要,但只有7.3%的教师经常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5.9%偶尔参加学术会议),而大部分教师(77.8%)从未参加会议。追问其原因为经费投入不够(25.4%)、教学任务较重、没时间(40.1%)、论辈排资没机会(10.8%)、培训交流政策不健全(23.7%)。教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大部分教师都忙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同事间交流较少,与外界交流更少。这种“单干户”的“失语”现象将教师更加封闭孤立起来,不利于其与外部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流,其不断增加的内部熵值很可能将其推到崩溃的边缘。因此,需要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范围,增加培训机会,适当减少教学科研任务,以人为本,促进教师发展。
(三)教学环境
大量科学研究证明,优美的自然环境使人心情愉悦、心旷神怡,能有效促进人的各方面发展。71.1%的教师很满足或比较满足于现有的教学环境,即课程配备的计算机、投影仪、音响、黑白版和话筒等,这些能基本满足教师的授课需求。大部分课程采用大班授课形式,授课学生人数一般为50-80人(15.1%)或80-110人(64.7%),有的班级甚至达到了140人以上(5.2%)。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只有24.6%满意授课的人数安排,绝大多数老师很不满意(20.7%)或较不满意(54.7%)。这种高密度的授课形式超出了正态师生比的耐受限度,产生“拥挤效应”,容易引发课堂冲突等不良课堂行为。教师易激动,易冲动,易产生较低的认同感和效能感。
三 启示与思考
通过问卷调查,本研究发现:公安院校教师发展现状基本上得到了教师的认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教师发展的需求;教师对发展的欲望强烈并意识到现有的学科专业知识不能完全满足于其发展,迫切需要开展培训和学术活动交流;大部分教师心理压力较大,处于明显的亚健康状态;过多的政策性干预在某种程度上损坏了教师发展的自组织能力,单一的评价制度忽视了教师的人本特性和主体取向;花盆效应阻塞了教师内部与外部的交流渠道;超耐受限度的教学环境给教师带来了拥挤效应,不利于教师的发展。
基于以上结果与分析,本研究认为构建适宜的发展环境对教师的发展十分重要,具有相当大的生态价值和意义。我们应当不遗余力地将教师发展纳入学院发展规划,努力构建公平合理、适度可行的制度环境,形成有效促进教师发展的机制;明确教育为本的评价理念,将评价与发展结合起来,将专业、课程、年龄、职称等因素包括进来建立跟踪性评价机制;加大对教师发展的支持力度,促成公平公正民主宽松的管理方式;扩大教师与外界交流的渠道,完善现行的教师培训制度,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逐步改善教学环境,关心教师心理状况,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寻求合适的结合点与平衡点,肯定教师的劳动和付出,树立教师的人格力量,建立有利于教师发展和学院发展的共同情感和美好愿景,为教师发展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
[1]曹如军.积极关注大学教师发展的生态环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刘铁芳.尊重教师的生命权[J].教育科学研究,2004,(2).
[5]周燕.高校英语教师发展需求调查与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