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方高校国际化道路的探索
2014-03-25许志惠
林 栋,潘 娜,许志惠,陶 珠
(常州大学 国际交流处,江苏 常州 213164)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
加拿大学者Knight 在2006年给全球化的定义是“人口、文化、观念、价值、知识、技术以及经济的跨国界流动,导致一个更加紧密的联系,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1]。高等教育也不例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人才培养标准的国际化加速教育市场的竞争,使竞争的范围由国内扩展到国际,这些都客观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2]。
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认识有众多不同的观点,美国学者哈拉里(Harari)于1989年提出教育的国际化应该包括三个主要要素:多样化的国际学习活动课程的国际化内容、参与培训和研究学者与学生的国际流动、国际间技术支持和项目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学联合会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际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也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上而下的也有自下而上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3]。
从人才培养出发来说,实现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以及师资的国际化是高校国际化战略的出发点和核心因素[4],高校应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视野的人才为目标,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因地制宜的开展国际化教学科研活动,拓展师生国际交流与科研合作,塑造国际化课程和知识体系,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
二、普通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国际化战略目标模糊
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是一种概念或者措施,国际化更重要的是它的目标和实施过程。高校在不同时期要求达到的国际化程度和目标是不同的。普通地方高校必须很清楚的了解自身在国际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目标是什么,但很多普通地方高校在国际化进程中,预期目标并不明确,过分强调局部或单个行为,缺乏宏观目标,并没有把国际化战略和自身学校发展的战略融合。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普通地方高校开展国际化的时间尚短,与重点高校相比发展缓慢,优势不明显,就算有心发展,但局限于自身的条件,无法找到突破口。在国际化战略目标制定时缺少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和可操作性。
(二)国际化发展定位盲目
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高校必须先充分思考如何实施国际化、如何通过国际化创造价值、如何克服内外阻力、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国际化等众多问题,但有些普通地方高校缺少对自身科学的调查和分析,导致在国际化定位中出现不切实际、以偏概全的情况。有些普通地方高校对国际化的认知还是处于比较肤浅的水平,仅仅认为合作办学、外宾来访、师生交流、领导出访、国际会议就是国际化的全部,或者认为国际化必须面面俱到,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盲目扩展,经常会碰到新项目无法推进,国际会议成为累赘,科研合作形同虚设等诸多问题。
(三)国际化评估体系片面
高等教育国际化虽然已成为共识,但很多高校对教育国际化评价的体系还存在一定的混乱,高校评价国际化的指标并不合理。对某些普通地方高校来说,国际化仅意味着和国际相关的活动,或者仅把合作项目的数量、师生交流的人数、境外合作院校数量、召开国际会议的次数等作为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唯一标准。数量的多少只是反映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方面,重量不重质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如何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建立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是推动国际化的重要保障。
(四)国际化推动模式僵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动是全校合作的结果,很多普通地方高校干部员工的思维与工作方式存在惯性。有些高校仍然认为国际化的推动,只是某一个部门的责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过于拘泥于形式,并没有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也没有充分发挥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作用,使得国际化进程的推进速度缓慢。 同时,浅层次、零散化的国际交流合作已经成为普通地方高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
三、普通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路径的探索
(一)树立前瞻性的战略目标
对普通地方高校而言,国际化道路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战略选择。普通地方高校要认识到把国际化作为学校的战略机遇的重要性,树立前瞻性的国际化战略发展目标,积极抢抓机遇和制高点。树立前瞻性的目标意味着学校必须走出跟风的怪圈,在对本校优势资源的充分考量和对国际化进程充分考证后决策。
在实施中实现从零星式、碎片化向整体化、综合性转变。全校形成一种齐抓共管的合力,建立起“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学校重点是加强国际化办学的组织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国际化推进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为国际化工作的加快推进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和方向指导,创造良好条件。学校开展国际化工作的职能部门承担明确目标、制定政策、统筹协调、指导督促职责。而各学院要在校际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应学院、学科和教授之间的合作,设法开拓更多适合学生的海外学习项目,特别注重发挥教职员工海外学缘优势,协助学校开展对外联络、智力引进、项目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二)国际化发展的合理定位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概念。合理定位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国际化发展的基础。这要求普通地方高校在客观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找准自身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找准拓展国际化的切入点,切忌好高骛远和过犹不及。然而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途径是多样化的,同时学校也无法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所有的目标,所以学校应该建立以自身专业特色为导向的国际合作,建立凸显优势的国际交流平台,在实施国际化过程中必须首先进行分析调查,根据学校客观情况和战略目标把国际化进程按不同标准拆分成具体的步骤,此基础上对每一环节进行量化评估,以确定各步骤相应的具体任务。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单个合作项目的“点”,逐渐多层次的合作项目的“线”,逐渐构建普通地方高校国际化的多层次、立体化的体系的“面”,最后在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实现突破。同时教育国际化必须具有持久的发展能力,高校在制定国际化发展规划的时候, 不能只局限于眼前的利益, 不能只满足于当前的现状, 而要充分地考虑每个合作交流的项目是否有可持续性, 能够使国际化真正成为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器[5]。
(三)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评估国际化不仅仅是光注重外事出访和交流的多少,更应该注重如何消化引进的国外先进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增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如果缺少科学客观的评估体系,在国际化发展具体的实施中只是空谈。对普通地方高校而言,更应该注重师资队伍国际化、国际化课程体系、海外合作办学三个方面的评估。
国际化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提高国际影响力的前提,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保证,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需要以下评价指标:一是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聚集的比例和力度;二是本校教师海外研修比例,以及回国后实际发挥效力的评估。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对高校和学生群体的未来所产生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因而课程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6]。最普遍也就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发挥学校优势专业,准确评估二级学院引进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的国际化课程体系,探索本科教育路线图的新路径。海外合作办学在普通地方高校中也屡见不鲜,但在海外合作办学过程中,不仅仅是从学生出国比例来衡量项,更需要从学生出国成才率、外方课程本土化消化程度、外籍教师专业课授课比例等方面科学评估。
(四)国际化推进手段的多样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学校各部门合力所推动,虽然有些普通地方高校的国际化进程还处于起步时期,但随着国际化的不断深入,需要考虑把国际化作为一项基本评价指标纳入各二级学院年度目标考核,着力形成校院两级互动的国际化工作激励机制,引导、鼓励学院在学校对外合作框架下,主动走出国门,开创多种形式的合作项目。在经费保障方面,设置国际化推进工作专项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重点支持符合学校发展规划的相关事项。同时高校要多渠道筹措资金为国际化提供财力支持,可以从当地政府、企业、国际基金组织等多方面筹措资金[7]。在人员保障方面,根据国际化工作开展的需要,优化岗设位置,保证国际化工作推进必须的人员配备,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的国际化工作队伍。在对外管理方面,学校应该整体规划,认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外籍人员跨文化管理的重要性,并把该理念上升到学校战略层面,只有这样才能协调二级学院和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协助,针对外籍人员的跨文化管理要从“人治”上升到“法治”[8]。在氛围保障方面,重视学校国际化形象设计,做好学校及二级学院的特色英文网站建设,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示学校形象,特别是要将各学科的研究特色、研究内容以及各位教授、博士的学术背景、研究成果、研究兴趣等按国际惯例全面展示,要让外国专家和留学生方便地检索了解相关信息。在学生和教职工中营造国际化氛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国外高水平大学校长、国际知名学者以及各类在外华人专家担任学校国际化办学顾问,为学校的推进国际化战略出谋划策、牵线搭桥。
参考文献:
[1] 吴坚.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24.
[2] 靳占忠.王平.地方高校国际化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究[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86-87.
[3] 席酉民,郭菊娥,李怀祖. 中国大学国际化发展特色与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4-15.
[4] 崔军,汪霞.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谈大学国际化的应对之策[J].全球教育展望,2009(10):17.
[5] 姜雯.地方高校国际化进程中之若干问题[J]. 中国校外教育,2009:374.
[6] 朱苏飞.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一般地方高校的发展路径[J]. 教育与经济,2006(3):33.
[7] 穆旭.关于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若干问题的思考[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2):26-27.
[8] 林栋.外籍教师和海外留学生的跨文化管理;[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8-99.